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三(佛果義相)
關燈
小
中
大
等(文)上約體相用明常無常等義。
圓教不共之所談欤答。
爾也難雲。
縱雖終教意。
何不明體用互攝之義耶答。
義苑雲。
融攝上三成大緣起。
舉一兼餘。
重重無盡故也(文)折薪雲。
三義互攝以彰無礙。
若非圓教無是義也(文)但于難者。
體用互攝雖終教意。
今體相用故。
圓教不共之談也。
非相違。
尋雲。
今章用德體三義。
約體相用可心得欤答。
初二義配相用二大可心得欤。
但第三約體者。
以不可說果海為體釋故。
不可屬常途三大廢立欤。
一。
明相好者(文)明三身相好欤答。
唯明外用相好也難雲。
上明佛果義。
通明本有修生等義。
專釋理智内證之功德。
今至佛身相好。
何唯釋外用相好。
不述法身自受用之相好耶答。
當段唯明外用之相好。
不述内證之相好故釋任計也。
但于難者。
實亦雖可明法身自受用之相好。
由次下攝化義唯就他受用變化攝化。
明五教分齊故。
今明其教主相好亦唯述外用相好也。
尤有其理欤。
非相違。
尋雲。
菩薩相好何三十二不多不少耶答。
探玄記十五雲。
智論第五雲。
有言。
以端正不亂故。
若小則不端正。
若多身相亂。
又觀佛三昧經等(文)纂釋問答抄。
可見之尋雲。
相好之差别如何答。
通路記五十一雲。
相謂形貌。
身上總相。
可觀嚴麗。
好謂善能相中美妙微細别相。
亦名小相。
待對三十二大相故。
亦名随形好。
亦單名随好。
亦名種好。
此即八十種之好故(文)又雲。
今且依婆娑百七十七雲。
問。
相是何義。
答。
标識義是相義。
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文)又雲。
大般若經廣說相好。
相是粗顯大形奇麗。
好是微細别别可觀。
雖有粗細。
皆是端嚴可愛可敬可樂形相。
如來所感三十二相各以殊勝獰猛思業百福功德為因成辨。
以百福德得一相故。
如是相皆由百福。
其一一好亦由衆福。
小乘教中薩婆多宗既立諸法實有體義。
是故相好皆有實體。
若成實宗談一切法假有義理。
是故相好亦是假立(文)”。
通路記五十一引源信僧都要法文。
三十二相出業因細釋之。
可見之。
法花攝釋第三(譬喻品)雲。
色之相狀易可了知。
名之為相。
令身端嚴。
名之為好。
相粗。
好細。
是差别故○問。
随好為在相之處。
為不爾耶。
設爾何過。
二俱有失。
若在相處何不相奪。
若異處者雲何答。
且依婆娑。
在諸相間随諸相法。
莊嚴佛身令極好妙。
相與随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
故不相奪問。
何位初得及圓滿答。
瑜伽論雲。
諸随好若諸菩薩始入淨勝意樂地時。
已異熟從此已上展轉獲殊勝清淨。
問。
輪王亦得與菩薩得而有别耶答。
菩薩得者望彼四勝。
一熾成。
二分明。
三圓滿。
四得處。
廣如大智度論(文)。
一。
若三乘中或亦但說三十二相(文)三十二相可通圓教耶答。
不通圓教也難雲。
孔目章第三雲。
三十二相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
但淺深異(文)如何答。
當段下雲。
若依一乘。
有十蓮花藏世界海微塵數相(文)一乘無盡相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今章約所局。
以三十二相八萬四千等配釋小始終等。
孔目付所通相好亘五教也。
非相違。
七日 一。
是化身之相(文)三十二相化相之功德欤答。
爾也難雲。
若化相功德者。
何于三十二相各出因耶。
既智論·瑜伽論·涅槃經。
以持戒施心不動得足下平滿說。
以出因行。
非化相(見)答。
當段雲。
即空是相義(文)金剛般若經雲。
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文)對法論雲。
為欲化度諸有情故。
示現三十二大丈夫相。
乃至非彼自體等(文)示現雲故空義也。
但于難者。
小乘三十二相談實法故。
随順彼且出因欤。
故下此約始教引小說也(文)不可有相違。
一。
仍即空是相義(文)回心教意。
說三身相好欤答。
唯談化身相好也難雲。
孔目四雲。
或說三佛。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如何答。
當段前後之釋。
回心教小乘随順化相功德說故。
不說法報二身之相好也。
但于難者。
報化身三小通談。
但其義異也。
法身者依攝論。
三十二相即入法身功德義也。
故回心教釋也。
非相違。
一。
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文)十地能化有十重報身。
爾者相好可有多少耶答。
相好無多少也難雲。
國土蓮花座有十重寬狹。
至相好何無多少耶答。
新譯心地觀經第二雲。
二者如來他受用身。
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
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
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衆。
現于十種他受用身(文)此所說意通十種身。
皆具八萬四千相好故。
無多小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準入大乘論等。
身座等量雖有十重異。
斷八萬四千塵勞。
修八萬四千波羅蜜之義。
十地全同故。
所感之佛身相好唯具八萬四千。
不可有增減也。
