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七(斷惑分齊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雲)如何答。
鈔十三雲。
論雲。
且依見道十五心位。
建立衆生有差别者。
頌曰。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離八地向三。
釋曰。
梵行品已引取意。
不同今後引之。
謂于前時未以世道。
斷欲修惑名具修惑。
此為一人。
或有漏道斷于一果。
至于五品即為五人○至見道中名初果向。
趣預流果故。
若斷六七八名為次三。
此有三人。
至見道中名向第二果也(文)但于難者。
必無斷第二等者。
初果上斷道事也。
十日 一。
伏斷前六品故(文)凡位已伏俱生種子。
以見道智合斷欤。
起别治道欤答。
以見道智合斷也難雲。
集成雲。
一測師雲。
二惑既異而起二道别斷。
先起一無間斷分别。
次起一無間斷俱生(文)起别治道(見)如何答。
當段雲。
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文)依之述記六(末)雲。
一雲。
見道起二無間。
一斷見惑起解脫道已。
複起無間道斷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
方起相見道。
二雲。
由加行時先已伏故。
一無間道與分别俱斷此為正義(文)集成雲。
二慈恩雲。
一智能斷。
雖有粗細皆是煩惱障。
而由加行願力一智能斷(文)但于測師義者。
不正義故非相違。
一。
三若已離欲人入真見道(文)大乘心付超越證人。
可立相見道欤答。
爾也難雲。
見章文起盡。
真見道之後即得第二果等。
未見相見道之位分。
何可立之耶答。
見道配立雖大小異。
大乘之中二乘經二種十六心相見道事。
雜集論等之定判也。
次第超越頓出離等。
皆十六心相見道之義可有也。
但于難者。
當章文略相見道位分故。
真見道次刹那即得初二果等釋欤。
俱舍等中立十五心見道。
瑜伽等中于二乘立十六心相見道(雲雲)。
尋雲。
二乘相見道初果之内立之欤。
又二種十六心俱初果向欤答。
燈既聲聞至第十六建立初果(雲雲)鈔三上下八谛前十五心見道。
第十六心修道(見)鈔十九下雲。
智論八人亦初果向通十五心。
而若約超斷容餘果向(文)。
一。
兼斷九品得不還果(文)付次第證人。
且初果上唯斷欲界修惑一二品惑。
斷五品。
不斷第六品。
經生之類可有耶答。
當章雖不分明。
準清涼大師解釋。
不許此類也難雲。
慈恩大師對法抄中。
可有一品二品五品斷家家(見)又述記十(末)雲。
若九品别斷出觀。
若不出觀斷九品者(文)别抄同之。
既有九品别斷出觀者。
豈無一品二品斷等人耶。
加之斷八品有第九一品名一間。
何無五品斷之家家耶答。
鈔十九(下)雲。
智論文名家家者。
亦俱舍義。
頌曰。
斷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斷至五向二。
斷六一來果(文)問。
何故無斷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答。
謂由聖者。
得初果已斷欲修惑。
起大加行。
必無未斷一大品結(三品名一大品結也)有生死故○斷第五品必斷第六者。
謂斷第六品證一來果。
以一品能障得果故。
斷三四品必斷第六(文)一二品五品斷家家無之雲事。
大小一同之性相也。
但于章文者。
先德(常瞻)會雲。
一生惑來生在名為一間(文)煩惱惑也。
章雲(慈恩)理實今有第九一品增損半生。
極能障故。
今據未斷第八品說。
故言兩品共增損半生(文)。
猶難雲。
慈恩大師略章雲。
一生惑來生在名為一間(文)撲揚周記雲。
謂有一大生之因名一種子(文)答。
周記且不正義述欤。
燈雲。
唯有一少生之業名一種子(文)。
十一日 一。
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文)見道十五心限初果向欤。
通前三果向欤答。
可通前三果向也難雲。
大乘義章中。
以超越前十五心判初果向(雲雲)如何答。
當段雲。
如瑜伽說。
入見道果者。
有其三種。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既章所引瑜伽(并)俱舍論。
以十五心通前三果向(見)是則大小一同性相也。
但于大乘義章釋者。
淨影涅槃義釋雲。
見道三果共向故。
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雲雲)。
一。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入聖已去超一果之類可有耶答。
當章不出之也難雲。
十住斷結經中。
