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十一(斷惑義寄惑顯位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乘之義。
非是小乘當教之義。
小乘當教實義相者。
唯毗昙等所談而已(雲雲)以上通路記。
一。
如來大悲外緣不舍故(文)無餘還生之由欤答。
爾也難雲。
入無餘位。
有清淨真如。
設佛有大悲力。
以清淨真如。
争可為所加力耶答。
性宗意。
入無餘位。
梨耶細苦。
無始已來所具也。
此細苦相殘故。
以有情變易果報。
可為所加力也。
但禦難之趣者。
相宗之所談。
今約性宗義故無相違。
一。
如來大悲力(文)經論有依憑欤答。
正法花雲。
謂臨滅度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文)以此可為證也疑雲。
既雲臨滅度等。
隻是不定性人。
有餘位欲臨滅度而未滅度時。
蒙佛勸誘即發無上道意(見)何可成無餘還生之證耶答。
正法花雲。
臨滅度者。
次上文雲。
化作城者。
謂羅漢泥洹者。
羅漢入無餘泥洹故雲化作城也。
若是有餘者已證竟。
何雲臨耶。
既雲臨滅度。
尤可指無餘滅度也。
今經化城體。
是喻無餘涅槃故也。
但于臨滅度之臨言欲滅度臨可有餘位雲難者。
既有入無餘才經一念之類。
爾者此人臨滅度時。
即佛在前立。
總勸令發菩提心故無相違。
十日 一。
根本無明猶未盡故(文)經論有明證欤。
又祖師自立欤答。
佛性論第三雲。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等(雲雲)是則入寂二乘猶有三餘故。
無明未盡也。
又十卷楞伽經第二雲。
何者聲聞乘性證法○彼聲聞人邪見證智。
離起粗煩惱。
不離無明熏習煩惱。
見己身證相。
謂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
離諸煩惱。
同已所離故。
熏習無明煩惱故。
堕不可思議變易死。
而作是言。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
以為得涅槃故(文)難雲。
諸經論無決定性受變易身雲文故。
今雲堕變易者。
必定應不定性也若許定性入無餘受變易身者。
彼自可知受生死身。
何執為無餘涅槃耶。
又經雲見己身證相謂初地中等。
是豈入寂二乘之行相耶。
依之趣寂二乘我生已盡等計入無餘。
何受變易耶答。
依元曉法寶玄睿等意。
經宗是終窮了義之大乘故。
談彼定性二乘斷惑證理入無餘相之時。
或雲邪見證智。
或雲不離無明熏習。
既未離無明熏習故。
雖化火焚身入無餘涅槃。
而猶堕不思議變易生死故。
知今章雲無明未盡者。
此等經文成證也。
但于難者。
愚法定性聲聞入無餘位。
無明猶未盡必堕變易。
然彼不知此事故。
未入無餘之前。
于自所得生究竟想。
唱雲我生已盡等也。
一。
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文)小乘涅槃非究竟欤答。
爾也難雲。
瑜伽唯識意。
二乘無餘涅槃。
不堕在三界五趣四生等之諸數故。
離諸戲論究竟真實也(見)何雲不究竟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瑜伽唯識約始教許究竟。
今約終教既有三餘不究竟雲也。
一。
此約終教說(文)終教意。
二乘無餘位。
可有八識五根耶答。
可有也難雲。
起信疏雲。
唯有梨耶變易行苦(文)爾者可限第八識(見)答。
約分段粗苦立無餘名。
若望變易果報論之者。
于無餘一句可有變易八識也。
依之二種生死秘略抄。
雖舉有無二義。
而正義意通。
有八識五根(雲雲)但起信疏釋者。
且約總報體唯有梨耶釋也。
疑雲。
無餘間設約變易。
七八二識不可有前六識。
若前六識成就者。
可有見色聞聲義欤。
此義難信用也答。
