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一

關燈
靈波記 五教章上卷問題 一。

    問。

    建立乘者。

    建立無量乘欤。

    為當建立一乘耶。

     二。

    問。

    建立者。

    為祖師建立。

    為依佛菩薩之願力耶。

     三。

    問。

    海印三昧者。

    本有修生中何耶。

     四。

    問。

    八會所入三昧直可名海印三昧耶。

     五。

    問。

    圓教意。

    釋迦等别目。

    為十身通稱。

    為三别耶。

     六。

    問。

    絕機教離言诠處。

    許色相言音說欤耶。

     七。

    問。

    從小教至頓教。

    皆忘言诠。

    豈不與教相應義耶。

     八。

    問。

    妙智正證十地者。

    因果二分中。

    何攝耶。

     九。

    問。

    十地自境界者。

    解境行境之中。

    何耶。

     十。

    問。

    分相總說段。

    引法華文何。

    不引華嚴文耶。

     十一。

    問。

    宅内者約法。

    以何雲宅内耶。

     十二。

    問。

    宅内同異如何耶。

     十三。

    問。

    誘引諸子者。

    昔遇佛化衆生。

    名諸子耶。

     十四。

    問。

    四衢露地者。

    其異如何耶。

     十五。

    問。

    法相意。

    于菩薩可有索車義耶。

     十六。

    問。

    長者宅内許諸子内外三車等耶。

     十七。

    問。

    法華文乃至三種寶車(文)法相意此何耶。

     十八。

    問。

    此中三車○說(文)彼三中。

    菩薩果者。

    為佛果耶。

     十九。

    問。

    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耶。

     二十。

    問。

    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

    文意如何耶。

     二十一。

    問。

    臨門三車。

    為實不實等之問意。

    如何耶。

     二十二。

    問。

    教義差别。

    其意如何耶。

     二十三。

    問。

    章雲。

    亦不可說。

    ○以經不簡故如何耶。

     二十四。

    問。

    章雲。

    非本所望非本所望約二乘耶。

     二十五。

    問。

    法華一部意。

    開會三乘說一乘是何道理耶。

     二十六。

    問。

    德量段消文意。

    如何耶。

     二十七。

    問。

    寄位差别段。

    所引經論三一等辨義如何耶。

     二十八。

    問。

    信如來智慧者。

    因智果智中何耶。

     二十九。

    問。

    餘深法者。

    其消文意。

    如何耶。

     三十。

    問。

    此文意明華嚴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意如何耶。

     三十一。

    問。

    第七差别者。

    如何。

     三十二。

    問。

    約機顯理差别者。

    上八内自有此理何别為一門耶。

     三十三。

    問。

    三一各有因果。

    何為說菩薩道為權無盡佛法為一乘耶。

     三十四。

    問。

    就第九地文。

    性宗意。

    立四乘義道理如何耶。

     三十五。

    問。

    善财悲增菩薩也。

    悲增功德歎可雲耶。

     三十六。

    問。

    菩薩法。

    佛法者。

    約三一欤。

    于三乘中分因果耶。

     已上。

     一。

    問。

    今建立乘者。

    建立一乘乃至三乘無量乘等欤。

    将建立一乘欤答。

    師雲。

    建立本旨。

    雖限一乘。

    亦三一對辨。

    三權一實義顯故。

    通三乘等諸建立之。

     二。

    問。

    今建立者。

    祖師私建立欤。

    将佛菩薩等。

    依願力建立欤答。

    一義雲。

    祖師之建立也。

    玄奘渡天已前。

    漢朝多雖學空性二宗。

    同是一性一乘之道理也。

    玄奘渡天。

    逢戒賢學五性宗。

    漢朝盛弘五性宗。

    我祖歎權宗弘。

    興立一乘真實旨也。

    故祖師建立。

    專在一乘圓覺略抄二上雲。

    然大乘與一乘異者。

    法相宗中學人多不信之。

    故華嚴藏和尚。

    制五教義分齊。

    文中料簡大乘一乘有十義差别。

    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

    故知學識寡淺者難免謗法。

    一乘所攝者此是四乘之中一乘。

    此釋專可為唯舉也。

    一義雲。

    佛菩薩願建立也。

    依憑孔目在之。

    諸師諸集要文雜紙在之故略之。

    一義雲。

    佛菩薩行願建立依據祖師重建立一乘也(為言)三義之趣。

    皆是師講說也。

     三。

    問。

    海印三昧者。

    本有修生中。

    何三昧乎答。

    如來佛智。

    妄盡心澄靜之位。

    事理等一切依正我法。

    皆悉印現可海印也。

    是故。

    以修生為本欤尋雲。

    還源觀雲。

    海印者。

    真如本覺此釋意。

