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四(攝化分齊)
關燈
小
中
大
(見)答。
十地經初地菩薩得百三昧。
得見百佛。
二地菩薩得千三昧。
得見千佛。
三地十萬佛。
四地百億佛等。
既所化菩薩随地位淺深。
有得定見佛等多少。
即此所見之佛。
一佛一國故。
豈非能化教主所依之境有寬狹耶。
但于難者。
有人雲。
若約始教中直進菩薩。
則随地位漸增可有化境寬狹。
若約回心教。
唯一大千界也。
當段釋約回心教心得置時無相違 疑雲。
于一始教中。
約回心直進分攝化境不同。
當章綱目及探玄記等全所不見也。
有何依憑如是簡别耶答。
此事實難思。
然探玄記第三雲。
六轉處者。
小乘唯一娑婆。
百億鹿苑等處。
三乘或一百億。
或千百億。
或如恒沙為一佛化境(文)此雖三乘中出三種。
而不雲何教。
然被下(世界海章)雲。
若依始教唯有百億閻浮○若依終教如智論中等(雲雲)上文雲或一百億。
今指為始教。
上雲或如恒沙者。
是智論五重世界故。
今指為終教。
于其千百億之一科者。
雖不見别指何教。
而綱目雲色頂别立彼實報故。
如梵網經等說此約初教(文)當章亦以梵網經為始教。
故知。
彼經所說或一百億或千百億。
總指為始教雲事。
于中入大乘論色頂别立實報。
而但令領一大千界。
是當梵網一葉上。
即回心教意也尋雲。
回心教意何可立受用身耶答。
如三乘共十地菩薩等。
回心二乘全不經之。
但為望上不足建立之。
色頂報身例之無過也難雲。
探玄記第三雲。
若依始教唯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
為攝化境(文)答。
此文但總相雲百億。
或一百億。
或千個百億。
可通含義也。
四日 一。
如梵網經(文)色頂報身指台上欤。
為當指葉上欤答。
指台上欤難雲。
梵網疏雲。
蓮花台藏世界之中。
坐花台上實身成佛名盧舍那。
其一花上千釋迦。
則是千摩醯首羅天上。
各一釋迦(文)一花上既是摩醯首羅天故。
台上非彼天(見)明知。
今但指葉上也答。
梵網經所說千花台上。
或雲界外土。
或雲淨居天。
雖古來所诤。
處處解釋以梵網經為色頂實報之證據。
豈非指台上舍那耶。
梵網經雖無台上即是色頂雲文。
準諸經論。
千葉台第二地能化也。
又十地能化皆居色頂故。
心得引證雲如梵網也。
不思議光舉色頂(雲雲)此意也。
但于疏釋者。
且約經說相顯著。
以所居葉上既當色頂故。
能居千釋迦尤可為初地已上能化佛。
爾者台上即應超過此千十地能化。
豈非等覺能化耶。
雖然經文不明。
故不别指其處。
無背文義故雲此亦無違也。
猶疑雲。
若爾。
台上葉上同在一處。
如何分别台葉不同耶。
明知。
台上是界外淨土。
即當終教意也。
今但指葉上。
可證始教之義。
章雲對法等。
即廣等取唯識等者。
此意也答。
孔目第四雲。
上釋迦于第四禅說心地法者。
即是閻浮化釋迦也。
又顯彼天别有實報盧舍那身(文)彼天者。
指上第四禅也。
遮那是台上佛。
既雲彼天别有等。
豈非台上當彼第四禅耶。
但于難分台葉不同雲難者。
探玄記第二雲。
淨居之居有四種。
一義雲。
今但為證化身充滿百億之義。
引之不取台葉之邊也。
纂釋問答委細也。
可見之。
一。
及對法論(文)對法論中報身色頂。
化身住百億說文在之欤答。
對法論無此文也難雲。
當段既及對法論(文)何無此文雲耶答。
玄記梵網疏中。
引入大乘論雖成立此義。
更對法論不引也。
依之折薪記雲。
對法論中撿文未見(文)準此思之。
今應雲及入大乘論也。
但于當段釋者。
傳寫誤欤。
一。
于彼天别立實報(文)始教意十地能化報身共居色頂欤答。
十重共色頂(見)難雲。
準花嚴經·心地觀經·攝論·入大乘論等說相。
初地百葉台。
二地千葉台。
三地萬葉台。
乃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葉也。
而一葉則一大三千界也。
摩醯已一大千界頂也。
然者初地能化既以一百色頂為所化境。
知初地已上報身土超過摩醯雲事答。
當段雲。
實報淨土或有說。
在摩醯首羅天(文)入大乘論下雲。
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在淨居天成于正覺。
自在應化(文)十重共色頂雲事明也。
但于禦難者。
雖所化國土十地漸增。
所居淨土專色頂心得置是無相違。
五日 一。
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文)實報土界外欤答。
爾也難雲。
終教意以事理不二為當教實義。
何不談染淨镕融身土。
界内土外别建立淨土耶答。
當段但于難勢者。
終教意即穢土悟淨土。
