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一(斷惑義寄惑顯位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同斷惑成佛。
又依一迷一切迷之道理。
依衆生一迷。
十方諸佛。
還可成迷倒凡夫耶。
若于事理二門俱許此義者。
于諸佛招還作衆生大過者耶。
又實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悉成佛者。
釋尊樹下成佛之時。
我等何其時不成佛。
猶為流轉凡夫耶答。
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者。
圓教不共之玄旨。
諸宗超過之法門也然而任法性融通之道理。
就緣起相由之義門。
顯生佛平等之本源。
演舉一全收之大義時。
成佛者。
悟舊來本成故。
必開與一切衆生同時作佛之知見。
斷惑者。
覺舊來不斷故。
必成與一切衆生同體普滅之斷惑也。
但于難者。
依通途教相之道理故。
非強相違欤。
一。
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文)普賢品一障一切障者。
隻于一個嗔煩惱具多不善之用故。
雲一念嗔心開百萬障門欤答。
爾也難雲。
今雲一障一切障者。
是約事事相即等之道理。
為成圓教一斷一切斷之義故。
先明一惑一切惑之即入無礙之義。
而彼普賢行品。
隻于一個嗔煩惱。
具多不善之用。
雲一念嗔心開百萬障。
是一體多用。
諸教常談也。
何必為圓教一斷一切斷之證耶答。
一義雲。
經雲。
一念嗔心開百萬障門(雲雲)是即唯一念嗔心。
即具諸障。
豈非一多相即之義耶。
但于難者。
彼諸教所談。
縱雖一體多用。
全不可有一念惡心通障五位之義。
且如欲界九品煩惱。
上上品是最粗強之煩惱也。
下下品是極微細之煩惱也。
雖一體貪煩惱。
而粗細全别故。
其所障之果。
亦各異彼上上品。
不可有通障一切果之義也。
難雲。
彼品經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
起瞋恚心。
則受百千障礙法門(文)此文非自他相望顯一障一切障之義。
隻望自類煩惱。
以嗔煩惱最重例餘惑(見)縱約自類煩惱。
強不見一障一切障義耶答。
探玄記十六雲。
雖諸煩惱皆悉遍障一切聖道。
然嗔一種。
親障菩薩大悲攝物。
是故偏舉于嗔以例餘惑。
又釋以嗔障最重故偏說之。
決定毗尼經中。
菩薩甯起百千貪心。
不起一嗔。
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
菩薩善戒亦同此說(文)。
一。
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文)一斷一切斷者。
一人斷惑。
則一切衆生同時斷一切惑。
名一斷一切斷欤答。
爾也難雲。
見小相品說雲。
若有衆生得聞此香。
諸罪業障皆悉除滅(乃至)此諸煩惱皆悉除滅(文)如此經文者。
于一人上。
八萬四千煩惱相望。
說一斷一切斷之旨(見)更非自他相望之一斷一切斷乎。
是以探玄記釋此文雲。
于一身中即斷八萬四千煩惱。
自分勝進皆悉具足。
兼及自他俱證十地離三昧(文)此釋雖有兼及自他之言。
唯除三重頓圓之一類機。
不及令蒙一切衆生故。
難為自他相望一斷一切斷之支證耶答。
小相品文。
天鼓說法時。
一切罪障忏悔也。
一斷一切斷有二義。
一衆生煩惱斷時。
一切衆生煩惱斷。
名一斷一切斷也又一衆生上付一煩惱斷一切煩惱斷。
名一斷一切斷也。
小相品後義當欤。
小相品如此說事ハナシ。
此諸煩惱皆悉除滅文一斷一切斷雲也。
探玄記十六雲。
此諸煩惱皆悉除滅者。
現種使習一切皆盡。
以普滅非别故。
何位滅者。
通五位故。
雲何滅等者。
如虛空故。
本來盡故(文)但于難者。
一成一切成說時。
一切衆生一時成佛雲故。
成佛必斷惑スヘシ。
一衆生一煩惱斷一切煩惱斷セラルルモ。
