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舍與得 布施,表面是“舍”,其實是“得”。

     沒有舍去我們内心的悭貪,如何獲得無有挂礙的自在? 【提要】 《法華經》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會受種種痛苦,就是因為有一顆貪欲的心。

    當我們學習放下貪戀的人事、不好的情緒、自己的成見,将内心的慈悲、歡喜、智慧、方便布施出來時,人自然會感到自在安樂,福報、幸福也會跟着來。

     【正文】 “舍得”“舍得”,以“舍”為“得”!其中的因、緣、果之關系,如果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裡,沒有播種,哪裡有收成?對于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交流緻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别人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系,就如“因”和“果”。

    因果是相關的,舍得是互動的。

     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

    如果他的内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内心蘊藏着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

     中國民間有一個故事。

    父親樂善好施,經常給人,因而家财萬貫。

    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

    等到父親去世之後,兒子掌權,千方百計地搜刮别人的财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

    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有如天壤之别,所以“以舍為得”“有舍才有得”,其言不虛也!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堕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施舍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隻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走路時,不“舍”去後面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時,不“舍”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庭院裡的花草樹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青嫩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壞簡陋的違章建築,便無法建設市容整齊的現代大都會。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

    我們要能學習“舍”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将其舍給别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

    舍給别人好的,會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

    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思考】 1.試述“舍”與“得”的關系。

     2.如何培養舍得的心? 3.你曾經“舍”了什麼,而“得”到了什麼?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無求的布施,端嚴高貴,令人感念;無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贊美。

     一切供養中,至心供養最為可貴;一切布施中,喜舍布施最為受用。

     貪嗔愚昧,人間至苦;慈悲喜舍,人間至富。

     傾聽 冷靜傾聽,不隻增加見識,而且受人歡迎。

     空談閑論,不隻令人生厭,而且暴己之短。

     【提要】 傾聽不但是尊重他人的表現,更是自我修養的展現,生活中懂得傾聽,才能洞徹事情始末。

    耐心傾聽,才能了解他人想法,切莫固執己見;學習傾聽,才能獲得更多知識,切莫自傲自滿。

    用心傾聽他人說話,即能帶給對方一種被接受、重視的感覺。

    人際關系要和諧融洽,傾聽不可少;處世要圓融周全,傾聽亦不可無。

     【正文】 傾聽是人際往來重要的禮節,與人交談若能耐心傾聽,才能為人所尊重,并受到歡迎。

    反之,若不知尊重他人的言論,對别人的言談顯得不耐煩,隻會造成彼此之間的不悅,甚至産生更多的誤解或隔閡。

     有個年輕人去拜訪蘇格拉底,請求蘇格拉底教他如何講演。

    首先,他先自我介紹,并滔滔不絕地說了一通長篇大論。

    末了,蘇格拉底應允收他做學生,但是要他付雙倍的學費。

    年輕人不解地問:“為什麼要收加倍的學費?”蘇格拉底說:“因為我不僅要教你如何演講,還要教你如何保持緘默。

    ”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有人問他可否用一句話來概括其經營秘訣。

    他的回答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在演講中提到人生成功的秘訣就是“聽”,而且“聽”比“說”來得重要,更要“懂得聽,聽得懂”。

     有一位婦人,心情煩悶,到寺院找法師訴苦,這婦人一坐下來就滔滔不絕,法師在一旁靜靜地傾聽這位婦人說話。

    過了一段時間,這婦人一看小孩下課的時間到了,便向法師告辭,并不斷地向法師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