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關燈
發心修因滿果便現。

    或是修生。

    或是修顯。

    若一乘相海。

    無量劫修。

    七建立者。

    智論第五雲。

    問菩薩相。

    何以故。

    三十二不多不少。

    答。

    有言。

    以端正不亂故。

    若小則不端正。

    若多身相亂。

    又觀佛三昧經。

    佛生世間示同人故。

    說三十二相。

    為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

    說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行故。

    上約三乘等說。

    若一乘此十蓮華藏微塵玄數相。

    為普賢等說者。

    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

    八明業用者。

    一乘業用。

    如小相品說。

    餘乘相用如雖說。

    四釋文者。

    明佛相海曠周法界故。

    普賢說也。

    ○二略說九十四相。

    三廣結十蓮華藏塵數(文)問。

    章雲。

    同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好(文)然相同雲。

    好勝雲。

    是何道理乎答。

    師雲。

    轉論聖王三十二相。

    佛同此人故說三十二相也。

    又諸天八十種好。

    佛同此諸天相好故。

    說八十種好也。

    爾者。

    相好俱同釋不可苦也。

    雖相好同而皆佛相好超過故。

    勝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好可見也問。

    觀佛三昧經雜華者。

    以何花嚴經異名事知乎答。

    師雲。

    大經題名梵言雲摩诃毗布略保多揵那标诃素多藍雲。

    揵那此雜華雲。

    标诃此雲嚴飾也。

    然名雜華雜字略。

    嚴飾飾字略雲華嚴也。

    若雲之者。

    可雜華嚴飾經也問。

    相海品說幾相乎答。

    六十經正八十大人相。

    說也。

    八十經正九十相說欤(雲雲)。

     第九明攝化分齊已下 六十七問。

    小乘教意。

    立三身佛可雲乎答。

    師雲。

    前章生身法身雲。

    今章報身化身雲。

    故合可有三身欤。

    前生身今報身者。

    是同義也。

    然者前生身雲父母所生身雲非欤隻因位功德所生身故雲生身欤。

    今報身義以上生言得心也。

    然者。

    上章法身今章報身化身取合三身在之。

    但法身者五分法身也。

    非理法身也問。

    小乘教意。

    許智法身欤答。

    師雲不爾尋雲。

    五分中慧解脫知見俱是智也。

    何不立智法身乎答。

     六十八。

    問。

    百億須彌者。

    是一三千界之量欤。

    答。

    爾也尋雲。

    百億者。

    十萬為億。

    百萬為億。

    千萬為億。

    三種億中何乎答。

    三種億中。

    以十萬為億之義數之也問。

    三千界者。

    如何積而成三千數乎答。

    俱舍雲。

    四大州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千倍說。

    皆同一成壞。

     六十九。

    問。

    三千界者。

    約豎建立之欤。

    約橫建立之欤答。

    是約橫建立之。

    豎以初禅為極也二禅已上。

    非三界攝也問。

    火災所壞故。

    以初禅屬三界内者。

    風災所壞故。

    以第三禅。

    如何不屬三界内乎答。

    尋雲。

    以何和小千中千大千邊量乎答。

    随此三千。

    必三重鐵圍山在之。

    以三重鐵圍山。

    知此三千之邊量也問。

    章雲。

    有說在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等今此摩醯首羅天者。

    限一大三界頂摩醯首天欤。

    為當通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欤答。

    一義雲。

    可通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也。

    其故更以梵網經為所引證。

    然彼經說千葉台上釋迦。

    此葉上釋迦。

    即是一大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住如來也。

    準知千葉上釋迦。

    是千三千世界頂摩醯首羅領如來也。

    若爾者。

    此經意一大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不限。

    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也。

    然者梵網經意。

    可有千摩醯首羅天也。

    以此引證文為本。

    上立義。

    交合。

    摩醯即是界。

    摩醯百億即是界百億尋雲。

