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四(第三行位章)
關燈
小
中
大
許遊觀無漏(雲雲)又欲界地起有漏智伏惑事許。
此等義故十一地為能治也(雲雲)複古雲。
未至定地與滅受想(文)料簡同也尋雲。
滅受想地者中間禅欤可尋之。
一。
九地十一地(文)為行位之地欤答。
爾也難雲。
凡位者。
就智行熟不熟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異生依業惑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
今何以此等為位耶答。
二乘聖者若約所斷見思兩惑。
并依止界地建立。
有向果不同故。
謂見道中法忍法智約斷欲界煩惱以立之。
類忍類智約斷上二界煩惱以立之。
若修道中約九地九品煩惱立一來已上向果不同。
如常所說。
既約界地有斷惑次第。
又立向果不同故。
屬行位。
攝也。
大乘不爾故不立為位也。
但于難者。
此非行位。
行位所依出之。
故非相違也。
四日 一。
至忍位得不退(文)小乘教以忍位已上為位不退者。
以不堕惡趣為由欤答。
隻下不落不退取也難雲。
既判忍不堕惡趣。
不堕惡趣為由(見)答。
俱舍論二十三雲。
此順決擇分四皆修所成○初二亦退舍(文)論曰。
初二善根亦由退舍。
由死退者唯異生非聖。
由失地舍唯聖非異生。
忍及世第一異亦無退(文)折雲。
言忍位者即第三善根也。
忍者印也。
謂修行者至此位印四谛下所诠之理亦名決定。
謂諸修善者至此處決定不退故(文)(不退ニヤウヤウアリ是ハタタ下ヘヲチヌヲ忍不堕惡趣トテ不退ニ取ル也)心雲。
舍三アリ。
一失地唯聖也。
二命終舍唯異生也。
此二通四善根。
三退舍。
于四善根聖人一向無退舍之義。
付凡夫後二善根都無退舍。
先二善根有無不定也。
故雲忍不退也。
非謂不堕惡趣不退但于難者。
忍不堕惡趣者。
不退上勝利功能也。
下忍位得惡趣不生。
上忍位中得無想北州二形等不生也尋雲。
今忍位不退者。
二十部小乘中何部意耶答。
毗昙義若依成實。
暖位不退欤。
俱舍頌雲。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堕惡趣第一入離生(文)探玄記第三雲。
成實暖頂已上釋名正定永不退故。
毗昙忍心已上方得不退。
若依地論。
見道已上方名正定(文)準此可知問。
于忍位有上中下。
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欤答爾也。
一。
問何小乘行位等相不廣顯耶(文)此問答意局當章欤答。
通前後諸科也難雲。
若實通諸科者。
何于初章不緻此問答耶若安中間兼通前後者。
何不安依身章等耶答。
折薪雲。
此問答雖見于此。
實通前後諸科意(文)先德注解分明也。
但于難者。
心識種性之二章直談所依法理故。
約機法之二義判五教之施設。
即每章未緻其問答者是也。
行位已下諸科有。
始明能依之修斷等事。
而今行位章是最初故殊在此科。
初為此問答也。
既小乘異大理無疑。
故準此。
一。
若依初教○此中有二(文)始教中回心直進之二教者。
豎約一機之始終欤。
橫約大小之二機欤答。
二意共可有之也難雲。
回心直進者。
如次漸頓二機也。
何雲一機之始終耶。
五日 一。
施設回心教(文)回心教者指深密第二時教欤。
又通第三時聲聞欤。
通以第二第三時聲聞行位等名回心教欤答。
可通第二第三時聲聞行位等欤難雲。
探玄記釋假立聲聞藏雲。
如大乘經中。
為引聲聞令回心故。
所立法門亦同聲聞名數而說。
如無作四谛及道品等。
如諸大乘經中說(文)如此釋者。
假終教已上聲聞之行位等建立皆可雲回心教耶。
加之當章文所引智論三乘共十地中菩薩地者。
觀喜等十地也。
又以佛地攝十地之内事同二乘現身得果之義(雲雲)爾者菩薩行位佛果相若同二乘誘引。
皆回心教可雲(見)如何答。
當章心有三重。
初見等四位全同愚法。
次資加等五位唯識等論中本是菩薩行位也。
又通聲聞三者三乘兼雜位。
如幹慧等。
此三重建立皆回心教也。
所被但聲聞也。
但于難者。
此外假立聲聞藏縱雖通終教。
所被機既聲聞也。
可攝回心教欤尋雲。
回心教之所被機者局不定性欤。
通定性欤答。
通定不定也。
如瑜伽聲聞決擇等也。
但約自宗五教建立者。
以舍權入實為本意故。
今回心教安立以不定性為當機。
顯一切二乘回小入大之旨。
故兼含定性皆成之義也答。
二義但可有之也。
若約漸悟則是一機之始終也。
故折薪雲。
回心教亦名始教之初。
