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三

關燈
四不名小乘難也。

     二十七。

    問。

    幹慧等十地者。

    其相如何答。

    幹慧者。

    小乘五停心觀。

    總相念處。

    别想念處。

    是雲三賢。

    此位無漏聖慧法水潤幹故名幹慧也。

    菩薩住行向三賢雲幹慧也。

    性者。

    暖頂忍世第一法雲性地。

    此位種姓定故。

    是通大小乘也。

    八人地。

    見道前十五心名八人地也。

    八人得名。

    見道十六心。

    八忍八智。

    以前十五心雲八人故。

    八忍雲八人。

    實八人七智也。

    雖然忍是道。

    以之為本故。

    且七智名隐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不雲八忍。

    名八人耶答。

    忍者以人為本。

    憂喜善要堪能忍無過人。

    是故人雲事即忍義也尋雲。

    人修道之時。

    斷修惑欤。

    若斷入者。

    第十五心道類智忍。

    是迷理斷惑也。

    第十六心是迷理惑斷解脫道故。

    如何第十六心以。

    可入修道攝耶。

    未斷迷事惑之故。

    如何答。

    見地者。

    第十六心名見地也。

    是即修道初也。

    薄地者。

    欲界修惑前六品斷者雲薄地。

    離欲地者。

    下三品惑盡處雲離欲地也。

    已辦地者。

    四禅四無色九品修惑斷得已辨地也。

    辟支佛地者。

    此獨覺斷惑。

    異聲聞事。

    見修二惑習氣斷也。

    菩薩地者。

    歡喜等十地是也。

    佛地準之。

     二十八。

    問。

    付天台立教。

    亦名頓教。

    亦名秘密教者。

    是化法中異名欤。

    又直如本宗所該。

    約化儀漸頓秘密不定等建立欤答。

    一義雲。

    化法中異名也。

    一義雲。

    漸教秘密教者。

    通四教。

    以聲聞不見聞華嚴見。

    秘密義增故。

    約增相名秘密教也。

    又幹惠等十地三乘通。

    漸教之相增。

    是故約增相名漸教也。

    雖然。

    秘密漸教得名不通四教雲非也是約化儀。

    如本宗可得意耶問。

    雲法師。

    立四乘教。

    判一代教雲事。

    依憑有何處耶答。

    彼師立教判一代事。

    未見分明證。

    隻依法華。

    釋四乘義之故。

    付之如何釋欤。

     二十九。

    問。

    深密經三時教意如何答。

    初地外道無因。

    以正因緣法輪破之也。

    中時照法輪者。

    初時因緣法者執心。

    第二時般若智光以。

    畢竟皆空照故。

    雲照法輪也。

    第三時。

    初時說唯有。

    第二時說皆空。

    未顯中道。

    然于第三時。

    顯了立三無性及三性理之故。

    空者相持。

    以之名持法輪也。

     三十。

    問。

    深密第三時。

    攝終教事如何答。

    師雲。

    深密是一代通依經限。

    不可屬法相經。

    相宗學者。

    認此性經強判有相宗教。

    今則不爾。

    此經是不空真如如來義說。

    全是終教義也。

    意彼經意。

    直許法性随緣可得心欤。

    其例證。

    清涼唯識本頌以判明真如随緣義。

    皆此意也(文)。

     分教開宗以下 三十一。

    問。

    就法分教。

    ○以理開宗此文意如何答。

    一義雲。

    就法分教者。

    如來一代能诠教法以為所依。

    此一代教法五教分别故。

    雲教類有五也。

    以理開宗者。

    就所诠義理。

    各各所當所立宗計不同分别。

    宗即有十宗也尋雲。

    若依能诠教法。

    立五教之故。

    增不至六教。

    減不雲四教雲者如何。

    探玄記中。

    雲以義分教類有五耶。

    此文無疑。

    不依能诠教。

    就所诠義開五教見。

    若依所诠義之故。

    宗有十宗者。

    以義分教故。

    教可立十教。

    何乍雲以義分教。

    釋教類有五耶。

    若又以義分教故。

    教立五教者。

    以理開宗故。

    宗可立五宗。

    何作釋以理開宗。

    雲宗乃有十乎答。

    自元诠三乘義名三乘教。

    诠一乘義名一乘教也。

    依教法雖立五教。

    五教即非不依所诠一乘教義。

    如來一代教法五教攝屬。

