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四(第三行位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成覺一生入無餘。
故中品下品部行也。
聲聞下中品也。
然無佛世出世獨覺故獨覺之三品雲也。
下品從解脫分至暖等死也。
後出無佛世得果。
中品住果更生也。
後出佛世得果。
此二聲聞緣覺部行也。
與聲聞同也。
上品可知一座成覺也景疏指事引文也(可見之)性同者部行欤”。
一。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文)始教意判聲聞位不退。
依何論說判耶答。
依佛性論也難雲。
凡定教法相可依瑜伽唯識等。
然瑜伽二十一說聲聞不退正判忍位欤。
仍景興道倫等意皆以忍位為不退。
今何引用見道始得不退之論文耶。
就中此佛性論是終教之依憑也。
何引此論釋始教義耶答。
實雖此佛性論之正所宗是終教意。
而為破薩婆多五性各别故明彼部所妄計有性無性之相。
因其義便兼舉大乘權教三乘人得佛性之階位。
即此大乘權教既許三乘各别以判其不退。
豈非始教之義耶。
仍引用之以為依憑。
誰雲不然耶。
但于瑜伽論者。
是随轉理門之說欤。
若約實義。
則以今佛性論見道十六心中第一苦法智忍方得不退之文可為定判也問。
凡論退不退之遲速者。
可由智行勝劣。
且如菩薩者。
終教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
受行之菩薩解行頓契實理故。
願智殊勝入初住即得不退。
是速疾也。
然始教未盡法源故。
願智力劣。
至十回向方得不退。
是遲延也。
若爾聲聞亦爾。
然今愚法即忍位不退。
不愚法至苦忍有佛意耶答。
凡權施不了之教者。
一往對機以誘引之。
不可責盡理欤問。
以佛性論為三乘不退之證不可爾。
正見論文雲即得佛性。
是即明證得佛性之位(見)何為位不退之證耶答。
佛性論第一雲。
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文)問。
佛性論文依薩婆多義述之。
何可為始教門證耶何況聲聞忍位是不退位也。
何至苦忍判不退耶。
次緣覺不淨觀以後一座成覺聖也。
何至世第一又得不退可雲耶答。
前位雖不退。
不退極處判不退也。
此即覺勝劣定之也。
但至薩婆多意何雲始教雲難者。
大師餘處釋中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說。
以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也(雲雲)問。
如此釋者。
既非薩婆多說。
何雲若依毗昙耶答。
不談性得佛性立修德等薩婆多義雲欤。
悉非依薩婆多也尋雲。
今此不退惡趣不退欤。
又位乘不不退欤答。
共不退欤問。
小乘猶忍位立不退。
大乘聲聞何至見道始可得不退耶答。
又亦菩薩等者。
瑜伽異說出也當段如瑜伽雲者。
三十七卷也。
此付清涼大師始教義第七住不退義出間論義也。
宗性僧正始教機上中下三品。
上根七住。
中根十回向不退。
下根初地初不退得也/會釋セラレケリト口傳スル也。
十一日 一。
菩薩至十回向方皆不退(文)不退者初回向已上不退欤。
第十回向不退欤答。
自初回向不退也難雲。
探玄記雲。
依佛性論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位(文)既雲至此位滿等。
如何答。
準佛性論。
雲聲聞苦忍已上獨覺世第一法已上菩薩十回向已上。
既三乘共雲已上。
明知各入其位即是應得不退。
故今章雲至十回向方皆不退者。
才至初回向即得不退(為言)但于探玄記釋者。
此釋意總以三賢為一解行位。
于中判不退時。
即以十回向為不退。
然以十回向是解行位滿故雲位滿也。
言此位者。
次上所标之行位也。
非謂别指十回向滿心也問。
且依章主意或雲十回向不退。
或雲地前總退。
爾者隻是異說不可和會欤。
如何答。
義苑釋佛性瑜伽二論雲。
前據佛性上賢不退。
此約瑜伽三賢皆退。
何以爾者。
謂前約勝行。
此論見真故。
各成不退之義耳(文)問。
不退者其相如何答。
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
已得不退者。
于自地所得法者永不退轉也。
設雖自地法于未得者退義可有也。
況于他地者。
必可退也。
但今不退者。
于自地法者不簡已得未得不同。
更不可為退轉也。
若于他地法者。
亦退轉義可有。
若依佛性論意者。
十回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
既入十回向者。
