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一(斷惑義寄惑顯位下)
關燈
小
中
大
心。
第六相應煩惱障寄四地斷之欤答。
爾也難雲。
始教心。
第六識相應煩惱障。
七地已還現起雲事。
其文分明也。
寄至四地雲事。
未見其文如何答。
指事雲。
瑜伽及唯識文也。
是故瑜伽論第七十八。
引深密經雲。
善男子。
略有三種○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
便能永斷○今四地中。
既得無漏菩提分法。
彼便永滅。
法我見等亦不行○四地修得菩提分法。
方名出世故。
能永害二身見等(文)但于難者。
七地已來現起者。
就六七二識煩惱障論之也。
若望第六識者。
似有漏。
若望第七識者。
實有漏。
然第八地已去。
生空無漏純相續故。
更無有間斷。
是故六七二識相應。
似實煩惱。
俱是違生空智故。
必不可現起。
是故今章雲八地以去永伏不起也(為言)。
一。
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文)今雲所知障者。
與何識相應之所知障耶答。
可通八識也難雲。
唯識論第十雲。
所知障中○八地以上六識俱者。
不複現行○第七識俱者。
猶可現行(文)準此今雲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
豈非第七識俱者耶答。
元曉二障義雲。
或有說者。
法執分别遍通八識。
未達法空故。
取相分别故。
如深密經言微細随眠者。
謂八地已上。
從此已去。
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當知是說阿賴耶識微細所知障現行不斷(文)或有說者安惠師也。
又雲。
然此識中想數為首故。
取相分别。
即不了達無相真如故名法執。
亦名無明。
非推求性計度實有故。
無惠等餘心數法(文)述記九雲。
安惠等執。
即通三性有漏之心。
無非執者。
五八識唯有法執也。
唯有人六通二種(文)但于難者。
唯識論述護法意。
元曉明安惠義。
然今章意同元曉欤。
六日 一。
十七為顯十地及佛地(文)此下二門寄在欤答。
爾也難雲。
十地所斷者。
實通二障。
而為顯無漏智之地地增進故。
别舉能障之無明。
實十一障可通煩惱所知二障。
偏不可雲十一無明。
始教意。
以十重障為實義。
如何今雲寄在耶答。
自元十八門中十七十八之二門故。
寄顯雲事無子細也。
但于難者。
義苑記釋十八門中雲。
如深密下。
引經雙證二門。
或曰。
法相大乘。
以此粗重正為斷證。
何以此中卻為寄顯答。
據彼雲斷。
今此帶實指權。
但是安立。
何以故。
有教無人故。
阿含施說故(文)帶實指權者。
如鈔雲。
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即有。
至果皆無。
由修權因。
若入地後即入實故(文)既雲若入地後即入實故。
明知。
十一無明。
隻是為顯十地等所施設也。
全非謂有如是實修實斷之人也(為言)。
一。
以十一無明返寄顯之(文)初地異生性。
三性中何性耶答。
有二釋。
一雲染污也難雲。
種在本識。
與識同性故。
尤可雲無覆無記。
何雲染污耶答。
私記雲。
有二釋。
一雲染污。
一雲無覆無記。
初釋意。
依染種立故雲唯染污(文)二釋中初釋為勝。
既五無記中。
不雲異生性是五無記等。
故非無記也。
但于難者。
自元兩釋也。
二釋中可依初釋也。
尋雲。
異生性障為煩惱障欤。
所知障欤答。
唯識論有二說。
通二障為勝也(可見纂釋也)。
一。
既雲安立(文)安立言顯非實義欤答。
爾也難雲。
安立言有實義(見)何必非實義雲耶答。
當段雲既雲安立故知寄顯也(文)但于難者。
安立雲實義少分アリヌヘケレトモ。
多分假染安布義也。
七日 一。
若依頓教一切煩惱本來自離等(文)頓教意。
斷惑障義曾不許欤答。
爾也難雲。
當章上文雲。
若依三乘有二種義。
一約位滅惑。
二寄惑顯位(雲雲)爾者頓教既三乘教也。
何寄位寄惑二門共無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言忘慮絕故。
從來無妄也。
更不可許斷惑等也。
一。
文殊言我教發我見心(文)三世覺母大聖文殊。
實對所化我見發教給欤答。
爾也疑雲。
斷惑障出離生死。
大小權實之通談也。
何發我見勸給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說法是出離方法也。
何ソヒタスラ如是教耶。
故知。
我見發スヘシ。
我見際即菩提故教給也。
如是聞生死即涅槃覺故非相違。
一。
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文)煩惱體性三乘無不同故。
不說雲意欤答。
爾也難雲。
一義雲。
不可說其體性者。
煩惱體性即果海故。
不可說也。
但約其用者。
約因分約相用說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等。
故煩惱用甚深廣大也(乃至)但約用說斷。
則體亦斷也。
約體不可說。
則用亦不可說也。
何三乘教無不同雲耶答。
折雲。
言不可說其體性者。
不同前教煩惱體是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随煩惱等所知障體是無明愛慢等。
今并不說此也(文)故章雲不分使習現種(雲雲)是不可說義也。
圓教意。
煩惱體始終二教同故又其體不可說之雲也。
用雲者。
始終二教異也。
謂一即一切法門障又一障一切障故。
雲甚深廣大也。
但于難者。
自元二義也。
今且依折薪之意也。
八日 一。
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文)圓教意。
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同斷惑成欤答。
爾也難雲。
一斷一切斷。
一成一切成法門。
就事理二門。
俱疑情難霁。
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
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
悉斷惑成佛。
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
一人起無明成流轉凡夫時。
十方諸佛可成迷倒衆生耶。
次約事事融即道理時。
