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二(二乘回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二乘回心下。
又為順小乘故亦許彼般涅槃非不究竟故雲。
二日 一。
化城同喻應便有失(文)化城者。
通二種涅槃欤。
限無餘體欤答。
當章起盡喻無餘欤難雲。
經文不說無餘。
況法花論雲。
或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雲雲)或世間三昧等(雲雲)知非無餘涅槃雲事。
如何答。
起信疏引法花論涅槃城者諸禅三昧等文。
即釋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雖滅定亦通方便。
故雲諸禅也(文)菩提心論釋無餘還生雲。
從化城起(雲雲)化城者。
無餘涅槃也雲事分明也。
但經論共不遍有餘無餘。
爾者雖無餘為本。
可通二涅槃欤。
疑雲。
玄贊第七雲。
三昧城者。
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在無學身。
盡無生智後世間禅定所變解脫離能變無總名三昧。
此定有漏名為世間○即是無學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佛說此解脫名為化城等(文)如何答。
此不許無餘還生。
故唯以有餘解脫為化城之體也。
一。
又由上四因故(文)以上四因為還生由欤答。
爾也難雲。
此答釋中既有四因中所由。
何更言由上四因耶。
尤上二因可雲也答。
此中答釋唯有四因中二。
是自相當故。
今是一具指上四因為還生由也。
但雖指四因意在最初之二因故無相違。
疑雲。
又由上四因(文)既置又言間各别義(見)又上四因外梨耶不滅·化城同喻出故。
合依四個道理還生之由立欤答。
小乘涅槃不究竟·化城同喻有失。
隻是法喻差别。
非各别義欤。
一。
遲者經劫乃起(文)無餘時分極長者。
限八萬劫欤。
經無量劫欤答。
不可過八萬劫也難雲。
楞伽經雲。
無量劫不覺。
何可限八萬耶答。
涅槃經處處皆雲八萬六萬等。
起信疏上雲。
極經八萬乃至一念(文)既雲極經八萬。
明知。
不可過八萬劫也。
但于楞伽文者。
或通指八萬等劫數。
總束雲無量劫欤。
有量雲無量事通途義也。
疑雲。
淨影大乘義章十二下雲。
若愚法人取小滅者。
不可稱計微塵數劫在涅槃中度是。
已後心想還生(文)此釋正順楞伽經說故。
又金剛仙論第二雲。
入寂滅定經千萬億劫(文)然十卷楞伽經亦是菩提留支所譯。
既雲無量劫不覺。
明知。
非但八萬等劫也。
何雲極經八萬耶答。
今章釋楞伽雲。
此文但總相說(文)涅槃經各别說五果住無餘之時分。
故雲八六等。
楞伽經總相隻雲無量劫也。
爾者金剛仙論雲千萬億劫例亦可爾欤。
三日 一。
故楞伽雲(文)楞伽經有三部。
今引何經耶答。
多分同十卷文也難雲。
十卷楞伽無量劫不覺(文)七卷經乃至劫不覺(文)何十卷經成耶答。
所引文多分同十卷文相間十品成可申也。
但于難勢者。
混合三部任放引之欤。
一。
樂着三昧樂(文)今此文者。
說定性聲聞無餘還生欤答。
爾也難雲。
第七卷雲。
聲聞辟支佛于第八菩薩地中。
樂着寂滅三昧樂門醉故(文)次下自轉釋雲。
言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還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雲雲)明回向菩提之聲聞升第八地。
證入寂滅三昧樂門。
彼由本習故深生味着。
譬如昏醉人。
爾時諸佛為作七勸。
令還生本心。
是謂酒消然後寤也。
何定性聲聞雲耶答。
見楞伽經一段文相。
謬緻妄難。
十卷經第四雲。
彼決定寂滅聲聞等。
妄計諸根境識以為涅槃。
未能證知自覺聖智大涅槃(文)次下雲。
離諸随煩惱熏習煩惱縛。
味着三昧樂等。
既雲雖離諸随煩惱而熏習所縛。
豈是第八地菩薩及應化聲聞哉。
明知。
今雲味着三昧樂等者。
定是應指前長行所明決定寂滅聲聞。
但第七卷經文者。
彼說聲聞滅定有兩段。
初約實類聲聞。
後明回向菩提聲聞。
被備難勢文後段文也。
故非相違。
一。
皆到阿耨菩提心位(文)指十信位欤答。
爾也難雲。
羅漢三界煩惱已盡。
自行等菩薩。
初地斷證一分。
何回心入信位耶答當段之下。
即入十信菩薩位名發阿耨菩提心被釋間。
信位(見)但二乘自行斷證如難勢。
彼于利他都無所行。
菩薩必以利他為本。
自行斷證亦非廣大。
自度執見是堅牢故。
回心向大之時唯入菩薩十信也。
非相違。
尋雲。
入十信者。
指十信初心欤。
又十信各各初心欤答。
此初心者。
若豎取者。
第一信心。
若橫取者。
十信各取初心之位也。
四日 一。
如涅槃經(文)涅槃經說八六等劫數。
無餘之時分欤答。
當章意無餘時分(見)難雲。
所引涅槃經文須陀洹人○經八萬劫等(文)知初果回心人于十信位。
經八萬劫至初住菩薩心(見)初果人豈可入無餘耶答。
涅槃經五果回心諸師料簡各别也(如問答抄)雖然涅槃經高貴德王品雲。
雲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聲聞緣覺八萬劫六萬劫四萬劫二萬劫一萬劫所住名為涅槃。