圓融義ワタスニ一切衆生煩惱一時斷也。
不可有相違。
尋雲。
有四種一約證(文)四門俱别教義欤答。
初三門寄在終教也。
第四約實無斷者。
唯别教也。
但前三門。
一斷一切斷方可為别教義也。
尋雲。
約别教實義者。
都無斷惑義耶答。
約本覺體者無斷也。
若約始覺門者。
一斷一切斷也(雲雲)。
一。
四約實謂無可斷等(文)今約實門與頓教本來自離相替欤答。
可替也難雲。
頓教本來自離雲。
今本來清淨雲文言。
更替難申也答。
折雲。
本來清淨與頓教何别。
答。
頓教唯約理說。
今同教中即事同理故。
如清涼釋無斷無不斷雲。
若無斷者。
一切契理故。
無不斷者。
一斷一切斷故。
即圓教若雲尚無有斷。
何有無斷。
本性寂寥言忘慮絕為斷者。
即頓教義。
今雲本來清淨者。
即一切契理。
本淨故屬圓教也(文)但于難者。
頓教唯約理說。
圓教約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故異也。
又圓教有斷不斷義。
頓教不爾。
本性寂寥故(雲雲)。
以上斷惑義畢 自下第七二乘回心下 九日 一。
一切二乘皆無回心(文)小乘教意。
二乘回心作佛義不許欤答。
爾也難雲。
俱舍論頌雲。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述。
暖頂二善根位轉二乘種性。
成佛乘事。
薩婆多宗性相也。
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通路記會雲。
今薩婆多唯是三乘轉根之事。
非是回心向大義門(雲雲)然今章無回入大乘故雲皆無也。
無相違。
疑雲。
通路記雲。
四分律中。
沓婆羅漢厭無學果(文)是即回心向大興法利生之義。
南山律師如此已判。
何雲小乘教無回心耶答。
彼即南山判四分律。
以為分通大乘之宗故。
約大乘成回心義。
非是小乘當教份量。
況餘諸師。
不許四分通大之義。
唯是小乘半教分齊。
由此義故。
沓婆知事酬昔願力故。
非是回心向大之義故無相違也。
尋雲。
愚法小乘。
分别部中。
建立一切皆成佛義。
豈無二乘回心事耶答。
彼是猥取大
一切衆生同斷惑成佛。
又依一迷一切迷之道理。
依衆生一迷。
十方諸佛。
還可成迷倒凡夫耶。
若于事理二門俱許此義者。
于諸佛招還作衆生大過者耶。
又實一人斷惑成佛時。
一切衆生悉成佛者。
釋尊樹下成佛之時。
我等何其時不成佛。
猶為流轉凡夫耶答。
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成者。
圓教不共之玄旨。
諸宗超過之法門也然而任法性融通之道理。
就緣起相由之義門。
顯生佛平等之本源。
演舉一全收之大義時。
成佛者。
悟舊來本成故。
必開與一切衆生同時作佛之知見。
斷惑者。
覺舊來不斷故。
必成與一切衆生同體普滅之斷惑也。
但于難者。
依通途教相之道理故。
非強相違欤。
一。
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文)普賢品一障一切障者。
隻于一個嗔煩惱具多不善之用故。
雲一念嗔心開百萬障門欤答。
爾也難雲。
今雲一障一切障者。
是約事事相即等之道理。
為成圓教一斷一切斷之義故。
先明一惑一切惑之即入無礙之義。
而彼普賢行品。
隻于一個嗔煩惱。
具多不善之用。
雲一念嗔心開百萬障。
是一體多用。
諸教常談也。
何必為圓教一斷一切斷之證耶答。
一義雲。
經雲。
一念嗔心開百萬障門(雲雲)是即唯一念嗔心。
即具諸障。
豈非一多相即之義耶。
但于難者。
彼諸教所談。
縱雖一體多用。
全不可有一念惡心通障五位之義。
且如欲界九品煩惱。
上上品是最粗強之煩惱也。
下下品是極微細之煩惱也。
雖一體貪煩惱。
而粗細全别故。
其所障之果。
亦各異彼上上品。
不可有通障一切果之義也。
難雲。
彼品經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
起瞋恚心。
則受百千障礙法門(文)此文非自他相望顯一障一切障之義。
