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抄上卷第二

關燈
固。

    彼法華當今二十重第十三重二十八世界。

    今說常在靈山等是也。

    亦今經初雲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文)依此經文。

    宗祖本末兩刹圓融義釋。

    爾者準此文。

    今于諸刹。

    說其處常堅固等。

    本刹末刹相融。

    本自具足義有之欤。

    若爾者。

    今經所說。

    非當刹所攝欤。

    玄十八雲。

    二類結中。

    如此祇樹等舉此也。

    一切法界。

    類通法界同此現土。

    此處随粗是須達所造。

    然其據細乃稱周法界該于十方盡于二際。

    以通不礙局故。

    須達新造。

    以粗不異細故。

    新造即微細而同法界。

    如上常在靈山及案足所現皆此類也八義意趣一乘事。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波羅頗迦羅蜜多譯也)雲。

    已說求無生忍。

    次說求一乘。

    偈雲。

    法無我解脫。

    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變化○究竟說一乘。

    釋曰。

    此中八意佛說一乘。

    一者法同故。

    謂聲聞等人無别法界由所趣同故。

    故說一乘。

    二者無我同故。

    謂聲聞等人。

    同無我體。

    由趣者同故。

    故說一乘。

    三者解脫同故。

    謂聲聞等人。

    同滅惑障。

    由出離同故。

    故說一乘。

    四者性别故。

    謂不定三乘性人。

    引入大乘故。

    故說一乘。

    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

    謂諸佛得如此意。

    如我所得一切衆生。

    亦同我得。

    由此意故。

    故說一乘。

    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

    謂諸聲聞。

    昔行大菩提聚作時有定作佛性。

    彼時佛加故勝攝故。

    得自知作佛意。

    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别。

    故說一乘。

    七者變化故。

    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

    為教化故。

    如佛自說。

    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

    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

    理實唯一故說一乘。

    八者究竟故。

    謂至佛體無複去處故說一乘。

    如是處處經中。

    以此八意佛說一乘。

    而亦不無三乘。

    問若爾。

    複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

    偈曰。

    引攝諸聲聞。

    攝住諸菩薩。

    于此二不定。

    諸佛說一乘。

    釋曰。

    彼彼意有二義。

    一為引攝諸聲聞故。

    二為攝住諸菩薩故。

    若諸聲聞于自乘性不定。

    佛為引攝彼人令入大乘。

    故說一乘。

    若諸菩薩。

    于自乘性不定。

    佛為攝住彼人。

    令不退大乘。

    故說一乘此論釋意。

    以法無我等一頌。

    正雲八義意趣一乘也。

    次以引攝諸聲聞等一頌。

    說一乘為所因也。

    引攝諸聲聞等頌。

    即顯意趣。

    不可意得也。

     十一。

    問。

    今章八義者。

    同此論耶答。

    不爾。

    章八義以引攝一類等頌始合皆顯八意。

    意趣一乘也得意也尋雲。

    若爾者。

    違本論。

    建立八義乎答(雲雲)尋雲。

    既本論标題一二三等。

    列八意之時。

    于第五六兩門。

    各别出二意。

    若爾者。

    抑依何依憑。

    至相問答。

    中合二意樂釋乎答(雲雲)。

     十二。

    問。

    兩重意樂者。

    如何可意得乎答。

    第五意樂言。

    約佛可意得也。

    第六意樂言。

    即約衆生可意得也。

    諸釋論等。

    二意樂不同。

    皆準之。

    攝大乘論釋第十雲(無性菩薩造玄)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等故。

    性不同得二意樂。

    化究竟說一乘。

    釋曰。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二頌顯示。

    為引攝一類者。

    了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脫。

    方便引攝。

    令依大乘而般涅槃故說一乘。

    及任持。

    所餘者。

    欲任持其餘不定種性菩薩恐于大乘精進退壞故。

    說一乘任持令住勿彼菩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

    法等故者。

    法謂真如。

    諸聲聞等。

    乘雖差别。

    同趣真如。

    所趣真如無有差别故說一乘。

    無我等故者。

    補特伽羅無我同故。

    前實有異。

    補特伽羅可有乘别。