終教意。
無餘位有變易之依身者。
可有五根八識事必然也。
但不可起見色聞聲等用欤。
十一日 一。
四句内聲聞獨覺等(文)四句中初句。
以五位無心為本識成就轉識不成就(雲雲)爾者第七識亦滅可雲欤答。
五位中。
滅盡定通滅前七轉故。
第七識亦滅。
餘四位唯滅前六。
第七不滅也難雲。
三十頌雲。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文)是則唯約意識判五位無心。
不可通第七(見)如何答。
唯識論釋五位無心時。
釋餘四位。
并雲違不恒行心及心所。
然釋滅盡定雲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滅。
立滅盡各令身安和故。
亦名定。
由偏厭受想。
亦名滅彼定(文)既雙滅恒行不恒行故。
通七轉識滅雲事分明也。
但約意識判五位無心者。
約多分欤。
前六識者。
數數間斷故。
不恒行雲也。
第七識者。
不間斷故雲恒行也。
難雲。
唯識論第七雲。
及無心二定者。
謂無想滅盡定。
俱無六識故名無心(文)明知。
滅盡定亦唯滅前六也。
況賴耶以末那為俱有依。
賴耶不可有獨起故。
同論次下雲。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文)既雲二恒俱轉明知。
賴耶成就位。
必随可成就末那也如何。
一。
既本識轉識皆滅無餘(文)今此四句者。
阿賴耶識與六轉識相對作句欤答。
爾也難雲。
第七末那名轉識事。
常所談也。
何除第七識成耶答。
第七末那雖名轉識。
非異熟法。
常恒無間為第八根。
置而不論。
今此轉識言。
除第七成可申也。
但第七名轉識事雖有之。
今且第七第八。
依俱有依邊除之。
無相違也。
尋雲。
如何子細前七識名轉識耶答。
具三義故名轉。
一三受改轉(三受相應不定故也)二三性改轉(三性心相應不定故)三緣境易脫(曆緣諸境亦間斷故) 以上 任古抄之趣書集訖老耄之故不可有定量(矣) 寬永十年(癸酉)三月十一日 花嚴末葉法印實英(八十一歲)
非是小乘當教之義。
小乘當教實義相者。
唯毗昙等所談而已(雲雲)以上通路記。
一。
如來大悲外緣不舍故(文)無餘還生之由欤答。
爾也難雲。
入無餘位。
有清淨真如。
設佛有大悲力。
以清淨真如。
争可為所加力耶答。
性宗意。
入無餘位。
梨耶細苦。
無始已來所具也。
此細苦相殘故。
以有情變易果報。
可為所加力也。
但禦難之趣者。
相宗之所談。
今約性宗義故無相違。
一。
如來大悲力(文)經論有依憑欤答。
正法花雲。
謂臨滅度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文)以此可為證也疑雲。
既雲臨滅度等。
隻是不定性人。
有餘位欲臨滅度而未滅度時。
蒙佛勸誘即發無上道意(見)何可成無餘還生之證耶答。
正法花雲。
臨滅度者。
次上文雲。
化作城者。
謂羅漢泥洹者。
羅漢入無餘泥洹故雲化作城也。
若是有餘者已證竟。
何雲臨耶。
既雲臨滅度。
尤可指無餘滅度也。
今經化城體。
是喻無餘涅槃故也。
但于臨滅度之臨言欲滅度臨可有餘位雲難者。
既有入無餘才經一念之類。
爾者此人臨滅度時。
即佛在前立。
總勸令發菩提心故無相違。
十日 一。
根本無明猶未盡故(文)經論有明證欤。
又祖師自立欤答。
佛性論第三雲。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等(雲雲)是則入寂二乘猶有三餘故。
無明未盡也。
又十卷楞伽經第二雲。
何者聲聞乘性證法○彼聲聞人邪見證智。
離起粗煩惱。
不離無明熏習煩惱。
見己身證相。
謂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
離諸煩惱。
同已所離故。
熏習無明煩惱故。
堕不可思議變易死。
而作是言。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
