壹 事業篇
關燈
小
中
大
意外地讓你獲得一些不可思議的助力,這就是幫助你成功的因緣。
所以,結緣助人,别人也會助你成功。
四、智慧圓融的人會成功。
有的人認為,成功的首要條件,一定要聰明有智慧,要有高深的知識學問。
但事實不盡然,有的人聰明卻執著、靈巧但不忠厚,如此智慧對前途事業也無所幫助。
懂得分析、綜合、判斷,重視辦事的效率,能合情、合理、合法地為己、為人、為大衆,以圓融的态度處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這樣圓融智慧的人,當然就容易成功了。
成功之道很多,以上隻是略舉其要。
佛光菜根譚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難成功; 有的人拒絕被人利用,故難成就。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剛開辟時,一片刺竹荊棘,到處深壑崎岖,可謂“地無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許多人見了都卻步搖頭。
有一天夜晚,我在看工程藍圖的時候,對身旁的心平說道:“看來開山建寺很不容易啊!”心平立刻回答說:“師父,記得您過去在宜蘭時常常告訴我們:‘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我願意跟随您的腳步,突破一切難關。
”心平不愧最早随我出家,最能了解我的心意。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時有低潮,時有高潮。
遇到困境,很多人不是算命蔔卦、求命改運,就是向土地公、媽祖婆祈求化解,希望前途發達順遂,卻往往慌亂無功。
遇到困境時,到底要如何突破? 一、閉緊嘴巴,少說多做。
有時候遇到困難,多說無益。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情況,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說明清楚。
這個時候,隻有閉緊嘴巴,多做事,少說話,隻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對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會有轉機。
二、咬緊牙根,奮鬥向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困境,别人能給予的幫忙有限,主要的還是靠自己。
漢朝司馬遷受腐刑之辱,卻咬緊牙根完成《史記》;隋朝靜琬大師為保存法寶,咬緊牙根雕刻《房山石經》,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書。
古來大德聖賢成就的背後,無不來自一股對理想的堅持。
咬緊牙根,就能激發潛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三、把緊心關,不失正念。
随着物質的進步和豐富,人類面臨人性挑戰。
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賣人格,出賣理想;也有些人積欠巨債,自殺了事,大好年華毀于一旦。
其實困境不可怕,即使事業失敗,隻要把緊心關,如禅門所雲“提起正念,照顧所緣”,不失去立場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四、踏緊泥土,免堕虛無。
佛教有“空中樓閣”的譬喻,意指好高骛遠,不從基礎力行,是無法成就的。
有一些人不重視當下勤修福慧資糧、廣結善緣,卻冀望遙不可及的淨土。
踩在虛無缥缈間,這是很不實在的。
唯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才能避免空談。
五、握緊拳頭,戰勝橫逆。
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時,内心容易茫然無助,失去自信而退縮在自我的世界裡。
逆境、不順是一時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實自己,擺脫厄運。
六、盯緊目标,圓滿完成。
目标就是方向、方針。
國家要有施政方針,企業要有業績目标,就是菩薩修行也有52個階位作為修道目标。
沒有目标,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處困境也要有計劃,朝着目标前進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時候。
困境并不是絕境,勇敢面對才有辦法可想,逃避也躲不過。
你看,石岩裡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搖曳豐姿;湍流中的小魚,逆流而上,展現活潑生機。
吾人應擴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
佛光菜根譚 物質上不要太豐富,才能在困頓中忍得下去; 人情上不要太順遂,才能在曲折中耐得下去。
不必要的物質,不浪費絲毫; 不必要的時間,不耽誤分秒; 不必要的言語,不随便開啟; 不必要的心事,不任意妄想。
危機處理 1949年,佛教地位在台灣低落。
許多同道面對弘法受阻、行動受限、調查臨檢、處處報備等諸多問題感到前途茫茫,紛紛改裝易俗。
而我則始終抱持永不退縮的态度。
比如在新竹教書時,我應當地派出所要求,為民衆國語補習班授課,人數從第一天14人增加到第二天80人、第三天200多人……解決了過去派出所下達傳票也沒有人前來聽課的問題。
因此,所長登門道謝,告訴我:“以後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報備。