說一來果雲。
或有超越取第四果。
不使流滞住阿那含(文)是豈非超第三果取第四果耶。
加之述記釋欲界九地惑斷之義。
若不出觀即斷九品(文)是又超第三果得第三果(見)答。
複古雲。
折玄雲。
問。
還許得初果已超二證三否。
得二果已超三證四否。
答。
若依大乘。
亦許此義。
今依小乘不爾。
為得初果已。
欲拟進斷三界修惑時。
必須依地九品次第而斷。
斷惑既有次第。
得果亦然(文)小乘之意。
超一果之類不許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斷結經或有超越者。
指超越一來之體。
取第四果者舉極果也。
不住那含者。
不留第三果一生取第四果雲心也。
述記大抄會雲。
此文總也(雲雲)意雲。
一觀中或斷三品四品。
或斷五品六品(為言)今望品品出觀之類。
雲若不出觀等也。
或又頓出離人釋欤。
一。
入真見道(文)一心見道欤。
ハタ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名真見道欤答。
若依雜集論意者。
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刹那名真見道欤。
是小乘随轉義也。
若依唯識論意者。
一心真見道入真見道釋也問。
依唯識論意。
于一心真見道中合斷修惑者。
無間道斷欤。
解脫道斷欤答。
無間道可合斷欤尋雲。
準雜集十六心見道。
無間道斷見惑。
解脫道可斷俱生惑欤答。
第十六心是屬修道故。
解脫道修惑合斷也。
然若依一心真見道之時。
設解脫道斷之。
非屬修道之義。
是故不準例雜集道理ナシ。
若爾者トテモ一智合斷者。
一心見道義。
無間道位見修二惑可合斷欤。
春季談義為用意。
任古抄書集畢。
不可有定量也。
後學可被決之者也。
寬永五(戊辰)二月二十六日 總讀師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六歲原本表紙裡雲) 見聞抄雲。
略不釋小乘事。
是何道理耶答。
一義雲。
大乘異小事無疑故也。
一義雲。
三乘中不共聲聞斷惑大都同小乘。
故略不說也問。
章雲。
如餘别說(文)然唐本中無此四字。
爾者此章加增是何道理耶答。
如問宋本中無此文。
然梅尾有鏡惠房雲人。
此僧為渡聖教于我朝。
經海路入唐。
然臨當章講談之庭。
聽聞彼談義之處。
就若依小乘若依三乘之章文言。
深煩料簡。
依之彼仁日本本語有如餘别說四字事。
宋仁聞此說深信用之(雲雲)。
鈔十三雲。
論雲。
且依見道十五心位。
建立衆生有差别者。
頌曰。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離八地向三。
釋曰。
梵行品已引取意。
不同今後引之。
謂于前時未以世道。
斷欲修惑名具修惑。
此為一人。
或有漏道斷于一果。
至于五品即為五人○至見道中名初果向。
趣預流果故。
若斷六七八名為次三。
此有三人。
至見道中名向第二果也(文)但于難者。
必無斷第二等者。
初果上斷道事也。
十日 一。
伏斷前六品故(文)凡位已伏俱生種子。
以見道智合斷欤。
起别治道欤答。
以見道智合斷也難雲。
集成雲。
一測師雲。
二惑既異而起二道别斷。
先起一無間斷分别。
次起一無間斷俱生(文)起别治道(見)如何答。
當段雲。
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文)依之述記六(末)雲。
一雲。
見道起二無間。
一斷見惑起解脫道已。
複起無間道斷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
方起相見道。
二雲。
由加行時先已伏故。
一無間道與分别俱斷此為正義(文)集成雲。
二慈恩雲。
一智能斷。
雖有粗細皆是煩惱障。
而由加行願力一智能斷(文)但于測師義者。
不正義故非相違。
一。
三若已離欲人入真見道(文)大乘心付超越證人。
可立相見道欤答。
爾也難雲。
見章文起盡。
真見道之後即得第二果等。
未見相見道之位分。
何可立之耶答。
見道配立雖大小異。
大乘之中二乘經二種十六心相見道事。
雜集論等之定判也。
次第超越頓出離等。
皆十六心相見道之義可有也。
但于難者。
當章文略相見道位分故。
真見道次刹那即得初二果等釋欤。
俱舍等中立十五心見道。
瑜伽等中于二乘立十六心相見道(雲雲)。
尋雲。
二乘相見道初果之内立之欤。
又二種十六心俱初果向欤答。
燈既聲聞至第十六建立初果(雲雲)鈔三上下八谛前十五心見道。
第十六心修道(見)鈔十九下雲。
智論八人亦初果向通十五心。
而若約超斷容餘果向(文)。
一。
兼斷九品得不還果(文)付次第證人。
且初果上唯斷欲界修惑一二品惑。
斷五品。
不斷第六品。
經生之類可有耶答。
當章雖不分明。
準清涼大師解釋。
不許此類也難雲。
慈恩大師對法抄中。
