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五(第三行位章終教下)

關燈
心成就處。

    于随得一位得一切位普眼開也。

    然信位初心信心未成就故。

    于信初不可開圓融普眼也(為言)。

     六日 一。

     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等文是故經中○是其事也之文又以諸位○是此義也文此三段文義即各别欤答。

    爾也難雲若三義即别者。

    如何釋是故經中耶。

    是故言定重成上義(見)答。

    第一總顯六位圓融義也。

    别一位為本非顯圓融。

    次第二文即十信滿心攝諸位義顯也。

    是就信一位别顯圓融計也。

    第三文初信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等行相似故。

    初後即同時也。

    如此十信滿十地即同時成也。

    但于難者。

    上五位圓融内十信攝諸位一義證故雲是故也。

    然總别異故兩段不同也。

     一。

    二約報明位但有三生(文)約報有三生者。

    隔生各别果報之生欤。

    約修行得入之法門分三生欤答。

    約報者。

    本寺義三生共隔生故。

    三生果報雲末寺義見聞解行果報也。

    證果海法門生也。

    修因答勝進三身次第スクルレハ智勝タル報約報雲也難雲。

    别教意以分段身直至佛果。

    圓機何至十地因滿可有分段隔生耶。

    是以孔目章普莊嚴童子等現身成佛機定。

    如何答。

    當段既雲約報。

    若不隔生者。

    約報但二生也。

    何可雲三生耶。

     是以善财童子證果新舊二經共在當來(見)加之威光太子于第四佛所成就普賢行畢。

     命終生須彌山上天宮(見)何況大威光太子者毗盧舍那乃往過去之本事也。

    知證果在後雲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尚難雲。

    于等覺位死始感妙覺生耶答。

    以等覺智斷佛果障時。

    此無間道位開普見内眼并即父母所生肉身。

    然無間道滅解脫道生位得無漏無相普眼。

    更是非父母所生身可心得也。

    證果海生者是也。

    如善财童子父母所生肉身五位經曆之相是解行也。

    然至普賢知識所因位滿畢沒果海之時。

    此善财更是非父母所生肉生。

    非異熟果報。

    無為無相之法性身。

    更非世間所知也。

    既因位果報别盡法性真身别生故。

    是證果海生雲也。

    于果報因果二報即各别也。

    是故因位總報舍可感果位生也。

    若爾者解行證果海隔生更無疑者也此義隻一生一身上分二生故。

    更非隔生義。

    常途隔生義者。

    死此生彼别感證果海生義也。

     一。

    謂見聞此無盡法門成金剛種子等(文)廣通三乘五乘等結緣欤答。

    爾也難雲。

    當段正标一成見聞位判謂見聞此無盡法門。

     況鈔一下引出現品設有衆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等文即釋雲。

    上雖明見佛是花嚴佛故。

    舌根嘗法味故。

    賢首品雲。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聞已能忍可○如是所作甚為難等(文)此等解釋偏局一乘普法之見聞(見)答。

    若論機根現今所結緣。

    則可通一切佛法。

    若論其内熏密益。

    則亦可約毗盧法界真實德用。

    故大疏一上雲。

    五戒十善亦圓教攝。

    尚非三四。

    況初二哉。

     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文)故知權機當分縱雖見聞所局之人天教。

    而究竟得益可約所通之圓乘。

    如法花雲。

    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因緣(文)思之可知。

    且如起信疏上雲。

    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起厭求心。

    又因真心所流聞熏教法熏本覺。

    以體同用融領彼聞熏。

    益解性力損無明能等(文)縱雖人天乘。

    若是佛教。

    皆名法界等流。

    縱雖望世樂。

    若信佛教止惡修善。

    豈非因本覺熏力哉。

    爾者能熏之本覺體與能流之真如體是同一體也。

    起厭求心之用與聞熏教法之用亦融一用也。

    餘如疏釋應知。

    此等不約權機局情專任法本融通自然道理。

    悉取為一乘見聞生益相也。

    但于難者。

    當段釋約毗盧法界真實德用如此釋欤。

     七日 一。

    二成解行位(文)解行位者通三賢十地欤答。

    爾也難雲。

    孔目第三雲。

    若一乘義。

    十信地見聞終心成解行。

    勝進向十解得究竟證(文)此釋亘三賢十地不見耶答。

    當章意十信終心已去至第十地滿可攝解行生也。

    但于難者。

    孔目章釋付圓融分三生。

    故非相違也。

     一。

    至離垢三昧前(文)兜率天子得離垢三昧欤答。

    未得果定而得因定也難雲。

    當段雲至離垢三昧前。

    明知未得三昧也。

    是以孔目章第一雲。

    若約解行法分齊克。

    唯未得離垢三昧。

     其離垢三昧是未受職之前定(文)小相品結天鼓說法得益分齊雲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小分也。

    準孔目章案此經文意。

    其未能見之三昧者。

    是未受職之前定即是因定也。

    故知天子猶未得因分欤。

    如何答。

    今章雲離垢一昧前者。

    前字含二義若約因定則現前故雲前也。

    依此義則天子現彼因定也。

    若約果定則在前故雲前也。

    依此義則未得果定也。

    但于孔目釋者。

    意雲。

    識之前因定也(為言)故複古雲。

    離垢三昧前者。

    地論說離垢三昧現在前。

    又此是果地而有二分。

    今得十地故言前也(文)離垢三昧者。

    玄十六通因果釋也。

    前者因現在前果已前也(雲雲)。

     一義雲。

    于解行位一向不得離垢定也。

    既經文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