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關燈
五十一。

    問。

    此章來意如何答。

    師雲。

    以前諸章就直往類總所說三乘。

    皆是可入一乘。

    雖然。

    未明就漸悟類所說二乘回心皆入一乘法。

    是故第七至此章。

    一切二乘。

    明可悟入此普賢法界也。

     五十二。

    問章雲。

    一切二乘。

    皆無回心(文)然彼俱舍婆沙等意。

    加行中前暖頂二善根位。

    二乘種姓轉得成佛種姓說。

    然者。

    如何可雲皆無回心乎答。

    今回心章本意。

    不望小乘當教。

    故雲皆回心也。

    今望大乘大菩提。

    論回心義故。

    以一乘為所歸入體。

    回心義可得心也。

    上章心識。

    以賴耶為本。

    種姓者限大乘佛種姓如也。

    今章一乘回心以為本也。

     五十三。

    問。

    法相宗意。

    定性二乘入無餘位。

    情非情中是何所攝乎答。

    法相意過去某甲尊者雲人更無餘涅槃入雲。

    是尚有情教所攝。

    然性宗意。

    無餘中有微細變易報。

    故屬有情條勿論也。

     五十四。

    問。

    章雲。

    悉有佛性力。

    為内熏因故等四因。

    更是祖師自立欤。

    四因皆聖教中在依憑也答。

    祖師私建立非。

    經論中有依憑也。

    第一由以起信為證。

    第二以正法華謂臨滅度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文。

    華嚴經然亦于彼曾無厭舍等文為證也。

    第三楞伽經中(十卷楞伽第二)說五性文中。

    第一定性人受變易義說。

    以之證也。

    第四以計未來諸謂境滅以為涅槃。

    不知證自智境界。

    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彼愚癡人。

    說有三乘文為證欤問。

    就第二由。

    入無餘位。

    有清淨真如。

    豈諸佛有大悲力。

    以清淨真如。

    為所加力如何答。

    性乘心入無餘位刹那細若。

    無始已來所具也。

    然此細苦相殘故。

    以有情變易果報為所加力事。

    更不可相違欤問。

    正法華謂臨滅度滅度者。

    有餘無餘二涅槃中何乎答。

    正法華第四雲。

    化作城者。

    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

    謂臨滅度。

    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更雲沒城不現。

    豈是非無餘乎答。

    有餘涅槃也雲。

    從本得有餘涅槃。

    何要雲謂臨滅度乎。

    師主草在别紙中。

    是故引文等略之也。

     五十五。

    問。

    章雲。

    樂着三昧者。

    是滅定欤答。

    宗意體是滅定也得心也尋雲。

    滅盡定是心心所法滅盡也。

    更是非身滅。

    然今經三昧者。

    直以身心都滅為無餘體。

    然者此三昧。

    可非滅定如何答。

    于滅盡定。

    可有三義。

    一滅煩惱故雲滅定。

    二滅心所法故雲滅定。

    三心身都滅雲滅定。

    三義不同在之也問。

    若爾者。

    寶法師等意。

    滅定外如何立無餘涅槃乎。

    常途意。

    不滅身滅盡定滅可立無餘如何答。

    不依依身滅不滅。

    涅槃體是同故。

    滅定外不可立無餘涅槃也。

    例有餘無餘依身盡不盡有不同涅槃體是全無差别雲如。

    滅定無餘依身盡不盡有無差别。

    更于涅槃。

    不分滅定無餘不同也問。

    于滅定立三種不同雲事。

    經論依憑可在之。

    答。

    尋雲。

    章雲。

    入涅槃城滅心心法如入滅定然者滅盡定無餘體可各别見答(雲雲)問。

    今章楞伽雲。

    樂着三昧樂等者。

    三部經中是何經當乎答。

    三部交說之也。

    就中七卷經。

    宗家自譯場交有也問。

    章雲。

    皆到阿耨菩提心住抑是何位乎答。

    法相有餘涅槃得心故。

    十信以前最初發心位。

    皆到阿耨菩提心說也得心也。

    性宗無餘涅槃得心故問。

    章雲。

    須陀洹人。

    亦複不定等雲。

    然者。

    五果類皆安不定言。

    豈是非不定性乎答。

    彼經乃至佛亦複不定說故豈非定性乎。

    是故不定意總法無定性。

    故不定雲也。

     五十六。

    問。

    于二乘類者。

    以獨覺為究極利根機。

    然以聲聞為一念回心類。

    聲聞豈利于獨覺乎答。

    師雲。

    若由小乘當分者。

    以獨覺為最利。

    若望大乘回心義者。

    設雖聲聞。

