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享有的人生
真正的享受,是除了享受有,也會享受無。
享受好的,也可以享受不好的。
當然,更高的層次是“享有不一定要擁有”。
【提要】 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源自對外在事物的強烈執着,因為有執着的心就希望能擁有,若是得到了固然歡喜,得不到就産生怨恨不平的心,痛苦也随之而來。
然而,世間萬事萬物遷流不停,一切的事物隻是因緣聚散,無常變化,生命中所擁有的,愛人、好友、錢财、名位、權勢,都是短暫的;擁有時快樂,失去時痛苦,而這擁有也往往是一種束縛、牽絆,隻有享有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歡喜。
享有的世界是寬廣的,懂得享有的人不為物欲所苦,不為情愛所系。
【正文】 在這多彩多姿的世界,我們不可能樣樣擁有,但卻可以盡情享有。
藝術家張大千曾說過:“凡入我眼,皆我所有,隻需享有,不必擁有。
”一般人很少想到,我們喜歡陽光的照拂,卻不能擁有火紅的太陽;我們享有清爽的涼風,卻不能擁有輕快的風。
雖然萬事萬物不能為我所擁有,卻可以在當下享有生命的美好。
有一位很有錢的父親,為了讓兒子知道什麼叫作“窮”,于是和家人帶着兒子到鄉下去參觀,并且讓兒子實地體會窮人的生活。
他們在一戶很窮的農家住了兩天。
農家的孩子要負責喂養家畜,要負責訓練幫忙農事的狗;傍晚時分,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裡洗澡;晚上沒錢付電費,隻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裡聊天。
當他們從農家回到都市以後,爸爸問孩子:“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孩子說:“很好啊!爸爸!”“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爸爸問。
“是啊!”孩子點頭稱是。
“那你看到了什麼嗎?”爸爸又問。
孩子回答說:“我終于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
”孩子繼續說:“我們隻有一隻狗,但是他們卻有四隻狗;那四隻大狗在他們小孩的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
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 “而且,我們隻有一個遊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
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
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玩水仗,我們家卻隻有我一個人遊泳。
” “還有,我們家的花園隻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
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
” “我們家的空間隻到前面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
”孩子下了個結論。
孩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
富有人家的孩子,雖然享有生活上的舒适便利,卻不如窮人家的孩子,享有自然萬物的歡喜自在。
在生活中,即使我們一再地追求,想要擁有一切,卻都是不可能的事。
想想:我們能夠真正擁有什麼呢?天地間的一切,都隻是暫時借給我們享用的。
用一顆享有的心,珍惜、感謝一切因緣,生命的樂趣才能無窮無盡。
【思考】 1.試述享有與擁有的差别。
2.什麼是享有的人生? 3.請分享幾則享有不一定要擁有的經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擁有的層面有限,享有的樂趣無窮。
月亮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人生不一定要擁有,享有也是一份福氣。
欲望越少,越能享有幸福的生活;煩惱越少,越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不計較吃虧,才能享有一個自在的生活;不吝于布施,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六度之利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提要】 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時,都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本文告訴我們,如果能實踐“六度”,即可自利利他,圓滿菩薩道行。
有的人會覺得菩薩道難行,六度難修,其實一切的布施看似給人,最後還是自己獲利;持戒看似受限,其實它是自由的;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占便宜;精進看似很苦,其實是快樂的;禅定看似呆若木雞,其實是活潑的;般若看似無所得,其實它是内悟的。
隻要我們能夠遵照這六條通往菩薩道的門徑前進,就能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
【正文】 佛教修行的法門,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首,佛陀教我們最佳的投資理财方式,就是布施。
布施如播種,又如儲存。
偈雲:“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佛經裡以尼拘陀樹為例,說明一粒種子能結出滿樹的果實,布施有種一收十的利益,而布施的功德,沒有人能搶得走,布施是最堅固的保險箱。
佛教的戒律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隻是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修德,利益他人。
在身業方面,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外,進而能廣行好事,能得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進而能口說好話,即能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貪、不嗔、不癡,而存好心即獲意業清淨。
忍辱并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懦弱行為;忍是一種大無畏、大擔當。
《佛遺教經》雲:“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因此,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
忍辱是為了對治嗔心,經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所以有忍辱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
精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達到目标。
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行道皆成。
”因此不管在家、出家,唯有勤奮精進,才能諸事成就。
禅定意譯“靜慮”,是指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态。
如《大智度論》說:“攝諸亂心,名為禅定。
”我們的心,每天在五欲塵勞裡面逐境流轉,由于心識妄動,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真心,故常淪生死,唯有息緣靜慮,才能身心安住,才能開顯本有的智慧,而明心見性。
般若是内自證的功夫,是通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内外圓成的智慧。
人生若無般若為前導,如盲人摸象,易為塵境所動搖。
有了般若智慧才能透徹宇宙真相,才能洞察秋毫,轉垢穢為清淨,轉黑暗為光明。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思考】 1.何謂“六度”?你覺得哪一度最容易做到?為什麼? 2.布施為什麼可以種一收十?請舉例說明。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
享受好的,也可以享受不好的。