    如今章現文者。

    約一大千界建立。

    實報住摩醯。

    化身住百億見。

    是以玄記第三雲。

    寄在色頂。

    唯說一界此釋。

    無争約一大千界色究竟。

    明實報所居見。

    如何答。

    對小始二教建立終教已上界外無勝之土。

    設一大千界建立。

    若他千界建立。

    約須彌就三千建立。

    皆是界内淨土故。

    寄在色頂。

    唯說一界釋也。

    又今章現文。

    一大三千界雲。

    他三千界雲皆是就摩醯顯能居淨土。

    就百億談化身所居故。

    今章就通相不簡别。

    大樣釋之也。

    一義雲。

    今章約回心教建立故。

    色頂淨土限一大千界。

    百億雲一大千界一百億。

    但今引梵網為證者。

    即千葉上中一葉上義取為證計也。

    千色頂千百億等皆取非為證也(為言)若别約直進菩薩明之者。

    十地能化地地增進。

    初地百葉。

    第三地萬葉等義。

    不可遮之。

    其旨如入大乘論明也。

     七十。

    問。

    章雲。

    若三乘中。

    法性土及自受用土。

    今此不說如何廣就法性自受用土。

    不顯大小差别乎答。

    師雲。

    今章就釋迦身。

    顯大小權實故。

    法性自受用二上。

    小乘中所不談也。

    依此義故。

    今三乘中就法性自受用。

    不釋五教不同欤。

    一義雲。

    此章更雲攝化分齊。

    知是就他受用身。

    明化境分齊故。

    不出法性自受用。

    依内證論之。

    爾者。

    今攝化分齊章者。

    總依他受用。

    顯五教不同也問。

    對法論中。

    報身在色頂。

    化身住百億雲事。

    更無此文然者。

    如何引對法為證乎答。

    師雲。

    一義。

    傳者誤也。

    其故。

    玄記中引入大乘論。

    成立此義雲。

    更對法論中。

    不雲在此文故也問。

    終教大乘意。

    以界外無勝土。

    為實淨土者。

    抑彼教意。

    界内色頂身。

    報化二身中何乎答。

    師雲。

    終教意。

    界内色頂身。

    化身可得心也。

    然者相好設色究竟身。

    三十二相可得心欤。

    是以。

    今章雲。

    色頂之身。

    亦非實報。

    皆此意也。

    從始教見之者。

    八萬四千相好。

    可得心也。

     七十一。

    問。

    終教意。

    梵網所說葉上釋迦。

    化身如來也可雲乎答。

    爾也。

    相好亦三十二相可得心也尋雲。

    若爾者。

    台上釋迦。

    同是化身三十二相欤答。

    師雲。

    終教意。

    台上釋迦界外可得心也。

    設界内得心。

    若台上化身可得心欤。

    始教意。

    台上界内色頂身得心也尋雲。

    若終教意。

    台上釋迦化身雲義在之者。

    抑此化身。

    地前地上能化中何乎。

    葉上。

    更四善根能化釋。

    然者台上是地上能化欤。

    若地上能化。

    初地已上豈以化身為能化乎答。

    台上是界外教主。

    界内色頂不可得心也。

    設若終教意。

    分明台上釋迦界内雲釋。

    誠化身可得心也雲了簡也。

    實義界外實執能化(為言)問。

    清涼大師。

    出身中大小事是何道理乎答。

    就地前所見佛。

    散心所見葉中百億能化也。

    是雲小化也。

    定心所見葉上能化。

    四善根教主也。

    是雲大化身也問。

    終教心。

    以事理不二為尚教實義。

    爾者。

    不談染淨镕融身土。

    如何不同土外别建立淨土乎答。

    終教意。

    即穢土悟淨土。

    穢相無明邊際故。

    即淨土覺義邊。

    三界外談也。

    然即穢土非示淨土。

    是故事理不二談無失尋雲。

    若即穢土覺将土者。

    如何别指方域分限等乎答。

    對始教界内淨土。

    簡别終教故。

    指方域分限也。

    雖然實界内外别遠淨土建立也(為言)尋雲。

    若爾者。

    如何下圓教義不同乎答。

    今終教心。

    即穢土淨土談。

    不雲界内。

    色界外談故。

    下圓教即染歸淨。

    即穢土觀淨土故。

    實實報寂光真土在三界内不可離三界談故。

    二教差别大不同也。

    今圓教意。

    法華經不如三界見于三界說如是也。

     七十二。

    問。

    智論所說五重世界。

    何土以為常途一佛世界土乎答。

    師雲。

    第一以一大三千界為一佛土。

    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問。

    依何道理。

    各名性海種等乎答。

    師雲。

    性者積成義也。

    以先大千界。

    積成故也。

    若望彼世界海義者。

    所依因義也。

    是故雲性欤。

    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廣如海。

