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四(第三行位章)
關燈
小
中
大
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近見道說。
獨此得加行名○問。
初位心猛獨名資糧。
四善近見獨名加行答。
以近見道名加行。
初位不得此名。
加功萬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故于五道中四善獨名加行者。
近見道義故。
彼初位不得此名。
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此不齊解○前解為勝(文)但于難者。
今約不齊解故非相違難雲。
加功而行萬行。
初位亦得此名者。
四善根亦望大果可有資糧義。
何四善根不名資糧耶答。
初位發心最猛利名資糧。
四善根不名資糧。
萬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也。
若齊解者。
此四善根果之資糧亦可名資糧。
今以不齊解述記前解為勝釋故依初義也。
六日 一。
又亦為說幹惠等十地(文)今此三乘共十地回心教中建立欤答。
爾也難雲。
始教聲聞若定性。
于佛地菩薩地等絕望何可有引入義耶答。
鈔十九下雲。
今先例名後當釋義。
初例名者。
一幹慧地○十佛地。
大品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皆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雲通三乘法也。
二解釋者。
初幹慧地者。
三乘初心通名幹慧。
即是大乘三賢之位。
小乘即是五位心等(文)付三乘共經十地。
聲聞留七地。
獨覺留八地。
又菩薩唯九地修行等也。
況當段上一為引愚法二乘令回心故。
施設回心教(文)但于難者。
自元始教中若定性成佛不雲。
但自乘上有佛果令知計也。
非相違。
一。
欲引二乘望上不足乃至得聖果故(文)二乘誘引義述欤答。
爾也難雲。
設雖十地内有菩薩地佛地。
三乘位相水火異也。
何為誘引二乘之教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為令知下位不足欣樂上佛果故。
無相違也尋雲。
望上不足者。
二乘果上置佛果故。
望上不足雲欤答。
常義爾也。
但一義雲。
第七已辨地置聲聞極果。
第八置緣覺果。
其上置菩薩因位。
第十置佛果。
故望第九菩薩成望上不足義也。
一。
以二乘人于現身上得聖果故(文)回心教二乘于現身證聖果欤答。
爾也難雲。
二乘得果形極速。
猶經三生也。
俱舍論二十三雲。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第二生起決擇分。
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雲雲)何雲現身得果耶。
何況顯揚論等中述證果之遲速。
極速三生四生等義有之。
如何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相宗仲算私記雲。
凡夫不覺生多少○聖人知業多少(雲雲)凡夫不知生多少故。
欲現身得果也。
實雖不可得。
約彼志雲現身等也。
若知業多少。
第三生人亦修可得也。
折薪記釋不約志念。
約分段身雲現身欤。
七日 一。
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文)引向者。
愚法二乘大乘者菩薩乘欤答。
爾也難雲。
回心教聲聞之中有定不定性。
若雲引向菩薩乘者。
唯限不定出不定性。
引向菩薩乘故。
雲漸漸引向也。
何所引雲愚法耶答所引小乘是愚法二乘。
所向大乘是直進菩薩。
如是能引向者即是回心教也。
複古雲。
此既下指此回心教。
退非愚法進非菩薩。
即是三乘中聲聞乘也(文)但于難者伴一義也。
一。
二為直進人顯位相者(文)直進菩薩者。
唯局頓悟機欤。
可通漸頓二機欤。
答。
可通漸頓二機欤難雲。
直進者對迂回之言也。
故知對漸悟迂回之機教立頓悟直進之機教。
若雲直進中攝漸悟者。
回心教是為何機耶又教是直進機是漸悟。
豈為機教相當耶。
義苑雲。
不涉小乘而來故雲直進(文)是則直進者唯局頓悟也。
如何答。
但雲回心教雲直進教。
則如次二乘教與菩薩教也。
若彼二乘人回心向大行菩薩大行已去。
皆是直進教所被機也。
故知直進菩薩之名可通漸頓二機欤。
但于難者。
回心菩薩回心向大之後可經五十二位故。
名直進菩薩。
故非相違。
一。
二為直進人(文)今此直進中可攝小乘教菩薩耶答。
不攝小乘菩薩也難雲。
五十要問答上雲。
維摩思益仁王勝天王迦葉佛藏等為直進菩薩。
仍直進有二種。