”這樣一路走來,我不意竟為佛教開拓出一片天地,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在你的一生當中有遇到過危機嗎?當遇到危機的時候你有處理的機智嗎? 童年幼小,在路上遇到一個圖謀不軌的陌生人,他追趕你,你怎麼辦?入學讀書,家裡貧困,必須做工維持生活,但是老師逼着三日一小考、五日一大考,沒有時間讀書,眼看即将面臨退學的命運,這時要如何突破困境呢?結婚以後,沒有好的職業,生活艱難,家庭日用日漸拮據,另一方想要離婚它去,這時該怎麼辦?到了老年,兒孫投入各自的世界,發展他們的天地,一個孤獨老人怎麼生活? 人的一生不時會遇到一些可以預料或不可預料的危機:夜晚忽然停電,平時沒有準備手電筒或蠟燭,如何是好?乘船出海,忽然起風,驚濤駭浪,小船颠簸,驚險萬狀,怎麼辦?走在街上,遇到警察,他抓錯了人,你如何自救?就算你是讀書人,遇到阿兵哥,講理也沒有用,你又奈何? 台風之夜,地震之時,戰争開始,盜賊入室,車禍受傷,工作被撤,乃至盛年之際醫生突然宣告你得了不治之症,或是受到惡疾傳染将不久于世,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當危機降臨,不可慌張,要臨危不亂,鎮定以對。
無論什麼危機,先要知道起因,千萬不可把問題複雜化,要簡單地找出自己能夠解決的辦法。
因此,面對危機,唯有冷靜、機智才能解決問題,慌亂、緊張于事無補。
據聞美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隻熱氣球上載着一位科學家、一位環保專家、一位糧食專家,飛行途中,熱氣球忽然漏氣,不能載重,必須丢出三人其中的一個以減輕重量。
三位專家分别于科技的發展、環保的維護、糧食的生産各有所長,都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時究竟應該犧牲哪一位呢?當然,萬千的應征者各有見解,衆說紛纭,各執其是。
結果是一名小男孩中獎,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人丢出去。
危機的處理,第一要有認識危機的常識,第二要有應變的能力,第三要有靜定的修養,第四要有往日的因緣。
有了以上四點,則危機處理不難矣! 佛光菜根譚 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岖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 人生的滋味,哪怕是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嘗。
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赢家, 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 隻要你有信心,隻要你和氣、安忍, 就能無欲則剛、能忍自安。
以何為力 我初入佛學院讀書時,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甚至師長們也認為我不堪造就,安排工作時往往我被除名在外。
作文被老師批評得一無是處,偶有佳作,卻被懷疑是抄襲而來。
一位職事甚至當衆說,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陽會打西邊出來。
記得有一回,我向家師禀告學院一位教授推薦我去讀國立教育學院,家師聽罷,罵我:“混蛋!怎可到社會念書?”還給了我兩個耳光。
事後我絲毫不感到生氣。
反觀時下許多青年對上司動辄反抗,真是擔心他們如何在大時代中迎接各種挑戰。
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在生活上學習忍耐。
“欲成佛門龍象,先做衆生馬牛”,對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才是上忍。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是能講究人格道德。
品格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若對于品格、德行都不講究,那和禽獸又有何差别?培養我們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培養我們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幫助的還是忍辱。
孟子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這是一個展現力的競賽,是以力取勝的世界。
一場戰争,勝者為王,表示有力。
體育場上,誰最高,誰最遠,誰最快,誰就是最有力。
但是,世間還有其他一些人,各有其表現力量的方法。
兒童以啼哭為力。
兒童在沒有辦法争取自己所欲時,“哇”的一聲,就展現了他的力量。
他要喝奶,就能得到奶水;他要糖果,就能獲得糖果。
兒童就是以眼淚為取勝的力量。
女人以美麗為力。
女性在一般場合裡,隻要她美麗,就能展現她的實力。
當然,如果在美麗之外又有唱歌、舞蹈等才華,出身背景好,又具溫柔特質,那麼她的力量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使女性折服。
領導者以權勢為力。
領導者有很大的權力,能決定許多人的禍福窮通。
即使權威的學者、商場的大亨、公衆的輿論,在一個有權勢的政治人物之前,何人不畏懼? 富豪以金錢為力。
“有錢能使鬼推磨”,世間上很多困難的事用金錢都能擺平。
隻要你有錢,可以買官;隻要你有錢,可以結交上流社會;隻要你有錢,可以打通很多關節;甚至作奸犯科的人,花錢也能消災。
所以,世間上各階層的人都在努力積聚财富。
隻是财富的力量有正有反,諺雲“人為财死”,可見出财富誘人的力量之大。
聖賢以忍耐為力。
世間上有一種人,他沒有權勢,也沒有财富,但他的忍耐可以使盜賊畏懼、當政者退讓。
慧遠大師居住在廬山,準備沙汰沙門的權臣桓玄下令說:“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
”忍不是軟弱,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勇敢,刀劍槍炮對修道的聖賢君子也無法作用。
菩薩以慈悲為力。
世間上最大的力量不是刀槍劍戟的武功,而是慈悲。
慈悲所到之處,能讓心高氣傲者折服,讓逞強好勝者心生畏懼,讓貪贓枉法者知錯反省。
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力量進駐到每個家庭的中堂,此即慈悲能征服一切的證明。
佛光菜根譚 以仁慈代替武力,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以忍耐代替勇敢,才能得到永恒的力量。
唯有慈悲,能化幹戈為玉帛,消怨怼于無形; 唯有慈悲,能結善緣轉逆境,成事業度衆生。
執著 有隻蜘蛛爬向牆上已經破碎的網。