穢相是無明邊際故。
即淨土覺義邊三界外談也。
然即穢土非不悟淨土。
故事理不二談無失也”。
尋雲。
若即穢土覺淨土者。
何别指方域分限土耶答。
對始教界内淨土簡别終教故。
キビシク指方域分限也。
雖然實界内外别遠非建立淨土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下同教義不同耶答。
終教意即穢土淨土談。
不雲界内。
必界外談故。
下同教即染歸淨。
即穢土觀淨土。
故實實報寂光真土。
在三界内不可離三界談故。
二教差異大不同也。
今圓教意。
法花經不如三界見于三界談如是也尋雲。
西方去此三十二三十二恒河沙欤答。
爾也難雲。
複古雲。
演義抄引涅槃經二十四高貴德王品。
西方者四十二恒河沙(文)如何答。
當段釋分明也。
先德注解者。
異品不同也猶疑雲。
複古雲三十二者。
恐傳寫之誤(文)答。
高麗印本抄雲三十二。
故知。
有異品欤。
一。
名無勝(文)涅槃經所說無勝土者。
報化二土中何耶答。
報土也難雲。
彼涅槃經。
雲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等(文)若實報淨土。
更不可指方域分限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為衆生引攝暫指方域也。
無相違難雲。
經中舉所例。
如安樂世界(文)即探玄記第三雲。
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名為淨土。
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
如阿彌陀土(文)既所例安樂界是凡小共生之土也。
能例之無勝土亦以可化土。
如何答。
演義抄二上引涅槃經即釋雲。
既言為化衆生居此閻浮。
無勝國土是我嚴淨。
明指報身在餘淨土(文)定判如是。
何更疑之耶。
但于如安樂世界之經文者。
或指嚴淨邊欤。
或終教意依起信論。
許三賢菩薩見報身故可得往生(雲雲)。
天台章安疏未定報化。
寶法師疏雲。
示勝他處以顯報淨也(雲雲)。
一。
如大智論中(文)今此五重世界者。
為倍倍增欤答。
爾也難雲。
如所引智論文。
以一大千界為初重。
以一恒沙大千界為第二重。
何雲倍增耶。
後三重亦不一準。
未必見倍倍增欤答。
義苑雲。
初據三千等倍增之數以揀權小故(文)折雲。
倍倍增可知(文
十地經初地菩薩得百三昧。
得見百佛。
二地菩薩得千三昧。
得見千佛。
三地十萬佛。
四地百億佛等。
既所化菩薩随地位淺深。
有得定見佛等多少。
即此所見之佛。
一佛一國故。
豈非能化教主所依之境有寬狹耶。
但于難者。
有人雲。
若約始教中直進菩薩。
則随地位漸增可有化境寬狹。
若約回心教。
唯一大千界也。
當段釋約回心教心得置時無相違 疑雲。
于一始教中。
約回心直進分攝化境不同。
當章綱目及探玄記等全所不見也。
有何依憑如是簡别耶答。
此事實難思。
然探玄記第三雲。
六轉處者。
小乘唯一娑婆。
百億鹿苑等處。
三乘或一百億。
或千百億。
或如恒沙為一佛化境(文)此雖三乘中出三種。
而不雲何教。
然被下(世界海章)雲。
若依始教唯有百億閻浮○若依終教如智論中等(雲雲)上文雲或一百億。
今指為始教。
上雲或如恒沙者。
是智論五重世界故。
今指為終教。
于其千百億之一科者。
雖不見别指何教。
而綱目雲色頂别立彼實報故。
如梵網經等說此約初教(文)當章亦以梵網經為始教。
故知。
彼經所說或一百億或千百億。
總指為始教雲事。
于中入大乘論色頂别立實報。
而但令領一大千界。
是當梵網一葉上。
即回心教意也尋雲。
回心教意何可立受用身耶答。
如三乘共十地菩薩等。
回心二乘全不經之。
但為望上不足建立之。
色頂報身例之無過也難雲。
探玄記第三雲。
若依始教唯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
為攝化境(文)答。
此文但總相雲百億。
或一百億。
或千個百億。
可通含義也。
四日 一。
如梵網經(文)色頂報身指台上欤。
為當指葉上欤答。
指台上欤難雲。
梵網疏雲。
蓮花台藏世界之中。
坐花台上實身成佛名盧舍那。
其一花上千釋迦。
則是千摩醯首羅天上。
各一釋迦(文)一花上既是摩醯首羅天故。
台上非彼天(見)明知。
今但指葉上也答。
梵網經所說千花台上。
或雲界外土。
或雲淨居天。
雖古來所诤。
處處解釋以梵網經為色頂實報之證據。
豈非指台上舍那耶。
梵網經雖無台上即是色頂雲文。
準諸經論。
千葉台第二地能化也。
又十地能化皆居色頂故。
心得引證雲如梵網也。
不思議光舉色頂(雲雲)此意也。
但于疏釋者。
且約經說相顯著。
以所居葉上既當色頂故。
