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六(第四修行時分)
關燈
小
中
大
有學位回向菩提即受變易身也。
但于先德釋者。
用不可依時也。
一。
通諸位(文)諸位者。
信住行向等欤答。
爾也難雲。
縱雖學位回心。
要至無學果可受變易。
然彼至無學果。
更無分段生。
故回心入十信。
即可受變易。
不可待後位。
何通住行等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二乘聖者有利鈍二類。
若鈍根人。
以入無漏定生無漏智。
是最為難故。
或可有由有漏定願資助力。
以延壽命。
進修信住等行位。
速至後位中。
方受變易之類故知。
縱雖無學位回心。
可受身通諸位也。
無相違。
九日 一。
亦于佛地分出阿羅漢(文)引對法論佛地證分大小義欤答。
爾也難雲。
對法唯識等諸論。
并以三乘之極果共名阿羅漢。
何以此論文證于佛果分大小之義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凡阿羅漢者。
是不生義也。
正名三界不生。
而得三界不生者。
或于初住。
或于初地。
然至佛果尚不唯言成如來。
而雙成羅漢如來。
約煩惱盡邊。
假名羅漢。
令生聲聞勝欲樂也。
一。
如仁王經雲遠達菩薩(文)遠達菩薩者。
指第七地欤答。
爾也難雲。
仁王經指第十地(見)何雲七地耶答。
遠達菩薩者。
第七地名遠行地也。
但于難者。
以三賢十地為十三法師之位故。
第十地雲ヘトモ。
十地ニテ見レハ第七地也。
一。
至第七地故煩惱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文)煩惱障至第七地欤答。
爾也難雲。
寄羅漢分段身至此位可爾。
羅漢斷彼故。
何煩惱障可至此位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此等皆寄在門故。
密不可論性相也。
十日 一。
是初出世故(文)于第四地初出世雲事欤答。
爾也難雲。
初地以上出世位也。
何第四地初出世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實義初地已上出世位。
初二三地相同世間故。
第四地初雲出世欤。
一。
第七地寄三乘菩薩(文)以第七地寄三乘菩薩欤答。
爾也難雲。
驗論文雖有出世出出世之言。
寄一乘三乘事無之。
何依梁攝論立此門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既以初地乃至六地寄同世間二乘故。
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章主本意故。
非相違。
一。
如地論等說(文)以十地論為當門之證欤答爾也難雲。
列祖一同指所五教所依經論中。
釋圓教之經論。
花嚴一經十地一論(雲雲)今何雲此約三乘等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約行布一邊也。
折雲。
此上十門但取果位從深至淺為次。
不約乘教淺深為次也(雲雲)。
十一日 一。
略有二類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文)于地上菩薩可有悲智互增之義欤答。
當章心不許之也難雲。
依文釋思道理。
釋迦忍土出世。
彌陀西方引攝。
是皆本誓悲願異故。
化儀分淨穢。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者。
自他宗共許之。
已成如來·因滿大士。
化儀分于本誓修行。
滿于二利事常途性相也。
爾者縱雖地上菩薩。
悲智互增義不可相違(見)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佛菩薩本誓悲願差别。
非悲智增減之義。
佛果等覺等位不可有增減也。
即是悲智平等之上差别之化儀也。
一。
若依圓教不說變易(文)圓教意不立變易生死欤答。
爾也難雲。
二種生死之建立經論常說也。
圓教獨何不立之耶。
就中别教行布門收始終二教之義。
終教既地上唯變易也。
圓教何可廢耶。
是以晨旦人師依圓教立變易生死也。
如何答。
當段(并)善财都率天子等。
皆以界内分段身至普賢位。
知不可立變易。
但于難者。
行布門即同教義也。
同教者。
攝前諸教故。
又可攝變易之義也。
次人師釋者。
決疑論之釋欤。
是又且依不壞相之門欤。
或世界性等已上身。
同變易故。
釋得變易欤。
尋雲。
世界性等身份既出過諸天。
何非變易耶答。
世界性等已上身份者。
即普莊嚴童子等也。
而普莊嚴童子是愛見善王之太子也。
既有父母。
知分段身也。
但見聞生分段大都如三乘教。
解行生分段者。
法門所成故出過諸天也。
寬永四年(丁卯)三月十一日任古抄書集之畢 老耄之故不可有定量。