牆壁雨後潮濕,蜘蛛爬不久就會往下掉,一次次掉下來,再一次次地向上爬。
甲看後,歎氣道:“我這一生不正是這樣忙忙碌碌而無所得嗎?”從此他更加萎靡消沉。
乙看後,說:“這蜘蛛真蠢,為什麼不從那邊幹燥的地兒繞着往上爬呢?”他得到啟示,懂得變通。
丙看後,被蜘蛛的執著感動,從此他愈加堅強。
“執著”是好還是不好?擇善固執,未嘗不好;執非為是,執邪為正,那就不好了。
“執”在佛法裡分“我執”、“法執”。
“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
我見、我聞、我思、我知,什麼都以我為中心。
“我執”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衆,執著自我的人難以相處。
“我執”以外還有“法執”,也就是對于是非、善惡、長短、高低、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空。
“法執”重的人執大、執小、執方、執圓、執偏、執邪,對一切法偏激執著,難以圓融。
世間上的人因為不能破除“我執”與”法執”,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著: 一、觀念的執著。
自己認定的東西,就執著,不能修正。
如果正确倒也罷了,不正确的卻也要執著、計較。
執著隻會局限自己,束縛自己,使自己不能擴大和圓融,到最後不能進步,也無法成功。
二、文字的執著。
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寫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自覺文辭美妙,天衣無縫,沾沾自喜,一直在金山寺的沙灘上吟誦這個句子。
金山寺的老和尚聽了批評道:文字貴求簡單,如用“落霞孤鹜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把“與”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嗎?王勃大悟,從此放棄執著。
三、習慣的執著。
有些人對自己的習慣非常執著,喜歡什麼顔色、喜歡什麼環境,隻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别人喜歡不喜歡,他就是執著自己的習慣。
然而人不能隻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對的,如果别人不認同、不認定,也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才好。
四、思維的執著。
從思維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看出一個人的人緣。
慈航法師一再告訴世人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離經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執,或者不切實際。
思維講究實用,講究合乎衆議。
五、情感的執著。
人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有情”,所以人類的感情最容易自私、執著。
與我有關的、我愛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與我無關的、我所不愛的,就不關心。
感情上的執著最容易犯錯,感情是一片遮闆,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
在感情裡執著,私愛、溺愛、錯愛就發生了;能把愛執放下,一切訴諸公正、公開,就不會給情愛蒙蔽了。
六、理想的執著。
對理想是應該執著,但是也要注意理想合不合乎時宜。
時代不斷在進步,社會不斷在變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變、求全。
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标,理想是一切事實之用,事實是一切理想之果。
理想也要淨、要正、要全,尤其要善、要美,才值得堅持。
佛光菜根譚 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
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 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緣随喜的解脫生活。
職業生涯的錦囊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 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早晨,我遇到櫃台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
我問她:“你在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裡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
不過,我在天主教裡面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着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一般人是從貪欲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占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
而要想獲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
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
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
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