更于已得法者不可為退轉也。
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
初地已前設雖自地法。
于未得退轉也。
若入初地者。
于自地法者已得未得俱不退欤。
于他地法者不遮退義也。
若依第八地已上者。
于他地法即不退轉也。
無相無功用念念增進故也問。
佛性論意。
聲聞苦忍不退義。
于世第一法位者退堕餘乘及惡趣欤答。
聲聞正于世第一位者無退義。
猶是有漏心故可退堕之義。
是故約決定雲苦忍不退也。
世第一法但是一刹那故。
實義無退義也。
約容有退位攝也尋雲。
若爾者。
獨覺世第一及菩薩十回向猶是有漏故。
約容有如何不為退位耶答。
獨覺菩薩種性勝故。
約容有更無退義。
是故世第一法不退雲或十回向不退雲也尋雲。
若爾者。
定三乘定性時。
聲聞至忍位定種性釋。
所诠忍位已上不退故。
于不退位定種性(見)如何答。
上定種性成就位分鬥也。
别依退不退二義非釋種性成否也。
今佛性論又不依種性成否正定不退位鬥也問。
定直進菩薩不退之時。
分别部心薩婆多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
何以分别部能立不退證始教直進之不退耶答。
小乘分别部所立退者。
彼部意豈于菩薩許十回向不退義耶。
以之得知。
今此不退是大乘中三乘不退也雲事。
所诠論主心即在大乘故。
動分别部能立義明中交明大乘義也法花玄贊二雲。
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
自後不退生邪見故。
二位不退。
十住第七名不退位。
自後不退入二乘故。
三證不退。
初地以上即名不退。
所證得不退失故。
四行不退。
八地以上名不退地。
有無為法皆能條故(雲雲)。
一。
菩薩地前總說為退(文)章主意地前總退欤答。
爾也難雲。
定種性事至堪任既是或十信終或初住等也。
又此始教中同定不退引佛性論十回向(雲雲)爾者地前總退義自語相違。
雲何答。
今地前總退之義章家之所立也。
任當段釋也。
但于難者。
此義且依有漏位雲總退欤。
始教機有三品。
約下根雲地前總退欤尋雲。
地前總退者。
退菩薩乘堕二乘等欤答。
不爾。
但往惡趣者名退。
非退菩薩乘也尋雲。
猶堕諸惡趣故者約業系欤答。
問異補阙章有二說也。
寬永元年(甲子)三月十一日。
為春季談義,古抄書集令不審沙汰者也。
不可有定量矣。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二)
故中品下品部行也。
聲聞下中品也。
然無佛世出世獨覺故獨覺之三品雲也。
下品從解脫分至暖等死也。
後出無佛世得果。
中品住果更生也。
後出佛世得果。
此二聲聞緣覺部行也。
與聲聞同也。
上品可知一座成覺也景疏指事引文也(可見之)性同者部行欤”。
一。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文)始教意判聲聞位不退。
依何論說判耶答。
依佛性論也難雲。
凡定教法相可依瑜伽唯識等。
然瑜伽二十一說聲聞不退正判忍位欤。
仍景興道倫等意皆以忍位為不退。
今何引用見道始得不退之論文耶。
就中此佛性論是終教之依憑也。
何引此論釋始教義耶答。
實雖此佛性論之正所宗是終教意。
而為破薩婆多五性各别故明彼部所妄計有性無性之相。
因其義便兼舉大乘權教三乘人得佛性之階位。
即此大乘權教既許三乘各别以判其不退。
豈非始教之義耶。
仍引用之以為依憑。
誰雲不然耶。
但于瑜伽論者。
是随轉理門之說欤。
若約實義。
則以今佛性論見道十六心中第一苦法智忍方得不退之文可為定判也問。
凡論退不退之遲速者。
可由智行勝劣。
且如菩薩者。
終教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
受行之菩薩解行頓契實理故。
願智殊勝入初住即得不退。
是速疾也。
然始教未盡法源故。
願智力劣。
至十回向方得不退。
是遲延也。
若爾聲聞亦爾。
然今愚法即忍位不退。
不愚法至苦忍有佛意耶答。
凡權施不了之教者。
一往對機以誘引之。
不可責盡理欤問。
以佛性論為三乘不退之證不可爾。
正見論文雲即得佛性。
是即明證得佛性之位(見)何為位不退之證耶答。
佛性論第一雲。
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文)問。
佛性論文依薩婆多義述之。
何可為始教門證耶何況聲聞忍位是不退位也。
何至苦忍判不退耶。
次緣覺不淨觀以後一座成覺聖也。
何至世第一又得不退可雲耶答。
前位雖不退。
不退極處判不退也。
此即覺勝劣定之也。
但至薩婆多意何雲始教雲難者。
大師餘處釋中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說。
