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二(二乘回心之下)

關燈
性地菩薩(文)又嘉祥引楞伽雲。

    至無量億劫就小乘空三昧樂。

    猶如醉人。

    久久方醒(文)又玄贊第七雲。

    引菩提留支解。

     仍以非想八萬劫○為方始發心(文)但于未必一向在涅槃中等釋者。

    涅槃經所說五果時分。

    若依有義。

    八六等劫是回心向大已後所經之時劫。

    未必可一向偏判無餘位時分(為言)非謂通有餘無餘二位所經之時劫也。

     尋雲。

    入無餘間是何土耶答。

    無餘位是隻自分自分何處アレ。

    入無餘所微細果報變易土可心得欤。

    此無餘位更不可雲佛土。

    回心以後即生淨土也。

     一。

    如直往人(文)直往菩薩輕毛位必經十千劫欤答。

    爾也難雲。

    地持論雲。

    經億百千大劫(雲雲)何十千劫雲耶答。

    當段雲。

     既經一萬劫(文)當宗處處解釋不過十千劫。

    仁王本業又同也。

    但于地持論者。

    億百千劫者。

    付懈怠不信之時雲爾欤。

    無相違。

     尋雲。

    璎珞經雲一劫二劫等(文)攝論經一阿僧祇(雲雲)如何答。

    元曉大師本業疏雲。

    上根一劫。

    中根不定。

    極鈍一萬劫(雲雲)爾者璎珞經出上根類欤。

     一。

    若極疾者(文)爾者極疾人經幾時耶答。

    極疾人入無餘一念即回也難雲。

    所引妙經文未必言一念即回。

    何可證極疾義耶答。

    妙經文雖不分明。

    既雖生滅度之想入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等(文)入涅槃已即求佛惠。

    不顯經劫之義。

    故此文中可有一念回心之人也。

    但經文一念不說。

    可含此類故非相違。

     疑雲。

    智論中引今文。

    即釋雲迂回稽留(雲雲)爾者于無餘間可經時分(見)答。

    稽留時分十信等位。

    其故既于淨佛國土中稽留說。

    故知。

    非無餘時分欤一義會雲。

    此經意專說入無餘之二乘皆可回心之旨。

    未必定說經寂之久近。

    故彼土得聞之機。

    不可遮通八萬等。

    故智論雲迂回稽留欤猶疑雲。

    既依根利鈍立八六等回心。

    然二乘中麟喻即最上利根之機。

    而經一萬劫(雲雲)爾有何利機。

    超麟喻一念可回心耶答。

    若約小乘當分之機根以判利鈍。

    猶如所難。

    若約回心向大因緣。

    有遲速。

    縱雖聲聞而若宿有大乘結緣之類。

    可利于獨覺也尚難雲。

    起信疏依楞伽經立第六位回心雲。

    此約利于前不經萬劫(雲雲)依法花立第七位雲。

    此最利根(雲雲)知約機根利鈍雲事答。

    約入大之因緣純熟釋最利等也。

    不約自根利鈍也尋雲。

    相宗義依正法花文。

    彼土得聞人有餘回心(雲雲)如何答。

    三乘一乘宗義各别也。

    不能和會尋雲。

    一念回心者。

    一念回心雲事欤。

    将又無餘時分一念雲事欤答。

    化火焚燒身智都滅一念故雲一念。

    即是無餘時分可心得也。

     七日 一。

    如法花經雲我滅度後複有弟子(文)今此滅定弟子。

    皆是大通結緣之類欤答。

    且一義雲。

    非大通結緣之類欤難雲。

    清涼大師解釋中。

    大通結緣之類也(見)答。

    依光宅解釋。

    非大通結緣之人也。

    但于難勢者。

    大通結緣之類。

    皆是通菩提心也。

    今入無餘之聲聞。

    是定性也。

    非相違。

     尋雲。

    非大通結緣雲事。

    經文有起盡欤答。

    經雲。

    不聞是經(雲雲)知非大通所化之機也。

     一。

    我于餘國作佛(文)餘國者。

    指何土耶答。

    界外變易淨土也難雲。

    玄贊第九雲。

    或往淨土穢土。

    行化名為餘國(文)爾者今餘國者。

    通報化二土(見)答。

    起信疏釋定性二乘無餘還生之相雲。

    令心還生于淨土中(文)又引今鈔經文。

    即釋雲。

    此最利根亦舍分段入涅槃中。

    即于佛土受變易身受佛教化(文)清涼大師鈔三上雲。

    若天台雲餘國者。

    方便有餘土也(文)故今章主似同天台欤。

    但于難者。

    自元諸師異釋也。

    今且依一義也。

     一。

    而于彼土(文)入無餘二乘一切皆生淨土欤答。

    皆可生界外變易淨土也難雲。

    孔目章雲。

    依小乘無别淨土(文)何可生淨土耶答。

    同孔目章雲。

    論雲。

    有妙淨土。

    阿羅漢當生其中。

    當知小乘亦有淨土(文)但于難者。

    且約始教義如是釋欤。

     疑雲。

    凡生淨土須有習業。

    小第厭其色心樂其無餘。

    因何得生淨土耶答。

     八日 一。

    此上并約終教說(文)終教意不定性聲聞可入無餘涅槃耶答。

    不定性不入無餘也難雲。

    見當章起盡。

    依終教義标一切皆回。

    而一向釋無餘回心。

    不出有學有餘回心相。

    爾者終教意皆無餘以後回心(見)答。

    起信疏雲。

    若不定種性未入無餘前即有回心(文)但于難者。

    定性不定性悉回心向大故标一切皆回也。

    非相違。

     疑雲。

    菩提心論不定性聲聞入無餘(見)依之折薪記意。

    不定性入無餘被得。

    如何答。

     一。

    舍利弗(文)于花嚴會座舍利弗回心欤答。

    于花嚴會座不可為回入也難雲。

    當章文釋一乘攝方便回心人雲。

    舍利弗及因陀惠(雲雲)加之至相釋中雲。

     大智舍利弗與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師利(雲雲)何不回入成耶答。

    舍利弗為權。

    為專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