隻望自類煩惱。
以嗔煩惱最重例餘惑(見)縱約自類煩惱。
強不見一障一切障義耶答。
探玄記十六雲。
雖諸煩惱皆悉遍障一切聖道。
然嗔一種。
親障菩薩大悲攝物。
是故偏舉于嗔以例餘惑。
又釋以嗔障最重故偏說之。
決定毗尼經中。
菩薩甯起百千貪心。
不起一嗔。
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
菩薩善戒亦同此說(文)。
一。
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文)一斷一切斷者。
一人斷惑。
則一切衆生同時斷一切惑。
名一斷一切斷欤答。
爾也難雲。
見小相品說雲。
若有衆生得聞此香。
諸罪業障皆悉除滅(乃至)此諸煩惱皆悉除滅(文)如此經文者。
于一人上。
八萬四千煩惱相望。
說一斷一切斷之旨(見)更非自他相望之一斷一切斷乎。
是以探玄記釋此文雲。
于一身中即斷八萬四千煩惱。
自分勝進皆悉具足。
兼及自他俱證十地離三昧(文)此釋雖有兼及自他之言。
唯除三重頓圓之一類機。
不及令蒙一切衆生故。
難為自他相望一斷一切斷之支證耶答。
小相品文。
天鼓說法時。
一切罪障忏悔也。
一斷一切斷有二義。
一衆生煩惱斷時。
一切衆生煩惱斷。
名一斷一切斷也又一衆生上付一煩惱斷一切煩惱斷。
名一斷一切斷也。
小相品後義當欤。
小相品如此說事ハナシ。
此諸煩惱皆悉除滅文一斷一切斷雲也。
探玄記十六雲。
此諸煩惱皆悉除滅者。
現種使習一切皆盡。
以普滅非别故。
何位滅者。
通五位故。
雲何滅等者。
如虛空故。
本來盡故(文)但于難者。
一成一切成說時。
一切衆生一時成佛雲故。
成佛必斷惑スヘシ。
一衆生一煩惱斷一切煩惱斷セラルルモ。
圓融義ワタスニ一切衆生煩惱一時斷也。
不可有相違。
尋雲。
有四種一約證(文)四門俱别教義欤答。
初三門寄在終教也。
第四約實無斷者。
唯别教也。
但前三門。
一斷一切斷方可為别教義也。
尋雲。
約别教實義者。
都無斷惑義耶答。
約本覺體者無斷也。
若約始覺門者。
一斷一切斷也(雲雲)。
一。
四約實謂無可斷等(文)今約實門與頓教本來自離相替欤答。
可替也難雲。
頓教本來自離雲。
今本來清淨雲文言。
更替難申也答。
折雲。
本來清淨與頓教何别。
答。
頓教唯約理說。
今同教中即事同理故。
如清涼釋無斷無不斷雲。
若無斷者。
一切契理故。
無不斷者。
一斷一切斷故。
即圓教若雲尚無有斷。
何有無斷。
本性寂寥言忘慮絕為斷者。
即頓教義。
今雲本來清淨者。
即一切契理。
本淨故屬圓教也(文)但于難者。
頓教唯約理說。
圓教約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故異也。
又圓教有斷不斷義。
頓教不爾。
本性寂寥故(雲雲)。
以上斷惑義畢 自下第七二乘回心下 九日 一。
一切二乘皆無回心(文)小乘教意。
二乘回心作佛義不許欤答。
爾也難雲。
俱舍論頌雲。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述。
暖頂二善根位轉二乘種性。
成佛乘事。
薩婆多宗性相也。
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通路記會雲。
今薩婆多唯是三乘轉根之事。
非是回心向大義門(雲雲)然今章無回入大乘故雲皆無也。
無相違。
疑雲。
通路記雲。
四分律中。
沓婆羅漢厭無學果(文)是即回心向大興法利生之義。
南山律師如此已判。
何雲小乘教無回心耶答。
彼即南山判四分律。
以為分通大乘之宗故。
約大乘成回心義。
非是小乘當教份量。
況餘諸師。
不許四分通大之義。
唯是小乘半教分齊。
由此義故。
沓婆知事酬昔願力故。
非是回心向大之義故無相違也。
尋雲。
愚法小乘。
分别部中。
建立一切皆成佛義。
豈無二乘回心事耶答。
彼是猥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