    以真如本覺為海印。

    豈是本覺修生法耶。

    若凡下一念。

    不具海印。

    成佛之時。

    初此三昧顯現者。

    豈非本無今有法乎答。

    海印者。

    即印現之義也。

    出障圓明之位。

    此德初印現。

    故得印名。

    是故。

    此三昧局佛果雲事明也。

    雖爾。

    此三昧非本無今有法。

    其故。

    所印現萬像差别。

    一切衆生心念根欲處。

    本來所攝持差别也。

    是故從因位雖具之。

    非出障位者。

    此德不印現。

    依之。

    海印名不通因位也。

    如其據果。

    亦名海印三昧釋此意也尋雲。

    若爾者。

    一心法界。

    廣海印三昧狹欤答。

    爾也。

    一心法界。

    通因果也。

    生佛本源也。

    海印三昧。

    限佛果之所依三昧也尋雲。

    源還觀釋。

    以真如本覺。

    直名海印見。

    若爾者。

    印現義即通見如何答。

    此釋意。

    生佛本源。

    真如本覺處所攝持一切差别。

    差别法内今出障圓明位印現海印者。

    真如本覺釋也所诠釋意非本無今有之義道理也。

     四。

    問。

    以八會所入三昧。

    直名開印三昧欤答。

    一義雲。

    入如來淨藏等别定者。

    即入海印三昧也。

    所入定體無别故(為言)尋雲。

    第二會無入定。

    若爾者。

    海印三昧。

    第二會不可有之欤。

    爾者如何。

    若依海印諸會通有釋耶答。

    海印三昧者。

    是定散總體也。

    第二會不入定法門。

    亦是海印三昧别德也。

    此會所歸法門。

    即海印三昧。

    是故。

    若依海印。

    諸會通有釋欤。

     五。

    問。

    圓教意。

    釋迦等别目。

    十身通稱欤。

    将三身别名欤答。

    一義雲。

    略策雲。

    即實權釋迦。

    标号即權。

    實即是遮那(文)準此釋。

    權實相即。

    權迦名釋迦。

    實迦名遮那。

    故于名權實。

    于佛體可相即(雲雲)一義雲。

    三身是十佛通稱。

    圭山大師釋在之。

    略之。

    下可勘之。

    師主以後義可為正(雲雲)略策雲。

    第三解釋佛名門。

    諸經論内。

    多說釋迦。

    或談遮那。

    即三身别稱。

    此經何理。

    即此釋迦。

    或名毗盧遮那。

    須出所以。

    兼釋梵名。

    答。

    夫教随機異。

    權實多途分。

    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内也。

    今一乘玄旨。

    一體不分。

    即實權釋迦。

    标号即權。

    實即是遮那。

    故經雲。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釋迦牟尼。

    名無二也。

    釋迦此雲能仁。

    牟尼此雲寂然。

    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遍照。

    身智二光。

    事理齊照。

    圓明獨朗。

    假立其名。

    實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

    窮法界中。

    名名無盡。

    随宜攝物。

    一多在機。

    亦立無盡名。

    彰無盡之德了。

    謹對師雲。

    以後義。

    今文了簡。

    上既分三身名辨權實即三乘教意。

    今一乘玄旨。

    三身名目即一體不可分。

    而三乘教意。

    釋迦遮那各别談。

    即實權迦釋迦且與釋迦名。

    即權實邊且名遮那也。

    今一乘不共玄旨。

    更于名不可分三名不同。

    是故經雲。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釋迦牟尼。

    名無二也。

    結釋。

    此釋最初一乘玄旨。

    一體不分。

    總标釋符合。

    次于翻名各别。

    今既舉三種變名了。

    假立其名。

    實即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

    窮法界中。

    名名無盡若爾者。

    變名建立。

    且一相廢立也。

    随機益物善巧欤。

    實義心。

    毗盧遮那變能仁。

    以釋迦變光明遍照。

    亦有何妨乎。

    行願記第二雲。

    若準梵文。

    但新舊别。

    非分法報異故譯。

    華嚴總名毗盧遮那。

    唐記中皆毗盧遮那雲。

    即三身十身通毗盧遮那。

    今此中。

    即法報通稱。

    此最為正。

    況此宗中。

    法報無異。

    同一源。

    不同餘教有為無為别。

    又據此大經及一字頂輪王經。

    釋迦。

    毗盧。

    一切義成就等。

    皆是異名。

    故知。

    三身更無别稱。

    但此古德義說也(文)今專以此文可為後義殊勝也。

    一乘教義(文)一義雲。

    教教大。

    義教大也。

    一義雲。

    教能诠。

    義所诠義也。

    師雲。

    以後義可為正義也(雲雲)。

     六。

    問。

    絕機教離言诠之處。

    許色相言音說欤答。

    師雲。

    本無内外。

    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