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着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别人?說“我有能力為大衆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給人一句贊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布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
我們對于救度衆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
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衆口贊揚,表示他們有聲望。
聲望并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衆。
由于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
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别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佛光菜根譚 太陽因為輻射熱能而給人溫暖, 花朵因為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 大海因為包容萬有而被人重視, 人生因為積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地位 有隻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豐富的供品。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磕頭時,老鼠暗笑:人類不過如此,說跪就跪下了,處在我的腳下呢!一天,野貓闖進來,将老鼠抓住。
老鼠連忙聲明:“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野貓譏諷它:“人們跪拜,是向着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向着你!” 人生關心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個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
諸如在家庭裡的地位、在公司裡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親人中的地位等等,總要求得一個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一、席次的地位。
開會、宴會、集會,我坐的席位能代表我的地位。
如果我是默默無聞的大衆,當然不計較席位;如果我的财富多、官職大,就會計較席位是否合乎我的身份。
所謂席位,一般客人坐定之後,忽然來了一位貴賓,則要搬家,為其讓出席位。
《水浒傳》裡很多好漢集中在梁山,就是以地位來定身份:第一寶座呼保義宋江,第二寶座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寶座智多星吳用……現在社會宴客或會議,有方型的席位,有圓型的席位,有長條型的席位,有的還用座位卡排定席次,以免坐錯位置亂了身份,也就亂了地位的次序。
二、官場的地位。
地位的前後、左右、上下,在官場中分得最清楚,各種官階不能錯亂。
官場的倫理,官做得愈大,愈有權威;愈有權威的人,愈有權力講話。
其實,也不能說官場勢利,官場總有大小或前後,以定尊卑秩序。
三、社會的地位。
有的人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學術界也沒有地位,他隻有在社會上謀取地位。
例如,急公好義,為人正直,主持公道,他會赢得一定的地位;樂善好施,不落人後,凡是公益,全力以赴,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發言中肯,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就有社會地位;當然,著書立說,造福鄉裡,關懷大衆,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
民間就有很多這樣的社會領袖,具有社會地位,為社會人士所尊重、贊美。
假如一個民主政治真的“選賢與能”,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會很容易當選。
四、曆史的地位。
有的帝王施政有方,赢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一場戰争,不論勝敗,隻要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會赢得他的曆史地位。
例如關羽、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都有他們的曆史地位。
其實,小人物也能獲得曆史地位,例如武訓乞讨興學,現在興辦教育的人都以武訓為榮。
老子、孔子、孟子并未做過大官,但憑他們的道德、智慧,也能赢得曆史地位。
因此,人不必灰心,隻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曆史不會辜負人,都會賦予其地位。
佛光菜根譚 感情若是一廂情願,則難天長地久; 财富若是巧取豪奪,必有敗壞之虞; 名聲若是嘩衆取寵,終将遭人唾棄;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會引起非議。
調氣 徒衆問我一個問題:“如何做到不生氣?”其實,生氣即表示沒有力量。
不生氣的法門,除了懂得排解外,就是忍。
因為忍耐可以激發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會煩惱,不會動心,不會起嗔,且能越挫越勇。
忍到最後就是一種智慧,有了智慧看世間萬象,還有什麼值得生氣? 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到人體的氣息出入,如果出息入息不能平衡,必然有傷身體。
佛教的禅法教人打坐,調身、調息、調心,其中調息就是調
