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七(斷惑分齊第六)

關燈
雲。

    依晨旦先德之義。

    今章專依标孔目問答(雲雲)而孔目中先列五見。

    後列貪等。

    依之瑜伽論所列又以如此。

    爾者有何意趣。

    今列次有瑜伽孔目等耶答。

    十煩惱列次諸論不同故。

    人師解釋又非一準。

    利鈍使前後強不可取舍。

    唯識本頌雲。

    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文)當章列次依此論欤。

    即貪嗔等三毒煩惱根本也。

    反對三善根故初列之。

    故先五鈍使也。

    但于難者。

    至相五十要問答中。

    五鈍使先列。

    是又利鈍使前後依邊邊一義。

    瑜伽論中可有此二次第欤。

    況唯識論中列所知障之頭數時者。

    見疑無明恚慢等(文)故十煩惱之列何非相違。

     一。

    百論雲。

    貪嗔慢癡疑見(雲雲)述記釋雲。

    顯通利鈍遍上下故(文)意雲。

    癡通利鈍故安中間。

    貪嗔慢鈍。

    疑見利也。

    但貪嗔等見疑俱時可通利也。

    述記雲。

    四通利鈍(文)四者。

    貪嗔癡慢也。

    問答抄可見之尋雲。

    此十煩惱次第自重至輕建立欤答。

    不爾。

    我見本事。

    無明本事。

    又貪本事(雲雲)。

     尋雲。

    煩惱所知雲。

    所知障雲不染無知也。

    不染無知能知ツケタル名欤答。

    爾也尋雲。

    不染無知所知障欤答。

    爾也。

     但トリヤウニコソ差别アレ(雲雲)又所知障根性無知雲。

    智惠障障也。

     一。

    亦通分别及俱生(文)貪嗔癡三種通分别俱生欤答。

    爾也難雲。

    俱生任運起惑可然。

    分别邪師等三緣カル煩惱也。

    五識此三緣義無故。

    難起分别煩惱也答。

    當段雲。

    亦通分别俱生(雲雲)但于難者。

    意識所依根本起識。

    依意識三緣煩惱起時。

    彼引起有分别心得置無相違。

     尋雲。

    章雲。

    邪師等三因引故(文)此文意如何答。

    前五識中先眼識生有九緣中。

    以第六識為明了依。

    故五識生起必假第六之義。

    今五識所起分别第六識中所起。

    依邪師等三因所起。

    五識煩惱名分别起。

    五識中無計度分别故。

    依第六分别起也尋雲。

    若依第六三因他五識中起分别雲者。

    同依第六三因。

    第七識中可起分别起煩惱耶答。

    前五識必是有間斷。

    故第六為明了依。

    五識中得起分别也。

    第七一類相續無間斷。

    故分别不起也。

     五日 一。

    末那唯四但俱生(文)末那識可起分别煩惱欤答。

    不起分别煩惱也難雲。

    前五識既雖無自識三緣。

    第六識三緣所引通分别起。

    第七何不然耶答。

    于末那識者。

    自識不起分别煩惱也。

    當段雲。

    但俱生(文)但于難者。

    非第六所引。

    此識者。

    無始已來一類相續之自力強故。

    不依第六所引也。

    前五識随緣間斷故。

    随第六三緣通分别起也。

    不可有相違。

     尚難雲。

    初地已上第六識入二空之無漏位。

    第七識必轉平等性智。

    五識轉成所作智者。

    佛果之位也雲事。

    正義性相分明也。

    爾者于前五識與第七識。

    第六識引起之義。

    漏無漏位何參差耶答。

    至漏無漏之例難者。

    諸識漏無漏之轉得。

    專依第六識斷惑證理功。

    有漏位第七執我行相強故。

    非第六所引。

    無漏位第六識二空功力大故。

    伏第七二執。

    雖然于前五識者。

    不共依五色根。

    即第八識親所變相分故。

    必定是有漏也。

    不共依有漏故。

    五識不能轉無漏也難雲。

    下寄在門等中。

    引無相論·攝論等。