後學可糾之(矣)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露命七十五)
但于先德釋者。
用不可依時也。
一。
通諸位(文)諸位者。
信住行向等欤答。
爾也難雲。
縱雖學位回心。
要至無學果可受變易。
然彼至無學果。
更無分段生。
故回心入十信。
即可受變易。
不可待後位。
何通住行等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二乘聖者有利鈍二類。
若鈍根人。
以入無漏定生無漏智。
是最為難故。
或可有由有漏定願資助力。
以延壽命。
進修信住等行位。
速至後位中。
方受變易之類故知。
縱雖無學位回心。
可受身通諸位也。
無相違。
九日 一。
亦于佛地分出阿羅漢(文)引對法論佛地證分大小義欤答。
爾也難雲。
對法唯識等諸論。
并以三乘之極果共名阿羅漢。
何以此論文證于佛果分大小之義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凡阿羅漢者。
是不生義也。
正名三界不生。
而得三界不生者。
或于初住。
或于初地。
然至佛果尚不唯言成如來。
而雙成羅漢如來。
約煩惱盡邊。
假名羅漢。
令生聲聞勝欲樂也。
一。
如仁王經雲遠達菩薩(文)遠達菩薩者。
指第七地欤答。
爾也難雲。
仁王經指第十地(見)何雲七地耶答。
遠達菩薩者。
第七地名遠行地也。
但于難者。
以三賢十地為十三法師之位故。
第十地雲ヘトモ。
十地ニテ見レハ第七地也。
一。
至第七地故煩惱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文)煩惱障至第七地欤答。
爾也難雲。
寄羅漢分段身至此位可爾。
羅漢斷彼故。
何煩惱障可至此位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此等皆寄在門故。
密不可論性相也。
十日 一。
是初出世故(文)于第四地初出世雲事欤答。
爾也難雲。
初地以上出世位也。
何第四地初出世雲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實義初地已上出世位。
初二三地相同世間故。
第四地初雲出世欤。
一。
第七地寄三乘菩薩(文)以第七地寄三乘菩薩欤答。
爾也難雲。
驗論文雖有出世出出世之言。
寄一乘三乘事無之。
何依梁攝論立此門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既以初地乃至六地寄同世間二乘故。
七地以上寄同菩薩章主本意故。
非相違。
一。
如地論等說(文)以十地論為當門之證欤答爾也難雲。
列祖一同指所五教所依經論中。
釋圓教之經論。
花嚴一經十地一論(雲雲)今何雲此約三乘等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約行布一邊也。
折雲。
此上十門但取果位從深至淺為次。
不約乘教淺深為次也(雲雲)。
十一日 一。
略有二類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文)于地上菩薩可有悲智互增之義欤答。
當章心不許之也難雲。
依文釋思道理。
釋迦忍土出世。
彌陀西方引攝。
是皆本誓悲願異故。
化儀分淨穢。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者。
自他宗共許之。
已成如來·因滿大士。
化儀分于本誓修行。
滿于二利事常途性相也。
爾者縱雖地上菩薩。
悲智互增義不可相違(見)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佛菩薩本誓悲願差别。
非悲智增減之義。
佛果等覺等位不可有增減也。
即是悲智平等之上差别之化儀也。
一。
若依圓教不說變易(文)圓教意不立變易生死欤答。
爾也難雲。
二種生死之建立經論常說也。
圓教獨何不立之耶。
就中别教行布門收始終二教之義。
終教既地上唯變易也。
圓教何可廢耶。
是以晨旦人師依圓教立變易生死也。
如何答。
當段(并)善财都率天子等。
皆以界内分段身至普賢位。
知不可立變易。
但于難者。
行布門即同教義也。
同教者。
攝前諸教故。
又可攝變易之義也。
次人師釋者。
決疑論之釋欤。
是又且依不壞相之門欤。
或世界性等已上身。
同變易故。
釋得變易欤。
尋雲。
世界性等身份既出過諸天。
何非變易耶答。
世界性等已上身份者。
即普莊嚴童子等也。
而普莊嚴童子是愛見善王之太子也。
既有父母。
知分段身也。
但見聞生分段大都如三乘教。
解行生分段者。
法門所成故出過諸天也。
寬永四年(丁卯)三月十一日任古抄書集之畢 老耄之故不可有定量。
後學可糾之(矣)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露命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