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二(種性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可取定也難雲。
今章雲。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文)今依此釋。
經依習種功能顯說有本性。
是故習前性後也。
論由有本性住種性說起習種功能。
性前習後也雲此釋意分明也。
若爾者。
功能所依各通二種雲事。
道理不明。
如何答。
此文意。
初住發心位依二種性功能顯所說有所依二種性故。
經意亦具論意也。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釋此意也。
若瑜伽中于十信所依性位說二種性故。
由有此二種性果初住發心位可起二種性功能道理在之。
是故論意亦具經意也。
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釋等皆此意也。
上方可說有有者。
所依二種性有可說雲事也。
又要由有性性者。
所依二種性アルニ依テト雲事也。
但于難者。
經論互說義道周備故。
功能所依通二種無相違欤。
八日 一。
知種性至堪任位說(文)堪任得名位名欤答。
就種性為名非位名也難雲。
至相大師解釋中雲。
滿十千劫住堪任持者并皆成佛(文)依此釋者。
以十住位為堪任地。
是豈非位名耶答。
以種性為堪任在二義。
一若依所依性論之者。
既入十住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
名堪任持也。
是以方論中雲。
自乘種性有大勢力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
名堪任持。
此文既明鏡也。
更是非位名也。
是就所依性論種性故。
于十信位論性習緣起義也。
但于難者。
于大菩提所堪任功能實至極所望。
正種性名堪任之義。
至初住位成就雲計也。
位即是非雲堪任也猶意雲。
演義抄釋種性十信(見)今章主禦釋初住(見)似相違。
故折薪記會釋此事。
十信位正種性位也。
十信位種性知事。
又初住堪任位種性顯時。
立歸知故至極處雲堪任位雲。
立歸見處雲。
十信心得也。
故無相違也。
于太子位法四海功能如有之。
正太子功能成就至極即位後法四海功能如顯。
雖然即位之位不可與太子名。
如以初住位不可名堪任也。
即位後太子功能如顯。
至發心之位種性名堪任之義顯也(為言)纂釋之愚案一義之趣能能可心得也。
一。
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文)中間者何位耶答。
一義雲。
中間即十信位也難雲。
一義雲。
堪任位有諸記異釋。
今十信位名堪任。
然愚夫與中間者。
于薄地凡夫中雖聞無漏教。
而生得善分濟無解了。
以無解了故發心不真。
縱雖串習施戒等善。
而未成順解脫分故。
是故愚夫。
若聞教成慧解發菩提心串習施戒等。
即成加行善已去名順解脫分善。
而不深信因果等故。
未入十信。
是名中間。
述記九(末)雲。
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從初發心。
乃至十回向終名順解脫分(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心既雲及已前位。
明知未入十信已前也。
如何答。
當段雲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
愚夫未修習發心堪任中間十信位修串修行。
依此行功至發心位成堪任性也。
若此中間十信中不修此串習行者。
更何位修耶。
若既不修者豈至堪任耶雲此文意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一。
得位以未見第二住故(文)章主意。
習種性位者。
通初住以上欤答。
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等之解釋者。
性習二性位不通初住已上(見)難雲。
唯識論中出習所成種。
聞所成等熏習所成(文)晨旦人師釋此文。
勝解行地發心已去未入初地名習所成故(文)初地已前通名習種性位(見)何況演義抄(十一上)引唯識論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上展轉乃至生出世心之文。
生出世心者。
即是見道判。
然既雲展轉乃至。
明知習種性通見道已前也。
如何答。
習種性之位分雖有異釋。
且任多分之義總指地前名習種性。
其旨如難勢。
但于當章文者。
非謂習種性不通勝解行住。
且就十二住門第一種性住第二名勝解行住者。
初住以上者是菩薩正位故。
舍種性住名。
種升第二住故。
初住已前不具性習。
何得登正位。
若不登正位者。
何名第二住耶。
但于難者。
十二住門與性習二性門配立既别也。
何得混亂耶。
九日 一。