    第七識煩惱通見修二道義釋成。

    豈非分别起耶答。

    無相論等依終教之義。

    不分俱生分别。

    約煩惱粗細。

    而末那通見修二斷。

    非分别起也。

    其上無相論文者。

    斷障章雲。

    雖無相論說第二執識。

    通彼内煩惱見修所斷。

    然彼文錯。

    不可依用(文)既斷障中彼文錯。

    不可依用(雲雲)又準章下文。

    此論文終教意。

    第七煩惱分粗細。

    故粗雲分别。

    細雲俱生也。

    是則寄顯意也。

    非始教心也。

     一。

    末那唯四(文)第七識一類相續識欤答。

    爾也難雲。

    刹那刹那緣第八執我者。

    唯可起我見。

    如何起愛慢等可雲耶答。

    當段雲。

    又以一類相續緣第八識(文)但于難者。

    非謂我見獨起餘惑不間起。

    薩迦耶見緣第八之見分起我我執。

    後貪慢癡等緣前所起之我。

    或起無明。

    愚我相迷無我之理故。

    或起慢煩惱守所執我。

    令心高舉故。

    或起貪煩惱。

    于所執之我生愛着故。

    所以餘三惑非離我生故。

    第七相應之惑雲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也。

     一。

    以嗔唯不善(文)嗔煩惱唯限不善欤答。

    爾也難雲。

    所知障中嗔無記也。

    爾者與第七識可相應耶答。

    當段雲。

    以嗔唯不善(文)但于難者。

    燈七雲。

    望煩惱障嗔唯不善。

    望所知障即是無記(文)。

     尋雲。

    所知障中嗔通無記者。

    上二界可有耶答。

    一義雲。

    煩惱所知障其體一也。

    既唯不善欲界相應故。

     又上界别體不可有無記嗔煩惱也(雲雲)又一釋所知障時嗔唯不善(雲雲)。

     六日 一。

    又以一類相續緣第八識(文)末那識釋邊見不相應故欤答。

    唯識論雲。

    述非一心中有二惠故。

    邊見不相應也難雲。

    縱一類相續雲。

    何無護法正邊見耶。

    義意第七識相應别境中惠。

    豈非二惠并生耶答。

    唯識論中于末那心所相應門出多有義。

    第一有義。

    四煩惱與五教遍行。

    唯九心所相應(雲雲)孔目第一要問上卷。

    末那唯九法相應之義也。

    同于唯識一義也。

    依此等義。

    自本别境中惠不相應也。

    故當段雲。

     又以一類○故無邊見(文)此識刹那刹那同一行相我計故。

    斷常等計别行相惑不起也。

    依之折薪雲。

    此識常執第八見分為自内我。

    無暇起邊見也(雲雲)但于難者。

    唯識第四雲。

    我見雖是别境慧攝。

    而五十一心所法中。

    義有差别。

    故開為二(文)述記雲。

    我見即是别境所攝。

    五十一心所中義别說為二。

    一惠是境。

    通三性九地故。

    二見唯染污。

    通九地等故。

    既有寬狹。

    别說不同故開為二(文)非一體并起。

    以義門說相應也。

    故非相違。

     一。

    其第八識總不起(文)第八識煩惱不相應欤答。

    爾也難雲。

    元曉大師二障義中。

    第八識法執相應(雲雲)如何答。

    唯識論雲。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

    若是善染法者。

    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義是善染依故。

    若善染者。

    如極香臭應不受薰故。

    善染因果俱不成立故。

    此唯是無覆無記(文)同論藏識全無(文)當段雲。

    總不起(文)但于難者。

    元曉釋違論文解釋故不可依用也。

     一。

    嗔唯欲界(文)嗔煩惱可通上界欤答。

    不通上界也難雲。

    仁王經下卷(受持品)雲。

    複次德惠菩薩。

    以四無量心滅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