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得住”的意義。

     2.佛教的高僧大德,是怎樣沉潛、養深積厚?請例舉一二。

     3.請例舉因耐得住而有所成就的人。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忍得住責備,才堪造就;耐得住委屈,才能進德。

     想要求得進步,必須具有“學徒性格”,耐得住别人教、别人怪、别人訓,才會進步;不當“學徒”,如何“出師”? 真理産生在寂寞中,耐得住寂寞,才有真理的産生;智慧産生在忙碌裡,挨得過忙碌,才有智慧的産生。

     世間情義 人人皆求名和利,幾人能把歡樂分? 心心唯念情和義,普天盡是有緣人。

     【提要】 世間有些事物可以用多寡來衡量,唯有情義無法估算。

    朋友之間肝膽相照的情義,非黃金錢财所能比拟;夫妻之間的情義,也不是鑽石寶物可以評估;世間上感動人心的不是美言美語,而是情義深長。

    自古以來能夠完成偉大使命、重要任務、成就事業者,無不是重情理、講義氣者。

    有情有義之人,才會令人敬佩與尊崇。

     【正文】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不是一起吃喝、玩樂、郊遊、戲鬧;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情義,情義是無價的,有情有義的人生才是可貴的情誼。

     人總是喜歡計較“你多我少”或“我多你少”,彼此相争不下。

    其實,所謂的多少,不是在數量上面計算得清楚的,必須以道德、心量和人情義理來衡量,才能有圓滿的解決。

     人和人的關系,是建立在情義交流,所以一般人都重視情義往來。

    人家送我一份禮,我也要回送一份禮;我欠人家一份情,也要還給他一份情。

    人與人之間,别人在情義上對我有所虧欠,我要他還,就表示自己所施,有圖求回報之心;相對地,别人施給我的情義,我怎樣回報他呢?在人間做人,應該多給人情義,表示自己富有,不要虧欠别人的情義,否則就是自己貧窮。

    情義如果用主觀的立場,難以算清;從客觀來看,還是可以算得清楚。

    做人做得好不好?不妨從你跟人來往的情義上,算一算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父母兒女,有丈夫妻子,有長官部屬,有親屬朋友;人際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要靠“情義”來維系,唯有情義才能讓彼此的關系和諧長久。

     常聽人感歎:“在現代功利主義挂帥的世界裡,夫婦輕言離異,朋友動辄反目,哪裡找得到有情有義的人呢?”其實如果我們能從消極的推尋外覓到積極的躬身實踐,從被動的接納、企求,到主動的付出、給予,乃至進一步從布施小恩小惠,擴大到為對方着想。

    從身邊的親朋好友推及于世間的一切衆生,天地之間,何處不是情義盎然?爾虞我詐、鬥亂紛争都是社會的病态,我們有幸身為萬物靈長,何不承擔起做人的責任,用有情有義的态度來面對人生,溫暖世間呢? 【思考】 1.試述情與義的關系。

     2.請例舉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應該如何建立。

     3.分享一則有情有義的小故事。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物品壞了可以修複,情義損壞難以彌補,所以我們要惜情;錢财丢了可以賺回,時光一去無法倒流,所以我們要惜時。

     人格的可貴,是在功名富貴之外;物質的可愛,是在贈者情義深長。

     為人之德隻在謙讓;修身之道隻在正派;行善之要隻在喜舍;朋友之交隻在情義。

     受戒 受戒要發心,心一發,邪魔外道都會遁形。

     持戒是守道,道能守,天龍八部都會護佑。

     【提要】 《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

    ”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

    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正文】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弘化四十九年後,在臨入涅槃時曾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

    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能見聞佛法,正是由于佛陀“制戒攝僧”,此即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

    所以後來中國佛教依照傳承,凡是經過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并非隻有出家衆才需要受持。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

    受戒就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所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于他律。

    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屬于自律。

     一般人提到佛教,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受戒,于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

    其實,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譬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别人的财産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别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别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别人。

     不侵犯别人,進而尊重别人,則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獄而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

    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就是犯了偷盜戒;強奸、拐騙、重婚、妨礙風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