    所依所诠義異分之也。

    探玄記以義分教類有五釋。

    皆此意也。

    喻以多賀波賀利布尺寸量如。

    所量布如來一代教法如。

    能量多賀頗賀利。

    所诠義理以一代教五教判屬如。

    探玄記以義分教。

    能量多賀波賀利邊出。

    今章就法所量布邊出之也。

    下約理以分教結。

    是多賀利出也。

    但同約所诠義理。

    分宗教者。

    依何道理。

    宗增雲十。

    教減雲五乎雲難。

    同約所诠義。

    五教之時以義分教。

    所诠義斷惑證理無邊取也。

    此斷惑邊望一代斷。

    教類不可過五教。

    是總隻法門道理差别邊望立五教非也。

    次十宗之時。

    以理開宗者。

    總所立法門所崇差别付立之也。

    别不依斷惑證理一邊。

    若望斷惑者。

    先小乘六教宗不同。

    更不可有之也複古記意欤尋雲。

    抑此義付。

    以法為所诠教雲事。

    其證如何答。

    四無礙辨中。

    法無礙辨者。

    能诠教法也。

    義無礙辨是所诠義也。

    以此義為證據也一義。

    師雲。

    就法法義者。

    是所诠義雲法也尋雲。

    下以理開宗義理。

    如何異耶答。

    上法者是所诠總名。

    下理者所诠中别義也。

    喻就所诠義。

    八識總心名如。

    心是八識總名故。

    今法雲得名。

    即是此心也。

    眼耳鼻等一一差别道理顯。

    是則别别道理也。

    今以理開宗雲此意也。

    意斷惑證理無邊望。

    五教建立故。

    教類不可過五。

    以此義雲法。

    是所诠中通稱也。

    然斷惑證理邊一教。

    此一教中部計不同各别義義以。

    建立法門道理差别顯然也。

    此所崇宗趣付十宗建立也。

    小乘一教開六宗此意也。

    此即所诠中别義也尋雲。

    法雲所诠通稱雲事。

    是何依憑乎答。

    起信論雲。

    一者法。

    二者義今雲法者是所诠通稱雲事。

    以此文為證也。

    是豈以能诠教為法耶尋雲。

    若爾者。

    十宗時義理者。

    是所诠别義欤答。

    爾也。

     尋雲。

    若爾者。

    探玄記雲。

    以義分教。

    教類有五(文)此文即就所诠别義分五教雲事欤。

    既于一師釋。

    今章就通稱分五教。

    探玄記就别義分五教雲事。

    自語相違似。

    今章約所诠别義。

    即有十宗者如何。

    探玄記約别義立五教乎。

    如此釋義進退難辨如何答。

    于法界有二重。

    一能诠法名。

    所诠義名。

    是如四無礙辨。

    探玄記義者。

    約能诠所诠相對法義釋之故。

    總所诠皆名義也。

    能诠法名故也。

    二于所诠法中立法義意。

    所诠通稱雲法。

    所诠别義雲義也。

    起信論一者法二者義說等如。

    今章就法界教釋皆意也。

    下約理以分教結釋。

    是如玄記釋可得心。

    能诠所诠相對法義就釋故。

    對能诠法所诠皆名義也設以義分教釋。

    或約理分教釋。

    于所诠中總别相對。

    内釋理付五教分雲非也。

    就所诠總言五教分。

    就所诠别義開十宗也。

    今章依此義釋之。

    能诠所诠相對時。

    能诠名法。

    總别共所诠義名也。

    玄記約此義。

    雲以義分教類有五也。

     三十二。

    問。

    圓滿教得名。

    通同教欤答。

    爾也尋雲。

    若爾者。

    上五圓教标列下簡别時。

    後一即别教一乘(文)此釋圓滿教名。

    不通同教乎答。

    就本出之計也。

     三十三。

    問。

    今章雲。

    中間三者○三乘教也。

    始終頓三教。

    皆可名三乘教耶答。

    今章爾也尋雲。

    清涼大師。

    終教已上一乘釋。

    總三乘教義不共許之。

    爾者。

    師資相違如何答。

    師資不同。

    各依一義。

    今章主心。

    中間三教皆三乘教。

    清涼後三教一乘。

    宗密禅師。

    頓圓二教一乘雲。

    三義不同也。

    然今三人所得故。

    三乘教雲事。

    古來有二義。

    一義雲。

    法華已前諸楞伽。

    勝鬘。

    淨名等經中。

    說一乘道理雲事。

    三乘中菩薩乘見解望說之。

    菩薩直解了一因一果實理。

    三乘三果各别執心無之。

    是望菩薩所知。

    一因一果一乘大道也。

    清涼至菩薩終教已上一乘釋也。

    雖然。