    是故雲世界海也。

    次世界種者。

    可尋之問。

    章雲。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文)又唯者。

    是有釋欤答。

    不然。

    重結上釋也。

    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須彌界建立世界。

    說佛土故。

    不望樹形等異類世界之義結釋也問。

    章雲。

    或有說此已下文意如何答。

    師雲。

    于圓教中出二師義也。

    所诠上約土顯實土。

    今約佛顯實報身。

    即是今或有說此已下文。

    此意問。

    國土海者。

    自證土欤答。

    師雲。

    章主意國土海者自證土。

    世界海者化地土也。

    清涼意國土海雲。

    即是化他之土釋也爾者。

    因分土可得心也(為言)。

    兩祖祖意各别也尋雲。

    如第二會初說者。

    指何處乎答。

    師雲。

    第二會中。

    二十一種功德說指之欤。

     七十三。

    問。

    十重世界海者。

    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

    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

    實不可離三界内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今章雲。

    二于三千界外。

    有十重世界海釋乎答。

    師雲。

    此十重三千界外雲業系離故也問。

    蓮華藏者如何答。

    師雲。

    第八識中如來藏也。

    總華藏世界八識三品等配釋事解釋委也。

    可勘之。

    華藏世界品欤。

    師雲。

    大疏抄中在之問。

    十重世界莊嚴具不同也寬狹不同欤答。

    一義雲。

    十重是莊嚴具不同也。

    非寬狹不同至相釋在之。

    一義雲。

    寬狹不同也。

    以之論十重也問。

    章雲。

    又如一類世界。

    乃至。

    一切衆生形世界等(文)此世界形相如何答。

    俱在兩釋。

    一以樹為世界。

    樹中蟲以此樹為世界。

    二别樹形世界在也。

    乃至衆生形雲。

    一以衆生為世界。

    身中蟲以衆生為世界。

    二别衆生形世界在之問。

    此世界海付分三重不同事隻一世界中粗細約分之欤。

    夕别實此三類望别類世界分之欤答。

    師雲。

    付此不審。

    伺諸之解釋。

    諸釋更此簡别無。

    今章釋雲。

    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

    何以故。

    以随一世界即約粗細有此三故彼覽此釋。

    更年來疑開發。

    後學者仰信此釋。

    可覺悟之。

    然者如此三位。

    于一類世界上。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

    解釋誠明也問。

    此三重機見分粗細欤答。

    可然欤尋雲。

    若爾者。

    以三生得入之機類。

    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欤答。

    可得心欤。

    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

    是付見聞機論之。

    十重世界感見。

    付解行機論之。

    第一蓮華藏者莊嚴世界海。

    付第三生果海得入機見論之得心不可相違欤。

    可尋之問。

    今世界海三重約粗細不同論之得心者。

    抑上國土海。

    離此三位别立不可說土欤答。

    私雲。

    不可然。

    隻上世界海中三位。

    若智相應皆是果海不可說土故。

    是雲國土海也。

    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

    于此相應處立世界海三位也。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

    問。

    章文雲。

    或唯妙智為法身爾者。

    直以智為法身者。

    自受用如何異乎答。

    師雲。

    自受用者。

    酬因位功德邊談故。

    以修智邊為自受用也。

    今智法身之時。

    不取修智邊。

    本覺智直為法身故。

    同以智為法身義。

    似無不同。

    于智分本有修生故。

    不同也就中。

    今章更雲修智同本。

    誠是一向妙覺。

    學者智解為令開發。

    祖師此句顯欤。

    能能可案心也尋雲。

    上以本覺智故由。

    修智同本義不同欤。

    如何答。

    不然。

    是二問俱一義轉釋意欤。

    上釋一向雲。

    本覺智者似不取修智同本義。

    是故設修智也同本義皆取可為法身也(為言)此法身本有智體。

    更絕古今相故。

    是無始無終智體也。

    然自受用始覺淨法。

    即有始無終義。

    酬因位功德故也。

     七十五。

    問。