以為得涅槃故(文)難雲。
諸經論無決定性受變易身雲文故。
今雲堕變易者。
必定應不定性也若許定性入無餘受變易身者。
彼自可知受生死身。
何執為無餘涅槃耶。
又經雲見己身證相謂初地中等。
是豈入寂二乘之行相耶。
依之趣寂二乘我生已盡等計入無餘。
何受變易耶答。
依元曉法寶玄睿等意。
經宗是終窮了義之大乘故。
談彼定性二乘斷惑證理入無餘相之時。
或雲邪見證智。
或雲不離無明熏習。
既未離無明熏習故。
雖化火焚身入無餘涅槃。
而猶堕不思議變易生死故。
知今章雲無明未盡者。
此等經文成證也。
但于難者。
愚法定性聲聞入無餘位。
無明猶未盡必堕變易。
然彼不知此事故。
未入無餘之前。
于自所得生究竟想。
唱雲我生已盡等也。
一。
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文)小乘涅槃非究竟欤答。
爾也難雲。
瑜伽唯識意。
二乘無餘涅槃。
不堕在三界五趣四生等之諸數故。
離諸戲論究竟真實也(見)何雲不究竟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瑜伽唯識約始教許究竟。
今約終教既有三餘不究竟雲也。
一。
此約終教說(文)終教意。
二乘無餘位。
可有八識五根耶答。
可有也難雲。
起信疏雲。
唯有梨耶變易行苦(文)爾者可限第八識(見)答。
約分段粗苦立無餘名。
若望變易果報論之者。
于無餘一句可有變易八識也。
依之二種生死秘略抄。
雖舉有無二義。
而正義意通。
有八識五根(雲雲)但起信疏釋者。
且約總報體唯有梨耶釋也。
疑雲。
無餘間設約變易。
七八二識不可有前六識。
若前六識成就者。
可有見色聞聲義欤。
此義難信用也答。
終教意。
無餘位有變易之依身者。
可有五根八識事必然也。
但不可起見色聞聲等用欤。
十一日 一。
四句内聲聞獨覺等(文)四句中初句。
以五位無心為本識成就轉識不成就(雲雲)爾者第七識亦滅可雲欤答。
五位中。
滅盡定通滅前七轉故。
第七識亦滅。
餘四位唯滅前六。
第七不滅也難雲。
三十頌雲。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文)是則唯約意識判五位無心。
不可通第七(見)如何答。
唯識論釋五位無心時。
釋餘四位。
并雲違不恒行心及心所。
然釋滅盡定雲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滅。
立滅盡各令身安和故。
亦名定。
由偏厭受想。
亦名滅彼定(文)既雙滅恒行不恒行故。
通七轉識滅雲事分明也。
但約意識判五位無心者。
約多分欤。
前六識者。
數數間斷故。
不恒行雲也。
第七識者。
不間斷故雲恒行也。
難雲。
唯識論第七雲。
及無心二定者。
謂無想滅盡定。
俱無六識故名無心(文)明知。
滅盡定亦唯滅前六也。
況賴耶以末那為俱有依。
賴耶不可有獨起故。
同論次下雲。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文)既雲二恒俱轉明知。
賴耶成就位。
必随可成就末那也如何。
一。
既本識轉識皆滅無餘(文)今此四句者。
阿賴耶識與六轉識相對作句欤答。
爾也難雲。
第七末那名轉識事。
常所談也。
何除第七識成耶答。
第七末那雖名轉識。
非異熟法。
常恒無間為第八根。
置而不論。
今此轉識言。
除第七成可申也。
但第七名轉識事雖有之。
今且第七第八。
依俱有依邊除之。
無相違也。
尋雲。
如何子細前七識名轉識耶答。
具三義故名轉。
一三受改轉(三受相應不定故也)二三性改轉(三性心相應不定故)三緣境易脫(曆緣諸境亦間斷故) 以上 任古抄之趣書集訖老耄之故不可有定量(矣) 寬永十年(癸酉)三月十一日 花嚴末葉法印實英(八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