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帖決卷第四

關燈
胎曼(八) 疏六雲。

    若初心行人依世谛曼陀羅雲何召入(雲雲)何。

    師曰。

    世谛曼陀羅。

    隻是事相盡顯本尊行相等是也。

    此人初心隻依之。

    未入壇不能見心中所具法界之曼陀羅等也(寬德三年四月十日說)。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說) 師曰。

    如常曼陀羅供時。

    不必布曼陀羅等(雲雲)。

     (長元年中決) 花山曼陀羅。

    謂之梵号曼荼羅(雲雲)。

     (永承二年三月十九日) 大三法羯胎中不說之(雲雲)而有三昧耶形耳。

     師曰。

    台曼荼羅。

    若字若畫。

    壇敷曼陀羅。

    其中台藏不減十六指(雲雲)故釋雲。

     此曼荼羅極少之量齊十六指(雲雲)又具緣品雲。

    十六央俱裡(指也雲雲)此是說白檀曼荼羅處文也(見義釋也)其十六指者。

    胎八葉量也。

    其十六指者。

    謂有所表也。

    八葉上各有八種善知識。

    各持金剛慧印。

    釋雲。

    故雲遍三于諸葉間(雲雲)即八葉與八尊也。

    故十六也。

    又表金剛頂超十六菩薩生入如來也(雲雲。

    寬德三年三月十日說)。

     疏五雲。

    胎曼荼羅中台院量。

    極少不減十六指(雲雲)準之意。

    如敷曼荼羅等。

    中台圖量極少十六指而已。

    是則八葉之位八種善知識各持金剛慧印故。

    是十六指表十六法也(見疏)又是金剛頂十六大菩薩之标也。

    超十六生入如來地标幟耳。

     (永承元年十一月十日) 師曰。

    凡現圖曼荼羅隻是為世流布随宜所圖繪也。

    唯為秘經中大曼荼羅也。

    故或有安所要尊。

    或有顯一義等耳。

     (永承二年三月十九日說) 胎金二曼荼羅俱雲現圖随宜(雲雲)對記雲。

    金界天竺随宜。

    又現圖(雲雲)顯圖故。

    菩提心義雲。

    金現圖(雲雲)台曼現空中準師口傳也(雲雲)。

     (長久三年四月二日) 師曰。

    現圖曼荼羅是現空中也。

    然師資傳來有此說。

    未見文(雲雲)。

     (永承二年七月六日說) 先師說。

    台現圖曼荼羅尊位隻是随宜。

    隐秘之圖也。

    強不可尋之(雲雲)。

     (寬德二年十月十九日說) 胎藏三昧耶形等圖一卷。

    是法性房贈僧正大和尚禦弟子調定院所造畫也。

    件院後住愛宕護山(雲雲。

    石泉故法矯禦傳說也)但件畫之裡所記者。

    是安然和尚禦說也。

    見台藏釋迦會不同也。

    調定院之圖。

    淳祐君之梵号三形等之圖是相似(雲雲)。

     師曰。

    世流布台藏曼荼羅。

    謂之現圖曼荼羅。

    昔無畏三藏雲。

    經中大曼荼羅佛所密也。

    顯露圖之恐違佛旨。

    若任意圖亦非也。

    仍别請給。

    即佛空中現此曼陀羅故雲現圖。

    又佛随宜現之故亦雲随宜曼荼羅(雲雲)今此曼荼羅。

    觀世音金剛手等院諸尊二三重安之。

    處狹故也。

    如除蓋地藏院一重安之。

    皆可向大日也(雲雲)又雲。

    台藏曼荼羅是三重曼荼羅也。

    除内院雲爾也。

    二三同中等者。

    别時意也(雲雲)。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說) 胎藏曼陀羅除中台之外三重院也。

    院者垣也。

    故中台不雲院。

    中院者初重院也。

    又雲。

    第一重院圍中台故也。

     (永承九年十一月十日) 胎曼荼羅三重各有主。

    遍知印(初)文殊(二)釋迦(三)若并中台總有四主也。

    遍知印者即大日也。

    文殊亦是佛也。

