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抄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二。
師雲。
微細相容者。
于微細在三種。
一能含微細者。
一塵微細雲也。
二所含微細者。
此一塵中。
諸刹塵皆微細。
尚一塵内不遍足也。
一塵中諸刹不同微細雲非也。
能含微細一塵尚廣博。
所含諸刹塵等。
能含一塵處遍也。
是故雲微細欤。
三如此能含所含微細。
最極微細非滅智所及。
是故難知雲微細也。
二十三。
問。
今微細相容者。
又上一多相容。
如何異耶答。
上一多相容具有四句。
一一入一切。
二一切入一。
三一切入一切。
四一入一也。
此門更取入一義。
今塵門取微細義故也。
是故第二句一切入一一句取也。
不取餘三句欤。
前一多義。
必四句共取之。
但取入一義計也。
二十四。
問。
今微細門。
上同時具足門。
如何異耶答。
上同時具足者。
立義十義。
及解釋十玄等。
皆同時具足故。
是諸門總也。
今當門建立。
立義十門于。
且論同時義也。
是故此門即該具。
上同時門通即入。
今是相入中于。
論四句中第二一切入一限一句故。
兩門不同。
置不可論之也。
二十五。
問。
今章雲。
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
今此文者。
是指何經文乎答。
兩處在此文。
一十回品之中。
微細處說。
文全同今所引也。
二離世間品。
母胎十相說文。
互全同今文。
任意可取之也。
但微細處說經文說相。
順當門建立欤。
二十六。
問。
今此微細門者。
同異二門中何耶答。
宗家綱目中。
約同體相入。
有微細門雲義在之。
玄記中以異體相入義。
攝同體相入之義。
故有微細門也。
旨歸中約異體相入義。
論微細門也。
指事舉此三義。
問答抄引之。
可見之。
第六秘密隐顯俱成門已下 二十七。
問。
當門隐顯義者。
同異即入四義中何耶答。
一義雲。
可通同異即入四義欤。
其故妙三雲。
至相十玄雲。
猶如十錢。
一即十時。
一即顯。
二三至十即名為隐此釋意先約相即一義見。
加之旨歸中雲。
異體相是釋故。
同約相即論之為本。
同異中以異體即。
可為正也。
雖爾。
以同體相即論隐顯以相入門談顯。
不可有相違欤。
探玄記中在三釋。
彼第一釋。
以相入釋隐顯也。
疏一上釋。
第一釋意。
以異體相即論隐顯義也。
是兩師不同欤。
後二釋兩師又一同也。
所诠通同異即入四義事。
諸釋自符合也。
探玄記一本雲。
由一攝多時為顯。
令一入多為隐。
多攝一入亦爾。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然。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
疏一上雲。
異體相即具隐顯門。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爾。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即入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已上兩師後兩釋文無不同也。
二十八。
問。
隐顯門意。
一多相望說之欤。
又于一法上論之欤。
如何答。
師雲。
若約一多論之者。
亂上即入義故。
于一法上可論之欤。
是以刊定師釋雲。
但一法上而有隐顯(文)此意欤尋雲。
于一法上。
論隐顯之義如何答。
若一為能即時是隐。
他是顯義也。
此一隐他顯位。
即同時他為能即。
是隐一為所即。
是顯義也。
如此相對時。
于一上論隐顯義故。
取一上隐顯義。
為當門隐顯也他上所論隐顯。
是一上為成有隐顯故。
于他且釋隐顯也。
意取一之上隐顯之義也諸釋中。
一他相望釋隐顯義意。
取一法上隐顯之義欤。
留意可見之。
已上師主講說也。
二十九。
問。
設三乘教心。
初地已上菩薩。
分身化往。
此方入正受。
他方從三昧起義。
何遮之耶。
若爾者。
何必以之為奇特乎答。
