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抄上卷第二

關燈
一乘欤。

    将直權乘菩薩望二乘。

    殊勝故名一乘欤答。

    一義雲。

    三中大乘。

    菩薩即無二之一故。

    以是名一乘也。

    其故對二乘機。

    餘二即非真破。

    菩薩日比二乘不成佛疑也。

    自元于菩薩自分。

    自身速成解了。

    更法華一乘成佛無有異。

    隻昔日二乘不成佛見解改計也。

    是故此菩薩見解改處。

    即名為一乘也。

    更此菩薩處。

    更無有别一乘。

    依此道理。

    立殊勝門一乘也尋雲。

    菩薩是解改故。

    此菩薩外無有一極體。

    故以此菩薩。

    名殊勝門一乘者。

    二乘入法華平等一極之故。

    可名殊勝一乘也。

    若二乘非真滅度破故。

    非殊勝雲者。

    菩薩三果各别疑網。

    以之不可名殊勝。

    是以。

    宗家已深破二乘。

    即是破三釋故。

    于菩薩尚被破之義也。

    如何可名。

    殊勝乎。

    進退有疑答。

    實如所難。

    破則三乘共破。

    故不可名殊勝。

    取則三乘共取故殊勝言。

    可通三乘雲。

    難勢雖爾。

    簡二乘以菩薩名一乘事。

    于二乘者。

    方自作不成佛解了。

    專對彼說非真滅度故。

    昔不成佛思。

    法華會場。

    自身成佛之悟開。

    是故今昔即有異。

    于菩薩自分者。

    元成佛之思。

    于自身成佛之義者。

    今昔更無有異。

    二乘開會已後。

    今昔不同。

    菩薩今昔無有異望。

    以菩薩專名殊勝。

    以二乘不可名殊勝雲事道理明鏡欤。

    于菩薩破三見故。

    于二乘昔不成佛也思見解。

    法華已後二乘皆可入一極之見解。

    始聞悟計欤。

    此菩薩自身成佛昔見解上。

    二乘皆可歸一極見解重。

    隻即此菩薩外。

    更有一乘無之。

    是故。

    以此菩薩。

    可名殊勝門一乘也重意。

    于二乘。

    汝所得非真滅度。

    平等大會一實歸。

    于菩薩者。

    唯此一事實歎。

    其上二乘成佛解了重。

    此菩薩外。

    更無有一乘。

    此菩薩即是一乘故也如此得意。

    三中菩薩以名一乘。

    即以無三一名一乘義。

    是以下結釋雲。

    亦雖大同一也釋。

    即此意也尋雲。

    無三一以。

    名殊勝門一乘雲事。

    道理不明。

    其故至次下名一乘所由釋之時。

    同是菩薩所乘(文)此釋意。

    三一不同。

    菩薩名通故。

    以菩薩可名一乘見。

    更以無三一。

    名一乘之義。

    科段都所不見也。

    次又融大同一也雲解釋以。

    結釋得意。

    上三中大乘名一乘事。

    即無三之一也雲事。

    道理難思。

    其故。

    既以文字上解釋。

    知是又釋也雲事。

    随古來以此義消當章文道理。

    更無異端欤答。

    同是菩薩所乘者。

    是三一合說道理釋故。

    同教一乘得名釋得意欤。

    其故。

    于此菩薩者。

    昔所期成佛。

    今日法華所顯成佛。

    于所期成佛。

    今昔無有異故。

    一乘菩薩。

    三乘菩薩。

    同是菩薩無有權實見。

    是三一合故之道理。

    同教一乘義也問。

    以望别教雖權實有異。

    若三中菩薩以為一乘者。

    設望同教一乘。

    何不了權實不同耶。

    爾别教望權實不同分事。

    解釋意趣難知。

    如何答。

    今三中菩薩雖大同一故權實不二三一合說故同教名義邊釋故望同教不分權實也。

     七。

    問。

    章雲餘二則非真此文意有二爾者此二意共是殊勝門之建立也可雲乎答。

    此等談門。

    皆是同教一乘法門故。

    别教義不可交。

    爾就此經文。

    有随文就義兩釋。

    随文意。

    聲聞緣覺為二乘。

    就義釋意。

    大小乘可意得也釋許也。

    若望上别教等釋。

    此殊勝門心也雲非尋雲。

    大小二乘釋。

    别教一乘限釋。

    道理未辨其旨。

    設望同教。

    三乘外有一乘。

    尤可許大小二乘義。

    如何答。

    總非無此義。

    雖爾。

    同教意。

    尚三一合論義故。

    純四乘義難成之分在之。

    其故。

    會昔成今之時。

    三乘外别一乘無故。

    強以義說四乘邊。

    三一差别難簡别故。

    今就純一乘。

    望别教大小二乘釋也。

    一義雲。

    今章若望上别教者。

    直約别教非釋之。

    隻即此同中。

    必有别義釋故。

    以必有别義之邊。

    望上别教釋也。