所以,結緣助人,别人也會助你成功。
四、智慧圓融的人會成功。
有的人認為,成功的首要條件,一定要聰明有智慧,要有高深的知識學問。
但事實不盡然,有的人聰明卻執著、靈巧但不忠厚,如此智慧對前途事業也無所幫助。
懂得分析、綜合、判斷,重視辦事的效率,能合情、合理、合法地為己、為人、為大衆,以圓融的态度處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這樣圓融智慧的人,當然就容易成功了。
成功之道很多,以上隻是略舉其要。
佛光菜根譚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難成功; 有的人拒絕被人利用,故難成就。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剛開辟時,一片刺竹荊棘,到處深壑崎岖,可謂“地無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許多人見了都卻步搖頭。
有一天夜晚,我在看工程藍圖的時候,對身旁的心平說道:“看來開山建寺很不容易啊!”心平立刻回答說:“師父,記得您過去在宜蘭時常常告訴我們:‘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我願意跟随您的腳步,突破一切難關。
”心平不愧最早随我出家,最能了解我的心意。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時有低潮,時有高潮。
遇到困境,很多人不是算命蔔卦、求命改運,就是向土地公、媽祖婆祈求化解,希望前途發達順遂,卻往往慌亂無功。
遇到困境時,到底要如何突破? 一、閉緊嘴巴,少說多做。
有時候遇到困難,多說無益。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情況,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說明清楚。
這個時候,隻有閉緊嘴巴,多做事,少說話,隻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對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會有轉機。
二、咬緊牙根,奮鬥向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困境,别人能給予的幫忙有限,主要的還是靠自己。
漢朝司馬遷受腐刑之辱,卻咬緊牙根完成《史記》;隋朝靜琬大師為保存法寶,咬緊牙根雕刻《房山石經》,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書。
古來大德聖賢成就的背後,無不來自一股對理想的堅持。
咬緊牙根,就能激發潛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三、把緊心關,不失正念。
随着物質的進步和豐富,人類面臨人性挑戰。
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賣人格,出賣理想;也有些人積欠巨債,自殺了事,大好年華毀于一旦。
其實困境不可怕,即使事業失敗,隻要把緊心關,如禅門所雲“提起正念,照顧所緣”,不失去立場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四、踏緊泥土,免堕虛無。
佛教有“空中樓閣”的譬喻,意指好高骛遠,不從基礎力行,是無法成就的。
有一些人不重視當下勤修福慧資糧、廣結善緣,卻冀望遙不可及的淨土。
踩在虛無缥缈間,這是很不實在的。
唯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才能避免空談。
五、握緊拳頭,戰勝橫逆。
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時,内心容易茫然無助,失去自信而退縮在自我的世界裡。
逆境、不順是一時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實自己,擺脫厄運。
六、盯緊目标,圓滿完成。
目标就是方向、方針。
國家要有施政方針,企業要有業績目标,就是菩薩修行也有52個階位作為修道目标。
沒有目标,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處困境也要有計劃,朝着目标前進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時候。
困境并不是絕境,勇敢面對才有辦法可想,逃避也躲不過。
你看,石岩裡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搖曳豐姿;湍流中的小魚,逆流而上,展現活潑生機。
吾人應擴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
佛光菜根譚 物質上不要太豐富,才能在困頓中忍得下去; 人情上不要太順遂,才能在曲折中耐得下去。
不必要的物質,不浪費絲毫; 不必要的時間,不耽誤分秒; 不必要的言語,不随便開啟; 不必要的心事,不任意妄想。
危機處理 1949年,佛教地位在台灣低落。
許多同道面對弘法受阻、行動受限、調查臨檢、處處報備等諸多問題感到前途茫茫,紛紛改裝易俗。
而我則始終抱持永不退縮的态度。
比如在新竹教書時,我應當地派出所要求,為民衆國語補習班授課,人數從第一天14人增加到第二天80人、第三天200多人……解決了過去派出所下達傳票也沒有人前來聽課的問題。
因此,所長登門道謝,告訴我:“以後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報備。
”這樣一路走來,我不意竟為佛教開拓出一片天地,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在你的一生當中有遇到過危機嗎?當遇到危機的時候你有處理的機智嗎? 童年幼小,在路上遇到一個圖謀不軌的陌生人,他追趕你,你怎麼辦?入學讀書,家裡貧困,必須做工維持生活,但是老師逼着三日一小考、五日一大考,沒有時間讀書,眼看即将面臨退學的命運,這時要如何突破困境呢?結婚以後,沒有好的職業,生活艱難,家庭日用日漸拮據,另一方想要離婚它去,這時該怎麼辦?到了老年,兒孫投入各自的世界,發展他們的天地,一個孤獨老人怎麼生活? 人的一生不時會遇到一些可以預料或不可預料的危機:夜晚忽然停電,平時沒有準備手電筒或蠟燭,如何是好?乘船出海,忽然起風,驚濤駭浪,小船颠簸,驚險萬狀,怎麼辦?走在街上,遇到警察,他抓錯了人,你如何自救?就算你是讀書人,遇到阿兵哥,講理也沒有用,你又奈何? 台風之夜,地震之時,戰争開始,盜賊入室,車禍受傷,工作被撤,乃至盛年之際醫生突然宣告你得了不治之症,或是受到惡疾傳染将不久于世,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當危機降臨,不可慌張,要臨危不亂,鎮定以對。