今宗意即不爾。
一約處。
一處諸土圓融。
此處即他所也。
是故業用神力所作非。
二若約佛者。
十佛不分異。
互非一佛故。
一佛本多佛也。
亦是暫時業用之義非。
三約身。
四約時等。
如此義更非三乘教說也。
于此等四義。
皆以能成之義。
可作隐顯之義也。
三十。
問。
當門建立。
若以異體相即為本。
今章入正受等文證似相入之一義。
如何答。
師雲。
今入正受等者。
三昧出入之人也。
是相入之人非也。
三十一。
問。
今章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正覺等文。
起信等初住八相義。
如何不同耶。
答。
師雲。
起信論所說初住八相。
諸位圓融義非。
屬暫時定力功故。
同時具足等義無之。
是以今經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成正覺等說。
談諸位相即義故也尋雲。
妙樂大師。
起信華嚴經論中說初住成正覺義判。
若爾者彼師意此經論全一同可得心也答。
設彼師意也。
實義變化經論之不同不辨非。
隻正覺言等故。
如此釋欤。
又他宗人師解釋。
不可緻苦勞也。
師雲。
驚彼師釋。
廣尋經論說。
初住正覺義。
此經論限也(為言)。
三十二。
問。
現前授記。
不現前授記者。
即是隐顯相即之玄門正義欤答。
師雲。
又如佛為諸菩薩○等者。
是現前不現前之相同隐顯義故。
引餘教通相之義。
玄門隐顯相即義釋計也。
是故。
今章又如佛為已下文例顯也。
三十三。
問。
今章秘密隐顯者。
秘密言通隐顯欤。
以隐一義名秘密欤。
答。
師雲。
今題所表秘密言。
通隐顯義也。
是隐顯同時相即義。
非秘密一乘深義者難成也。
即是甚深秘密義也。
次或隐即秘密。
顯即顯著釋。
或不現前秘密○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釋事。
非甚深秘密義也。
是隐沒義名秘密也。
爾者秘密言通可有二釋。
随今章在二意。
初釋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或秘密言通隐顯條勿論也。
次隐即秘密義。
如上所引(已上師主正義也)一義雲。
今随所表秘密言。
不通隐顯義也。
隐一義取可名秘密也。
若爾者。
今題名秘密隐顯俱成門可訓也。
是故今章第一錢為顯了。
第二錢為秘密雲解釋。
正當門所為釋也。
是故秘密隐三字。
令為一義。
顯義相對。
題得名訓。
隐即秘密義不違也。
三十四。
問。
現前授記。
不現前授記菩薩。
是何位可雲耶答。
現前授記者。
總以初地已上菩薩為本也。
不現前授記者。
總指地前也。
然法華三周現前授記者。
是十信以前也。
就之。
法華論中。
自問答明之。
其問意。
諸菩薩迳初僧祇劫至地。
始現前授記。
何故法華三周聲聞。
從地前淺位。
更不經劫數。
直現前受記耶問答此義。
法華三周現前授記故。
非可入初地等。
于一乘法。
為欲令生決定心故。
位不入初地以上。
依三平等義現前授記也。
實義寄位顯之時。
初地以上現前授記。
地前不現前也(為言)抄三(上)雲。
方便令發心者。
彼論次前有。
三十五。
問曰。
彼聲聞等。
為實成故。
與授記為不成佛授記乎答。
實成佛。
菩薩何故于無量劫。
修習無量種種功德問。
若不成佛者雲何與之虛妄授記答曰。
彼聲聞授記者。
得決定心。
非諸聲聞成就法性故。
如來依三平等。
說一乘法故。
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
非即具修功德行故。
是故菩薩功德具足。
諸聲聞人未具足○(文全是論文欤已下師草)問。
先此問意如何答。
今依常騰注。
委科釋之。
是即辨現前授記之虛實故。
與此問答也。
先問中有二。
初定義。
次若實成佛下。
設難也。
定義者。
常騰注雲。
佛授身子記。
言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當得作佛。
乃至記阿難。
言供養六十二億諸佛然後成佛。
如此記劫數。
實成佛故。
雲記而不如記劫數成佛而雲記耶。
已上設難者。