無上法王聖王住處名
又為順小乘故亦許彼般涅槃非不究竟故雲。
二日 一。
化城同喻應便有失(文)化城者。
通二種涅槃欤。
限無餘體欤答。
當章起盡喻無餘欤難雲。
經文不說無餘。
況法花論雲。
或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雲雲)或世間三昧等(雲雲)知非無餘涅槃雲事。
如何答。
起信疏引法花論涅槃城者諸禅三昧等文。
即釋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雖滅定亦通方便。
故雲諸禅也(文)菩提心論釋無餘還生雲。
從化城起(雲雲)化城者。
無餘涅槃也雲事分明也。
但經論共不遍有餘無餘。
爾者雖無餘為本。
可通二涅槃欤。
疑雲。
玄贊第七雲。
三昧城者。
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在無學身。
盡無生智後世間禅定所變解脫離能變無總名三昧。
此定有漏名為世間○即是無學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佛說此解脫名為化城等(文)如何答。
此不許無餘還生。
故唯以有餘解脫為化城之體也。
一。
又由上四因故(文)以上四因為還生由欤答。
爾也難雲。
此答釋中既有四因中所由。
何更言由上四因耶。
尤上二因可雲也答。
此中答釋唯有四因中二。
是自相當故。
今是一具指上四因為還生由也。
但雖指四因意在最初之二因故無相違。
疑雲。
又由上四因(文)既置又言間各别義(見)又上四因外梨耶不滅·化城同喻出故。
合依四個道理還生之由立欤答。
小乘涅槃不究竟·化城同喻有失。
隻是法喻差别。
非各别義欤。
一。
遲者經劫乃起(文)無餘時分極長者。
限八萬劫欤。
經無量劫欤答。
不可過八萬劫也難雲。
楞伽經雲。
無量劫不覺。
何可限八萬耶答。
涅槃經處處皆雲八萬六萬等。
起信疏上雲。
極經八萬乃至一念(文)既雲極經八萬。
明知。
不可過八萬劫也。
但于楞伽文者。
或通指八萬等劫數。
總束雲無量劫欤。
有量雲無量事通途義也。
疑雲。
淨影大乘義章十二下雲。
若愚法人取小滅者。
不可稱計微塵數劫在涅槃中度是。
已後心想還生(文)此釋正順楞伽經說故。
又金剛仙論第二雲。
入寂滅定經千萬億劫(文)然十卷楞伽經亦是菩提留支所譯。
既雲無量劫不覺。
明知。
非但八萬等劫也。
何雲極經八萬耶答。
今章釋楞伽雲。
此文但總相說(文)涅槃經各别說五果住無餘之時分。
故雲八六等。
楞伽經總相隻雲無量劫也。
爾者金剛仙論雲千萬億劫例亦可爾欤。
三日 一。
故楞伽雲(文)楞伽經有三部。
今引何經耶答。
多分同十卷文也難雲。
十卷楞伽無量劫不覺(文)七卷經乃至劫不覺(文)何十卷經成耶答。
所引文多分同十卷文相間十品成可申也。
但于難勢者。
混合三部任放引之欤。
一。
樂着三昧樂(文)今此文者。
說定性聲聞無餘還生欤答。
爾也難雲。
第七卷雲。
聲聞辟支佛于第八菩薩地中。
樂着寂滅三昧樂門醉故(文)次下自轉釋雲。
言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還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雲雲)明回向菩提之聲聞升第八地。
證入寂滅三昧樂門。
彼由本習故深生味着。
譬如昏醉人。
爾時諸佛為作七勸。
令還生本心。
是謂酒消然後寤也。
何定性聲聞雲耶答。
見楞伽經一段文相。
謬緻妄難。
十卷經第四雲。
彼決定寂滅聲聞等。
妄計諸根境識以為涅槃。
未能證知自覺聖智大涅槃(文)次下雲。
離諸随煩惱熏習煩惱縛。
味着三昧樂等。
既雲雖離諸随煩惱而熏習所縛。
豈是第八地菩薩及應化聲聞哉。
明知。
今雲味着三昧樂等者。
定是應指前長行所明決定寂滅聲聞。
但第七卷經文者。
彼說聲聞滅定有兩段。
初約實類聲聞。
後明回向菩提聲聞。
被備難勢文後段文也。
故非相違。
一。
皆到阿耨菩提心位(文)指十信位欤答。
爾也難雲。
羅漢三界煩惱已盡。
自行等菩薩。
初地斷證一分。
何回心入信位耶答當段之下。
即入十信菩薩位名發阿耨菩提心被釋間。
信位(見)但二乘自行斷證如難勢。
彼于利他都無所行。
菩薩必以利他為本。
自行斷證亦非廣大。
自度執見是堅牢故。
回心向大之時唯入菩薩十信也。
非相違。
尋雲。
入十信者。
指十信初心欤。
又十信各各初心欤答。
此初心者。
若豎取者。
第一信心。
若橫取者。
十信各取初心之位也。
四日 一。
如涅槃經(文)涅槃經說八六等劫數。
無餘之時分欤答。
當章意無餘時分(見)難雲。
所引涅槃經文須陀洹人○經八萬劫等(文)知初果回心人于十信位。
經八萬劫至初住菩薩心(見)初果人豈可入無餘耶答。
涅槃經五果回心諸師料簡各别也(如問答抄)雖然涅槃經高貴德王品雲。
雲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聲聞緣覺八萬劫六萬劫四萬劫二萬劫一萬劫所住名為涅槃。
無上法王聖王住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