    故軌注梵号雲滿祖室裡沒馱曩(雲雲)即有佛句也。

    故四主皆佛也。

    義釋十六雲。

    文殊會中西方部雲虛空藏也。

    乃至一菩薩為主(雲雲)。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 又胎藏三重。

    第一重智門。

    第三重悲門。

    第二重悲智二門中也。

    第三妙吉祥者。

    文殊是智門菩薩也。

    又三種悉智真言中以文殊真言為應身真言故。

    是大悲門意也。

    故寄悲智在悲智中間也(雲雲)。

     又台曼荼羅中台三重即四種佛土也。

    中台寂光。

    初重實報。

    二重方便土。

    三重同居土。

    以文殊為方便土化主者。

    即是應身如來故也。

    如以文殊真言為應身真言也。

    付應身可分二。

    勝應即方便土主也。

    劣應即同居主也。

    是第三重釋迦凡聖同居也。

     (長曆四年四月二十日說) 第三妙吉祥者。

    文殊是智門菩薩也。

    又三悉地真言中以文殊真言為應身真言故。

    是大悲門意也。

    故寄悲智在悲智中間也。

     (長久三年四月中旬說) 師曰。

    第三妙吉祥者。

    遍知院是智門。

    初釋迦院是悲。

    文殊二中故雲第三(雲雲)。

     (長久三年四月上旬說) 師曰。

    三重院諸眷屬菩薩皆向我我主(如金界也)又義釋雲。

    觀音院又或唯皆向大日尊(雲雲)心王如來。

    心所聖衆。

    故皆可向大日欤。

     (永承元年七月二十日說) 問。

    第一重院東遍智印。

    南金手。

    北蓮手。

    西不動等也。

    何故隻雲三點眷屬院耶。

    答。

    西方不動等一重院是佛部使者也。

    更非别院耳。

     (長久元年中決) 胎曼荼羅有三軍荼利。

    蓮花軍荼利。

    金剛軍荼利(一虛空藏院軍荼利菩薩。

    是蘇眷屬訖)。

     (長元二年十月中旬) 師曰。

    八葉遍智院持明院(佛部别說)是佛部也。

    觀自在虛空藏蓮部也。

    釋迦金剛手(乃至)諸天金剛部也。

    釋迦金剛金剛部諸天主故也。

    又義釋十方諸佛又金剛部所攝也。

    穢土主故也。

    總略三部者。

    大日(佛部)彌陀(蓮部)釋迦(金部主)又教時義雲。

    三部者有二說。

    一義釋中第一重分為三部。

    上方如來智印佛母摩尼。

    下方不動勝三為如來部。

    勝方觀世音等及諸眷屬名蓮花部。

    右方執金剛手及諸眷屬為金剛部。

    中台九曼荼羅極果(雲雲)義釋中毗盧遮那是佛部也。

    阿彌陀是蓮花部也。

    即觀世音釋迦是金剛部即金剛手。

    諸傳法者因之分此四重以為三部。

    中台為佛部。

    勝方觀音第二重地藏。

    初方文殊。

    右方除蓋。

    蓮花方虛空藏并諸眷屬為蓮部。

    右金剛手花方。

    不動初方。

    釋迦并諸眷屬及第三院世天為金剛部也。

     問。

    檢台現圖曼荼羅。

    寶幢在北(阿閦觸地印故)開敷在東(寶生與印故)雷音在南(與金界不空印同故。

    其印右掌向外指末垂向下)何故此三佛位異常耶。

    答。

    是唯随宜畫像也。

    不可為定量。

    唯隐秘本位故也。

     問。

    既随宜之所圖也。

    爾者可有一往之随宜之由也。

    何答。

    經一雲。

    北方不動佛離惱清涼定。

    疏四雲。

    此是如來涅槃智。

    是故義雲不動。

    非其本名也。

    本名當雲鼓音如來(雲雲)今現圖随宜畫像故。

    不動之名通阿閦故。

    暫以阿閦佛安北方也。

     問。

    若爾以北佛可安東佛位也。

    何故以北佛安南。

    以南佛安東耶私且案之。