注雲。
自始十信終至初地。
略說迳一大劫阿僧祇耶。
中說迳三大劫。
廣說迳無量劫。
如此劫修習善根方得現前授記。
如記劫數當得成佛。
然身子等。
未迳此劫修集善根者。
何忽得現前授記。
如記成佛。
若言雖未修習善根而得授記實成佛者。
何故無量劫修習善根方得授記。
若不如記實成佛者。
諸佛始無妄語。
何虛妄與此授記之訓此是問意釋也問此文意如何答。
常騰注意雲。
若文有一。
初正答釋。
後是故菩薩下。
結答也。
初正答中亦二。
初記意。
後如來依得彼下。
記義也。
初記意者。
注雲。
彼身于等。
若得授記。
即相同義。
得決定心故與授記。
非謂聲聞已入初地成就法身故與授記金剛仙論第四雲。
凡有四種三昧授記。
一是習種性中。
二性種性中。
不現前授記。
三是初地中現前授記。
四在佛地中無生忍授記問。
決定心者何耶答。
騰注雲。
無性攝論雲。
世尊法華會上與說聲聞舍利弗等。
授佛記别為令攝得如此意樂。
我等與佛平等無二。
解雲。
意樂者。
謂決定心。
佛為令得此意樂故。
授佛記别。
非必如記劫數成佛記義者。
注雲。
雖為令得決定心故與佛記别。
未知依何識與實行聲聞授佛記别答依同義故。
故無性攝論雲。
諸佛于一切有情。
得同自體意樂言。
彼即是我我即是彼。
由是因緣。
此既成佛。
彼亦成佛。
解雲。
佛與一切同一如。
是故一切皆屬如來如中。
佛得此意故。
言彼即我等。
由是因緣此佛既成正覺。
彼聲聞等亦說成佛。
此即以成佛為聲聞成佛。
三種平等即是同義○問。
十信初心。
望成佛時。
必迳三大僧祇耶。
若。
爾者舍利弗成佛劫數。
既說無量無邊不思議劫。
雲何不得如記成佛答。
總說無量亦得無咎。
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三大數。
華嚴經中。
是有限數。
然三大劫遙過此數。
是故始發大志聲聞大得如記實成佛也(已上是師主草案也。
人是意釋也)。
七諸雜純雜具德門以下 師雲。
今章諸藏純雜一門下有二釋。
第一釋諸藏者。
上教義理事等。
十對二十句十義。
雲諸藏也。
其故今經十藏品中。
諸萬法以相對純雜之義說故也。
至相大師意。
此上十對二十句等以諸藏雲非。
是義漸似違背古十玄。
是以新立十玄。
不雲此門也。
第二釋。
又如菩薩入一三昧等是也。
是約施戒度生等一切諸行。
諸度雲也。
爾者。
二對二十句中行一門以釋純雜義欤。
廣不取教義等十義也。
此義依師資相傳之趣。
約行純雜建立欤。
三十六。
問。
當門立名。
其相如何答。
攝法者。
于三世中。
三世各别攝法。
是故隔法雲也。
此隔法者。
約行布論之也。
異成者。
約圓融釋之欤尋雲。
十世者如何答。
諸釋合九世十世相釋有四重釋。
一依清涼釋者。
以九日作九世。
是即行布教相之九世也。
九世融在一念。
總别合雲十世也。
二依宗家釋者。
依五位次第相望談九世也。
清涼引此義時。
古德依五日作九世釋成。
是十世章五位約釋五日雲也。
是九世是行布。
一念是圓融義也。
三依清涼一處釋。
九世者。
以三世作之。
所诠以三日如作九世。
若爾者。
此義三世即行布。
九世是圓融也。
可得心欤。
是清涼雲。
今但用三世互為緣起。
便為九世。
不離一念是為總世。
以此文為證也。
四現在一念上于。
論九世之相也。
一念望過去。
者。
未來也。
望未來者。
是過去也三十七。
問。
現在現在為能攝。
攝過未現在之時。
若先依相即義者現在現在為有法時。
過未現在俱是空義也。
若爾者。
過未三世未立其意如何答。
若約即入之時。
于三現在。
以互奪義。
空有力無力等義論計也。
爾者。
此三現在上空有義者。
是圓融上空有也。
今六過未無法者。
亦約行布教相差别未生已滅等義也。
以此未生已滅等六過未之無法圓融互融上空一義不可同也。
三十八。
問。
以時即入等門為能生約法自餘玄門以為所攝之義。
有之耶答。
諸記舉以當門為能攝。
以自餘諸門為所攝。
是當門本意也(為言)釋也。
以約法即入為能攝者。
約時當門玄門為所攝。
即入等義以非為當門本意也(為言)尋雲。
若爾者。
如何今章雲。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釋乎。