非相違。
八日 一。
聖道斷惑
圓教不共之所談欤答。
爾也難雲。
縱雖終教意。
何不明體用互攝之義耶答。
義苑雲。
融攝上三成大緣起。
舉一兼餘。
重重無盡故也(文)折薪雲。
三義互攝以彰無礙。
若非圓教無是義也(文)但于難者。
體用互攝雖終教意。
今體相用故。
圓教不共之談也。
非相違。
尋雲。
今章用德體三義。
約體相用可心得欤答。
初二義配相用二大可心得欤。
但第三約體者。
以不可說果海為體釋故。
不可屬常途三大廢立欤。
一。
明相好者(文)明三身相好欤答。
唯明外用相好也難雲。
上明佛果義。
通明本有修生等義。
專釋理智内證之功德。
今至佛身相好。
何唯釋外用相好。
不述法身自受用之相好耶答。
當段唯明外用之相好。
不述内證之相好故釋任計也。
但于難者。
實亦雖可明法身自受用之相好。
由次下攝化義唯就他受用變化攝化。
明五教分齊故。
今明其教主相好亦唯述外用相好也。
尤有其理欤。
非相違。
尋雲。
菩薩相好何三十二不多不少耶答。
探玄記十五雲。
智論第五雲。
有言。
以端正不亂故。
若小則不端正。
若多身相亂。
又觀佛三昧經等(文)纂釋問答抄。
可見之尋雲。
相好之差别如何答。
通路記五十一雲。
相謂形貌。
身上總相。
可觀嚴麗。
好謂善能相中美妙微細别相。
亦名小相。
待對三十二大相故。
亦名随形好。
亦單名随好。
亦名種好。
此即八十種之好故(文)又雲。
今且依婆娑百七十七雲。
問。
相是何義。
答。
标識義是相義。
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文)又雲。
大般若經廣說相好。
相是粗顯大形奇麗。
好是微細别别可觀。
雖有粗細。
皆是端嚴可愛可敬可樂形相。
如來所感三十二相各以殊勝獰猛思業百福功德為因成辨。
以百福德得一相故。
如是相皆由百福。
其一一好亦由衆福。
小乘教中薩婆多宗既立諸法實有體義。
是故相好皆有實體。
若成實宗談一切法假有義理。
是故相好亦是假立(文)”。
通路記五十一引源信僧都要法文。
三十二相出業因細釋之。
可見之。
法花攝釋第三(譬喻品)雲。
色之相狀易可了知。
名之為相。
令身端嚴。
名之為好。
相粗。
好細。
是差别故○問。
随好為在相之處。
為不爾耶。
設爾何過。
二俱有失。
若在相處何不相奪。
若異處者雲何答。
且依婆娑。
在諸相間随諸相法。
莊嚴佛身令極好妙。
相與随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
故不相奪問。
何位初得及圓滿答。
瑜伽論雲。
諸随好若諸菩薩始入淨勝意樂地時。
已異熟從此已上展轉獲殊勝清淨。
問。
輪王亦得與菩薩得而有别耶答。
菩薩得者望彼四勝。
一熾成。
二分明。
三圓滿。
四得處。
廣如大智度論(文)。
一。
若三乘中或亦但說三十二相(文)三十二相可通圓教耶答。
不通圓教也難雲。
孔目章第三雲。
三十二相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
但淺深異(文)如何答。
當段下雲。
若依一乘。
有十蓮花藏世界海微塵數相(文)一乘無盡相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今章約所局。
以三十二相八萬四千等配釋小始終等。
孔目付所通相好亘五教也。
非相違。
七日 一。
是化身之相(文)三十二相化相之功德欤答。
爾也難雲。
若化相功德者。
何于三十二相各出因耶。
既智論·瑜伽論·涅槃經。
以持戒施心不動得足下平滿說。
以出因行。
非化相(見)答。
當段雲。
即空是相義(文)金剛般若經雲。
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文)對法論雲。
為欲化度諸有情故。
示現三十二大丈夫相。
乃至非彼自體等(文)示現雲故空義也。
但于難者。
小乘三十二相談實法故。
随順彼且出因欤。
故下此約始教引小說也(文)不可有相違。
一。
仍即空是相義(文)回心教意。
說三身相好欤答。
唯談化身相好也難雲。
孔目四雲。
或說三佛。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如何答。
當段前後之釋。
回心教小乘随順化相功德說故。
不說法報二身之相好也。
但于難者。
報化身三小通談。
但其義異也。
法身者依攝論。
三十二相即入法身功德義也。
故回心教釋也。
非相違。
一。
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文)十地能化有十重報身。
爾者相好可有多少耶答。
相好無多少也難雲。
國土蓮花座有十重寬狹。
至相好何無多少耶答。
新譯心地觀經第二雲。
二者如來他受用身。
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
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
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衆。
現于十種他受用身(文)此所說意通十種身。
皆具八萬四千相好故。
無多小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準入大乘論等。
身座等量雖有十重異。
斷八萬四千塵勞。
修八萬四千波羅蜜之義。
十地全同故。
所感之佛身相好唯具八萬四千。
不可有增減也。
非相違。
八日 一。
聖道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