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三(種性章)

關燈
文賢劫千菩薩也釋給。

    明知多人有菩薩性雲事答。

    凡小乘教意不談性得佛性。

    但述修得佛性。

    故修行成佛之位唯是一人一座成覺故。

    不雲多人有性也。

    是則随執非有門意。

    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

     别始教中随事虧盈半成半不成終教一切皆成之義也。

    況聲聞忍位立種性。

    菩薩初從暖位一座成覺。

    此位但是一人。

    依此雲一人有性也。

    但至千菩薩難者。

    皆是三祇滿菩薩賢劫成覺故出其數。

    定成佛之性事。

    可指樹下成覺之位也猶疑雲。

    見章家上釋。

    引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等之文。

    三乘種性于解脫分之位立之。

    彼何必可限一人答。

    順解脫分善依涅槃成種之義故立種性。

    今依性得修得之有無分五教别。

    于一人多人之成覺顯教淺深。

    故限修得三十四念成覺之位述一人性佛之義。

    建立少異也。

    無失。

     一。

    是則于衆生界中起于滅見等(文)終教意。

    于佛界生界有增減欤答。

    無增減也難雲。

    終教已上教意。

    說一切皆成之義。

    若爾者。

    生界悉盡。

    佛界何無增減耶。

    依之始教心立一分無性不成之義(見)答。

    終教意雖雲悉皆成佛。

    何于佛界生界可有增減耶。

    衆生數無量無盡。

    對何忽可判增減。

    此非如來正知見故。

    還堕邪見之失。

    但于難者。

    始教意立一分無性述不增減之義。

    甚以不可然。

    章主清涼等禦意判此事給若言一分不成佛者。

    但是不盡非不減義(雲雲)纂釋(并)可見光顯抄也。

     一。

    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文)于衆生界起增減執者。

    五見中何所攝耶答。

    經大邪見者(文)難雲。

    增減之見即斷常二見之攝。

    是邊見之所攝可雲也。

    尋邪見者撥無之見也。

    何雲邪見耶。

    是以章文斷見減見常見增見等(雲雲)如何答。

    佛界生界增減見者違正知見。

    妄見所起故。

    總名邪見。

    必非撥無見也。

    于拟無見名邪見者。

    是其失重故。

    偏是雲邪見今廣指妄心所起名邪見也。

    但于難者。

     今總邪正二見相對時邪見心得置無相違也(若當五見時增減見邊見也)尋雲。

    對正見非邪見名邪見證據耶答。

    俱舍論雲。

    一切妄見皆颠倒轉。

    并應名邪。

    而撥無名邪見者。

    以過甚故(文)又玄替雲。

    五見名邪見。

    非要撥無名邪見故(文)此釋法花入邪見稠林文釋也。

     六日 一。

    諸無性者不成佛故即便起于常見增見(文)無性有情不成佛起常見增見欤答。

    爾也難雲。

    無性不成佛常見雲事良可然。

    何增可雲增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唯無性有情不盡アルヲ增ストハ雲也。

    故折薪雲。

    以不減為增非加添為增(文)答。

    為對前減義且不減多增雲也。

     一。

    而衆生界亦不增減(文)衆生界不增不減唯約理性欤答。

    約事理共不可有增減也難雲且若約事相差别義者。

    雖衆生多漸漸成佛。

    豈無減之義耶。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

    義則有減。

    但未盡故(雲雲)如解釋者。

    可有少分減之義(見)答。

    清涼大師處處解釋者。

    對初教之立一分無性為生界不減之義故。

    終教之中約理性平等義成立不增不減之義。

    是則為破始教之義專約一理法性鬥也。

    非許于衆生事相分減之義。

    是以初地十願中說十無盡界。

    謂衆生界虛空界等也。

    衆生界之無盡。

    豈獨約理性耶。

    又普賢十願中段段皆說衆生界虛空界無盡之義。

    即衆生依世界世界依虛空。

    虛空無盡故世界無盡也。

    世界無盡故衆生無盡也。

    既衆生事相無盡也。

    全不可有增減之義。

    但于義則有減之解釋者。

    舉始教相宗之義也。

    若終教實義約衆生事相許分減之義者。

    豈不堕若有漸損必有終盡之難耶。

    不可有相違尋雲。

    約事法界成衆生不增減義者。

    所度衆生設無量。

    能度佛随可無量。

    是故無量佛一時度無量生事何為難耶此義若成者。

    何為不增不減耶答。

    無量衆生宿因開發一時為無量佛為所度者。

    誠有論盡期之理然衆生宿因造業不同故。

    設諸佛大悲懇切。

    無緣衆生難度。

    是故不可有衆生終盡義也。

    唐經十行品疏一上(并)鈔三上等。

    問答抄引之。

    可見之。

     一。

    義意言說衆生界等(文)屬上法說欤屬下喻說欤答。

    一義雲。

    屬上法說經文也難雲折薪雲。

    義言下喻況(此義吾祖舉喻非經文也巳上)集成雲。

    義言下二喻結成(已上)兩記共以此七字屬下喻況也。

    如何答。

    一義雲。

    屬上經文也。

    義苑雲。

    何以故。

    衆生定相不可得故。

    義言說衆生界。

    釋曰。

    此下三科答自語相違難也。

    既言衆生無有定實之相。

    則盡與無盡體無有二何相違之有乎。

    猶如虛空。

    假使無量勝神通之者(乃至)非以遊行令其得際。

    釋曰。

    約喻以明也(等文如下引)又複古雲何以下二征釋所由。

    何故爾許時界多佛度生界而不增減。

    衆生既無定相。

    将何以增減法身被染故曰衆生從緣成立。

    性本自空。

    譬如虛空。

    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

    以義從名假立衆生耳。

    故經雲若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減。

    何以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

    能成所成皆無有相。

    複何增減猶如下二喻結成(已上)如此科釋者。

    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