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與人交往要如交通,應四方八面都通達。

     【提要】 居家環境的水管、水溝如果不通,污水不能排除,就會污染環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人際往來,如果溝通不良,不但事業難以成功,自己的人緣或是家庭生活也都難以有美好的結果。

    因此,如何跟别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良性、和諧的互動關系,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學問。

     【正文】 人是群居動物,生存在這個世間不可或缺與他人的往來,因此有了人際關系的産生。

    生活中,人際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甚至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所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現代人共同的課題。

     君子是有道德、有義氣的人,因此與君子也要以道義來交往,才能志同道合。

    為人處世有道義,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心悅誠服。

    對于小人,我們不能因為小人見利忘義,而對他假以辭色,相反要有禮貌地對待他,否則讓小人懷恨在心,無疑是為自己多樹立一個敵人,故而人生處世,何妨心胸寬廣地化敵為友。

     除了君子、小人之交以外,平常與鄰居交往也要以誠信。

    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鄰。

    ”平日與鄰居交往能夠真心誠意、有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賴;與鄰居之間沒有藩籬的隔閡,才能真正做到守望相助。

     在公司裡頭主管與部屬之間的往來最為密切,對待下屬如果以權力壓制,隻能得到表面的陽奉陰違。

    必須施以恩惠,讓人發自心底的感激,如此部屬才會真心相随,願意對自己的工作盡忠職守,以公司為家,為公司賣力付出。

     人際往來能以道義、禮貌、誠信、恩惠的态度往來,都是有助于人我關系的和諧,隻要我們以一顆平等心與人往來,不因對方的身份貴賤、職業高低,社會背景好壞而差别對待,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彼此一定可以建立良好的關系。

    如此一來,人我之間沒有紛争,彼此和樂融融,人際的關系就能像交通一樣,四通八達,任運遨遊,不亦樂乎! 【思考】 1.與君子交往,應該注意哪些? 2.與小人交往,應該如何對待? 3.與鄰居交往,要注意什麼? 4.與部屬交往,為什麼要施與恩惠?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知己、律己,是立身處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際相處之良律。

     不逆人意,是應世的慈悲,是處衆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

     争辯,隻會加深彼此的怨結;謙讓,才能取得人際的和諧。

     在人際相處上,有時候别人的一句好話、一個笑容,都可以成為豐富自己生命的色彩。

    同樣地,我們也應以一句好話、一個笑容,來豐富别人的生命。

     服務奉獻 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

     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我。

     【提要】 人在世間生存,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一個服務的人生态度。

    生活要過得快樂,服務不可少。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能為别人服務才是富有的。

    當我們在為别人服務的同時,除了帶給他人快樂,自己也能獲得快樂。

    所以,一個懂得快樂的人,會随時找機會替人服務,在服務中享受快樂;一個懂得付出的人,會随時找機會為人奉獻,因為在奉獻中能夠成就他人,亦能實現自我。

     【正文】 從前,有一位比丘名叫駝标,他負責接待遠方挂單的雲水僧,給予風塵仆仆的雲水僧一個安穩的住處。

     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門口,等候遠到的雲水僧,常常過了深夜,他仍提着燈籠,接待挂單的客僧,送他們到住宿的地方。

    年複一年,漫漫歲月,總是見到駝标比丘在别人已經休息的時候,犧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燈籠,服務遠到的客僧。

     三十年的歲月過去了,駝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燈籠照路,因為他日夜以歡喜心迎送挂單的人,而變得手指發光,亮如燈炬。

    夜裡,他舉指照路,引領客僧。

    他不以得到神通而自滿,他歡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風下雨會把燈火吹熄,延誤客人安歇的時間了。

     有句話說“欲為佛門龍象,先做衆生馬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如果我們能以一顆純淨的心,給予大衆最佳的服務,自身也能因此獲得提升。

     佛教在曆史上,也有建茶亭、廁所,以供來往旅客方便,或是點一盞燈,供夜歸人照明。

    在《缁門崇行錄》中亦記載,大德為病患服務。

    印度比臘公房,每間隻收費一元,因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朝聖者服務。

     服務也要有服務的性格,要有仁、有義、有勇、有智。

    仗勢欺人,榨取民脂民膏,即非服務;急公好義,排難解紛,就是服務。

    譬如,地藏菩薩到地獄救苦,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度生,都是服務;佛陀為病比丘穿針引線、倒茶倒水,都是服務。

     服務,其實能讓愚癡者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