一大乘中直進。
二小乘中直進菩薩。
此二處教亦有同異。
準攝可知(文)答。
如探玄記第一雲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者。
别教名兼通小乘。
同教稱亦通三乘。
可例知之。
當章者大乘直進也。
不可攝小乘菩薩也。
但于難者。
要問之釋别途之建立也。
凡名目無定。
不可一概也。
八日 一。
又以十地說為見修(文)初地入心之全為見道欤答。
爾也難雲。
清涼一處解釋以初地之全屬見道攝二地已後方為修道(見)故上所引折薪雲見屬初地等者是也。
如何答。
大疏三下釋五位中雲。
三通達位。
即是見道。
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
名為修道(文)意雲。
以初地入心為見道。
以住心已後為修道也。
述記釋修道轉依雲。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來(文)鈔十三上雲初地二見道後即是修道。
且約地分見屬初地。
故從二說(文)意雲。
今且以約地分故。
初地之全總屬見道。
從二地說為修道。
其實于初地中唯以二見道為見道。
是入心也。
住心已後屬修道(為言)但于難者。
自元約地初地之全總屬見道故。
非相違尋雲。
若初地入心為見道者。
彼入心中取一分為見道欤。
取全分欤答。
一義雲。
取入心之全也問。
當章斷惑義十八門寄在中第三門引梁攝論三十三僧祇。
依彼論意。
地地之中入住出三心各經一僧祇劫。
故知初地入心可經多劫。
何悉屬見道耶。
以見道雖有直相二。
而其時短促未積劫數故。
明知彼多劫中一分可為見道不可取全雲事。
次慈恩對法抄舉得滅定之人。
約十地入住出三心即有三十人(雲雲)就見道位無入滅定者。
以入心長遠故。
雖其一分是屬見道。
而不遮餘分屬修道故有入滅定之人欤。
如何答。
見道位有真相二見。
于相見中亦有三心十六心。
于十六心中更有所取能取上下八谛之二類。
如此修習豈不經多劫耶次于對法抄釋者。
彼且舉應得之人體未必見道位即得滅定欤。
或又言總意别欤。
故彼師述記第十釋修道轉依雲。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漸次究竟金剛道來(文)此亦取入心全總為見道(見)。
一。
為影似小乘故(文)以十二住義影似小乘欤答。
爾也難雲。
回心教自元引小故。
尤可同小乘。
直進之教非回小之教。
何必可雲影似小乘耶。
若影似小乘引小機者。
何可雲異回心教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直
近見道說。
獨此得加行名○問。
初位心猛獨名資糧。
四善近見獨名加行答。
以近見道名加行。
初位不得此名。
加功萬行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故于五道中四善獨名加行者。
近見道義故。
彼初位不得此名。
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
此不齊解○前解為勝(文)但于難者。
今約不齊解故非相違難雲。
加功而行萬行。
初位亦得此名者。
四善根亦望大果可有資糧義。
何四善根不名資糧耶答。
初位發心最猛利名資糧。
四善根不名資糧。
萬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也。
若齊解者。
此四善根果之資糧亦可名資糧。
今以不齊解述記前解為勝釋故依初義也。
六日 一。
又亦為說幹惠等十地(文)今此三乘共十地回心教中建立欤答。
爾也難雲。
始教聲聞若定性。
于佛地菩薩地等絕望何可有引入義耶答。
鈔十九下雲。
今先例名後當釋義。
初例名者。
一幹慧地○十佛地。
大品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皆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雲通三乘法也。
二解釋者。
初幹慧地者。
三乘初心通名幹慧。
即是大乘三賢之位。
小乘即是五位心等(文)付三乘共經十地。
聲聞留七地。
獨覺留八地。
又菩薩唯九地修行等也。
況當段上一為引愚法二乘令回心故。
施設回心教(文)但于難者。
自元始教中若定性成佛不雲。
但自乘上有佛果令知計也。
非相違。
一。
欲引二乘望上不足乃至得聖果故(文)二乘誘引義述欤答。
爾也難雲。
設雖十地内有菩薩地佛地。
三乘位相水火異也。
何為誘引二乘之教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為令知下位不足欣樂上佛果故。
無相違也尋雲。
望上不足者。
二乘果上置佛果故。
望上不足雲欤答。