直進亦名始教之終(文)若對頓悟。
則是大小之二機也。
故斷惑章雲。
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斷惑差别。
由此是其三乘教故(文)但于難者。
非聲聞有差别。
顯有盡理不盡。
以為引小趣大之方便。
又令發信解大乘之菩提心也。
依之探玄記第一雲。
問。
此中所說既與小乘諸部不同。
豈聲聞人有兩種耶。
答。
此約教中說聲聞法盡理不盡故開為二。
非謂聲聞亦有差别(文)。
一。
分前三種為資糧位○是近方便(文)以資糧加行二位為遠近方便者。
望見道雲遠近欤。
又望極果欤答。
一義雲。
雖兼正有異并可通遠近也難雲。
唯識論。
第九雲。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疏雲望菩提為号○此即依自利釋)為有情故勤求解脫。
由此亦名順解脫分(疏雲望涅槃為因)此論疏等心。
資糧名遠望菩提涅槃之極果也。
但資糧名約自利順解脫名約利他(見)又同論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
複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
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
立加行名(文)此論心。
資糧者遠望佛果。
加行者近望見道也。
如何但于難者。
唯識論約正以義顯故。
三賢望極果令得資糧名。
四善根望見道立加行名。
是則應之配屬也。
若再往言之不可妨互通欤。
如何答。
一義雲。
雖兼正有異。
并可通遠近。
謂三賢雖正望極果得資糧名。
而不可遮兼望見道為方便之義。
四善根雖正望見道近作加行。
而不可遮兼望極果遠為方便之義又清涼演義抄十四下釋四加行位雲。
望于地上即為十地之加行也(文)如解釋加行位不局見道。
通望十地成加行(見)。
一。
為資糧位○為加行位(文)資糧加行之得名者三賢四善根互通欤答。
唯三賢名資糧不通四善根也。
加行之得名通三賢也難雲。
加行名通資糧者。
資糧名可通加行也。
何不齊耶答。
唯識論雲。
非資糧無加行義(文)述記九(末)雲。
對法八說。
所有資糧皆加行道。
有加行道而非資糧。
此四善根非資糧道。
加功
此等義故十一地為能治也(雲雲)複古雲。
未至定地與滅受想(文)料簡同也尋雲。
滅受想地者中間禅欤可尋之。
一。
九地十一地(文)為行位之地欤答。
爾也難雲。
凡位者。
就智行熟不熟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異生依業惑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
今何以此等為位耶答。
二乘聖者若約所斷見思兩惑。
并依止界地建立。
有向果不同故。
謂見道中法忍法智約斷欲界煩惱以立之。
類忍類智約斷上二界煩惱以立之。
若修道中約九地九品煩惱立一來已上向果不同。
如常所說。
既約界地有斷惑次第。
又立向果不同故。
屬行位。
攝也。
大乘不爾故不立為位也。
但于難者。
此非行位。
行位所依出之。
故非相違也。
四日 一。
至忍位得不退(文)小乘教以忍位已上為位不退者。
以不堕惡趣為由欤答。
隻下不落不退取也難雲。
既判忍不堕惡趣。
不堕惡趣為由(見)答。
俱舍論二十三雲。
此順決擇分四皆修所成○初二亦退舍(文)論曰。
初二善根亦由退舍。
由死退者唯異生非聖。
由失地舍唯聖非異生。
忍及世第一異亦無退(文)折雲。
言忍位者即第三善根也。
忍者印也。
謂修行者至此位印四谛下所诠之理亦名決定。
謂諸修善者至此處決定不退故(文)(不退ニヤウヤウアリ是ハタタ下ヘヲチヌヲ忍不堕惡趣トテ不退ニ取ル也)心雲。
舍三アリ。
一失地唯聖也。
二命終舍唯異生也。
此二通四善根。
三退舍。
于四善根聖人一向無退舍之義。
付凡夫後二善根都無退舍。
先二善根有無不定也。
故雲忍不退也。
非謂不堕惡趣不退但于難者。
忍不堕惡趣者。
不退上勝利功能也。
下忍位得惡趣不生。
上忍位中得無想北州二形等不生也尋雲。
今忍位不退者。
二十部小乘中何部意耶答。
毗昙義若依成實。
暖位不退欤。
俱舍頌雲。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堕惡趣第一入離生(文)探玄記第三雲。
成實暖頂已上釋名正定永不退故。
毗昙忍心已上方得不退。
若依地論。
見道已上方名正定(文)準此可知問。