可有一品二品五品斷家家(見)又述記十(末)雲。
若九品别斷出觀。
若不出觀斷九品者(文)别抄同之。
既有九品别斷出觀者。
豈無一品二品斷等人耶。
加之斷八品有第九一品名一間。
何無五品斷之家家耶答。
鈔十九(下)雲。
智論文名家家者。
亦俱舍義。
頌曰。
斷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斷至五向二。
斷六一來果(文)問。
何故無斷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耶答。
謂由聖者。
得初果已斷欲修惑。
起大加行。
必無未斷一大品結(三品名一大品結也)有生死故○斷第五品必斷第六者。
謂斷第六品證一來果。
以一品能障得果故。
斷三四品必斷第六(文)一二品五品斷家家無之雲事。
大小一同之性相也。
但于章文者。
先德(常瞻)會雲。
一生惑來生在名為一間(文)煩惱惑也。
章雲(慈恩)理實今有第九一品增損半生。
極能障故。
今據未斷第八品說。
故言兩品共增損半生(文)。
猶難雲。
慈恩大師略章雲。
一生惑來生在名為一間(文)撲揚周記雲。
謂有一大生之因名一種子(文)答。
周記且不正義述欤。
燈雲。
唯有一少生之業名一種子(文)。
十一日 一。
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文)見道十五心限初果向欤。
通前三果向欤答。
可通前三果向也難雲。
大乘義章中。
以超越前十五心判初果向(雲雲)如何答。
當段雲。
如瑜伽說。
入見道果者。
有其三種。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既章所引瑜伽(并)俱舍論。
以十五心通前三果向(見)是則大小一同性相也。
但于大乘義章釋者。
淨影涅槃義釋雲。
見道三果共向故。
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雲雲)。
一。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入聖已去超一果之類可有耶答。
當章不出之也難雲。
十住斷結經中。
說一來果雲。
或有超越取第四果。
不使流滞住阿那含(文)是豈非超第三果取第四果耶。
加之述記釋欲界九地惑斷之義。
若不出觀即斷九品(文)是又超第三果得第三果(見)答。
複古雲。
折玄雲。
問。
還許得初果已超二證三否。
得二果已超三證四否。
答。
若依大乘。
亦許此義。
今依小乘不爾。
為得初果已。
欲拟進斷三界修惑時。
必須依地九品次第而斷。
斷惑既有次第。
得果亦然(文)小乘之意。
超一果之類不許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斷結經或有超越者。
指超越一來之體。
取第四果者舉極果也。
不住那含者。
不留第三果一生取第四果雲心也。
述記大抄會雲。
此文總也(雲雲)意雲。
一觀中或斷三品四品。
或斷五品六品(為言)今望品品出觀之類。
雲若不出觀等也。
或又頓出離人釋欤。
一。
入真見道(文)一心見道欤。
ハタ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名真見道欤答。
若依雜集論意者。
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刹那名真見道欤。
是小乘随轉義也。
若依唯識論意者。
一心真見道入真見道釋也問。
依唯識論意。
于一心真見道中合斷修惑者。
無間道斷欤。
解脫道斷欤答。
無間道可合斷欤尋雲。
準雜集十六心見道。
無間道斷見惑。
解脫道可斷俱生惑欤答。
第十六心是屬修道故。
解脫道修惑合斷也。
然若依一心真見道之時。
設解脫道斷之。
非屬修道之義。
是故不準例雜集道理ナシ。
若爾者トテモ一智合斷者。
一心見道義。
無間道位見修二惑可合斷欤。
春季談義為用意。
任古抄書集畢。
不可有定量也。
後學可被決之者也。
寬永五(戊辰)二月二十六日 總讀師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六歲原本表紙裡雲) 見聞抄雲。
略不釋小乘事。
是何道理耶答。
一義雲。
大乘異小事無疑故也。
一義雲。
三乘中不共聲聞斷惑大都同小乘。
故略不說也問。
章雲。
如餘别說(文)然唐本中無此四字。
爾者此章加增是何道理耶答。
如問宋本中無此文。
然梅尾有鏡惠房雲人。
此僧為渡聖教于我朝。
經海路入唐。
然臨當章講談之庭。
聽聞彼談義之處。
就若依小乘若依三乘之章文言。
深煩料簡。
依之彼仁日本本語有如餘别說四字事。
宋仁聞此說深信用之(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