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八(斷惑分濟第六)

關燈
但于難者。

    有人雲。

    若趣煩惱治道偏斷彼者。

    何間修所知障對治道。

    故暫止煩惱對治。

    唯起地地障タル所知障對治道也。

    是以梁攝論雲。

    由惑至惑盡等(雲雲)唯識論雲。

     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惱障等(雲雲)至初地見道位二障分别頓斷。

    十地滿心究竟斷盡雲例難者。

    以生法二空觀。

    速為盡二障故非相違。

     一。

    為得大菩提故(文)為至二轉妙果。

    俱生煩惱障故留欤答。

    爾也難雲。

    備轉緣之果德。

    源依斷二障之種子習氣也。

    設斷俱生煩惱障事。

    為佛果之勝緣。

    還不可為障佛果之違緣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至轉依菩提者。

    留自在可斷之惑。

    久住生死。

    送僧祇大劫之時。

    普修勝行。

    由之證大菩提故。

    所留惑種也。

    依之當段為得大菩提故(文)但于難者。

    任梁攝論由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之文時無相違也。

     尋雲。

    八地已上可有故留不斷義耶答。

    爾也難雲。

    八地已上無漏智果恒相續。

    任運無功用之位也。

    爾者。

    普現色身之應用。

    偏可任禅定神通之力也。

    何泥利生之行。

    煩可留煩惱障耶。

    況八地已上。

    唯受變易之位也。

    留煩惱障有何用耶答。

    始教意有二門。

    一寄顯門。

    七地已前分段。

    八地已上變易也。

    二實報門。

    十地已還皆依煩惱種子受分段身故。

    有故留義也。

    故章主引十住經。

    十地已還有中陰者。

    是此義也(雲雲)凡八地已上。

    于自利行雖無功用。

    于利他行。

    猶不自在故。

    為攝生留惑種可雲也。

    百法抄九雲。

    攝論雲。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此即攝論第十卷文也。

    言留惑至惑盡等者。

    為由留彼俱生煩惱種子在故不似聲聞速般涅槃。

    得至究竟。

    諸煩惱盡時。

    證佛一切智(文)集成雲。

    圭山曰。

    煩惱俱生種者。

    初地已去自在能斷。

    留故不斷。

    其現行者。

    地前漸伏。

    初地已上頓伏。

    八地已上不行(文)。

     十一日 一。

    即由留煩惱障起勝行故(文)如教菩薩。

    第六相應俱生煩惱現行。

    初地伏盡欤答。

    爾也難雲。

    探玄記第九雲。

    修道位中。

    地地别斷一無明故。

    于煩惱障亦永伏離(文)如十無明地地别斷。

    于煩惱障。

    亦地地與無明同漸漸伏離(見)加之鈔十五下雲。

    其俱生煩惱。

    若約現行。

    亦地地别斷故(文)準此等釋。

    俱生煩惱現行。

    于初地不伏盡。

    十地間地地伏之(見)何。

    況宗家釋唯識論第四地所斷之故能永害二身見等之文。

    正斷所知煩惱不起同名永伏(雲雲)如解釋者。

    至第四地猶斷煩惱障(見)知非初地永伏雲事答。

    于第六相應俱生煩惱現行者。

    初地真見道位頓伏之。

    種子金剛心斷之故。

    全不可有地地别斷之義。

    依之唯識論第十雲。

    初地以上能頓伏盡。

    令永不行如阿羅漢。

    由故意力。

    前七地中雖暫現起。

    而不為失。

    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文)但于宗家解釋者。

    第四地所斷。

    雖正法執種子。

    此所知障。

    昔多分與俱生身見同體而起故。

    斷此知障種子之時。

    同體煩惱所依斷故。

    永不起也。

    地地所斷。

    正雖所知障。

    七地已前。

    煩惱現行。

    從所依所知障。

    漸漸伏除之故。

    第四地以去。

    煩惱俱生我見。

    永伏不起也。

    故七地已前雲暫伏。

    八地以上雲永伏也。

    六卷私記(第六)雲。

    問。

    俱生煩惱障現行。

    初地伏盡了。

    而何雲初地以上耶。

    答。

    一雲。

    初地有入住出三時雲初地指入心。

    雲以上指住出。

    一雲。

    以惑力現初地頓伏。

    以故意起七地以前随宜伏盡故。

    雲以上也。

     尋雲。

    第六識相應俱生身見。

    唯識論第九。

    于第四地伏第六相應俱生身見(雲雲)爾者種現中何耶答。

    有雲種子也(雲雲)問。

    前五識相應俱生煩惱又留耶答。

    不爾。

    第六識人法二空随一入時。

    暫伏不起。

    于其餘時。

    七地以還有起有漏也。

    凡今不明前五識斷惑事。

    有雲與第六識斷位全同故(雲雲)。

     一。

    煩惱障種至金剛位(文)所留煩惱者種子欤答。

    爾也難雲。

    已伏惑種潤生無能者。

    相宗之定判也。

    爾者留種子有何用耶。

    況唯識論中。

    判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

    既七地已前許有現起。

    豈不依現行力耶答。

    當段解釋。

    正所留種子也。

    剩不遮有現行。

    然八地已上。

    雖無現行猶受分段。

    豈非種子之潤生哉。

    是故正所故留者應種子也。

    但至已伏惑種潤生無能之文者。

    先德會之。

    不為過患。

    是似已伏。

    菩薩依悲願力不失潤生之功。

    何有違已伏惑種潤生無能之道理。

    故無相違。

    又解雲。

    已伏惑種潤生無能者。

    若有人起能治伏道。

    遮防惑品現行故。

    所伏惑品。

    無潤生之能雲也。

    今此所雲。

    于俱生惑品。

    若登地已上。

    先所知障治道為先。

    不修煩惱治道故。

    七地已前暫起之。

    八地已上觀智無間斷故。

    自不起煩惱也。

    故全不可雲已伏惑種欤。

    次唯識論雖暫現起文者。

    七地已前可通故起現行故。

    章雲。

    煩惱障内第六識惑○或現或種皆得自在(雲雲)無失問。

    相宗意。

    地上故留煩惱事為何義耶答。

    有雲。

    彼宗意。

    七地已還為潤生攝化也。

    八地已上遠相假借故雲留也。

    遠相假藉者。

    為受變易身遠緣雲事也。

    一義雲。

    而與聖道不相違故。

    故留不斷(雲雲)八地已上留種事樞要有多義(雲雲)可檢之問。

    相宗意。

    七地以前故起煩惱。

    不依所依所知而可有獨起之義耶答。

    契經雲(大乘經也)初地斷貪二地斷嗔(雲雲)所知也。

    論中前七地菩薩。

    故起俱生煩惱(雲雲)唯識疏雲。

    七地以前菩薩。

    故起貪嗔(雲雲)而燈雲。

    故起煩惱必依所知。

    無有煩惱離所知起(雲雲)離所依所知已斷之位。

    煩惱獨起義不可有也。

    故起貪等位随起所知故(已上或抄)問。

    章上雲。

    漸悟菩薩受變易通諸位(雲雲)爾者已斷煩惱種。

    雲何同事攝生耶答。

    非實報分段。

    唯變化利益也。

    爾者留種受生與變化利益。

    于利他事可有勝劣耶。

     煩惱故留自留事(問答抄引述記可見之) 來春季為恒例談義用意任古抄書集之畢不可有定量後學糾其非(矣) 寬永六年(己巳)閏二月二十七日 法印實英(七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