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能讓聰明者更有智慧,能讓智慧者得穩健,能讓穩健者成功;也唯有通過服務,才能發揮生命的光熱,照亮生命的内涵。
【思考】 1.駝标比丘是如何為客僧服務的? 2.觀音菩薩是如何度化衆生,如何為衆生服務的? 3.生活中有哪些服務奉獻的感人事迹?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奉獻是福德,不是負擔;服務是獲得,不是犧牲。
自私自利的人,常處地獄中;服務他人的人,身在天堂裡。
以服務奉獻為樂的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談讀書 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提要】 明朝洪自誠的《菜根譚》雲:“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椠庸。
”閱讀書籍,若洞察不到古人聖賢的思想内涵,那也隻是文字的生吞活剝,所以佛教說“聞思修入三摩地”,要體會妙義,才能真正受益。
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論讀書》中提道:“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
”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今日世界、現實人生、自然萬象貫通,運用于生活、人生,才真是領略讀書的三昧! 【正文】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
所謂“人不學不知義”,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所以人人要讀書,才能讓社會、國家有所進步、富強。
宋朝的文學家蘇轼也說:“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求之無不獲者,惟書乎!” 展讀一本好書,隻要用心,不但可以認識古今韻事,從中汲取前人的知識經驗與智慧,博古通今,而且可以從生活中去實踐,學以緻用。
孫中山先生有句名言:“有了學問,便有知識;有了知識,便有方法。
”有了方法,小可以獨善其身,大則可以兼善天下。
因此善于讀書,不但可以求取新知、增加深度、厚度,同時在為人處世遇到困境、瓶頸的時候,可通情達理,以轉念淨化身心。
那麼,要如何讀書才能通達與活用?其實讀書的竅門無他,多讀、多記而已;讀書,以融通為主要,以方法、技巧為輔助;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
《荀子·勸學》亦雲:“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古往今來,我國千古傳誦名人勤奮好學的例子不少。
例如,西漢匡衡的鑿壁偷光,東漢有名的經學及天文學家賈逵的隔籬偷學,晉代車胤的囊螢夜讀,南宋詩人陸遊的書巢勤學,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讀破萬卷書,清朝初期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的閉門苦讀等典故,無不撼動人心。
當你步入書海,無論是在閑讀中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或在精研細讀中與古今聖賢對話,做千古及世代的交流,若能從中獲得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悅時,别忘了将書中重要的精華部分記錄下來,它可成為日後的養分、生命的智慧。
【思考】 1.平日,你最喜歡讀哪一類的書?為什麼? 2.請分享閱讀的經驗與心得。
3.簡述一則名人勤奮好學的例子。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讀書,要求精不求博;用心,要求專不求雜。
讀書的目的,在于明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
多讀好書,使自己芳香;多做好事,使别人快樂。
讀地理名勝,可以遨遊天下;讀曆史典故,可以神交古人;讀文學名著,可以涵養氣質;讀理工科學,可以通達理路。
隻要肯讀書,必得無窮樂趣。
善用時間 “過去”的時間已經悄然消逝,永不回頭。
“現在”的時間如箭一般飛走,轉眼即逝。
“未來”的時間正在慢慢接近,擦身而過。
“當下”的時間能夠即時把握,刹那永恒。
【提要】 時間是人生真正的寶藏,與其珍惜寶石,不如珍惜時間。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随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醒大衆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消磨時間即是糟蹋自己的生命,我們要珍惜寶貴的時光,切莫虛度。
一個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
生命之流中,能争取時間,自我要求,即是延長生命;能善用時間,自我激勵,即是充實生命。
【正文】 時間就是生命,愛惜時間,才能懂得愛惜生命。
生命要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善用時間最重要。
生活中有許多零碎的時間,若不知好好利用,時間就在一分一秒中流逝,多麼可惜啊!比如等人、等車、等電梯,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時間看看好的文章、背誦好的句子,想一想今天要處理的事情、要接見的客人,今天的行事規劃,等等,若是能夠養成善用時間的好習慣,時日一久,必定有助于自我的成