以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也(雲雲)問。
如此釋者。
既非薩婆多說。
何雲若依毗昙耶答。
不談性得佛性立修德等薩婆多義雲欤。
悉非依薩婆多也尋雲。
今此不退惡趣不退欤。
又位乘不不退欤答。
共不退欤問。
小乘猶忍位立不退。
大乘聲聞何至見道始可得不退耶答。
又亦菩薩等者。
瑜伽異說出也當段如瑜伽雲者。
三十七卷也。
此付清涼大師始教義第七住不退義出間論義也。
宗性僧正始教機上中下三品。
上根七住。
中根十回向不退。
下根初地初不退得也/會釋セラレケリト口傳スル也。
十一日 一。
菩薩至十回向方皆不退(文)不退者初回向已上不退欤。
第十回向不退欤答。
自初回向不退也難雲。
探玄記雲。
依佛性論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位(文)既雲至此位滿等。
如何答。
準佛性論。
雲聲聞苦忍已上獨覺世第一法已上菩薩十回向已上。
既三乘共雲已上。
明知各入其位即是應得不退。
故今章雲至十回向方皆不退者。
才至初回向即得不退(為言)但于探玄記釋者。
此釋意總以三賢為一解行位。
于中判不退時。
即以十回向為不退。
然以十回向是解行位滿故雲位滿也。
言此位者。
次上所标之行位也。
非謂别指十回向滿心也問。
且依章主意或雲十回向不退。
或雲地前總退。
爾者隻是異說不可和會欤。
如何答。
義苑釋佛性瑜伽二論雲。
前據佛性上賢不退。
此約瑜伽三賢皆退。
何以爾者。
謂前約勝行。
此論見真故。
各成不退之義耳(文)問。
不退者其相如何答。
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
已得不退者。
于自地所得法者永不退轉也。
設雖自地法于未得者退義可有也。
況于他地者。
必可退也。
但今不退者。
于自地法者不簡已得未得不同。
更不可為退轉也。
若于他地法者。
亦退轉義可有。
若依佛性論意者。
十回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
既入十回向者。
更于已得法者不可為退轉也。
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
初地已前設雖自地法。
于未得退轉也。
若入初地者。
于自地法者已得未得俱不退欤。
于他地法者不遮退義也。
若依第八地已上者。
于他地法即不退轉也。
無相無功用念念增進故也問。
佛性論意。
聲聞苦忍不退義。
于世第一法位者退堕餘乘及惡趣欤答。
聲聞正于世第一位者無退義。
猶是有漏心故可退堕之義。
是故約決定雲苦忍不退也。
世第一法但是一刹那故。
實義無退義也。
約容有退位攝也尋雲。
若爾者。
獨覺世第一及菩薩十回向猶是有漏故。
約容有如何不為退位耶答。
獨覺菩薩種性勝故。
約容有更無退義。
是故世第一法不退雲或十回向不退雲也尋雲。
若爾者。
定三乘定性時。
聲聞至忍位定種性釋。
所诠忍位已上不退故。
于不退位定種性(見)如何答。
上定種性成就位分鬥也。
别依退不退二義非釋種性成否也。
今佛性論又不依種性成否正定不退位鬥也問。
定直進菩薩不退之時。
分别部心薩婆多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
何以分别部能立不退證始教直進之不退耶答。
小乘分别部所立退者。
彼部意豈于菩薩許十回向不退義耶。
以之得知。
今此不退是大乘中三乘不退也雲事。
所诠論主心即在大乘故。
動分别部能立義明中交明大乘義也法花玄贊二雲。
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
自後不退生邪見故。
二位不退。
十住第七名不退位。
自後不退入二乘故。
三證不退。
初地以上即名不退。
所證得不退失故。
四行不退。
八地以上名不退地。
有無為法皆能條故(雲雲)。
一。
菩薩地前總說為退(文)章主意地前總退欤答。
爾也難雲。
定種性事至堪任既是或十信終或初住等也。
又此始教中同定不退引佛性論十回向(雲雲)爾者地前總退義自語相違。
雲何答。
今地前總退之義章家之所立也。
任當段釋也。
但于難者。
此義且依有漏位雲總退欤。
始教機有三品。
約下根雲地前總退欤尋雲。
地前總退者。
退菩薩乘堕二乘等欤答。
不爾。
但往惡趣者名退。
非退菩薩乘也尋雲。
猶堕諸惡趣故者約業系欤答。
問異補阙章有二說也。
寬永元年(甲子)三月十一日。
為春季談義,古抄書集令不審沙汰者也。
不可有定量矣。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