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關燈
一多法門。

    佛智見境界。

    更非言聲色質之法明故。

    不可有表诠相對義者。

    何以可雲說法耶。

    抑絕機教之處有說法者可有名句等诠義。

    若有即解釋故可雲因分。

    若無者如何異風林河等之聲乎尋雲。

    若爾者。

    佛智内證之處。

    有意業不可有身口二業欤答。

    爾也。

    本無内外。

    一心直是證智境界故。

    更不可渡身口二業也。

    設自證處絕機教。

    雖震四辨八音。

    既立名句文義分早一點解釋下法門。

    何異因分可說之談乎。

    是故佛果海。

    是意業證知境界也。

    因分教诠法門。

    身口二業之誠說也尋雲。

    綱目中雲。

    若約細。

    凡一一會會文文句句皆是果分此釋心。

    無淨佛果海中可立名句诠表之義見。

    爾者如何答。

    凡一切我法。

    無非佛智證境界之故。

    會會品品文文句句等。

    皆是如來證知境界也。

    故雲皆是果分欤。

    雖爾。

    自證處直非立名句等诠義相對義分也尋雲。

    以名句文等為證境界者。

    意業内證智所證成雲事欤答。

    爾也。

    以自證遍知之智。

    名句等诠義差别。

    文字性離言照故雲證境界也。

     七。

    問。

    始從小乘我空離相。

    終至頓教離言。

    皆是絕思議亡言诠之法門也。

    豈是不與教相應故。

    非究竟果分義耶。

    如何答。

    不爾。

    前四教意。

    未盡十佛窮極果分。

    故但是當分當分證理離言。

    豈及圓極證海之果耶。

    是故。

    前教離言。

    尚是因分之分齊。

    不足雲果分欤。

     八。

    問。

    妙智正證十地者。

    當段因果二分中。

    如何攝之耶答。

    探玄記中。

    于果分中。

    開兩重故。

    妙智正證同果海中可攝之欤。

    但先處處解釋。

    以就實十地為本釋之故。

    文相多分。

    似局就實十地。

    雖然。

    妙智正證所冥同體。

    是佛果海之故。

    果分之中可攝之也尋雲。

    爾者如何可異就實耶答。

    就實佛智同境界之故。

    更不可開同智證入也尋雲。

    探玄記中雲。

    問。

    若爾者。

    菩薩證智。

    豈可說耶答。

    教說修中滿足修等(文)準此釋。

    以菩薩證智。

    教說滿足中可攝見。

    爾者。

    妙智正證十地。

    既是菩薩證智也。

    最滿足修中可攝之也。

    若爾者。

    果分中不可攝之見。

    如何答。

    一義雲。

    此問心。

    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雲者。

    菩薩證智豈可說乎。

    問答之教說修成就人中滿足修等可說。

    菩薩證離相離言同果海之故。

    妙智正證即果海不可說中可攝之也。

     九。

    問。

    十佛自境界者。

    解境行境中何乎。

    一義雲。

    行境十佛也。

    其故。

    解境者。

    猶是前五句中法門。

    不泯絕故未同果海。

    行境者。

    已前五句泯絕全同果海故。

    今性界果分義。

    第六句泯同果海義親。

    是故今十佛者行境。

    解境是因分。

    行境是果分故也一義雲以解境十佛可為本也。

    從本今解境智。

    即前五句中非解境。

    五句泯絕。

    解相空處。

    有解行相融解。

    此位解性相離言三世間圓融身體。

    是雲解境十佛也。

    是第六句行境上立歸圓融無礙解(為言)兩義中。

    以後可為正義(雲雲)緣起因分等(雲雲)緣起有三。

    一機緣緣。

    二緣起緣(四緣等緣)三緣修緣者。

    十地論三成就大中。

    教說修成就大。

    此教說中。

    指滿足修也。

    是加行智至極欤。

    師雲。

    分相門古來有二子簡。

    一義雲。

    全一三。

    全三一。

    差别釋雲分相門也。

    一義雲。

    以屬之三乘。

    望直顯一乘。

    顯十門差别也。

    是非全三全一等義也。

    尋雲。

    就初義不明。

    下該攝門中釋。

    不可雲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之非一門也爾者。

    今分相門意。

    三一無偏頗。

    共約表德談之故。

    于三一無表裡也。

    今分相門。

    全一之三即是權。

    全三之一即是一故。

    立一實破三權之故。

    專成表裡。

    非此十門差别也。

     十。

    問。

    今分相總說段。

    引法華文。

    不引華嚴文。

    是何有道理耶答。

    此有三義。

    一義雲。

    華嚴是直顯一乘故。

    更于三乘無相對義。

    是故三一對辨之時。

    不引華嚴文一義雲。

    法華喻說。

    人多易知故引之證之一義雲。

    同别二教。

    雖诠義差别。

    同是一乘體故。

    以法華文證别教義也。

    重意。

    所入一乘。

    即是華嚴别教者。

    即此意也(已上師主講三義說之趣也)。