    若爾者。

    今大小二乘釋。

    殊勝門建立。

    亦同教一乘意。

    若望同教已下釋意。

    同雖同教。

    無必有别義道理者。

    同教意不可有四乘義欤。

    設雖無必有别義之道理。

    同教一乘意。

    豈不許四車義乎。

    若雲許四車義者。

    何約同教。

    不釋大小二乘之義乎。

    其上望上别教者。

    同教中必有别義道理雲會釋道理未信用之。

    爾者如何答(雲雲)。

     八。

    問。

    餘二則非真者。

    大小二乘雲釋。

    若義道于前後經文。

    其道理有。

    即就義釋可許。

    若無此義者。

    設釋有何證據乎答。

    法華第一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濟度于衆生(文)準此經文。

    随文就義二義可有。

    若餘二則非真。

    終不異小乘文相下連得意。

    以聲聞緣覺。

    為二乘之義也。

    是随文釋意也。

    若餘二則非真言。

    上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義理是見。

    上唯有一乘法者。

    今唯此一事實也。

    上無二亦無三者。

    即今餘二即非真也雲義。

    道理文亦不可違也。

    無二即二乘。

    無三則大乘菩薩故。

    上無二無三等道理。

    大小二乘雲義相應。

    如此得意。

    即是就義釋意。

     九。

    問。

    章雲止息故說二等(文)此文又大小二乘之義在之欤。

    若有雲者。

    彼經說化城事。

    就二乘論之故。

    止息之言。

    不可通菩薩二乘。

    若無雲者。

    今既二文引了。

    此文有二意釋故。

    止息故說二之文。

    可有大小二乘義雲事。

    文相明也。

    爾者如何答。

    大小二乘料簡。

    可通二文故。

    止息故說二之二者。

    大小二乘。

    若爾者。

    菩薩必可入化城也。

    但化城以二乘為本事。

    其條勿論也。

    回小入大。

    是法華大乘故。

    雖然。

    菩薩不入化城雲非。

    是以化城喻品末雲。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今準此經文。

    于一佛乘。

    所分别三乘機。

    皆可入化城雲事。

    經文分明也。

    彼長行文。

    至偈頌。

    重顯此義之時雲。

    諸佛方便力。

    分别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此文。

    以上長行文照之。

    止息故說二者。

    大小二乘也雲事分明也。

    今頌文分别說三乘者。

    長行分别說三一句當也。

    今頌息處故說二者。

    為止息故化作大城句當也。

    唯有一佛乘者。

    于一佛乘句當故。

    偈頌長行。

    一徹得意。

    息處故說二者。

    是大小二乘也雲事。

     十。

    問。

    教理深細者。

    教事共深雲事欤答。

    教深也。

    事細也雲事也。

    折薪第一雲。

    五約下。

    謂教深而事細也。

    言教深者。

    下文雲。

    以法華中亦顯一乘别教故。

    言事細者。

    下文雲。

    其處随教即染歸淨。

    探玄雲處有粗有細。

    粗者劫火燒滅。

    細者常存故。

    如經雲。

    衆生即見劫盡。

    我此土安穩等。

    若唯約三乘。

    靈山即化佛居處。

    若唯約一乘。

    即居蓮華藏世界。

    今既即化土。

    以顯報土。

    正是即三以顯一。

    故屬圓教也下文雲。

    攝化章也。

    此記意。

    教深者所同。

    事細者宗也。

    法華甚深故。

    說即深歸淨土也當科本意。

    事深以為一乘也問。

    依今經華藏世界品。

    廣明世界建立者。

    經雲。

    華藏世界海。

    法界等無别。

    莊嚴極清淨。

    安住于虛空此一頌。

    明世界自體也。

    次百頌純持刹網有二。

    初雲此世界海中。

    刹種難思議等。

    九十一頌。

    等持諸刹也。

    于此諸刹。

    有二十重世界建立。

    說諸刹。

    經文雲。

    一一刹種中。

    劫燒不思議。

    所現雖敗惡。

    其處常堅固(雲雲)次法華之常在靈鹫山乃至衆生見劫盡爾華嚴法華兩經說相更無違。

    爾者。

    今此二經等說。

    共教事深細科。

    可相攝乎答。

    今經廣直二十重諸刹。

    說其處常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