    金光明經。

    以四智為能攝。

    攝三身文義。

    未勘之。

    抑指何文乎答。

    師雲。

    彼經一者法身。

    二者應身。

    三者化身說畢。

    還第一法身釋時。

    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為法身準知彼經意。

    以智為法身之義。

    不遮之。

    若爾者。

    以智為法身。

    豈非大圓鏡智乎。

    若是大圓鏡智者。

    此鏡智攝法身之義。

    道理分明也。

    更大圓鏡智攝法身義。

    文義俱在之。

    以之準知餘三智攝餘身事。

    其文雖不分明。

    義必餘智攝餘身道理其為必然也。

    其上諸經論中餘三智。

    攝餘二身文理顯然也。

    是故如來金言故。

    常途隻圓鏡智攝法身義說。

    餘智攝餘身義。

    略不說之。

    然義必可有故。

    祖師因此文。

    取意四智攝三身釋也。

    一義雲。

    有私記雲問。

    彼經正文如何答。

    新經第二卷雲。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章家得此文意。

    雲四智攝三身也問。

    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哉答。

    阿耨菩提攝五法故。

    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也。

    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問○答○漢雲無上正等覺。

    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

    一說無上覺者真如也。

    正等正覺者四智也。

    一說無上覺者通理智。

    正等覺者總說也。

    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

    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

    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

    謂法攝于大圓鏡智能證智故。

    故雲四智攝三身也問。

    上始教意。

    四智攝餘身之義。

    如何答。

    問答抄中引折薪記釋了雲。

    論次雲。

    有義初一指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此有義。

    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随攝。

    分粗細為報化。

    今章四智餘身之義。

    論意鏡智自受用平等性智他受用。

    妙觀察智通報化。

    成所作智化身。

    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取意抄之)問。

    上始教段。

    佛地論所說五種法何乎答。

    是四智及真如五法釋是也。

     七十六。

    問。

    章雲。

    此二句如性起品說爾者。

    此二句同别二教中何乎答。

    章或合具前四。

    以備德故者。

    是同教。

    攝前諸義故。

    或俱絕前五者。

    是别教義。

    速超諸教故也。

    一義雲。

    是四句外。

    加第五第六句故。

    常途所規模。

    六句廢立次第也。

    若爾者。

    初或合具前四者。

    是解境也。

    即第五句。

    次或具絕前五者是行境也。

    即第六句是也。

    是故以六句之廢立可得心。

    兩義俱師主講說之趣也。

    問。

    此義開合時。

    第五同教無礙一大法身以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合乎。

    又此第五第六一乘圓融二句。

    初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開之可得心欤答。

    私雲。

    當科約義開合義。

    是依所通門開合之故。

    第一唯境法身義。

    今第五第六句開雲事不可有相違欤。

    若從所局時。

    實所局始教圓教無礙義開雲事道理難辨也。

    次第二科約數開合。

    從所局開合之欤。

    隻就數名開合也尋雲。

    若約所通開合者如何。

    未出二乘所見佛身乎。

    小乘佛身豈非同教乎答小乘中更不談法身。

    今就法身開合故。

    于大乘中開合也。

    是以下就當科内。

    以釋迦身開合時通小乘開合之也問。

    本業經所說應化法身者。

    如何可得心乎答。

    師雲。

    彼經中說法身時。

    一切國土身說。

    真言教中所談等流身雲如。

    此教所說二身。

    于地地菩薩各各可現此二類身見。

     (本雲)于時建武元年十月十八日。

    于金澤稱名寺長老坊淨地南面寮夜及深更。

    記種種臆說。

     花嚴末葉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