    前生于大乘有結緣者。

    于一乘法。

    速疾得入事。

    不可對論獨覺等小車也。

     五十七。

    問。

    章雲。

    生滅度想當入涅槃等相宗學者。

    如何得心乎答。

    相宗心。

    當入涅槃者。

    當宗當來雲事也。

    意當來可入無餘涅槃思作雲。

    如來生餘國有異名。

    說法華經令回心大乘也問。

    智論中引法華我滅度後文。

    釋無餘時分時。

    雲迂回稽留然者。

    于無餘間可經時分見。

    如何引此經文。

    背本論說。

    判一念回心乎答。

    師雲。

    此稽留時分。

    十信等位。

    其故。

    更于淨佛國土中稽留說故。

    知是非無餘時分欤。

    一義雲。

    依速疾一念類說之。

    論以義稽留釋也。

     五十八。

    問。

    入無餘間。

    是何土耶答。

    無餘位。

    是隻自分自分何處。

    入無餘處微細果報變易土可得意欤。

    此無餘位更不可雲佛土。

    回心以後即生佛土可得意欤問。

    無餘問。

    限七八二識欤答。

    師雲。

    爾也尋雲。

    本轉二識俱不成就者。

    是約分沒粗苦。

    立無餘名者。

    若望變易果報論之者。

    于無餘間。

    一有變易八識如何答。

    師雲。

    無餘間設約變易。

    七八二識前六識不可有。

    若前六識成就可有見色聞聲義。

    然此義即難信。

    是故可限七八二識也問。

    答約微細論之者。

    無餘位俱可限賴耶本心。

    何要雲有第七識乎答。

    七八二識。

    俱有依事。

    護法安慧異論也。

    今無餘位。

    七八二識在之者。

    誰法正義意。

    七八俱有依得心故。

    第八識立處第七識無不相應。

    今依此義如此成立也。

    但依安慧義者。

    要不雲俱有依故。

    準此義得心之者。

    無餘位限第八識雲義。

    不可遮之欤。

     五十九。

    問。

    一念回心者。

    一念回心雲事欤。

    無餘時分一念也雲事欤答。

    師雲。

    化火焚燒身智都滅一念故雲一念。

    則是無餘時分可得心也問。

    舍利弗。

    未會中回心也答。

    不爾也。

    但今章。

    約上首舉之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問。

    此章來意如何答。

    上諸章頓悟漸悟二類。

    皆雖釋入一乘道。

    未明此一乘所歸佛果體狀。

    故第八章始顯佛果不同。

     六二。

    問。

    章雲。

    亦無常以離不離等此文意如何答。

    解月體始終不改雲覆不覆不同依。

    于月體論隐顯如。

    法身體常住不變一切妄染覆不覆不同依于法身論隐顯也。

    如此得心。

    法身處似論隐顯生滅義。

    依此道理。

    亦無常以離不離故釋也。

    約攝道相歸性義。

    亦無常釋非。

    幽贊中在釋。

    可勘之問。

    以化身屬相續者。

    化道利生。

    片時無間斷相續欤答。

    要不然也。

    多百千劫此一現故。

    中間一向非雲無間斷欤問。

    章雲。

    寶性論。

    起信論等。

    又智論雲已下文意如何答。

    此所引兩論文。

    各證一義。

    初寶性論等者。

    修生功德。

    同所依法身義證也。

    後又智論雲已下文。

    現智本有與三世不合之義證也。

     六十一。

    問。

    章雲。

    遍一切所知(文)抑四遍中何乎答。

    四遍中是智用遍也尋雲。

    四遍者是何乎答。

    一智體遍。

    即是真實識知義。

    照用之功是也。

    二智用遍。

    即遍一切所知也。

    三契證遍。

    即十三重等身是也。

    四理遍。

    即是寂體也。

     六十二。

    問。

    于法身論常無常二義。

    然以随緣赴機義。

    為無常者。

    報化等無常。

    如何可異利答。

    若别論三身差别者。

    不對随緣之義處。

    于法身上功能具無常義。

    可得心也。

    就此法身功能顯事依報身粗顯也。

    是故今約功能顯所。

    以随緣赴機義。

    為此身無常也問。

    本覺随染分别生二種相此文意如何答。

    一義雲。

    論主分别分二相雲事也。

    一義。

    随染二相差别分别雲事也問。

    就總别分别常無常二義。

    然者總别義。

    如何不同耶答。

    上别說三身别論明不二也。

    今總說者。

    随緣報化等義。

    更屬法身一義。

    談不二故雲總也。

     六十三。

    問。

    章雲。

    若爾如何得說非一異耶問。

    上何文蹑來乎答。

    義苑意。