此釋意分明上法能所攝即入。
時即入無礙也雲。
師雲。
微細相容者。
于微細在三種。
一能含微細者。
一塵微細雲也。
二所含微細者。
此一塵中。
諸刹塵皆微細。
尚一塵内不遍足也。
一塵中諸刹不同微細雲非也。
能含微細一塵尚廣博。
所含諸刹塵等。
能含一塵處遍也。
是故雲微細欤。
三如此能含所含微細。
最極微細非滅智所及。
是故難知雲微細也。
二十三。
問。
今微細相容者。
又上一多相容。
如何異耶答。
上一多相容具有四句。
一一入一切。
二一切入一。
三一切入一切。
四一入一也。
此門更取入一義。
今塵門取微細義故也。
是故第二句一切入一一句取也。
不取餘三句欤。
前一多義。
必四句共取之。
但取入一義計也。
二十四。
問。
今微細門。
上同時具足門。
如何異耶答。
上同時具足者。
立義十義。
及解釋十玄等。
皆同時具足故。
是諸門總也。
今當門建立。
立義十門于。
且論同時義也。
是故此門即該具。
上同時門通即入。
今是相入中于。
論四句中第二一切入一限一句故。
兩門不同。
置不可論之也。
二十五。
問。
今章雲。
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
今此文者。
是指何經文乎答。
兩處在此文。
一十回品之中。
微細處說。
文全同今所引也。
二離世間品。
母胎十相說文。
互全同今文。
任意可取之也。
但微細處說經文說相。
順當門建立欤。
二十六。
問。
今此微細門者。
同異二門中何耶答。
宗家綱目中。
約同體相入。
有微細門雲義在之。
玄記中以異體相入義。
攝同體相入之義。
故有微細門也。
旨歸中約異體相入義。
論微細門也。
指事舉此三義。
問答抄引之。
可見之。
第六秘密隐顯俱成門已下 二十七。
問。
當門隐顯義者。
同異即入四義中何耶答。
一義雲。
可通同異即入四義欤。
其故妙三雲。
至相十玄雲。
猶如十錢。
一即十時。
一即顯。
二三至十即名為隐此釋意先約相即一義見。
加之旨歸中雲。
異體相是釋故。
同約相即論之為本。
同異中以異體即。
可為正也。
雖爾。
以同體相即論隐顯以相入門談顯。
不可有相違欤。
探玄記中在三釋。
彼第一釋。
以相入釋隐顯也。
疏一上釋。
第一釋意。
以異體相即論隐顯義也。
是兩師不同欤。
後二釋兩師又一同也。
所诠通同異即入四義事。
諸釋自符合也。
探玄記一本雲。
由一攝多時為顯。
令一入多為隐。
多攝一入亦爾。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然。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
疏一上雲。
異體相即具隐顯門。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爾。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即入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已上兩師後兩釋文無不同也。
二十八。
問。
隐顯門意。
一多相望說之欤。
又于一法上論之欤。
如何答。
師雲。
若約一多論之者。
亂上即入義故。
于一法上可論之欤。
是以刊定師釋雲。
但一法上而有隐顯(文)此意欤尋雲。
于一法上。
論隐顯之義如何答。
若一為能即時是隐。
他是顯義也。
此一隐他顯位。
即同時他為能即。
是隐一為所即。
是顯義也。
如此相對時。
于一上論隐顯義故。
取一上隐顯義。
為當門隐顯也他上所論隐顯。
是一上為成有隐顯故。
于他且釋隐顯也。
意取一之上隐顯之義也諸釋中。
一他相望釋隐顯義意。
取一法上隐顯之義欤。
留意可見之。
已上師主講說也。
二十九。
問。
設三乘教心。
初地已上菩薩。
分身化往。
此方入正受。
他方從三昧起義。
何遮之耶。
若爾者。
何必以之為奇特乎答。
今宗意即不爾。
一約處。
一處諸土圓融。
此處即他所也。
是故業用神力所作非。
二若約佛者。
十佛不分異。
互非一佛故。
一佛本多佛也。
亦是暫時業用之義非。
