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二(二乘回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大涅槃(文)此文既八萬劫等所住名為涅槃(文)知八萬等劫數無餘間也雲事分明也。
但于禦難者。
自元諸師料簡邊邊也。
今依一義故無相違。
一。
須陀洹人亦複不定(文)涅槃經所說五果回心。
定性不定性中何耶答。
定性無餘入劫限說也難雲。
披經文。
須陀洹人等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菩提。
乃至辟支佛道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十千劫得阿耨菩提(文)五果類皆安不定言。
此文意說不定性人(見)何定性雲耶答。
大經意一切諸法皆說無定相。
非說定性不定性别。
故經雲。
譬如幻師。
在大衆中。
化城四兵乃至泉池河井。
小兒見之悉以為實。
智人知其虛诳。
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
于一切法見有定相。
諸佛菩薩于一切法不見定相(文)但相宗依此文。
不定種性意得不葉經文。
故非相違。
猶委意雲。
彼經乃至佛亦複不定說故。
佛豈非定性乎。
是知。
不定言總法無定性故不定雲也。
一。
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須陀洹位入涅槃欤答。
須陀洹人不入涅槃也難雲。
當段雲。
此明最鈍須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何不入雲耶答。
須陀洹人七生經故最鈍也。
須陀洹果直非入無餘。
必第四果證可入也。
但于難者。
為取經七生義。
須陀洹雲心得置無相違。
尋雲。
得第二果受二生已者。
天一生人一生故雲二生欤答。
如預流七生者。
可雲一生也。
何雲二生耶。
又如此者。
須陀洹可雲十四生也答。
實一來果故。
一生天上人中合二生雲也。
又須陀果十四生雲サル事影略也。
五日 一。
方入涅槃(文)今此所入涅槃者。
無餘欤答。
爾也難雲。
準折薪記釋。
似指有餘涅槃。
故彼記雲。
言如入滅定者。
即入滅盡定也。
清涼雲。
薩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頂地起已下諸地皆名有相。
行相粗重難可止息。
此有頂地名悲想。
行相微細易可止息。
故唯有頂有滅盡定。
俱舍頌雲○若成實論雲滅有二。
一諸煩惱盡。
二煩惱未盡。
煩惱盡者。
解脫中煩惱未盡。
在次第中。
一滅煩惱。
故名滅定。
二滅心心數。
故名滅定。
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名阿羅漢果。
釋曰。
此須陀洹人即唯滅心心數法名滅也。
若下二果三果亦唯滅此。
第四果人煩惱盡故雙具二義。
言複經在定中經劫也。
下三果準此○言一身得三果者。
此更利于前。
既修惑九品皆盡。
故不還欲界。
于五那含天中入滅定也。
言一身得阿羅漢果者。
此聲聞中最利者。
進斷修惑九品皆盡。
現身入滅定也(已上)此釋中或前三果所入滅定。
唯滅心心數法(雲雲)或不還聖者于五那含天中入滅定(雲雲)是則于有餘位所入滅定經若幹劫數釋之欤。
爾者如何答。
涅槃經所說五果回心。
無餘時分雲事。
今章意也。
但于折薪記釋者。
用否可依時也。
一。
如入滅定(文)二乘無餘之體滅定欤答。
爾也難雲。
若體是滅定者。
何直不雲滅定而雲如耶答。
起信疏雲。
二乘無餘體雖滅定(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如言者。
無餘所入是如有餘滅定顯也。
體同滅定也。
非相違。
難雲。
滅定是心心所滅盡非依身滅。
無餘心身都滅。
其義大不同也。
何體滅定雲耶答。
于滅盡定有三義。
一滅煩惱故雲。
滅盡定。
二滅心心所法故雲滅盡定。
三心身都滅故雲滅盡定。
可有三義不同也尚難雲。
指事記雲。
又滅定唯滅轉識不滅依身。
此滅有身及心(文)如何答。
先德釋用否可依時也(滅定·無餘差别通路記第五十可見之)猶尋雲。
一乘佛性權實論下卷雲。
此定于前三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中○又滅定止息想入。
此定永滅想入(文)文理分明也。
今何判體唯滅定耶答。
法花論釋化城雲諸禅三昧城。
既雲諸禅。
豈非九次第定等耶。
但雖通指諸禅。
而無餘位身智都滅故。
正以滅定可為體旨顯然也。
故章主釋雲體唯滅定亦通方便。
故雲諸禅也(文)尤其理有之欤。
一。
即入十信菩薩位(文)章主意回心機者。
于輕毛位經幾劫數耶答。
可經八六等劫數也難雲。
八六等既無餘劫數也。
何又可雲輕毛時分耶。
依之淨影大師八六等者。
善趣時分。
無餘無量劫(雲雲)答。
章引有義無取舍。
爾者如有義八六等劫數許也。
但于難者。
自元無餘時分·善趣時分。
同經八六等劫數無相違。
六日 一。
又有義前五人(文)爾者有義意。
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者。
局回心向大已後之時分。
不通無餘位所經之時分欤答。
爾也難雲。
正見章文。
從凡得小果入涅槃○未必一向在涅槃中(雲雲)明知。
通攝無餘位所經之時分雲事答。
有義者。
