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關燈
限二乘得心也。

    此釋前破轉救。

    亦不可說等。

    但是二乘等難。

    三論法相兩現渡也。

    若約第二釋之時者。

    菩薩入化城。

    亦有索車義故。

    此釋前亦不可說等難。

    隻局三論一師也。

    三論意。

    更于菩薩。

    不可有索車之義(一向此一義計也)然法相如今渡兩釋。

    是故不定故。

    先指三論一師雲也。

     十六。

    問。

    長者宅内。

    于諸子許門外三車。

    爾諸子。

    界内所期三車乘之處至。

    三乘皆得自乘究竟三果。

    抑亦何有不足。

    亦重索三車耶答。

    二乘依自乘教出三界。

    雖盡煩惱障。

    猶有所知障。

    故于盡智信解已不定。

    雖斷分段。

    猶有變易。

    故不受後有。

    信解亦難立。

    又于自乘梵行者。

    已雖成就。

    菩薩六度萬行塵沙有之。

    見此梵行已立猶即難成。

    次菩薩依權乘之教門。

    雖至出世不退位。

    對二乘三果各别執心深破之。

    權乘菩薩。

    自有此三果差别執故。

    無力被破也。

    是故。

    此菩薩于自乘權果。

    信解未決定然間。

    抑界内所許殊勝玩好三車。

    我未得之。

    願時賜與言索三車也。

    所诠界内餘殊勝車體可得思。

    于出界果。

    生下劣相。

    如何直不求大白牛車乎答。

    于三果雖生下劣想。

    未聞一乘授記作佛義。

    直有一乘玄旨。

    不知之故無力。

    還索三車本意。

    自索大白牛車問答抄在之。

    一義雲。

    羊車鹿車牛車者。

    是三乘機舉也。

    非所乘法舉。

    重意。

    三乘機四十餘年間。

    陶練一乘機教。

    三機宜葉聖處義以。

    願時賜與雲也是即機索義也。

    此義不索三車。

    直索大白牛車了簡也。

    是決擇記之意也。

    第一義機索也。

    羊鹿牛者。

    所乘法故。

    三乘機索之也。

    是機索之義也尋雲。

    第一機索義不明。

    經文已先所許玩好具。

    羊車鹿車牛車等文。

    此能诠文勢。

    羊鹿牛者。

    指所得法見。

    加之法華譬喻品雲。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準此經文。

    上長行羊鹿牛車者。

    指所得法雲事分明也。

    我等者。

    指三乘機。

    三種寶車者。

    指所得法故也答。

    可思之。

     十七。

    問。

    法相宗意。

    付此文。

    如何可得心耶答。

    古東士德一會釋雲。

    言總意别得心也難雲。

    通途經論言總意别者有二物說三等此等言總談亦此經文直别别列三車得名如此言總其證未見之。

    其上同至下長行中。

    于三乘别别約法喻合三段列說之此豈言總意别耶答。

    法華第二(譬喻品下長行)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文)。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

    力。

    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衆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于火宅師雲。

