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八(斷惑分濟第六)

關燈
二日 一。

    斷俱生者(文)俱生煩惱約四谛可算欤答。

    不約四谛也難雲。

    若依大乘。

    十煩惱中貪嗔癡慢四唯迷事。

    餘六迷理。

    但約相應。

    互通迷事理故。

    分别起十。

    多分迷理故。

    約四谛。

    俱生六中身邊二見唯迷理。

    餘四唯迷事故。

    約多分不配四谛(見)何一向約四谛不算耶答。

    折雲。

    其俱下此不約四谛者。

    前未見谛故。

    四谛為所迷。

    由見谛已證于初果。

    但俱生正障三界。

    所以欲界惑潤欲界七變生死。

    上二界惑潤生上二界生死。

    斷此惑已。

    方證阿羅漢果故。

    約三界以分生也(文)但于難者。

    薩婆多見惑迷理修惑迷事故。

    随轉小乘故不配四谛也。

     一。

    第六識俱生(文)前五識相應俱生不舉欤答。

    爾也難雲。

    唯識論第六雲。

    餘六識俱煩惱障種。

    見所斷者。

    三乘見位。

    真見道中一切頓斷。

    修所斷者。

    随其所應。

    一類二乘三界九地。

    一一漸次九品别斷(文)此文心。

     餘六識煩惱修所斷モノハ一具是斷(見)何第六識出耶答。

    當段雲第六識俱生(文)但于難者。

    前五識相應俱生不舉事。

    第六識相應俱生斷時。

    一度斷之故不舉之也一義雲。

    小乘心。

    一意識根随眼根依詫時眼識名故。

    随轉且本。

    第六出欤。

    或又菩薩斷道準唯識第十雲。

    前五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雲如第六識無時其随五識障不發故。

    斷道六識中イツモ第六本ナル故。

    先舉第六也。

     一。

    又進修道人有其二種(文)于所知障。

    地地九品之别可有欤答爾也難雲。

    他宗人師解釋中。

    不可依地而立品數(雲雲)如何答。

    同體煩惱既有九地九品之别。

    所知障何無之耶。

    是以唯識論中。

    可有九地九品别(見)依之菩提院雲。

    凡有漏法。

    善無覆猶有品數。

    雖無系縛他法之力。

    地地被系故。

    必有品數也。

    故所知障随煩惱可有品數不同也。

    但于難者。

    煩惱地地有粗細品數。

    粗先斷。

    細後斷。

    所知障不爾故。

    無品數者。

    對煩惱粗論之。

    有品數者。

    随煩惱分之也。

    無相違。

     唯識論第十雲。

     所知障種○通緣内外粗細境生品類差别有衆多故(文)述記十(末)義林第二六卷私記問答抄引之。

    委細也。

    可見之。

     三日 二頓出離者(文)頓出離人之斷惑。

    約九地九品斷之欤。

    約三界九品欤答。

    約三界九品也難雲。

    晨旦人師釋。

    約九地九品斷之(見)答。

    正見對法論。

    雲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章主即述此文意雲頓斷三界漸除九品○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總三種九品名初一品一時頓斷故。

    雲頓斷三界(文)既雲總三種九品。

    明知。

    約三界九品斷之。

    不約九地九品也。

    加之義苑第六雲。

    不備曆階漸故雲頓也。

    謂此一類人。

    由根勝故。

    将三界八十一品修惑束成三九。

    才斷欲界一品。

    将色界一品無色界一品。

    一時齊斷故雲頓斷三界。

    然後卻斷第二品第三品等故雲漸除九品(文)折薪雲。

    從初果身上頓成第四阿羅漢果故也○今機勝于漸出離人故。

    上二界不分為八地七十二品。

    但約三界有三九二十七品。

    若斷欲界第一上上品時。

    上二界上上品亦同時斷。

    以智勝故。

    能頓緣三界也。

    斷第二品至第九品皆然。

    以三界同斷故。

    雲頓斷三界。

    以不壞九品次第而斷故。

    雲豎論九品(文)此等師意并雲。

    九品八十一修惑。

    束成三種九品可斷之雲事。

    正順章釋。

    又對法論既雲頓斷三界。

    不雲九地也。

    但于晨旦人師義者。

    不可為依用欤。

     尋雲。

    頓出離聖者。

    于三界上上品修惑。

    一時頓斷之時。

    一無間等斷欤。

    又九無間等欤答。

    複古記雲。

    地地皆起一無間道斷惑。

    一解脫道證真也(文)。

     尋雲。

    頓出離人斷欲界六品煩惱之時。

    何故不得第二一來果耶答。

    一來果者。

    偏可用欲界治道也。

    而頓出離人。

    合斷三界修惑。

    偏非治欲界故。

    不得一來果欤(雲雲)燈二雲。

    問○答。

    斷欲六時。

    并上界各斷六品故。

    複不休息。

    未出觀故。

    不得第二。

    斷欲九品時。

    并有頂惑亦皆盡。

    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文)。

     猶意雲。

    頓出離者。

    此人小乘教無之。

    此人先見惑斷畢證初果。

    後斷修惑時。

    上上品九地通一時頓斷。

    上中下等。

    一一九地通頓斷也。

    故九地修惑九無間九解脫斷之也。

    超中二果證第四果也。

     一。

    漸除九品即得羅漢(文)頓出離人。

    不斷盡九品煩惱之中間。

    有出觀命終之受生義欤答。

    且容有出觀命終受生之義也難雲。

    頓出離人。

    一度起大加行。

    于三界修惑為一聚九品。

    以速疾之治道斷之。

    何所作事業未終中間。

    出觀命終哉。

    依之思相例。

    俱舍論中釋家家一間等起大加行。

     不說未斷一大品結有死生故(雲雲)相例此又可等哉答。

    披對法論說。

    多于現法。

    或臨終時。

    若辨聖旨。

    設不能辨。

    由願力故。

    即以願力還生欲界。

    出無佛世。

    成獨勝果(雲雲)此文明有中間出觀者(見)但于難者。

    多分不出觀。

    有少分人不能斷盡九品中間出觀即命終故無相違也。

     對法論文中有三類人。

    一雲多出現法者。

    一入觀便斷八十一品者也。

    二或臨終時等者。

    數數出觀。

    而一生中斷盡九品者也。

    三雲設不能辨等者。

    此一生不能窮辨斷證。

    而經生方斷盡者也。

    付初二兩類人。

    能斷智根本後得事。

    述記第十(末)引之。

    纂釋可見之。

     一。

    一時頓斷故雲頓斷三界(文)頓出離人。

    為唯利根類欤。

    為當通鈍根欤答。

    可通利鈍也難雲。

    凡鈍根者。

    觀解稍劣。

    不可有頓斷三界之義。

    今既頓出離之。

    尤可唯利根耶答。

    廣賢聖章中間雲。

    超中二果為利為鈍。

    答。

    理而言之但通利鈍。

    此人既超中間二果出無佛世。

    成辟支佛。

    理應通二(雲雲)以知。

    可通利鈍也。

    賢聖章私記意雲。

    涅槃經判經生為鈍。

    判現般為利。

    今超中二類之人。

    前二現般故為利根。

    設不能辨由願力故等雲。

    後一人經生故為鈍根雲也。

    凡三類頓出離之中。

    多于現法。

    或臨終時雲。

    前二現般故為利根。

    設不能辨由願力故等雲。

    後一人命終後出無佛世成獨覺人故是經生。

    所以可鈍根也。

    但于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