    聲聞緣覺更不辨之。

    此二乘不知望。

    猶三果各别執滞。

    宗家望此邊。

    三人所得釋也。

    兩師名存邊邊一義。

    表裡差别也。

    是故或雲三乘。

    或雲一乘。

    不可為相違欤難雲。

    如此者。

    望二乘自分。

    未知成佛實理故。

    永定永無小執更無改。

    爾者更是存三義。

    泯二道理無之。

    抑深密等存三。

    可有何差異乎答。

    深密經等意。

    三中菩薩乘。

    于二乘起永定永無見解。

    判定性無性不成佛義。

    是故三乘共終三果各别極執起也。

    然終教已上教。

    二乘自分小行不知菩薩行。

    于菩薩者。

    三乘共一因一果皆成佛道知故。

    始教不同也一義雲。

    法華已前。

    終教所依淨名。

    楞伽。

    勝鬘等經中。

    對三乘說一乘故。

    二乘即聞此一乘道理。

    三教不同是虛說也信受。

    如來真常如理三乘一性平等平等也覺故。

    約教皆會。

    約理皆會。

    此兩重一乘。

    爾前二乘皆悉信受故。

    依此一邊道理。

    清涼終教已上一乘釋也。

    依之。

    大疏一雲。

    終頓雖即泯二異前。

    而對三顯一。

    曲巧順機釋此意也然此二乘。

    法華已前。

    不知小行成佛因。

    大行非己分思。

    或不知小果即成大因。

    其故法華已前。

    陶練未極故。

    尚有小乘執心。

    于行果兩重一乘。

    信解難成立。

    昔小乘相殘。

    三果别執心中浮也。

    此所浮三界别執面影邊約。

    章主以此皆以三人所得釋也。

    今至法華。

    更無如此疑。

    是故平等大會一乘也。

    是以嘉祥大師釋雲。

    昔說大周為小果。

    今指小果為大果釋此意也。

    如上所引說是上大品經。

    并普超三昧經等是也問。

    頓教大乘意。

    立言說否答。

    師雲。

    可立言說也(如常略之)。

     三十四。

    問。

    空門為始教之義。

    深密經第三時通欤。

    如何答。

    梅尾一義雲。

    彼經第三時教。

    不見阿賴耶。

    不見阿陀那等者。

    八識王所差别。

    能薰所薰等義空也說故。

    以此等尚可攝空門為始之中也。

    此等空。

    是遍計等空非。

    直依他可法故說。

    熏等悉皆即空說故也。

    但今依不空義屬終教。

    是傍說一義。

    非實義欤。

    探玄記通依此等義故。

    第二第三時教共始教屬也。

     三十五。

    問。

    始終二教得名。

    依何道理耶答。

    法鼓經雲。

    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依此經立始終名也尋雲。

    若爾者。

    如經說如何不雲有餘無上教。

    雲始教終教乎答。

    直名有餘教者。

    小乘又有餘說。

    為亂此義改。

    名始教也。

    若直名無上教者亂彼圓教之故。

    改名終教也。

     尋雲。

    始終二教得名。

    尚以難辨。

    若有餘言亂小乘者。

    小乘又佛法始也。

    如何不名始教。

    若又無上言。

    亂圓教者。

    圓教是佛教終極故。

    如何名終教雲難勢有之。

    若爾者。

    始終二教得名。

    未說相亂之過。

    爾者如何答。

    始終二教者。

    源楞伽經漸教本立之。

    漸教中始終故不通小乘。

    終不通頓圓也。

    但楞伽經漸教雲許二教難立故。

    引法鼓經空不空二義。

    于漸教中。

    建立始終二教也。

     尋雲。

    楞伽漸教言。

    法鼓經始終教言。

    以何道理。

    不通小乘乎答。

    楞伽經。

    四漸建立。

    是菩薩教付分始終故。

    始言不亂小乘。

    其上法鼓經空為始者。

    彼經雲。

    摩诃衍經多說空義(文)爾者。

    不可取小乘空義。

    是摩诃衍者是大乘故也。

     三十六。

    問。

    正立五教事。

    依何經論立之耶答。

    一義雲。

    先依深密三時教。

    立小始終三教也。

    此深密三時。

    楞伽漸始二教引合。

    第二第三時。

    是漸教中不同也。

    此第二第三時漸教外。

    第四立頓教也。

    此上華嚴圓滿修多羅經文引。

    第五立圓教也一義雲。

    正五教所依本論。

    即是起信論也。

    其故彼論依言真如中。

