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四(攝化分齊)
關燈
小
中
大
)準此等釋。
倍倍增雲事分明也。
但于禦難者。
任先德之注解心得置無相違。
六日 一。
為一世界性(文)第二重名世界性欤答。
爾也難雲。
論文第二重但雲世界無性字。
何第二重名世界性耶答。
當段但于禦難者。
章主得論意加性字故。
無相違。
尋雲。
依何道理名性海種等耶答。
玄第三全同當章。
而釋雲。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
續結成性。
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
故亦得名性(文)性者。
積成義也。
以先大千界積成故也。
若望後世界海義者。
所依因義也。
是故雲性欤。
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廣如海。
是故雲世界海也。
次世界種者。
可尋之尋雲。
五重世界以何土為常途一佛世界土耶答。
以第一之一大三千界為一佛土。
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
一。
為一世界種(文)性與種有寬狹欤答。
爾也難雲。
舊經雲世界性。
新譯雲世界種。
但是一體也。
何分異耶答。
章意第二雲性。
第四雲種。
尤可有寬狹也。
但于難者。
性種之義依處可有同異故。
非相違。
一。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文)終教意說雜類世界欤答。
當章不說也難雲。
時分義終教不定僧祇。
通雜類世界(見)答。
當段以局此界(文)但于難者。
彼終教終門通同教。
今終教當中也。
非相違。
尋雲。
又唯約須彌等者。
具有釋欤答。
不然。
重結上釋也。
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須彌山世界建立世界說佛土。
故不望樹形等異類世界義結釋也。
七日 一。
此釋迦佛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文)佛地經所說二十一種功德者。
三身中就何身說之耶答。
就化身說之也難雲。
正見經文。
薄伽梵住最勝等(文)然準圓覺疏抄。
薄伽梵者。
是真身之名也。
何雲化身耶答。
當段雲此釋迦佛即具等(文)釋迦是化身名。
故知。
明化身具二十一種功德也。
但于難勢者。
說彼經時。
地前地上大衆所見各别者。
論主定判也。
然今欲證即化為報義。
故殊舉地前所見之身。
即具地上所見實報之德。
以顯即權歸實之同教義也。
尋雲。
引佛地經有說段。
何故但釋佛身而不釋攝化處耶答。
樹下釋迦既報身也菩提樹下即報土也。
同法花靈山故舉佛取土也。
義苑雲。
土既随教殊勝故。
身亦稱土。
希寄即化為報教義(雲雲)尋雲。
此約頓教說者。
當章前後皆始終頓别列。
當段何始終同頓列耶答。
約三身之次第如此列也難雲。
一義雲。
若約攝化境四句次第。
則小始界内。
終教界外。
同教亦界内亦界外。
頓教非界内非界外也。
何雲三身次第耶答。
折雲。
所以約教不次者。
由上置約化顯報故。
以同教連終教辨。
今以即化顯法義别。
故疏于此以說也(文)意雲。
約佛三身之次第。
小乘教唯化身。
始終同三教共是報身。
頓教唯法身故(為言)但于難勢者。
自元二義也。
且伴一義也尋雲。
五教不次第列例有之耶答。
上回心章小終始頓等列。
可準之也。
一。
二世界海有三類(文)今此三類為處所各别。
為當于同處感見不同欤答。
此三重付機見分粗細也難雲。
既雲三類。
何同處耶。
況當段釋第二類雲。
于三界外有十重等。
玄記第二雲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
豈非處所各别耶答。
花藏世界是染淨镕融之土。
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
何雲處所各别耶。
更不可雲染淨隔境上下分處也。
但于當段釋者。
非如娑婆雜穢故雲三界外。
非謂三界外實有定别處也。
尋雲。
如此三位于一類世界等。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
當段有起盡欤答。
今章釋雲。
仍此三位本末○約粗細有此三故(文)解釋誠明也猶尋雲。
以三生得入之機類。
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欤答。
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
是付見聞機論之。
十重世界感見。
付解行機論之。
第一蓮花藏莊嚴世界。
付三生果海得入機見論之可心得欤尋雲。
今世界海三重。
約粗細不同論之心得者。
抑上國土海離此三位别立不可說土欤答。
隻上世界海中三位。
若證智相應皆是果海不可說土故。
是雲國土海也。
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
于此相應處論世界海三位也。
纂釋委悉也。
可見之。
一。
于三千界外(文)今此十重世界海者。
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
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