無論什麼危機,先要知道起因,千萬不可把問題複雜化,要簡單地找出自己能夠解決的辦法。
因此,面對危機,唯有冷靜、機智才能解決問題,慌亂、緊張于事無補。
據聞美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隻熱氣球上載着一位科學家、一位環保專家、一位糧食專家,飛行途中,熱氣球忽然漏氣,不能載重,必須丢出三人其中的一個以減輕重量。
三位專家分别于科技的發展、環保的維護、糧食的生産各有所長,都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時究竟應該犧牲哪一位呢?當然,萬千的應征者各有見解,衆說紛纭,各執其是。
結果是一名小男孩中獎,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人丢出去。
危機的處理,第一要有認識危機的常識,第二要有應變的能力,第三要有靜定的修養,第四要有往日的因緣。
有了以上四點,則危機處理不難矣! 佛光菜根譚 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岖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 人生的滋味,哪怕是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嘗。
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赢家, 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 隻要你有信心,隻要你和氣、安忍, 就能無欲則剛、能忍自安。
以何為力 我初入佛學院讀書時,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甚至師長們也認為我不堪造就,安排工作時往往我被除名在外。
作文被老師批評得一無是處,偶有佳作,卻被懷疑是抄襲而來。
一位職事甚至當衆說,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陽會打西邊出來。
記得有一回,我向家師禀告學院一位教授推薦我去讀國立教育學院,家師聽罷,罵我:“混蛋!怎可到社會念書?”還給了我兩個耳光。
事後我絲毫不感到生氣。
反觀時下許多青年對上司動辄反抗,真是擔心他們如何在大時代中迎接各種挑戰。
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在生活上學習忍耐。
“欲成佛門龍象,先做衆生馬牛”,對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才是上忍。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是能講究人格道德。
品格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若對于品格、德行都不講究,那和禽獸又有何差别?培養我們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培養我們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幫助的還是忍辱。
孟子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這是一個展現力的競賽,是以力取勝的世界。
一場戰争,勝者為王,表示有力。
體育場上,誰最高,誰最遠,誰最快,誰就是最有力。
但是,世間還有其他一些人,各有其表現力量的方法。
兒童以啼哭為力。
兒童在沒有辦法争取自己所欲時,“哇”的一聲,就展現了他的力量。
他要喝奶,就能得到奶水;他要糖果,就能獲得糖果。
兒童就是以眼淚為取勝的力量。
女人以美麗為力。
女性在一般場合裡,隻要她美麗,就能展現她的實力。
當然,如果在美麗之外又有唱歌、舞蹈等才華,出身背景好,又具溫柔特質,那麼她的力量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使女性折服。
領導者以權勢為力。
領導者有很大的權力,能決定許多人的禍福窮通。
即使權威的學者、商場的大亨、公衆的輿論,在一個有權勢的政治人物之前,何人不畏懼? 富豪以金錢為力。
“有錢能使鬼推磨”,世間上很多困難的事用金錢都能擺平。
隻要你有錢,可以買官;隻要你有錢,可以結交上流社會;隻要你有錢,可以打通很多關節;甚至作奸犯科的人,花錢也能消災。
所以,世間上各階層的人都在努力積聚财富。
隻是财富的力量有正有反,諺雲“人為财死”,可見出财富誘人的力量之大。
聖賢以忍耐為力。
世間上有一種人,他沒有權勢,也沒有财富,但他的忍耐可以使盜賊畏懼、當政者退讓。
慧遠大師居住在廬山,準備沙汰沙門的權臣桓玄下令說:“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
”忍不是軟弱,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勇敢,刀劍槍炮對修道的聖賢君子也無法作用。
菩薩以慈悲為力。
世間上最大的力量不是刀槍劍戟的武功,而是慈悲。
慈悲所到之處,能讓心高氣傲者折服,讓逞強好勝者心生畏懼,讓貪贓枉法者知錯反省。
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力量進駐到每個家庭的中堂,此即慈悲能征服一切的證明。
佛光菜根譚 以仁慈代替武力,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以忍耐代替勇敢,才能得到永恒的力量。
唯有慈悲,能化幹戈為玉帛,消怨怼于無形; 唯有慈悲,能結善緣轉逆境,成事業度衆生。
執著 有隻蜘蛛爬向牆上已經破碎的網。
牆壁雨後潮濕,蜘蛛爬不久就會往下掉,一次次掉下來,再一次次地向上爬。
甲看後,歎氣道:“我這一生不正是這樣忙忙碌碌而無所得嗎?”從此他更加萎靡消沉。