嘉祥·淨影·菩提留支等也。
然彼師意。
無餘位經無量劫。
心想還生之後經八六等劫。
修信行滿至初發心住也。
故大乘義章雲。
若愚法人取小滅者○于
但于禦難者。
自元諸師料簡邊邊也。
今依一義故無相違。
一。
須陀洹人亦複不定(文)涅槃經所說五果回心。
定性不定性中何耶答。
定性無餘入劫限說也難雲。
披經文。
須陀洹人等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菩提。
乃至辟支佛道亦複不定。
不決定故經十千劫得阿耨菩提(文)五果類皆安不定言。
此文意說不定性人(見)何定性雲耶答。
大經意一切諸法皆說無定相。
非說定性不定性别。
故經雲。
譬如幻師。
在大衆中。
化城四兵乃至泉池河井。
小兒見之悉以為實。
智人知其虛诳。
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
于一切法見有定相。
諸佛菩薩于一切法不見定相(文)但相宗依此文。
不定種性意得不葉經文。
故非相違。
猶委意雲。
彼經乃至佛亦複不定說故。
佛豈非定性乎。
是知。
不定言總法無定性故不定雲也。
一。
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須陀洹位入涅槃欤答。
須陀洹人不入涅槃也難雲。
當段雲。
此明最鈍須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何不入雲耶答。
須陀洹人七生經故最鈍也。
須陀洹果直非入無餘。
必第四果證可入也。
但于難者。
為取經七生義。
須陀洹雲心得置無相違。
尋雲。
得第二果受二生已者。
天一生人一生故雲二生欤答。
如預流七生者。
可雲一生也。
何雲二生耶。
又如此者。
須陀洹可雲十四生也答。
實一來果故。
一生天上人中合二生雲也。
又須陀果十四生雲サル事影略也。
五日 一。
方入涅槃(文)今此所入涅槃者。
無餘欤答。
爾也難雲。
準折薪記釋。
似指有餘涅槃。
故彼記雲。
言如入滅定者。
即入滅盡定也。
清涼雲。
薩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頂地起已下諸地皆名有相。
行相粗重難可止息。
此有頂地名悲想。
行相微細易可止息。
故唯有頂有滅盡定。
俱舍頌雲○若成實論雲滅有二。
一諸煩惱盡。
二煩惱未盡。
煩惱盡者。
解脫中煩惱未盡。
在次第中。
一滅煩惱。
故名滅定。
二滅心心數。
故名滅定。
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名阿羅漢果。
釋曰。
此須陀洹人即唯滅心心數法名滅也。
若下二果三果亦唯滅此。
第四果人煩惱盡故雙具二義。
言複經在定中經劫也。
下三果準此○言一身得三果者。
此更利于前。
既修惑九品皆盡。
故不還欲界。
于五那含天中入滅定也。
言一身得阿羅漢果者。
此聲聞中最利者。
進斷修惑九品皆盡。
現身入滅定也(已上)此釋中或前三果所入滅定。
唯滅心心數法(雲雲)或不還聖者于五那含天中入滅定(雲雲)是則于有餘位所入滅定經若幹劫數釋之欤。
爾者如何答。
涅槃經所說五果回心。
無餘時分雲事。
今章意也。
但于折薪記釋者。
用否可依時也。
一。
如入滅定(文)二乘無餘之體滅定欤答。
爾也難雲。
若體是滅定者。
何直不雲滅定而雲如耶答。
起信疏雲。
二乘無餘體雖滅定(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如言者。
無餘所入是如有餘滅定顯也。
體同滅定也。
非相違。
難雲。
滅定是心心所滅盡非依身滅。
無餘心身都滅。
其義大不同也。
何體滅定雲耶答。
于滅盡定有三義。
一滅煩惱故雲。
滅盡定。
二滅心心所法故雲滅盡定。
三心身都滅故雲滅盡定。
可有三義不同也尚難雲。
指事記雲。
又滅定唯滅轉識不滅依身。
此滅有身及心(文)如何答。
先德釋用否可依時也(滅定·無餘差别通路記第五十可見之)猶尋雲。
一乘佛性權實論下卷雲。
此定于前三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中○又滅定止息想入。
此定永滅想入(文)文理分明也。
今何判體唯滅定耶答。
法花論釋化城雲諸禅三昧城。
既雲諸禅。
豈非九次第定等耶。
但雖通指諸禅。
而無餘位身智都滅故。
正以滅定可為體旨顯然也。
故章主釋雲體唯滅定亦通方便。
故雲諸禅也(文)尤其理有之欤。
一。
即入十信菩薩位(文)章主意回心機者。
于輕毛位經幾劫數耶答。
可經八六等劫數也難雲。
八六等既無餘劫數也。
何又可雲輕毛時分耶。
依之淨影大師八六等者。
善趣時分。
無餘無量劫(雲雲)答。
章引有義無取舍。
爾者如有義八六等劫數許也。
但于難者。
自元無餘時分·善趣時分。
同經八六等劫數無相違。
六日 一。
又有義前五人(文)爾者有義意。
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者。
局回心向大已後之時分。
不通無餘位所經之時分欤答。
爾也難雲。
正見章文。
從凡得小果入涅槃○未必一向在涅槃中(雲雲)明知。
通攝無餘位所經之時分雲事答。
有義者。
嘉祥·淨影·菩提留支等也。
然彼師意。
無餘位經無量劫。
心想還生之後經八六等劫。
修信行滿至初發心住也。
故大乘義章雲。
若愚法人取小滅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