三約身。
四約時等。
如此義更非三乘教說也。
于此等四義。
皆以能成之義。
可作隐顯之義也。
三十。
問。
當門建立。
若以異體相即為本。
今章入正受等文證似相入之一義。
如何答。
師雲。
今入正受等者。
三昧出入之人也。
是相入之人非也。
三十一。
問。
今章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正覺等文。
起信等初住八相義。
如何不同耶。
答。
師雲。
起信論所說初住八相。
諸位圓融義非。
屬暫時定力功故。
同時具足等義無之。
是以今經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成正覺等說。
談諸位相即義故也尋雲。
妙樂大師。
起信華嚴經論中說初住成正覺義判。
若爾者彼師意此經論全一同可得心也答。
設彼師意也。
實義變化經論之不同不辨非。
隻正覺言等故。
如此釋欤。
又他宗人師解釋。
不可緻苦勞也。
師雲。
驚彼師釋。
廣尋經論說。
初住正覺義。
此經論限也(為言)。
三十二。
問。
現前授記。
不現前授記者。
即是隐顯相即之玄門正義欤答。
師雲。
又如佛為諸菩薩○等者。
是現前不現前之相同隐顯義故。
引餘教通相之義。
玄門隐顯相即義釋計也。
是故。
今章又如佛為已下文例顯也。
三十三。
問。
今章秘密隐顯者。
秘密言通隐顯欤。
以隐一義名秘密欤。
答。
師雲。
今題所表秘密言。
通隐顯義也。
是隐顯同時相即義。
非秘密一乘深義者難成也。
即是甚深秘密義也。
次或隐即秘密。
顯即顯著釋。
或不現前秘密○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釋事。
非甚深秘密義也。
是隐沒義名秘密也。
爾者秘密言通可有二釋。
随今章在二意。
初釋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或秘密言通隐顯條勿論也。
次隐即秘密義。
如上所引(已上師主正義也)一義雲。
今随所表秘密言。
不通隐顯義也。
隐一義取可名秘密也。
若爾者。
今題名秘密隐顯俱成門可訓也。
是故今章第一錢為顯了。
第二錢為秘密雲解釋。
正當門所為釋也。
是故秘密隐三字。
令為一義。
顯義相對。
題得名訓。
隐即秘密義不違也。
三十四。
問。
現前授記。
不現前授記菩薩。
是何位可雲耶答。
現前授記者。
總以初地已上菩薩為本也。
不現前授記者。
總指地前也。
然法華三周現前授記者。
是十信以前也。
就之。
法華論中。
自問答明之。
其問意。
諸菩薩迳初僧祇劫至地。
始現前授記。
何故法華三周聲聞。
從地前淺位。
更不經劫數。
直現前受記耶問答此義。
法華三周現前授記故。
非可入初地等。
于一乘法。
為欲令生決定心故。
位不入初地以上。
依三平等義現前授記也。
實義寄位顯之時。
初地以上現前授記。
地前不現前也(為言)抄三(上)雲。
方便令發心者。
彼論次前有。
三十五。
問曰。
彼聲聞等。
為實成故。
與授記為不成佛授記乎答。
實成佛。
菩薩何故于無量劫。
修習無量種種功德問。
若不成佛者雲何與之虛妄授記答曰。
彼聲聞授記者。
得決定心。
非諸聲聞成就法性故。
如來依三平等。
說一乘法故。
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
非即具修功德行故。
是故菩薩功德具足。
諸聲聞人未具足○(文全是論文欤已下師草)問。
先此問意如何答。
今依常騰注。
委科釋之。
是即辨現前授記之虛實故。
與此問答也。
先問中有二。
初定義。
次若實成佛下。
設難也。
定義者。
常騰注雲。
佛授身子記。
言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當得作佛。
乃至記阿難。
言供養六十二億諸佛然後成佛。
如此記劫數。
實成佛故。
雲記而不如記劫數成佛而雲記耶。
已上設難者。
注雲。
自始十信終至初地。
略說迳一大劫阿僧祇耶。
中說迳三大劫。
廣說迳無量劫。
如此劫修習善根方得現前授記。
如記劫數當得成佛。
然身子等。
未迳此劫修集善根者。