乙看後,說:“這蜘蛛真蠢,為什麼不從那邊幹燥的地兒繞着往上爬呢?”他得到啟示,懂得變通。
丙看後,被蜘蛛的執著感動,從此他愈加堅強。
“執著”是好還是不好?擇善固執,未嘗不好;執非為是,執邪為正,那就不好了。
“執”在佛法裡分“我執”、“法執”。
“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
我見、我聞、我思、我知,什麼都以我為中心。
“我執”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衆,執著自我的人難以相處。
“我執”以外還有“法執”,也就是對于是非、善惡、長短、高低、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空。
“法執”重的人執大、執小、執方、執圓、執偏、執邪,對一切法偏激執著,難以圓融。
世間上的人因為不能破除“我執”與”法執”,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著: 一、觀念的執著。
自己認定的東西,就執著,不能修正。
如果正确倒也罷了,不正确的卻也要執著、計較。
執著隻會局限自己,束縛自己,使自己不能擴大和圓融,到最後不能進步,也無法成功。
二、文字的執著。
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寫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自覺文辭美妙,天衣無縫,沾沾自喜,一直在金山寺的沙灘上吟誦這個句子。
金山寺的老和尚聽了批評道:文字貴求簡單,如用“落霞孤鹜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把“與”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嗎?王勃大悟,從此放棄執著。
三、習慣的執著。
有些人對自己的習慣非常執著,喜歡什麼顔色、喜歡什麼環境,隻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别人喜歡不喜歡,他就是執著自己的習慣。
然而人不能隻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對的,如果别人不認同、不認定,也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才好。
四、思維的執著。
從思維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看出一個人的人緣。
慈航法師一再告訴世人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離經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執,或者不切實際。
思維講究實用,講究合乎衆議。
五、情感的執著。
人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有情”,所以人類的感情最容易自私、執著。
與我有關的、我愛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與我無關的、我所不愛的,就不關心。
感情上的執著最容易犯錯,感情是一片遮闆,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
在感情裡執著,私愛、溺愛、錯愛就發生了;能把愛執放下,一切訴諸公正、公開,就不會給情愛蒙蔽了。
六、理想的執著。
對理想是應該執著,但是也要注意理想合不合乎時宜。
時代不斷在進步,社會不斷在變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變、求全。
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标,理想是一切事實之用,事實是一切理想之果。
理想也要淨、要正、要全,尤其要善、要美,才值得堅持。
佛光菜根譚 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
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 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緣随喜的解脫生活。
職業生涯的錦囊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 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早晨,我遇到櫃台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
我問她:“你在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裡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
不過,我在天主教裡面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着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一般人是從貪欲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占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
而要想獲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
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
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
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
