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五(第三行位章終教下)

關燈
位凡賢聖果次第說耶答。

    彼鈔注曰。

    傍斷。

    譬如逐鹿者不見山。

    斬蛟者不見水。

    志在蛟鹿忘于山水。

    傍觀之士言。

    其登山有高下。

    入水有淺深。

    行者忘心唯知寂滅。

    世尊說。

    彼斷惑有粗細得位有高下。

    法爾必然無位之中有此位。

    故論結四位雲。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問。

    起信亦頓教乎答。

    以起信三重因地凡賢聖果四位圭山釋義總屬頓門。

    與圓覺一體。

    故雲。

    今用論分濟一也。

    良以論中衆生滅門入真如門。

    生滅是能入之假。

    真如是所入之實。

    以假從實故。

    屬于頓。

    又此論難有四法正以一體摩诃衍為宗故當頓教。

    若爾何以複雲正終兼頓。

    當知此約衆生心生起染法。

    如來藏随染故雲欲究妄本。

    約凡以标心。

    義判要彰動末先明靜體故。

    正終而兼于頓也(文)。

     五日 一。

    如楞伽雲初地即八地(文)此文頓教義欤答。

    爾也難雲。

    若依釋論家意者。

    今初地即八地等文雜亂住心得也。

    若依宗密意者。

    行位安立皆颠倒故。

    說初地即八地破地位倒執也。

    若爾者。

    立地位故頓教義難雲也。

    如何答。

    起信論真如門即頓教分濟。

    而于彼真如門亦有絕言依言之二科。

    即彼疏釋雲。

    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文)今亦爾也。

    初泯絕而無寄隻是知而也。

    複古科雲。

    約離言也。

    後若寄言下。

    依言辨義為信入門。

    複古科雲。

    約寄言也。

    故依言絕言俱頓教義門也。

    依之鈔三上雲。

    疏不依位地下○彼經第四先長行雲。

    大慧。

    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

    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頌中有七偈。

    後二偈明不立地位雲。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無所有何次。

    解曰。

    初七句約義配同。

    最後一句據理都泯十地則為初者。

    同證如(矣)初則為八地者。

    初地不為煩惱所動同不動(矣)第九則為七者。

    第九同第七無生忍(矣)七亦複為八者。

    純無相觀與八同(矣)第二為第三者。

    同信忍(矣)第四為第五者。

    同順忍(矣)第三為第六者。

    第三中地獲三慧光。

    第六地中得勝般若。

    同慧義(矣)無所有何次者。

     頌上經文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等(文)約義配同釋以義類相似雲初地即八地等也。

    但于難者。

    以最後無所有何次一句為頓教正意也。

     一。

    如楞伽雲初地即八地(文)頓教十地欤答。

    爾也難雲。

    三十二菩薩不二終教。

    淨名默理是頓教也。

    今此初地為八地等頓教。

    不可有地位義成也。

    何以之頓教地位雲耶答。

    當段上一切行位皆不可說雲結若見行位差别相等即倒雲若寄言顯雲若言則差别言也。

    寄言顯雲非頓教十地耶。

    但于難者。

    于頓教之機。

    可有二類之别也。

    從無言默理等直入之機(是一)即之得無言理。

    即地位解寂靜無次第義之類(是一)即頓诠此理故名頓教等者。

    一向不可限無言無文等。

    頓诠此理即是頓教也。

     一。

    無所有有何次第(文)引楞伽經所說欤答。

    爾也難雲。

    經文隻雲無所有何次。

    一有字并第字無之。

    何雲經文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一義雲。

    何次之次字本含有之文點故。

    章主直加引示之欤一義雲。

    經雲無所有何次。

    此有字或屬上或屬下兩度讀之。

    以有字再可讀。

    為欲易解故。

    無所有有何次第釋也。

    謂一無所有。

    二有何次。

    例如俱舍論第二十卷也尋雲。

    其例委意如何答。

    如俱舍論第二十卷經部破薩婆多三世實有。

    頌曰。

    何礙用雲何(文)頌疏第二十雲何礙用雲何者。

    此用字兩度言之。

    一何礙用。

    二用雲何。

    礙用者。

    經部破雲。

    汝說三世法體常有。

    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何法礙用時有時無。

    用雲何者。

    汝說法體由作用。

    故三世有别。

    又此作用雲何得說為去來今。

    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用上有用便緻無窮(文)準此可知。

     一。

    六位不同随得一位(文)圓教意立十信為位欤答。

    爾也難雲。

    終教既不成位。

    圓教何可立位耶。

    是以探玄記第四雲。

    若約寄法即同終教(文)答。

    當段加之披圓經文。

    第二會說十信。

    第三會說十住等。

    既别開一會說十信。

    豈不立為位哉。

    是以圓覺略抄五下雲。

    一信位者。

    然約圓頓之宗。

    此位是萬行萬德根本。

    初心同佛方名信故。

    不信自心是如來藏非菩薩。

    故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故。

    故花嚴特開一會六品說之。

    此經起信皆開為一位。

    權教漸教中多不開者。

    彼但信教便名為信。

    未必悟解故。

    如道上輕毛随風不定故。

    十千劫方入初發心住(文)意雲。

    花嚴圓覺起信以圓頓之宗故。

    特開一會立十信為一信。

    以不開為位之教卻為權教漸教(為言)但于難者。

    若寄終教分行位不同之時。

    以十信是行而非位故不成位也。

    若約十信終心作佛得果之時者。

    十信亦可成位。

    故知處之解釋各述一邊。

    圓教意十信一位可通二義欤。

    方便正位分時。

    十信位方便故是不入。

    方便正位合位雲時終教又住也尋雲。

    随得一位得一切位義從十信初可談此義欤答。

    不爾也。

    設圓機也。

    圓教稱法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