    就上或非四句之釋。

    起此問也。

    一義雲。

    此問意總終教當段。

    常無常不一不異二義具足義釋成。

    然始教大乘意。

    非一非異二義成。

    如何終教中限說非一異等乎問也。

    此折薪記意。

    以答趣得問意也問。

    章雲。

    以真如遍故等釋意如何答。

    真如遍者。

    以總取别也。

    意修生所遍真如取也問。

    圓教意。

    依初二句者。

    但修生但本有義。

    可許之乎答。

    不爾。

    今章約義開之計也。

    非許但修但本義也問。

    當體常等四問本有修生。

    修生本有者。

    如何答。

    師雲探玄大疏釋意不同也。

    探玄記十五雲。

    (佛不思議法品下釋)謂。

    修生本有。

    此二相對。

    總有四句。

    一唯修生。

    謂信等善根。

    本無今有故。

    二唯本有。

    謂真如恒沙性功德故。

    三本有修生。

    謂如來藏。

    待彼了因。

    本隐今顯故。

    四修生本有。

    謂無分别智等。

    内契真如。

    冥然一相故。

    此有四義。

    而無四事。

    猶金莊嚴具尋雲。

    大疏意如何答。

    即雲。

    本有修生約法。

    修生本有約人釋也。

    此釋可勘之問。

    以不可說為顯者。

    此文如何答。

    顯者。

    即說雲事也。

    其故五十要問答中。

    以不可說為說釋準之可得心也問。

    今章用德體三義。

    約體相用可得心耶答。

    師雲。

    初二義配相用二大應得心欤。

    但第三約體者。

    以不可說果海為體釋故。

    不可屬常途三大廢立欤問。

    此三說中各作常等四句見然者。

    随三說中。

    于四句不論不同欤答。

    師雲。

    說四句随三重可論四句不同也。

    先如初二說者。

    常無常四句。

    第四約體中于無常阿含門中。

    論常無常等四句也。

    準此第一第二兩重四句亦可不同也。

     六十四。

    問。

    章雲。

    明相好者相與好不同如何乎答。

    相者三十二相。

    如常。

    好者。

    此三十二相中間愛好也。

    令身端嚴故。

    好得名也尋雲。

    中間愛者。

    一相一相上愛雲中間欤。

    為當别一一相外立好欤答。

    師雲。

    好在所就明然中間者。

    一相一相外别好立也。

    一相上愛非。

    隻别别相中問愛等雲好也問。

    依何因得此相好功德乎答。

    師雲。

    相好俱皆依百福修得之也尋雲。

    為相所修百福。

    為好所修百福如何不同乎答問。

    百福者。

    如何可得心乎答。

    三義。

    一義。

    ○一義雲。

    敬生在十。

    一少分離。

    二多分離。

    三全分離。

    四少時。

    五多時。

    六盡壽時。

    七自作。

    八教化。

    九随喜。

    十贊歎也。

    此十一戒一戒各具十故。

    十善百福成也。

    一義雲。

    十善互具故。

    十戒各具十戒。

    是故成百福也問。

    何故智論等問意如何答。

    此問在二意。

    初意三身佛果上三德也。

    俱是可絕凡小智見。

    然者如何智論等。

    就化身佛直辨往業所到乎問也。

    次意。

    三身中化身者。

    即是無而忽有之法。

    更可非修因所感。

    如何就化身。

    于三十二相出修因乎。

    然者。

    亂報身。

    條難得心雲問意也。

    問在此二意故。

    答亦以二義兩科答也可見之問。

    章雲。

    金锵馬麥等○(文)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九惱中且舉二惱。

    略餘七惱。

    是故雲等也。

     六十五。

    問。

    章雲。

    或約報身。

    說八萬四千相。

    并是實德。

    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文)然更所談佛身。

    于實報身者。

    界内界外各别也。

    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

    師雲。

    于實報身者。

    界内界外各别也。

    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答。

    師雲。

    于實報身者。

    雖論界内界外不同。

    于相好者。

    二教更不可有不同也問。

    章雲。

    聖道斷惑非滅報故然者。

    此義限回心教欤。

    通直進教欤。

    如何答。

    師雲。

    此義大小一同義。