常義爾也。
但一義雲。
第七已辨地置聲聞極果。
第八置緣覺果。
其上置菩薩因位。
第十置佛果。
故望第九菩薩成望上不足義也。
一。
以二乘人于現身上得聖果故(文)回心教二乘于現身證聖果欤答。
爾也難雲。
二乘得果形極速。
猶經三生也。
俱舍論二十三雲。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第二生起決擇分。
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雲雲)何雲現身得果耶。
何況顯揚論等中述證果之遲速。
極速三生四生等義有之。
如何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相宗仲算私記雲。
凡夫不覺生多少○聖人知業多少(雲雲)凡夫不知生多少故。
欲現身得果也。
實雖不可得。
約彼志雲現身等也。
若知業多少。
第三生人亦修可得也。
折薪記釋不約志念。
約分段身雲現身欤。
七日 一。
方便漸漸引向大乘故(文)引向者。
愚法二乘大乘者菩薩乘欤答。
爾也難雲。
回心教聲聞之中有定不定性。
若雲引向菩薩乘者。
唯限不定出不定性。
引向菩薩乘故。
雲漸漸引向也。
何所引雲愚法耶答所引小乘是愚法二乘。
所向大乘是直進菩薩。
如是能引向者即是回心教也。
複古雲。
此既下指此回心教。
退非愚法進非菩薩。
即是三乘中聲聞乘也(文)但于難者伴一義也。
一。
二為直進人顯位相者(文)直進菩薩者。
唯局頓悟機欤。
可通漸頓二機欤。
答。
可通漸頓二機欤難雲。
直進者對迂回之言也。
故知對漸悟迂回之機教立頓悟直進之機教。
若雲直進中攝漸悟者。
回心教是為何機耶又教是直進機是漸悟。
豈為機教相當耶。
義苑雲。
不涉小乘而來故雲直進(文)是則直進者唯局頓悟也。
如何答。
但雲回心教雲直進教。
則如次二乘教與菩薩教也。
若彼二乘人回心向大行菩薩大行已去。
皆是直進教所被機也。
故知直進菩薩之名可通漸頓二機欤。
但于難者。
回心菩薩回心向大之後可經五十二位故。
名直進菩薩。
故非相違。
一。
二為直進人(文)今此直進中可攝小乘教菩薩耶答。
不攝小乘菩薩也難雲。
五十要問答上雲。
維摩思益仁王勝天王迦葉佛藏等為直進菩薩。
仍直進有二種。
一大乘中直進。
二小乘中直進菩薩。
此二處教亦有同異。
準攝可知(文)答。
如探玄記第一雲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者。
别教名兼通小乘。
同教稱亦通三乘。
可例知之。
當章者大乘直進也。
不可攝小乘菩薩也。
但于難者。
要問之釋别途之建立也。
凡名目無定。
不可一概也。
八日 一。
又以十地說為見修(文)初地入心之全為見道欤答。
爾也難雲。
清涼一處解釋以初地之全屬見道攝二地已後方為修道(見)故上所引折薪雲見屬初地等者是也。
如何答。
大疏三下釋五位中雲。
三通達位。
即是見道。
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
名為修道(文)意雲。
以初地入心為見道。
以住心已後為修道也。
述記釋修道轉依雲。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來(文)鈔十三上雲初地二見道後即是修道。
且約地分見屬初地。
故從二說(文)意雲。
今且以約地分故。
初地之全總屬見道。
從二地說為修道。
其實于初地中唯以二見道為見道。
是入心也。
住心已後屬修道(為言)但于難者。
自元約地初地之全總屬見道故。
非相違尋雲。
若初地入心為見道者。
彼入心中取一分為見道欤。
取全分欤答。
一義雲。
取入心之全也問。
當章斷惑義十八門寄在中第三門引梁攝論三十三僧祇。
依彼論意。
地地之中入住出三心各經一僧祇劫。
故知初地入心可經多劫。
何悉屬見道耶。
以見道雖有直相二。
而其時短促未積劫數故。
明知彼多劫中一分可為見道不可取全雲事。
次慈恩對法抄舉得滅定之人。
約十地入住出三心即有三十人(雲雲)就見道位無入滅定者。
以入心長遠故。
雖其一分是屬見道。
而不遮餘分屬修道故有入滅定之人欤。
如何答。
見道位有真相二見。
于相見中亦有三心十六心。
于十六心中更有所取能取上下八谛之二類。
如此修習豈不經多劫耶次于對法抄釋者。
彼且舉應得之人體未必見道位即得滅定欤。
或又言總意别欤。
故彼師述記第十釋修道轉依雲。
即于初地住出心後漸次究竟金剛道來(文)此亦取入心全總為見道(見)。
一。
為影似小乘故(文)以十二住義影似小乘欤答。
爾也難雲。
回心教自元引小故。
尤可同小乘。
直進之教非回小之教。
何必可雲影似小乘耶。
若影似小乘引小機者。
何可雲異回心教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