    為隐秘二佛之位故也。

    故以北移南。

    以南移東也。

    若以北直移東。

    南佛之位不移故也。

     問。

    若爾何故不移西佛耶私案。

    諸教所贊多在彌陀故。

    一切鹹彌陀是西方故不移也。

     (同日) 問。

    此旨五佛印相唯是異金界也。

    故寶幢與願印。

    開敷(施無畏印似之)鼓音觸地印也。

    以金剛界佛印準之雲三佛之位違耶私且謂。

    圓堂本圖雲。

    寶幢與願印也。

    開敷右掌向外。

    鼓音觸地印。

    又種子圖諸本皆注雲。

    東方寶幢。

    南開敷。

    北鼓音(雲雲)故此現圖曼荼羅三佛之位。

    如本位不違之也。

    或說不謂位違也。

     (永承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說) 台不說五佛羯磨形。

    是隐秘也(雲雲)隻是依今耳。

    而其位參差(如先問)而其位前唐院本全如金位耳。

     又同日記雲。

    台四佛不說其形。

    隐故耳。

    皆可住定印欤。

    而借圖金四佛形。

    而經北方不動(雲雲)借名以阿閦安北故彌差也。

    如先。

     師曰。

    台藏四佛所著衣袈裟也。

    十波羅蜜般若菩薩等所著即羯磨衣。

    有所為時衣也。

    事業衣也。

    金界四波羅蜜衣又是也。

    鬼類腰帶謂之力布(雲雲)。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說) 又雲。

    羯磨衣多是女人所著也。

    謂強隐身也。

    如金界四波羅蜜女也。

    而男形菩薩又着之。

    如台般若菩薩十波羅蜜等也。

    師曰。

    兩界四佛是同佛也。

    寶幢等者義名也。

    阿閦等者生身名也。

    又天鼓等者最勝經微妙聲是也(釋迦也)寶幢佛幢者旗也。

    幢懸旗欤。

    戰具也。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 胎軌四行菩薩普觀文殊彌勒是為初行之人。

    亂脫之也。

    又随宜曼陀羅(現圖也)又普文觀彌為流通之人。

    不亂脫之。

    義釋雲。

    實義普文彌觀(雲雲)。

     (永承二年七月二十日) 問。

    台現圖曼荼羅觀音彌勒如次幹艮心何。

    答。

    隻是随宜所現也。

    若實可依義釋文也。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說) 問。

    胎藏内院四隅之瓶由如何。

    師曰。

    此是四智瓶也。

    故灌頂時于彼瓶上置四瓶也。

     (同日說) 問。

    四大菩薩院四角之瓶心何。

    師曰。

    隻是出阙位安之。

    師傳胎界以賢瓶安阙位。

    金界以三古安阙位。

    檢曼荼羅降三世會。

    以獨古安阙位。

    自餘諸尊三古也。

     (同日說) 問。

    賢瓶之口有羯磨杵形由雲何。

    師曰。

    隻是莊嚴之具也。

    如尊勝軌雲也。

     (長久四年九月九日) 八葉角三古無釋之。

    而義釋雲。

    十六智印如八葉(雲雲)欤未詳。

     (永承元年七月二十日說) 師曰。

    遍知印是諸佛之位标幟也。

    是降伏智印也。

    智火表故三角形也。

    中表萬字。

    是圓滿之德也。

     (永承三年四月十三日說) 遍知印三角尖方向下事。

     持明曰。

    于東方見之。

    其尖二向下欤疏五雲。

    一切遍知印。

    真銑下向純白也(雲雲)是三角火投下地意耳。

    如法界生印。

    以三角尖頭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