    不可有改轉法門也。

    專起信等義。

    在明證也。

    但末師意。

    非滅報故義。

    限回心教釋之也。

    此說意以上為引二乘同下而說言下。

    得心故緻此了簡欤。

    雖然。

    非滅報故義大乘共許所談故。

    更不可限回心教也問。

    章雲。

    大乘方便經(文)然已後經中。

    無如此題名經稱。

    爾者如何答。

    折薪記意。

    如問難無此經稱釋。

    然大乘佛報恩經中有此文勘。

    方便字誤也釋也。

    然探玄記中同今章大乘方便經上卷引。

    豈兩所同誤乎。

    難信用。

    其故探玄更雲大乘方便經上卷。

    上下經欤。

    若三卷經欤見。

    此折薪記意。

    大乘佛報恩經第七勘。

    何樣此記了簡誤欤問。

    章雲。

    問。

    何故攝論中說三十二相等然者。

    蹑上何文此問起乎答。

    上三十二相出因。

    是濫報身佛。

    是故問舉答之。

    二義以釋之。

    化身三十二相等。

    報身不濫事釋也。

    然何故攝論已下問。

    化身相更不濫報佛者。

    何故攝論等中。

    此化身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屬乎問也。

    答此問。

    以二釋。

    化身相不濫法身釋成也。

    是故上化身不濫報身釋。

    此下化身不濫法身釋也。

     六十六。

    問。

    章雲。

    答此亦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答。

    師雲。

    第一釋。

    若以真如直名法身者。

    難信受故。

    此三十二相即空義以為法身故也。

    如此說事漸令大乘真如法身欲令信受。

    以三十二相即空義此身釋欤。

    是回心教意也。

    第二釋總一切功德以說為法身故。

    三十二相功德攝此功德法身中置也(為言)尋雲。

    抑第一即空為法身義。

    與次下又三十二等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如何異乎答。

    上即空為法身也。

    直以真如不為法身也。

    次下三十二相無性義。

    即是真如法知故。

    直以真如為法身也問。

    探玄記十五雲。

    二體性者。

    此三十二相。

    小乘俱以形色。

    為體若初教大乘依瑜伽于二十二根中四根為體。

    一眼根。

    二舌根。

    三男根。

    四身根。

    若依終教。

    依對法論。

    以定慧為體。

    又攝相歸本。

    唯是淨識為體。

    又會緣歸實。

    唯是真如為性。

    若圓教中。

    相海以無盡法界為性。

    三種類者。

    依觀佛三昧經。

    有三類。

    一略中略。

    說有三十二相。

    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

    三廣說。

    有無量相。

    如雜華經中。

    為普賢賢首等說。

    解雲。

    雜華即華嚴異名。

    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名無量也。

    此三中。

    初唯小乘。

    次兼前為三乘。

    後具前為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

    次唯地上見。

    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身相。

    次唯報身相。

    後是十身相。

    四于因者。

    依智論。

    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為因。

    彼論中一一約施别别釋出。

    二依瑜伽地持。

    俱以持戒為因。

    三有經中同忍辱為因。

    四善生經以大悲為因。

    彼經雲。

    是三十二相。

    即是大悲之果報。

    五楞伽經及如來藏經。

    并如來藏中恒沙功德。

    具三十二相。

    則以藏性為因。

    六依大集經第七。

    三十二相。

    一一各别出因(餘經雲雲)解雲。

    良以。

    佛果萬德圓融故。

    或一行通感多相。

    或萬行俱成一相。

    或性待了因而唯說行。

    或行證理。

    成唯約性具。

    ○六修時者。

    三十二相。

    若小乘及初教。

    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别業。

    若或極遲百劫。

    或超九劫等。

    如智論第五說也。

    若終教已去。

    從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