何忽得現前授記。
如記成佛。
若言雖未修習善根而得授記實成佛者。
何故無量劫修習善根方得授記。
若不如記實成佛者。
諸佛始無妄語。
何虛妄與此授記之訓此是問意釋也問此文意如何答。
常騰注意雲。
若文有一。
初正答釋。
後是故菩薩下。
結答也。
初正答中亦二。
初記意。
後如來依得彼下。
記義也。
初記意者。
注雲。
彼身于等。
若得授記。
即相同義。
得決定心故與授記。
非謂聲聞已入初地成就法身故與授記金剛仙論第四雲。
凡有四種三昧授記。
一是習種性中。
二性種性中。
不現前授記。
三是初地中現前授記。
四在佛地中無生忍授記問。
決定心者何耶答。
騰注雲。
無性攝論雲。
世尊法華會上與說聲聞舍利弗等。
授佛記别為令攝得如此意樂。
我等與佛平等無二。
解雲。
意樂者。
謂決定心。
佛為令得此意樂故。
授佛記别。
非必如記劫數成佛記義者。
注雲。
雖為令得決定心故與佛記别。
未知依何識與實行聲聞授佛記别答依同義故。
故無性攝論雲。
諸佛于一切有情。
得同自體意樂言。
彼即是我我即是彼。
由是因緣。
此既成佛。
彼亦成佛。
解雲。
佛與一切同一如。
是故一切皆屬如來如中。
佛得此意故。
言彼即我等。
由是因緣此佛既成正覺。
彼聲聞等亦說成佛。
此即以成佛為聲聞成佛。
三種平等即是同義○問。
十信初心。
望成佛時。
必迳三大僧祇耶。
若。
爾者舍利弗成佛劫數。
既說無量無邊不思議劫。
雲何不得如記成佛答。
總說無量亦得無咎。
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三大數。
華嚴經中。
是有限數。
然三大劫遙過此數。
是故始發大志聲聞大得如記實成佛也(已上是師主草案也。
人是意釋也)。
七諸雜純雜具德門以下 師雲。
今章諸藏純雜一門下有二釋。
第一釋諸藏者。
上教義理事等。
十對二十句十義。
雲諸藏也。
其故今經十藏品中。
諸萬法以相對純雜之義說故也。
至相大師意。
此上十對二十句等以諸藏雲非。
是義漸似違背古十玄。
是以新立十玄。
不雲此門也。
第二釋。
又如菩薩入一三昧等是也。
是約施戒度生等一切諸行。
諸度雲也。
爾者。
二對二十句中行一門以釋純雜義欤。
廣不取教義等十義也。
此義依師資相傳之趣。
約行純雜建立欤。
三十六。
問。
當門立名。
其相如何答。
攝法者。
于三世中。
三世各别攝法。
是故隔法雲也。
此隔法者。
約行布論之也。
異成者。
約圓融釋之欤尋雲。
十世者如何答。
諸釋合九世十世相釋有四重釋。
一依清涼釋者。
以九日作九世。
是即行布教相之九世也。
九世融在一念。
總别合雲十世也。
二依宗家釋者。
依五位次第相望談九世也。
清涼引此義時。
古德依五日作九世釋成。
是十世章五位約釋五日雲也。
是九世是行布。
一念是圓融義也。
三依清涼一處釋。
九世者。
以三世作之。
所诠以三日如作九世。
若爾者。
此義三世即行布。
九世是圓融也。
可得心欤。
是清涼雲。
今但用三世互為緣起。
便為九世。
不離一念是為總世。
以此文為證也。
四現在一念上于。
論九世之相也。
一念望過去。
者。
未來也。
望未來者。
是過去也三十七。
問。
現在現在為能攝。
攝過未現在之時。
若先依相即義者現在現在為有法時。
過未現在俱是空義也。
若爾者。
過未三世未立其意如何答。
若約即入之時。
于三現在。
以互奪義。
空有力無力等義論計也。
爾者。
此三現在上空有義者。
是圓融上空有也。
今六過未無法者。
亦約行布教相差别未生已滅等義也。
以此未生已滅等六過未之無法圓融互融上空一義不可同也。
三十八。
問。
以時即入等門為能生約法自餘玄門以為所攝之義。
有之耶答。
諸記舉以當門為能攝。
以自餘諸門為所攝。
是當門本意也(為言)釋也。
以約法即入為能攝者。
約時當門玄門為所攝。
即入等義以非為當門本意也(為言)尋雲。
若爾者。
如何今章雲。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釋乎。
此釋意分明上法能所攝即入。
時即入無礙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