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一(斷惑義寄惑顯位下)

關燈
二日 一。

    七地已還寄滅三界色心煩惱(文)依一煩惱粗細立色心二煩惱欤答。

    爾也難雲。

    迷色法惑雲色煩惱。

    迷心法惑雲心煩惱也。

    何于一煩惱分粗細雲耶答。

    一義雲。

    依一煩惱粗細立色心二煩惱也。

    意微細内起惑雲心煩惱。

    粗動外轉惑雲色煩惱也。

    色心是内外粗細法故。

    以義立二煩惱名也。

    但于難者。

    自元有二義也。

    今依一義也。

    指事有先德釋引色心二法粗細喻色心雲也。

     一。

    寄滅色心二習無明故(文)七地已還色心二種習氣斷欤答。

    非斷習氣也難雲。

    所引本業經文雲。

    七地以還滅三界色心二習果報(文)如何答。

    折薪雲。

    言二習者。

    即色心煩惱種子也。

    言無明者。

    即所知障也。

    以此寄七地唯斷煩惱。

    八地已去雙斷二障(文)二習者正使也。

    非餘殘習氣也。

    但于難者。

    七地以還故。

    祖意恐人不曉經中二習之言。

    故前特雲煩惱也。

    八地以上習者習氣也”。

     一。

    十地二習無明滅盡(文)第十地二習無明斷盡欤答。

    爾也難雲。

    八九二地。

    既二習(并)無明皆盡。

    何又第十地滅盡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一義雲。

    本業經中。

    七地以還滅三界色心二習果報者。

    色心二習者。

    煩惱現行也。

    八地色習者。

    色煩惱種子。

    無明者。

    所知障之現行也。

    九地等亦爾也。

    十地二習等者。

    二習下之所知障種子也(雲雲)。

     複古雲。

    十一下○或名煩惱。

    或名習氣。

    或名無明。

    皆惑業總名。

    經論互舉(文)。

     三日 一。

    以分明俱生二種煩惱(文)上十二寄在替欤答。

    爾也難雲。

    前十二門。

    寄滅二性以顯見修二位差别(雲雲)若爾上門與此門有何差别耶答。

    十八門十二十三兩門故。

    可有不同事勿論也。

    但于難者。

    上門寄滅三性中二性。

    顯見修二位不同。

    此門以分别俱生二種煩惱。

    寄顯見修二位差别也。

     一。

    如佛弟子雖居凡位等(文)佛弟子不起即蘊我欤答。

    爾也難雲。

    外道離蘊我可然。

    即蘊是凡夫所起也。

    設雖佛弟子。

    何不起之耶答。

    當段雲但于難者。

    雖起非如不聞佛法人。

    謂虛假無實法知無始串習力故。

    暫時起之也。

    今三因所發分别起。

    簡故縱雖初心。

    佛弟子遇菩薩(并)正教。

    正思惟起時。

    豈三因所發分别起生耶(為言)所诠見惑斷シタレトモ。

    非見道非也”。

     一。

    此人豈斷已入見道耶(文)此人既無分别惑。

    可入見道耶破欤答。

    爾也難雲。

    此難意者。

    不許分别我見初住頓伏義也。

    地前漸漸伏故。

    如次第十四門故。

    則應入等者。

    若頓伏現行者。

    于資糧加行間。

    應入見道難也。

    不入故非頓伏雲心也答。

    一義雲。

    此人既無分别惑。

    可入見道耶破也。

    若言已下者。

    有人救雲。

    雖無現行。

    然有種子故。

    不入見道雲者。

    既無現行。

    則從十信應入資糧加行。

    重破之故。

    不入彼位。

    故知。

    寄顯也(為言)但于難者。

    依一義故無相違。

     四日 一。

    如實義者等(文)于一煩惱有粗細不同。

    見位斷粗。

    修位斷細雲事終教意欤答。

    爾也難雲。

    終教心。

    不論見修不同。

    不分分别俱生惑品。

    初地斷盡惑品種子。

    全不論粗細不同。

    何雲見位斷粗修位斷細雲耶。

    次終教心。

    末耶煩惱。

    初地斷盡種子。

    二地已上。

    但除習氣(雲雲)明知。

    不可雲終教門證耶。

    次所引無相論文。

    全不見終教說。

    所引文。

    第二執識。

    至阿羅漢位究竟滅盡(雲雲)而終教末那相應識。

    初地盡之(雲雲)其義既水火。

    何為證耶答。

    今此門心。

    約何教雲事。

    章文不分明。

    試料簡之者。

    凡此門約終教述也。

    初釋非順終教心故。

    舉如實義者為此門本意也。

    但于終教不論見修不同。

    初地斷盡雲難者。

    見位斷粗修位斷細者。

    初地斷使種雲見位斷粗。

    二地以上以除彼習氣雲修位斷細也。

    即終教心雲末那斷位。

    如初地斷粗。

    後除殘習故。

    種子雲粗品。

    習氣可雲細惑也。

    次所引無相論文。

    亦不可相違。

    第二執識。

    至羅漢位究竟滅盡者。

    約習氣盡雲究竟。

    全不可有過失者也。

     尋雲。

    上來多分約始教說(雲雲)爾者可雲始教門。

    何雲約終教耶答。

    以多分言可會欤。

    況章無性攝論亦同此說(雲雲)而無性論者。

    前所引轉複清淨文也。

    彼既終教證文也。

    故約終教雲事。

    彌明者欤。

     一。

    如末那煩惱通二位斷(文)為例證引之難欤答。

    爾也難雲。

    始教心。

    末那煩惱通二位斷事不許之。

    何作此難耶答。

    末那煩惱。

    雖唯俱生。

    通二位斷。

    故知。

    于一煩惱分粗細也。

    此以終教義難始教也。

    但于難者。

    末那煩惱種子見道頓斷。

    習氣地地漸斷之故。

    證見道斷粗修道斷細義許也”。

     一。

    十四于分别惑所籍三緣等(文)此門寄顯出何經論耶答。

    瑜伽論等也難雲。

    指事雲。

    言十四于分别至如次應知者○思惟所起煩惱(未檢正文)指事注解分明也。

    何雲瑜伽論耶答。

    次下章自結雲此諸義廣如瑜伽等(雲雲)而折薪釋彼文雲。

    此諸下。

    總指十四至十八也(文)但于難者。

    今可依折薪記故無相違。

     五日 一。

    十五說于俱生内等(文)今雲俱生者通二障欤答。

    今且約煩惱障俱生欤難雲。

    煩惱障俱生現行永伏。

    及入觀之有間無間。

    并是始教實義也。

    今何雲寄顯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義苑釋第十八門雲。

    帶實指權(雲雲)雖約當教則是實義。

    而約圓實教意。

    但是對權機。

    一往假說。

    有教無人故雲寄顯也。

     一。

    十六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文)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