    豈向此經文。

    設言總意别會釋耶。

    恐東士德一了簡。

    不順經文欤。

     十八。

    問。

    此中三車。

    約彼三乘所求果說彼菩薩所求果者。

    指佛果欤。

    将出世不退欤答。

    師雲。

    此題古來異處也。

    所诠今次下。

    以是元意所标趣故釋付。

    機元意欤。

    長者元意欤雲論義。

    專依此義趣。

    所求果說義可得意也。

    若機元意得意者。

    可通分果滿果也。

    其故界内機元意。

    佛教所說三身圓滿果所求。

    亦出三界證果分果所求也。

    若佛元意。

    界内佛教門。

    雖說有三身圓滿果。

    元意隻以出世不退。

    說所求實果給也。

    是故約機。

    于所求果分滿不同也。

     十九。

    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答。

    通伏難也。

    其故上解釋。

    皆約界内外。

    于三界之分。

    有因乘有果乘然也。

    一向果乘處無。

    如何釋約彼三乘所求果說耶雲伏難此難通雲。

    實義意有因乘。

    以果乘處無。

    已望自乘得果故。

    約此義所求果說釋欤。

    次今言俱不得等者。

    若望自宗得果。

    如何上而不得故複更索耶伏難。

    此義通雲。

    以望一乘故(雲雲)。

     二十。

    問。

    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

    文意如何答。

    是兼法相人師伏難通也尋雲。

    法相人師伏難趣如何答。

    法華譬喻品。

    初以三乘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文)已經文意。

    并以三乘教門。

    引三機令出三界然出界然後。

    但以菩薩乘。

    誘引不定性二乘等。

    同令乘大車三乘中。

    以但一乘簡二乘。

    以菩薩乘誘引二乘機見。

    若爾者。

    經意回二乘令入一乘。

    更不回菩薩乘說。

    然性宗學者。

    誤立四乘之義雲伏難。

    今此難通雲。

    經文意。

    必回彼三乘機令入一乘之故。

    大乘菩薩。

    終回入一乘也問。

    若不爾者。

    已下反诘有義深意乎。

    答(雲雲)。

     二十一。

    問。

    臨門三車。

    為實為不實等。

    問意如何答。

    此問答意。

    權門不了雖無求。

    猶于權門中。

    自分上有實不實義否問也。

    付之望當分有實不之實兩義答也。

     二十二。

    問。

    教義差别者。

    其意如何答。

    三乘教理行果。

    皆取名教。

    一乘教理行果。

    皆取名義。

    異三一對也(為言)。

     二十三。

    問。

    章雲。

    亦不可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

    以經文不簡故(文)依今解釋勘經文。

    譬喻品雲。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怖畏險道。

    得涅槃樂。

    如來爾時。

    便作此念。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

    諸佛法藏。

    是諸衆生。

    皆是我子。

    等與大乘。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乃至)舍利弗。

    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

    然彼長者。

    無虛妄之咎。

    如來亦複如是。

    無有虛妄。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文)準此等經文等。

    說三乘引導三機。

    而後界外以三中菩薩大乘法。

    亦引導二乘見。

    若爾者。

    經文趣專約二乘。

    說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見。

    如何向簡别經。

    還釋經文不簡别耶答。

    以佛教言。

    專雖似約二乘。

    正披譬喻品。

    上說。

    若有衆生○為求羊車出于火宅若有衆生○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如上引)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舍利弗。

    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

    到無畏處。

    自惟财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如來亦複如是。

    為一切衆生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此經文。

    已三乘機以三乘教。

    出三界火宅畢。

    結說之時等以大車而賜諸子知回菩薩乘令入一乘法見。

    然重三乘共教。

    說顯無實義。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結欤。

    爾者以佛教言。

    不可說約二乘也(為言)但于所難經文者。

    但與大車寶物莊嚴第一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上下文相。

    此等皆說大白牛車之故。

    不可有相違也尋雲。

    若如講答者。

    經文自簡别分明。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中。

    三乘雙攝見。

    如何釋以經文不簡故乎答。

    他師。

    今以佛教門等經文次下。

    但與大車及等一大車等文相連。

    以佛教言。

    約二乘也得意故。

    彼宗義受釋以經不簡故也。

    宗本旨實如所難。

    約三乘說以佛教門等雲事。

     二十四。

    問。

    章雲。

    亦不可說非本所望言但約二乘等(文)付此經文勘。

    譬喻品文雲。

    所以者何。

    是大長者○而作此念我财物無極下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今此幼童。

    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不宜差别○是時諸子。

    各乘大車。

    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文)此經文。

    對羊鹿二機不應與下劣小車。

    與諸子等○是時諸子。

    各乘大車得未曾有。

    若爾者。

    非本所望言。

    專約二乘見。

    如何答。

    今所引文意爾。

    但今次上文雲。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複無障礙。

    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玩好具。

    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