能居千釋迦尤可為初地已上能化佛。
爾者台上即應超過此千十地能化。
豈非等覺能化耶。
雖然經文不明。
故不别指其處。
無背文義故雲此亦無違也。
猶疑雲。
若爾。
台上葉上同在一處。
如何分别台葉不同耶。
明知。
台上是界外淨土。
即當終教意也。
今但指葉上。
可證始教之義。
章雲對法等。
即廣等取唯識等者。
此意也答。
孔目第四雲。
上釋迦于第四禅說心地法者。
即是閻浮化釋迦也。
又顯彼天别有實報盧舍那身(文)彼天者。
指上第四禅也。
遮那是台上佛。
既雲彼天别有等。
豈非台上當彼第四禅耶。
但于難分台葉不同雲難者。
探玄記第二雲。
淨居之居有四種。
一義雲。
今但為證化身充滿百億之義。
引之不取台葉之邊也。
纂釋問答委細也。
可見之。
一。
及對法論(文)對法論中報身色頂。
化身住百億說文在之欤答。
對法論無此文也難雲。
當段既及對法論(文)何無此文雲耶答。
玄記梵網疏中。
引入大乘論雖成立此義。
更對法論不引也。
依之折薪記雲。
對法論中撿文未見(文)準此思之。
今應雲及入大乘論也。
但于當段釋者。
傳寫誤欤。
一。
于彼天别立實報(文)始教意十地能化報身共居色頂欤答。
十重共色頂(見)難雲。
準花嚴經·心地觀經·攝論·入大乘論等說相。
初地百葉台。
二地千葉台。
三地萬葉台。
乃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葉也。
而一葉則一大三千界也。
摩醯已一大千界頂也。
然者初地能化既以一百色頂為所化境。
知初地已上報身土超過摩醯雲事答。
當段雲。
實報淨土或有說。
在摩醯首羅天(文)入大乘論下雲。
始從初地乃至十地在淨居天成于正覺。
自在應化(文)十重共色頂雲事明也。
但于禦難者。
雖所化國土十地漸增。
所居淨土專色頂心得置是無相違。
五日 一。
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文)實報土界外欤答。
爾也難雲。
終教意以事理不二為當教實義。
何不談染淨镕融身土。
界内土外别建立淨土耶答。
當段但于難勢者。
終教意即穢土悟淨土。
穢相是無明邊際故。
即淨土覺義邊三界外談也。
然即穢土非不悟淨土。
故事理不二談無失也”。
尋雲。
若即穢土覺淨土者。
何别指方域分限土耶答。
對始教界内淨土簡别終教故。
キビシク指方域分限也。
雖然實界内外别遠非建立淨土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下同教義不同耶答。
終教意即穢土淨土談。
不雲界内。
必界外談故。
下同教即染歸淨。
即穢土觀淨土。
故實實報寂光真土。
在三界内不可離三界談故。
二教差異大不同也。
今圓教意。
法花經不如三界見于三界談如是也尋雲。
西方去此三十二三十二恒河沙欤答。
爾也難雲。
複古雲。
演義抄引涅槃經二十四高貴德王品。
西方者四十二恒河沙(文)如何答。
當段釋分明也。
先德注解者。
異品不同也猶疑雲。
複古雲三十二者。
恐傳寫之誤(文)答。
高麗印本抄雲三十二。
故知。
有異品欤。
一。
名無勝(文)涅槃經所說無勝土者。
報化二土中何耶答。
報土也難雲。
彼涅槃經。
雲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等(文)若實報淨土。
更不可指方域分限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為衆生引攝暫指方域也。
無相違難雲。
經中舉所例。
如安樂世界(文)即探玄記第三雲。
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名為淨土。
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
如阿彌陀土(文)既所例安樂界是凡小共生之土也。
能例之無勝土亦以可化土。
如何答。
演義抄二上引涅槃經即釋雲。
既言為化衆生居此閻浮。
無勝國土是我嚴淨。
明指報身在餘淨土(文)定判如是。
何更疑之耶。
但于如安樂世界之經文者。
或指嚴淨邊欤。
或終教意依起信論。
許三賢菩薩見報身故可得往生(雲雲)。
天台章安疏未定報化。
寶法師疏雲。
示勝他處以顯報淨也(雲雲)。
一。
如大智論中(文)今此五重世界者。
為倍倍增欤答。
爾也難雲。
如所引智論文。
以一大千界為初重。
以一恒沙大千界為第二重。
何雲倍增耶。
後三重亦不一準。
未必見倍倍增欤答。
義苑雲。
初據三千等倍增之數以揀權小故(文)折雲。
倍倍增可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