【思考】 1.駝标比丘是如何為客僧服務的? 2.觀音菩薩是如何度化衆生,如何為衆生服務的? 3.生活中有哪些服務奉獻的感人事迹?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奉獻是福德,不是負擔;服務是獲得,不是犧牲。
自私自利的人,常處地獄中;服務他人的人,身在天堂裡。
以服務奉獻為樂的人,具有菩薩的性格,提升自我的人格也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談讀書 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提要】 明朝洪自誠的《菜根譚》雲:“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椠庸。
”閱讀書籍,若洞察不到古人聖賢的思想内涵,那也隻是文字的生吞活剝,所以佛教說“聞思修入三摩地”,要體會妙義,才能真正受益。
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論讀書》中提道:“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
”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今日世界、現實人生、自然萬象貫通,運用于生活、人生,才真是領略讀書的三昧! 【正文】 做人要從讀書開始。
所謂“人不學不知義”,不讀書就不能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做一個好人,所以人人要讀書,才能讓社會、國家有所進步、富強。
宋朝的文學家蘇轼也說:“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求之無不獲者,惟書乎!” 展讀一本好書,隻要用心,不但可以認識古今韻事,從中汲取前人的知識經驗與智慧,博古通今,而且可以從生活中去實踐,學以緻用。
孫中山先生有句名言:“有了學問,便有知識;有了知識,便有方法。
”有了方法,小可以獨善其身,大則可以兼善天下。
因此善于讀書,不但可以求取新知、增加深度、厚度,同時在為人處世遇到困境、瓶頸的時候,可通情達理,以轉念淨化身心。
那麼,要如何讀書才能通達與活用?其實讀書的竅門無他,多讀、多記而已;讀書,以融通為主要,以方法、技巧為輔助;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
《荀子·勸學》亦雲:“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古往今來,我國千古傳誦名人勤奮好學的例子不少。
例如,西漢匡衡的鑿壁偷光,東漢有名的經學及天文學家賈逵的隔籬偷學,晉代車胤的囊螢夜讀,南宋詩人陸遊的書巢勤學,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讀破萬卷書,清朝初期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的閉門苦讀等典故,無不撼動人心。
當你步入書海,無論是在閑讀中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或在精研細讀中與古今聖賢對話,做千古及世代的交流,若能從中獲得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悅時,别忘了将書中重要的精華部分記錄下來,它可成為日後的養分、生命的智慧。
【思考】 1.平日,你最喜歡讀哪一類的書?為什麼? 2.請分享閱讀的經驗與心得。
3.簡述一則名人勤奮好學的例子。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讀書,要求精不求博;用心,要求專不求雜。
讀書的目的,在于明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
多讀好書,使自己芳香;多做好事,使别人快樂。
讀地理名勝,可以遨遊天下;讀曆史典故,可以神交古人;讀文學名著,可以涵養氣質;讀理工科學,可以通達理路。
隻要肯讀書,必得無窮樂趣。
善用時間 “過去”的時間已經悄然消逝,永不回頭。
“現在”的時間如箭一般飛走,轉眼即逝。
“未來”的時間正在慢慢接近,擦身而過。
“當下”的時間能夠即時把握,刹那永恒。
【提要】 時間是人生真正的寶藏,與其珍惜寶石,不如珍惜時間。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随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醒大衆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消磨時間即是糟蹋自己的生命,我們要珍惜寶貴的時光,切莫虛度。
一個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
生命之流中,能争取時間,自我要求,即是延長生命;能善用時間,自我激勵,即是充實生命。
【正文】 時間就是生命,愛惜時間,才能懂得愛惜生命。
生命要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善用時間最重要。
生活中有許多零碎的時間,若不知好好利用,時間就在一分一秒中流逝,多麼可惜啊!比如等人、等車、等電梯,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時間看看好的文章、背誦好的句子,想一想今天要處理的事情、要接見的客人,今天的行事規劃,等等,若是能夠養成善用時間的好習慣,時日一久,必定有助于自我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