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二(種性章)

關燈
名順決擇分(見)如何答一義雲。

    始從微善至三賢位通名順解脫分。

    唯取四善根名順決擇分(雲雲)論二十三雲。

    從此念住後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暖法等(文)但于難者。

    兩義俱有文證。

    此義為勝也。

     十日 一。

    由此則立三乘種性(文)就種性義唯識論有三師異說。

    今章所立性習融通緣起不二之義依用何論師耶答。

    新古合成之護法論師義也難雲。

    章主就熏習所立之二性融通義者。

    專依瑜伽論攝論探慈尊等本意成立之。

    兼約會同仁王本業于瑜伽之義彌顯二性緣起不二之義。

    若謂相承之依憑。

    則至相孔目章第二有種性章。

    依地持論立性習二性雲。

     若欲出體則用本有修生緣起福惠定惠等門為體(文)然至相承于法常。

    法常是真谛孫弟也。

    是則章主依憑之次第也。

    何雲賢首又依護法立耶。

    是以探玄記第五(十住品)亦立種性義。

    彼出體門中明習性有無雲。

    一約護月唯本性。

    二勝軍唯習性。

    三護法俱二。

    四如緣起俱離(文)此雲如緣起俱離者。

    正是當章所明二性融通緣起不二之義也。

    既護法等三師之外别立為一門。

    豈非指孔目章所述本有修生緣起不二門耶。

    是則護法謬執瑜伽立法爾五性。

     章主依相承探瑜伽玄旨述性習融通之義暗破護法之謬執。

    何還雲依彼立耶答。

    折薪雲。

    依唯識論。

    本有新熏三師異說。

     第一淨月等師(應等護月)唯立本有○第二難陀唯立新熏○第三護法正義。

    論雲。

    有義。

    種子各有二類。

    一者本有。

    二者始起○又雲。

    其聞熏習非唯有漏。

    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

    展轉乃至生出世心。

    釋曰。

    出世心者即見道。

    其第三義正同瑜伽三十五種性品引文。

    即前瑜伽本性住文全同(上皆鈔文)清涼既以第三師正同瑜伽。

    賢首又正依此立。

    但約習成處。

    方約新熏本有說彼性。

    亦大同而已(文)但探玄記明種性中。

    雲性種有二門。

    一就有為無常門。

    如瑜伽雲六處殊勝○二無為常住門。

     如寶性論雲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經中說(文)即次下舉四說中。

    護月等三師是于前有為無常中更細分之。

    第四雲如緣起俱離者。

    今前無為性之義也。

    爾者正是當終教意欤。

    何與始教性習融通之義令全同哉。

    非相違。

     一。

    諸乘性種皆就習說(文)定性無性不定性之三類。

    就一人上豎論位前後欤。

    橫有三類可始終各别欤答。

    章下文雲。

    當知此中就位前後有無恒定不相由也(文)難雲。

    凡判諸乘之種性。

    橫可論種類不同。

    何就一人上豎分位前後耶。

    若如今解釋者。

    未至諸乘本位之前名不定性。

    然見本論瑜伽。

    橫分四種聲聞中。

    回向菩提聲聞可通乃至第四果(見)顯揚唯識等諸論皆以如是。

    今既以瑜伽為依憑明性習融通之義。

    何至定不定性之分位忽可違本論耶答。

    凡論諸乘種性。

    或豎分定不定。

    或橫論有性無性。

    經論所說不一準列祖解釋亦不同。

     且如般若淨名等經許見道已前回心不許已後回心。

    是豈非豎分定性不定性之二類耶。

    又佛性論第一卷破小乘品雲。

    分别衆生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文)無性不定性及定性之三類豎論前後雲事。

    論文分明也。

    誰謂不爾耶。

     雖當章現文不引此等經論至行位章明始教不退相之時。

    正依佛性論今文釋成其義。

    今亦明始教門諸乘種性。

    祖師豈不存此等論證耶。

    但于違瑜伽論雲難者。

    既聖教中或約豎或約橫各論諸乘種性。

    其說不一準。

    故今就瑜伽種性品文。

    明性習融通義之時。

    且依約豎之一說分諸乘之性種。

    何必為難耶。

    若依約橫之一說。

     建立四種聲聞之義更非所遮之也折薪記引演義鈔五性竟會通之雲。

    唯無性二祖全同。

    餘四性少異。

    清涼但以偏習為定性具習為不定性。

    今約位說至位成定性。

    未至名不定性。

    故少異爾。

    以賢首據瑜伽種性必具性習故。

    要至位不至位說。

    清涼約會二宗故。

    不克位以克位。

    出瑜伽論故也(文)。

     一。

    畢竟死者喻一闡提無佛性也(文)一闡提與謗大乘有差異欤答。

    無差異也難雲。

    鈔第十九上雲。

    一謗方等經。

    二犯四重禁。

    三作五逆罪。

    經三未必撥無因果。

    撥無因果即一闡提(文)有差别(見)答。

    寶性論第三雲。

    向說一闡提常不入涅槃等。

     無涅槃性者○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等(文)是則一闡提與謗大乘無差異(見)但于難者。

    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之三類但喻畢竟死故。

    無差異心得無相違也。

     十一日 一。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所引高貴德王品文說闡提作佛之義欤答。

    爾也難雲。

    今文全無一字加減。

    但現流布本雲。

    一闡提輩不得阿耨等(雲雲)若依此本者。

    所引之文全不見闡提作佛之義。

    如何答。

    當段雲。

    亦得阿耨等(雲雲)但于難者。

    指事雲。

    或經本雲一闡提亦得。

    或經本雲一闡提輩不得(雲雲)既是異本也。

    且依一本也重意雲。

     征所以者何若能發于菩提之心則不複名一闡提也文無诤闡提作佛之義也。

    不得者指闡提之位也。

    故章結釋雲。

    就位前後有無恒定等(雲雲)。

     一。

    善男子以何緣故等(文)今引涅槃大經文證始教義欤答。

    爾也難雲。

    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道理。

    故無性有情終續善後成佛也。

    是則皆成義談也。

    何始教段引皆成之教證耶答。

    當段既禦引用也。

    證文無诤也。

    但于難者。

    折薪記有此問答。

    彼答心。

    彼一本覺真如性談方。

    終教義故。

    其方不引證據。

    聖教之證據引就。

    有樣樣斷善續善二位。

    分位斷善位畢竟死喻タレトモ。

    續善位不名闡提方取也心得故無相違也。

     元和七(辛酉)三月十一日。

    春季談義不審。

    以纂釋問答抄略文義書集畢。

    不可有定量矣。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