    此是聲聞。

    是此菩薩。

    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

    說一乘。

    解脫等故者。

    謂彼三乘。

    于煩惱障解脫無異。

    如世尊言。

    解脫解脫無有差别。

    由此意趣故說一乘。

    性不同故者。

    謂諸聲聞不定種性有差别故。

    謂回向菩提聲聞身中。

    具有聲聞種性及佛種性。

    由此道理故說一乘。

    得二意樂故者。

    謂得二種意樂。

    一者諸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

    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

    由是因緣此既成佛。

    彼亦成佛。

    是故名得第一意樂。

    二者世尊法華會上。

    與諸聲聞舍利子等。

    受佛記别。

    為令攝得如是意樂。

    我等與佛平等無二。

    又此會上有諸菩薩。

    與彼名同。

    得授記别故。

    佛一言含二種益。

    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

    及諸菩薩。

    得授記别。

    由此道理。

    故說一乘。

    言化故者。

    如世尊言。

    汝等苾刍。

    我憶往昔無量百返。

    依聲聞乘而般涅槃。

    雲何已成佛。

    複依聲聞而般涅槃。

    是故此中有别意趣。

    謂為調伏聲聞種性。

    所化有情。

    自化作其身同彼乘類現般涅槃。

    由此義故。

    若聲聞乘。

    若獨覺乘。

    即是大乘故說一乘。

    成一乘究竟故者。

    依究竟理故說一乘。

    非無歸别。

    由過此外無别勝乘。

    唯此一乘最為勝故佛說一乘(文)。

     十三。

    問。

    彼論文全是十義方便一乘。

    更無八意說。

    今章可依何攝論乎答。

    彼論雲。

    不成相違欤。

    其故合二意樂。

    除究竟故。

    為八意無失欤尋雲。

    若爾。

    彼論文雲。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

    二頌顯示論文無争。

    二頌共說方便密意一乘見。

    爾者。

    如何以顯了由。

    自由可除究竟一乘句乎答。

    攝大乘論第一(世親菩薩造玄奘譯)雲。

    論雲。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

    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

    以何意趣。

    佛說一乘。

    此中有二頌(文)。

    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釋雲。

    此中二頌菩薩諸佛說一乘意趣。

    為引攝一類者。

    謂為引攝不定種性諸聲聞等令趣大乘。

    雲何當令不定種性諸聲聞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

    及任持所餘者。

    謂為任持不定種性諸菩薩衆。

    令住大乘。

    雲何當令不定種性諸菩薩衆。

    不舍大乘。

    勿于聲聞乘般涅槃。

    依此義故。

    佛說一乘。

    由不定等句義。

    既說法無我解脫。

    乃至廣說。

    此中複由别意趣。

    為唯說一乘。

    何别意趣。

    謂法等故等。

    法等者。

    法謂真如。

    諸聲聞等。

    同所歸趣。

    所趣平等。

    故說一乘。

    無我等故者。

    謂聲聞等。

    補特伽羅皆無有。

    由無我故。

    此是聲聞。

    此是菩薩者不應道理。

    由此法無我平等意趣故說一乘。

    解脫等故者。

    謂聲聞等。

    于煩惱障同得解脫故說一乘。

    如世尊言。

    解脫與解脫無有差别。

    性不同故者。

    種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諸聲聞等亦當成佛。

    由此意趣故說一乘。

    得二意樂故者。

    得二種意樂故。

    一攝取平等意樂。

    由此攝取一切有情。

    謂彼即是我。

    我即是彼。

    如是攝已。

    此既成佛。

    彼亦成佛。

    由此意趣故說一乘。

    二法性平等意樂。

    謂諸聲聞。

    法華會上。

    蒙佛授記。

    得佛法性平等意樂。

    未得法身。

    由得如是平等意樂。

    作是思惟。

    諸佛法性即我法性。

    複有别義。

    謂彼衆中有諸菩薩。

    與彼名同。

    蒙佛授記。

    由此法如平等意樂故說一乘。

    言化故者。

    謂佛作聲聞乘等。

    如世尊言。

    我憶往昔無量百返。

    依聲聞乘而涅槃。

    由此意趣故說一乘。

    以聲聞乘所化有情。

    由見此故得般涅槃。

    故現此化。

    究竟故者。

    唯此一乘最為究竟。

    過于此○無餘勝乘故。

    聲聞乘等有餘勝乘所謂佛乘。

    由此意趣。

    諸佛世尊。

    宣說一乘。

     十四。

    問。

    此世親攝論等。

    十義八義中何乎答。

    先此論是十義方便一乘也尋雲。

    若爾者。

    見彼論文雲。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