實不可離三界内也難雲。
當段雲。
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文)何雲界内耶答。
今此三位于一類世界上。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解釋分明故。
實不可離界同也。
但于當段釋者。
以離業系義故雲三界外也。
無相違。
疑雲。
晉經五十七雲。
如此娑婆世界。
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須彌世界中事亦複如是(文)既雲娑婆界外十方世界有此十世界故。
今章雲三千界外也。
雲經文雲解釋。
三千界外雲事分明也答。
孔目章發悟記第六雲。
今此第二世界相者。
純是解行已上菩薩所遊所住。
既離系縛無有雍塞故。
雲三千大千世界也。
然有二外。
謂事外·法外也。
世界廣轉出界内量。
離系淨潔無染相故(文)準此可知(纂釋義界外雲趣也。
可見之)。
八日 一。
世界性二世界海等(文)今此十世界者。
各别世界欤。
為當一世界中所具事物欤答。
晉唐兩經意少别欤。
且就晉經有一義。
雲是各别世界也難雲。
探玄記第二十釋雲。
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
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文)既雲知此娑婆世界中境。
其境者。
衆生善惡佛因果等也。
第二雲知十方世界中境。
其十世界豈非世界中所有之境事耶。
何是謂各别世界耶答。
至相·香象兩師意。
必定存各别世界也。
其故者。
今章(并)孔目章第一·探玄記第三。
并既就世界海出三類中。
第二于三千界外有十世界。
為解行生人所居。
又行位章釋普莊嚴童子等行相雲。
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處(文)既雲等以上處。
豈非舉一處等取餘九處耶若許有十處者。
各别世界也雲事何疑之耶。
但于玄記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釋者。
娑婆是現今所居之世界故。
其中境事者。
尤可指衆生善惡等為化導之境也。
十方是業用所及之方域部落。
故隻總明十方各有十世界之旨。
是名為境事。
準此上雲娑婆世界中境者。
是所緣境也。
下雲十方世界中境者。
正是分齊境也。
以十方各有十世界為分齊境故。
兼亦可有所緣為境之義。
以瞿夷所知之境故。
委細之問答纂釋可見之”。
一。
此等當是萬子已上(文)今此十重世界者。
唯局第十地菩薩之淨土欤。
廣通解行之諸位欤答。
可通諸位欤難雲。
玄第三雲。
問。
涅槃中一切輪王皆定千子不增不減
倍倍增雲事分明也。
但于禦難者。
任先德之注解心得置無相違。
六日 一。
為一世界性(文)第二重名世界性欤答。
爾也難雲。
論文第二重但雲世界無性字。
何第二重名世界性耶答。
當段但于禦難者。
章主得論意加性字故。
無相違。
尋雲。
依何道理名性海種等耶答。
玄第三全同當章。
而釋雲。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
續結成性。
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
故亦得名性(文)性者。
積成義也。
以先大千界積成故也。
若望後世界海義者。
所依因義也。
是故雲性欤。
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廣如海。
是故雲世界海也。
次世界種者。
可尋之尋雲。
五重世界以何土為常途一佛世界土耶答。
以第一之一大三千界為一佛土。
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
一。
為一世界種(文)性與種有寬狹欤答。
爾也難雲。
舊經雲世界性。
新譯雲世界種。
但是一體也。
何分異耶答。
章意第二雲性。
第四雲種。
尤可有寬狹也。
但于難者。
性種之義依處可有同異故。
非相違。
一。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文)終教意說雜類世界欤答。
當章不說也難雲。
時分義終教不定僧祇。
通雜類世界(見)答。
當段以局此界(文)但于難者。
彼終教終門通同教。
今終教當中也。
非相違。
尋雲。
又唯約須彌等者。
具有釋欤答。
不然。
重結上釋也。
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須彌山世界建立世界說佛土。
故不望樹形等異類世界義結釋也。
七日 一。
此釋迦佛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文)佛地經所說二十一種功德者。
三身中就何身說之耶答。
就化身說之也難雲。
正見經文。
薄伽梵住最勝等(文)然準圓覺疏抄。
薄伽梵者。
是真身之名也。
何雲化身耶答。
當段雲此釋迦佛即具等(文)釋迦是化身名。
故知。
明化身具二十一種功德也。
但于難勢者。
說彼經時。
地前地上大衆所見各别者。
論主定判也。
然今欲證即化為報義。
故殊舉地前所見之身。
即具地上所見實報之德。
以顯即權歸實之同教義也。
尋雲。
引佛地經有說段。
何故但釋佛身而不釋攝化處耶答。
樹下釋迦既報身也菩提樹下即報土也。
同法花靈山故舉佛取土也。
義苑雲。