于忍位有上中下。
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欤答爾也。
一。
問何小乘行位等相不廣顯耶(文)此問答意局當章欤答。
通前後諸科也難雲。
若實通諸科者。
何于初章不緻此問答耶若安中間兼通前後者。
何不安依身章等耶答。
折薪雲。
此問答雖見于此。
實通前後諸科意(文)先德注解分明也。
但于難者。
心識種性之二章直談所依法理故。
約機法之二義判五教之施設。
即每章未緻其問答者是也。
行位已下諸科有。
始明能依之修斷等事。
而今行位章是最初故殊在此科。
初為此問答也。
既小乘異大理無疑。
故準此。
一。
若依初教○此中有二(文)始教中回心直進之二教者。
豎約一機之始終欤。
橫約大小之二機欤答。
二意共可有之也難雲。
回心直進者。
如次漸頓二機也。
何雲一機之始終耶。
五日 一。
施設回心教(文)回心教者指深密第二時教欤。
又通第三時聲聞欤。
通以第二第三時聲聞行位等名回心教欤答。
可通第二第三時聲聞行位等欤難雲。
探玄記釋假立聲聞藏雲。
如大乘經中。
為引聲聞令回心故。
所立法門亦同聲聞名數而說。
如無作四谛及道品等。
如諸大乘經中說(文)如此釋者。
假終教已上聲聞之行位等建立皆可雲回心教耶。
加之當章文所引智論三乘共十地中菩薩地者。
觀喜等十地也。
又以佛地攝十地之内事同二乘現身得果之義(雲雲)爾者菩薩行位佛果相若同二乘誘引。
皆回心教可雲(見)如何答。
當章心有三重。
初見等四位全同愚法。
次資加等五位唯識等論中本是菩薩行位也。
又通聲聞三者三乘兼雜位。
如幹慧等。
此三重建立皆回心教也。
所被但聲聞也。
但于難者。
此外假立聲聞藏縱雖通終教。
所被機既聲聞也。
可攝回心教欤尋雲。
回心教之所被機者局不定性欤。
通定性欤答。
通定不定也。
如瑜伽聲聞決擇等也。
但約自宗五教建立者。
以舍權入實為本意故。
今回心教安立以不定性為當機。
顯一切二乘回小入大之旨。
故兼含定性皆成之義也答。
二義但可有之也。
若約漸悟則是一機之始終也。
故折薪雲。
回心教亦名始教之初。
直進亦名始教之終(文)若對頓悟。
則是大小之二機也。
故斷惑章雲。
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斷惑差别。
由此是其三乘教故(文)但于難者。
非聲聞有差别。
顯有盡理不盡。
以為引小趣大之方便。
又令發信解大乘之菩提心也。
依之探玄記第一雲。
問。
此中所說既與小乘諸部不同。
豈聲聞人有兩種耶。
答。
此約教中說聲聞法盡理不盡故開為二。
非謂聲聞亦有差别(文)。
一。
分前三種為資糧位○是近方便(文)以資糧加行二位為遠近方便者。
望見道雲遠近欤。
又望極果欤答。
一義雲。
雖兼正有異并可通遠近也難雲。
唯識論。
第九雲。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疏雲望菩提為号○此即依自利釋)為有情故勤求解脫。
由此亦名順解脫分(疏雲望涅槃為因)此論疏等心。
資糧名遠望菩提涅槃之極果也。
但資糧名約自利順解脫名約利他(見)又同論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
複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
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
立加行名(文)此論心。
資糧者遠望佛果。
加行者近望見道也。
如何但于難者。
唯識論約正以義顯故。
三賢望極果令得資糧名。
四善根望見道立加行名。
是則應之配屬也。
若再往言之不可妨互通欤。
如何答。
一義雲。
雖兼正有異。
并可通遠近。
謂三賢雖正望極果得資糧名。
而不可遮兼望見道為方便之義。
四善根雖正望見道近作加行。
而不可遮兼望極果遠為方便之義又清涼演義抄十四下釋四加行位雲。
望于地上即為十地之加行也(文)如解釋加行位不局見道。
通望十地成加行(見)。
一。
為資糧位○為加行位(文)資糧加行之得名者三賢四善根互通欤答。
唯三賢名資糧不通四善根也。
加行之得名通三賢也難雲。
加行名通資糧者。
資糧名可通加行也。
何不齊耶答。
唯識論雲。
非資糧無加行義(文)述記九(末)雲。
對法八說。
所有資糧皆加行道。
有加行道而非資糧。
此四善根非資糧道。
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