一成一切成之道理。
第六相應煩惱障寄四地斷之欤答。
爾也難雲。
始教心。
第六識相應煩惱障。
七地已還現起雲事。
其文分明也。
寄至四地雲事。
未見其文如何答。
指事雲。
瑜伽及唯識文也。
是故瑜伽論第七十八。
引深密經雲。
善男子。
略有三種○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
便能永斷○今四地中。
既得無漏菩提分法。
彼便永滅。
法我見等亦不行○四地修得菩提分法。
方名出世故。
能永害二身見等(文)但于難者。
七地已來現起者。
就六七二識煩惱障論之也。
若望第六識者。
似有漏。
若望第七識者。
實有漏。
然第八地已去。
生空無漏純相續故。
更無有間斷。
是故六七二識相應。
似實煩惱。
俱是違生空智故。
必不可現起。
是故今章雲八地以去永伏不起也(為言)。
一。
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文)今雲所知障者。
與何識相應之所知障耶答。
可通八識也難雲。
唯識論第十雲。
所知障中○八地以上六識俱者。
不複現行○第七識俱者。
猶可現行(文)準此今雲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
豈非第七識俱者耶答。
元曉二障義雲。
或有說者。
法執分别遍通八識。
未達法空故。
取相分别故。
如深密經言微細随眠者。
謂八地已上。
從此已去。
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
當知是說阿賴耶識微細所知障現行不斷(文)或有說者安惠師也。
又雲。
然此識中想數為首故。
取相分别。
即不了達無相真如故名法執。
亦名無明。
非推求性計度實有故。
無惠等餘心數法(文)述記九雲。
安惠等執。
即通三性有漏之心。
無非執者。
五八識唯有法執也。
唯有人六通二種(文)但于難者。
唯識論述護法意。
元曉明安惠義。
然今章意同元曉欤。
六日 一。
十七為顯十地及佛地(文)此下二門寄在欤答。
爾也難雲。
十地所斷者。
實通二障。
而為顯無漏智之地地增進故。
别舉能障之無明。
實十一障可通煩惱所知二障。
偏不可雲十一無明。
始教意。
以十重障為實義。
如何今雲寄在耶答。
自元十八門中十七十八之二門故。
寄顯雲事無子細也。
但于難者。
義苑記釋十八門中雲。
如深密下。
引經雙證二門。
或曰。
法相大乘。
以此粗重正為斷證。
何以此中卻為寄顯答。
據彼雲斷。
今此帶實指權。
但是安立。
何以故。
有教無人故。
阿含施說故(文)帶實指權者。
如鈔雲。
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即有。
至果皆無。
由修權因。
若入地後即入實故(文)既雲若入地後即入實故。
明知。
十一無明。
隻是為顯十地等所施設也。
全非謂有如是實修實斷之人也(為言)。
一。
以十一無明返寄顯之(文)初地異生性。
三性中何性耶答。
有二釋。
一雲染污也難雲。
種在本識。
與識同性故。
尤可雲無覆無記。
何雲染污耶答。
私記雲。
有二釋。
一雲染污。
一雲無覆無記。
初釋意。
依染種立故雲唯染污(文)二釋中初釋為勝。
既五無記中。
不雲異生性是五無記等。
故非無記也。
但于難者。
自元兩釋也。
二釋中可依初釋也。
尋雲。
異生性障為煩惱障欤。
所知障欤答。
唯識論有二說。
通二障為勝也(可見纂釋也)。
一。
既雲安立(文)安立言顯非實義欤答。
爾也難雲。
安立言有實義(見)何必非實義雲耶答。
當段雲既雲安立故知寄顯也(文)但于難者。
安立雲實義少分アリヌヘケレトモ。
多分假染安布義也。
七日 一。
若依頓教一切煩惱本來自離等(文)頓教意。
斷惑障義曾不許欤答。
爾也難雲。
當章上文雲。
若依三乘有二種義。
一約位滅惑。
二寄惑顯位(雲雲)爾者頓教既三乘教也。
何寄位寄惑二門共無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言忘慮絕故。
從來無妄也。
更不可許斷惑等也。
一。
文殊言我教發我見心(文)三世覺母大聖文殊。
實對所化我見發教給欤答。
爾也疑雲。
斷惑障出離生死。
大小權實之通談也。
何發我見勸給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說法是出離方法也。
何ソヒタスラ如是教耶。
故知。
我見發スヘシ。
我見際即菩提故教給也。
如是聞生死即涅槃覺故非相違。
一。
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文)煩惱體性三乘無不同故。
不說雲意欤答。
爾也難雲。
一義雲。
不可說其體性者。
煩惱體性即果海故。
不可說也。
但約其用者。
約因分約相用說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等。
故煩惱用甚深廣大也(乃至)但約用說斷。
則體亦斷也。
約體不可說。
則用亦不可說也。
何三乘教無不同雲耶答。
折雲。
言不可說其體性者。
不同前教煩惱體是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随煩惱等所知障體是無明愛慢等。
今并不說此也(文)故章雲不分使習現種(雲雲)是不可說義也。
圓教意。
煩惱體始終二教同故又其體不可說之雲也。
用雲者。
始終二教異也。
謂一即一切法門障又一障一切障故。
雲甚深廣大也。
但于難者。
自元二義也。
今且依折薪之意也。
八日 一。
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文)圓教意。
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同斷惑成欤答。
爾也難雲。
一斷一切斷。
一成一切成法門。
就事理二門。
俱疑情難霁。
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
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
悉斷惑成佛。
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
一人起無明成流轉凡夫時。
十方諸佛可成迷倒衆生耶。
次約事事融即道理時。
一成一切成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