     十一。

    問。

    宅内者約法。

    以何雲宅内耶答。

    異熟賴耶雲宅内尋雲。

    此異熟識是誰宅内耶答。

    諸佛為利生以異熟賴耶為宅内也唯識論中。

    以第八識名宅識。

    即此意欤。

     十二。

    問。

    宅内同異如何耶答。

    一義雲。

    宅内是門也。

    此義以宅識為門也。

    一義雲。

    宅内是宅識。

    門者即三乘教門也(為言)後義可為正(雲雲)指事上本雲言如法華中宅内所指門外等者。

    宅内者是分段三界火宅内也。

    即以異熟賴耶為其體性。

    言門外者。

    三乘之教行。

    合名為門。

    能出三界火宅故。

    理出教外。

    故名門外也(已上)基玄贊第五雲。

    釋多有田宅之宅雲。

    喻諸衆生異熟本識故。

    說本識亦為宅識。

    如世國王四海為家光宅天下。

    佛亦如是。

    以諸衆生而為其家。

    體即本識。

    故無垢稱雲。

    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文)又雲。

    三乘之教行。

    合名為門。

    理于教外故名門外。

    又此門者。

    三乘同行也。

    出因中故名門外(文)已上釋。

    慈恩大師心。

    門宅各别義也。

    嘉詳大師義疏雲。

    第五雲。

    今門外者。

    門者宅也。

    立此三車。

    同遮生死外所以然者。

    三果雖異。

    惑盡義同。

    故同在門外(文)又雲。

    如世人總舉一宅。

    名之為門或稱一家。

    或言一戶。

    今亦然也攝釋第三。

    釋此釋雲。

    惑曰甚有理也(文)已上釋義。

    宅門一緻義也(三論意也)。

     十三。

    問。

    誘引諸子者。

    以昔過佛化衆生名諸子欤。

    将元來未遇佛化衆生等。

    可名誘引諸子欤答。

    可通二類衆生。

    法華譬喻品雲。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

    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又雲。

    若十。

    二十。

    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嘉祥義疏第五雲。

    列五百人複明三十子。

    五百人通譬五道衆生。

    三十子别明昔曾禀化也。

    所以具明通别二種衆生者。

    以具化二人故也準此釋。

    不遇佛化五道衆生誘引。

    又遇佛化三乘行者誘引也。

    是故諸子。

    者可通二類也尋雲。

    以何道理。

    五道譬五百人。

    三十喻三乘人乎答尋雲。

    二類機同以三乘法度之。

    答。

    爾也。

    昔遇佛化三乘諸子。

    昔未遇佛化諸子。

    以三乘教法度之(為言)。

     十四。

    問。

    四衢露地。

    其差别如何答。

    一義雲。

    斷見濁煩惱濁命濁衆生濁四濁處雲四衢也。

    約提論之劫濁斷。

    是名露地也。

    是即約豎論之。

    是光宅師心也。

    一義雲。

    四谛理證雲四衢。

    此四谛理上。

    見修二惑。

    空寂名露地也。

    是淨影大師意也。

    一義雲。

    于煩惱斷見惑。

    證四谛理。

    故雲四衢。

    其上修惑斷雲露地也。

    是天台意也。

    師雲。

    三義中。

    第二淨影義為正(雲雲)師雲。

    雲如何出竟至複更索耶者。

    是總破不相三論二師也。

    次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等者。

    破轉救也。

    但此轉救。

    是三論宗義也。

    故破三論輪救也。

     十五。

    問。

    若爾者。

    法相宗意。

    于牛車可有索車之義耶答。

    彼宗意。

    可有二義欤。

    法華玄第五雲雲随三乘機。

    皆于佛所。

    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于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

    離分斷死已得解脫。

    證于四谛。

    入于化城。

    已名出宅。

    專于佛所。

    聞思修習種智了達求證諸法。

    名索羊鹿菩薩之人。

    依此本論。

    初地已上。

    雖離分斷。

    未證解脫。

    不入化城。

    不疲倦故。

    不入有餘不說菩薩入化城。

    故入無住涅槃。

    亦息分段死。

    縱名入城。

    未乖道理。

    若爾亦應許上羊鹿。

    故知如初解。

    為善已伏煩惱。

    出分段死。

    亦證四谛。

    亦名出宅坐四衢道。

    求佛妙智亦名于文索其牛車尋雲。

    準上釋。

    若第一釋意。

    亦不可說等。

    但是二乘之破轉救之難。

    專可指法相人師也。

    如何局三論一師耶答。

    實如所難。

    若第一釋意。

    于菩薩。

    無索車義之故。

    不可入化城。

    是故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