當然,更高的層次是“享有不一定要擁有”。
【提要】 人之所以會有痛苦,源自對外在事物的強烈執着,因為有執着的心就希望能擁有,若是得到了固然歡喜,得不到就産生怨恨不平的心,痛苦也随之而來。
然而,世間萬事萬物遷流不停,一切的事物隻是因緣聚散,無常變化,生命中所擁有的,愛人、好友、錢财、名位、權勢,都是短暫的;擁有時快樂,失去時痛苦,而這擁有也往往是一種束縛、牽絆,隻有享有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歡喜。
享有的世界是寬廣的,懂得享有的人不為物欲所苦,不為情愛所系。
【正文】 在這多彩多姿的世界,我們不可能樣樣擁有,但卻可以盡情享有。
藝術家張大千曾說過:“凡入我眼,皆我所有,隻需享有,不必擁有。
”一般人很少想到,我們喜歡陽光的照拂,卻不能擁有火紅的太陽;我們享有清爽的涼風,卻不能擁有輕快的風。
雖然萬事萬物不能為我所擁有,卻可以在當下享有生命的美好。
有一位很有錢的父親,為了讓兒子知道什麼叫作“窮”,于是和家人帶着兒子到鄉下去參觀,并且讓兒子實地體會窮人的生活。
他們在一戶很窮的農家住了兩天。
農家的孩子要負責喂養家畜,要負責訓練幫忙農事的狗;傍晚時分,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裡洗澡;晚上沒錢付電費,隻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裡聊天。
當他們從農家回到都市以後,爸爸問孩子:“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孩子說:“很好啊!爸爸!”“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爸爸問。
“是啊!”孩子點頭稱是。
“那你看到了什麼嗎?”爸爸又問。
孩子回答說:“我終于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
”孩子繼續說:“我們隻有一隻狗,但是他們卻有四隻狗;那四隻大狗在他們小孩的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
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 “而且,我們隻有一個遊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
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
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玩水仗,我們家卻隻有我一個人遊泳。
” “還有,我們家的花園隻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
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
” “我們家的空間隻到前面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
”孩子下了個結論。
孩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
富有人家的孩子,雖然享有生活上的舒适便利,卻不如窮人家的孩子,享有自然萬物的歡喜自在。
在生活中,即使我們一再地追求,想要擁有一切,卻都是不可能的事。
想想:我們能夠真正擁有什麼呢?天地間的一切,都隻是暫時借給我們享用的。
用一顆享有的心,珍惜、感謝一切因緣,生命的樂趣才能無窮無盡。
【思考】 1.試述享有與擁有的差别。
2.什麼是享有的人生? 3.請分享幾則享有不一定要擁有的經驗。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擁有的層面有限,享有的樂趣無窮。
月亮不一定要圓滿,殘缺也是一種美麗;人生不一定要擁有,享有也是一份福氣。
欲望越少,越能享有幸福的生活;煩惱越少,越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不計較吃虧,才能享有一個自在的生活;不吝于布施,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六度之利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提要】 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時,都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本文告訴我們,如果能實踐“六度”,即可自利利他,圓滿菩薩道行。
有的人會覺得菩薩道難行,六度難修,其實一切的布施看似給人,最後還是自己獲利;持戒看似受限,其實它是自由的;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占便宜;精進看似很苦,其實是快樂的;禅定看似呆若木雞,其實是活潑的;般若看似無所得,其實它是内悟的。
隻要我們能夠遵照這六條通往菩薩道的門徑前進,就能從煩惱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
【正文】 佛教修行的法門,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首,佛陀教我們最佳的投資理财方式,就是布施。
布施如播種,又如儲存。
偈雲:“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佛經裡以尼拘陀樹為例,說明一粒種子能結出滿樹的果實,布施有種一收十的利益,而布施的功德,沒有人能搶得走,布施是最堅固的保險箱。
佛教的戒律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隻是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修德,利益他人。
在身業方面,除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外,進而能廣行好事,能得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進而能口說好話,即能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貪、不嗔、不癡,而存好心即獲意業清淨。
忍辱并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懦弱行為;忍是一種大無畏、大擔當。
《佛遺教經》雲:“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因此,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
忍辱是為了對治嗔心,經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所以有忍辱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
精進,依佛教的教義而言,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克服困難,務期達到目标。
佛陀曾經告訴阿難尊者:“在家精進,衣食豐饒,居業益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行道皆成。
”因此不管在家、出家,唯有勤奮精進,才能諸事成就。
禅定意譯“靜慮”,是指心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的狀态。
如《大智度論》說:“攝諸亂心,名為禅定。
”我們的心,每天在五欲塵勞裡面逐境流轉,由于心識妄動,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真心,故常淪生死,唯有息緣靜慮,才能身心安住,才能開顯本有的智慧,而明心見性。
般若是内自證的功夫,是通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内外圓成的智慧。
人生若無般若為前導,如盲人摸象,易為塵境所動搖。
有了般若智慧才能透徹宇宙真相,才能洞察秋毫,轉垢穢為清淨,轉黑暗為光明。
“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道至高無上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自覺覺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羅蜜”,方能福慧圓滿,成就佛道。
【思考】 1.何謂“六度”?你覺得哪一度最容易做到?為什麼? 2.布施為什麼可以種一收十?請舉例說明。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