土既随教殊勝故。
身亦稱土。
希寄即化為報教義(雲雲)尋雲。
此約頓教說者。
當章前後皆始終頓别列。
當段何始終同頓列耶答。
約三身之次第如此列也難雲。
一義雲。
若約攝化境四句次第。
則小始界内。
終教界外。
同教亦界内亦界外。
頓教非界内非界外也。
何雲三身次第耶答。
折雲。
所以約教不次者。
由上置約化顯報故。
以同教連終教辨。
今以即化顯法義别。
故疏于此以說也(文)意雲。
約佛三身之次第。
小乘教唯化身。
始終同三教共是報身。
頓教唯法身故(為言)但于難勢者。
自元二義也。
且伴一義也尋雲。
五教不次第列例有之耶答。
上回心章小終始頓等列。
可準之也。
一。
二世界海有三類(文)今此三類為處所各别。
為當于同處感見不同欤答。
此三重付機見分粗細也難雲。
既雲三類。
何同處耶。
況當段釋第二類雲。
于三界外有十重等。
玄記第二雲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
豈非處所各别耶答。
花藏世界是染淨镕融之土。
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
何雲處所各别耶。
更不可雲染淨隔境上下分處也。
但于當段釋者。
非如娑婆雜穢故雲三界外。
非謂三界外實有定别處也。
尋雲。
如此三位于一類世界等。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
當段有起盡欤答。
今章釋雲。
仍此三位本末○約粗細有此三故(文)解釋誠明也猶尋雲。
以三生得入之機類。
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欤答。
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
是付見聞機論之。
十重世界感見。
付解行機論之。
第一蓮花藏莊嚴世界。
付三生果海得入機見論之可心得欤尋雲。
今世界海三重。
約粗細不同論之心得者。
抑上國土海離此三位别立不可說土欤答。
隻上世界海中三位。
若證智相應皆是果海不可說土故。
是雲國土海也。
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
于此相應處論世界海三位也。
纂釋委悉也。
可見之。
一。
于三千界外(文)今此十重世界海者。
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
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
實不可離三界内也難雲。
當段雲。
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文)何雲界内耶答。
今此三位于一類世界上。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解釋分明故。
實不可離界同也。
但于當段釋者。
以離業系義故雲三界外也。
無相違。
疑雲。
晉經五十七雲。
如此娑婆世界。
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須彌世界中事亦複如是(文)既雲娑婆界外十方世界有此十世界故。
今章雲三千界外也。
雲經文雲解釋。
三千界外雲事分明也答。
孔目章發悟記第六雲。
今此第二世界相者。
純是解行已上菩薩所遊所住。
既離系縛無有雍塞故。
雲三千大千世界也。
然有二外。
謂事外·法外也。
世界廣轉出界内量。
離系淨潔無染相故(文)準此可知(纂釋義界外雲趣也。
可見之)。
八日 一。
世界性二世界海等(文)今此十世界者。
各别世界欤。
為當一世界中所具事物欤答。
晉唐兩經意少别欤。
且就晉經有一義。
雲是各别世界也難雲。
探玄記第二十釋雲。
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
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文)既雲知此娑婆世界中境。
其境者。
衆生善惡佛因果等也。
第二雲知十方世界中境。
其十世界豈非世界中所有之境事耶。
何是謂各别世界耶答。
至相·香象兩師意。
必定存各别世界也。
其故者。
今章(并)孔目章第一·探玄記第三。
并既就世界海出三類中。
第二于三千界外有十世界。
為解行生人所居。
又行位章釋普莊嚴童子等行相雲。
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處(文)既雲等以上處。
豈非舉一處等取餘九處耶若許有十處者。
各别世界也雲事何疑之耶。
但于玄記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釋者。
娑婆是現今所居之世界故。
其中境事者。
尤可指衆生善惡等為化導之境也。
十方是業用所及之方域部落。
故隻總明十方各有十世界之旨。
是名為境事。
準此上雲娑婆世界中境者。
是所緣境也。
下雲十方世界中境者。
正是分齊境也。
以十方各有十世界為分齊境故。
兼亦可有所緣為境之義。
以瞿夷所知之境故。
委細之問答纂釋可見之”。
一。
此等當是萬子已上(文)今此十重世界者。
唯局第十地菩薩之淨土欤。
廣通解行之諸位欤答。
可通諸位欤難雲。
玄第三雲。
問。
涅槃中一切輪王皆定千子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