    空真如不空真如兩門有之。

    此空真如中。

    生空真如一分付立小乘教。

    二空真如義付立始教也。

    又依不空真如義立終教。

    依絕言真如道理立頓教。

    真如生滅兩分不分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義付立圓教也。

    彼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

    是故今章五教。

    皆就真如理立五教也。

    是以今結釋時雲此約理以分教耳。

    皆此意趣也。

     尋雲。

    若爾者。

    如何總标段。

    五教之時。

    雲就法分教乎答。

    一義雲。

    就法法者。

    真如理直雲法也。

    結釋約理發教以。

    總标釋配當心得。

    以理雲法事分明也。

    次若就法義如下卷中别辨者。

    所诠中就總别相對法義中法一義辨五教。

    下卷中在之(雲雲)若爾者。

    此義心若就已下文。

    不順當章别義故。

    下卷。

    今章約真如理分之故也問。

    兩義中。

    後義意。

    依起信一論立五圓教者。

    如何上華嚴經以圓滿修多羅文立圓教。

    依楞伽四頓立頓教。

    深密第二第三時并法鼓經空不空義依立始終教等。

    皆是别别經論依立五教見。

    何必可依起信一論耶答。

    上諸經等。

    皆是五教得名顯為引證據計也。

    正說五教事。

    即是起信一論(為言)是指事料簡也(雲雲)問。

    所诠中總别相對法義付。

    就總體法立五教。

    依差别義立十宗雲者。

    約理以分教結釋。

    如何可得心乎答。

    大都如上記。

    今釋能诠所诠相對法義望。

    所诠分總别共名義也。

    以能诠名法故。

    以一切所诠可名義欤。

    是折薪記料簡也。

    師主。

    以此義可為正義(雲雲)探玄記以義分教會釋。

    同之可得心也尋雲。

    今上就法分教結釋時。

    約理以分教釋。

    其後若就法義如下卷别辨等雲。

    此若就等别義以分五教。

    下卷見。

    爾者當段約理結之。

    下卷約法分五教故。

    上卷下卷分教差别欤見答。

    約理分教了簡如上。

    若就法義釋。

    上卷下卷别義非。

    今所诠中總别相對法義約。

    開五教十宗。

    就中約所诠法分五教事。

    委下卷所诠差别中有之問也。

    更别釋非。

    爾者。

    上卷下卷。

    一徹約法分五教可得心也(為言)問。

    指事料簡意。

    以理開宗理者。

    真如理欤答。

    爾也。

    空真如中生空真如一分付。

    小乘六宗立也。

    自第七至第十難之。

    可心得也是故。

    十宗差别。

    皆依真如理也問。

    總别相對法義約。

    下卷雲。

    約所诠法雖分五教不同。

    約差别義無開十宗義。

    若爾者約法義開宗教事如何。

    下卷中指同耶答。

    指事心若就法義。

    法義者。

    法即義得心欤。

    總所诠通雲法義。

    于所诠中總别相對法義非。

    若折薪意。

    當章若就法義等下卷指事。

    于所诠中總别相對法義内。

    約法分教事。

    下卷具釋也讓也。

    義邊約分十宗事指同非尋雲。

    若爾者。

    如何雲若就法義耶答。

    雖雲法義。

    意取法也。

    乘語勢雲法義欤。

     一我法俱有宗以下 三十七。

    問。

    今章雲。

    我法俱有宗。

    此有二。

    一人天乘抑今十宗建立者。

    是就佛教門。

    可建立之。

    以非佛教。

    如何屬佛教宗耶答。

    今人天乘者。

    是一向梵王等所說。

    五戒十善等以。

    人天乘教名非。

    今章十宗内。

    人天乘教章。

    是佛成道最初。

    為提謂等五百價人三歸五戒等說。

    以此等為人天乘教也。

    所诠同是如來金言也。

    更即非凡人說。

    豈不屬佛教宗耶尋雲。

    靜法寺惠苑。

    立四教之時。

    立迷真實執教。

    清涼破之時。

    交以邪宗破。

    然今人天教。

    立限佛說事。

    今章都所不見也。

    既我法俱有雲。

    人天乘教中。

    豈不取凡人所說十善五戒等耶。

    答若凡人所說十善五戒等。

    非佛說故。

    今十宗内不取之。

    是故交邪執過無之。

    但清涼有此執故。

    我法俱有中。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