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着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别人?說“我有能力為大衆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給人一句贊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布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
我們對于救度衆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
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衆口贊揚,表示他們有聲望。
聲望并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衆。
由于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
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别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佛光菜根譚 太陽因為輻射熱能而給人溫暖, 花朵因為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 大海因為包容萬有而被人重視, 人生因為積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地位 有隻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豐富的供品。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磕頭時,老鼠暗笑:人類不過如此,說跪就跪下了,處在我的腳下呢!一天,野貓闖進來,将老鼠抓住。
老鼠連忙聲明:“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野貓譏諷它:“人們跪拜,是向着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向着你!” 人生關心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個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
諸如在家庭裡的地位、在公司裡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親人中的地位等等,總要求得一個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一、席次的地位。
開會、宴會、集會,我坐的席位能代表我的地位。
如果我是默默無聞的大衆,當然不計較席位;如果我的财富多、官職大,就會計較席位是否合乎我的身份。
所謂席位,一般客人坐定之後,忽然來了一位貴賓,則要搬家,為其讓出席位。
《水浒傳》裡很多好漢集中在梁山,就是以地位來定身份:第一寶座呼保義宋江,第二寶座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寶座智多星吳用……現在社會宴客或會議,有方型的席位,有圓型的席位,有長條型的席位,有的還用座位卡排定席次,以免坐錯位置亂了身份,也就亂了地位的次序。
二、官場的地位。
地位的前後、左右、上下,在官場中分得最清楚,各種官階不能錯亂。
官場的倫理,官做得愈大,愈有權威;愈有權威的人,愈有權力講話。
其實,也不能說官場勢利,官場總有大小或前後,以定尊卑秩序。
三、社會的地位。
有的人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學術界也沒有地位,他隻有在社會上謀取地位。
例如,急公好義,為人正直,主持公道,他會赢得一定的地位;樂善好施,不落人後,凡是公益,全力以赴,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發言中肯,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就有社會地位;當然,著書立說,造福鄉裡,關懷大衆,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
民間就有很多這樣的社會領袖,具有社會地位,為社會人士所尊重、贊美。
假如一個民主政治真的“選賢與能”,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會很容易當選。
四、曆史的地位。
有的帝王施政有方,赢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一場戰争,不論勝敗,隻要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會赢得他的曆史地位。
例如關羽、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都有他們的曆史地位。
其實,小人物也能獲得曆史地位,例如武訓乞讨興學,現在興辦教育的人都以武訓為榮。
老子、孔子、孟子并未做過大官,但憑他們的道德、智慧,也能赢得曆史地位。
因此,人不必灰心,隻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曆史不會辜負人,都會賦予其地位。
佛光菜根譚 感情若是一廂情願,則難天長地久; 财富若是巧取豪奪,必有敗壞之虞; 名聲若是嘩衆取寵,終将遭人唾棄;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會引起非議。
調氣 徒衆問我一個問題:“如何做到不生氣?”其實,生氣即表示沒有力量。
不生氣的法門,除了懂得排解外,就是忍。
因為忍耐可以激發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會煩惱,不會動心,不會起嗔,且能越挫越勇。
忍到最後就是一種智慧,有了智慧看世間萬象,還有什麼值得生氣? 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到人體的氣息出入,如果出息入息不能平衡,必然有傷身體。
佛教的禅法教人打坐,調身、調息、調心,其中調息就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