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文)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欤。
要不依退不退之義欤答。
要依退不退之義非雲成堪任也難雲。
設具二種性。
退堕惡趣失菩薩性者。
更至堪任意無之無成種性甲斐。
如何。
何況集成記堪任位分濟者。
十信之内至第十信有決定不退者。
指此不退位為法身佛性之性。
是名種性初位。
又引起信論得信成就堪能發心之文為此義之證(雲雲)明知此師意齊位不退成菩薩性雲事答。
一義雲。
今判三乘種性成就者。
即以性習融通成一種性正為種性成就。
故章上文雲。
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等。
又雲。
性習融通以為種性。
又雲。
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又雲。
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雲雲)準此等釋。
定知約性習融通之時方為種性成就也。
但于難者。
若準天台等釋。
第七信已上既得信不退成堪任故。
堕在三惡更不可堕二乘地。
成堪作欤。
又集成意。
寄終教門以例顯始教菩薩性之成相。
故引起信如是釋也。
一。
智論雲暖頂忍等名為性地(文)四善根共名性地欤答。
爾也難雲。
于忍位者不轉向餘乘故。
無轉根成佛義。
屬性地事道理可然。
然于暖頂二善根者。
轉向餘乘故。
許轉根成佛義。
爾者如何以暖頂二位屬性地耶答。
當段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文)何況天台四教義第五雲。
問雲。
若暖頂退者何名性地。
答曰。
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竟終不重入。
有性善根故能得聖果。
是故經雲。
甯為調達不為郁頭藍子。
調達造三逆罪堕于地獄。
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
諸根猛利過舍利弗(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智論說三乘共十地中。
三賢名幹慧地。
四善根名性地也。
依智論意者。
亦不以性地判為不退位也當段雲。
直不雲性地屬種性住雲屬字意アル字也。
一。
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文)俱舍論意順解脫分者指何位耶答。
指三賢位也難雲。
愚縛異生所修一花一香等之微善名順解脫分三賢四善根通
今章雲。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文)今依此釋。
經依習種功能顯說有本性。
是故習前性後也。
論由有本性住種性說起習種功能。
性前習後也雲此釋意分明也。
若爾者。
功能所依各通二種雲事。
道理不明。
如何答。
此文意。
初住發心位依二種性功能顯所說有所依二種性故。
經意亦具論意也。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釋此意也。
若瑜伽中于十信所依性位說二種性故。
由有此二種性果初住發心位可起二種性功能道理在之。
是故論意亦具經意也。
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釋等皆此意也。
上方可說有有者。
所依二種性有可說雲事也。
又要由有性性者。
所依二種性アルニ依テト雲事也。
但于難者。
經論互說義道周備故。
功能所依通二種無相違欤。
八日 一。
知種性至堪任位說(文)堪任得名位名欤答。
就種性為名非位名也難雲。
至相大師解釋中雲。
滿十千劫住堪任持者并皆成佛(文)依此釋者。
以十住位為堪任地。
是豈非位名耶答。
以種性為堪任在二義。
一若依所依性論之者。
既入十住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
名堪任持也。
是以方論中雲。
自乘種性有大勢力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
名堪任持。
此文既明鏡也。
更是非位名也。
是就所依性論種性故。
于十信位論性習緣起義也。
但于難者。
于大菩提所堪任功能實至極所望。
正種性名堪任之義。
至初住位成就雲計也。
位即是非雲堪任也猶意雲。
演義抄釋種性十信(見)今章主禦釋初住(見)似相違。
故折薪記會釋此事。
十信位正種性位也。
十信位種性知事。
又初住堪任位種性顯時。
立歸知故至極處雲堪任位雲。
立歸見處雲。
十信心得也。
故無相違也。
于太子位法四海功能如有之。
正太子功能成就至極即位後法四海功能如顯。
雖然即位之位不可與太子名。
如以初住位不可名堪任也。
即位後太子功能如顯。
至發心之位種性名堪任之義顯也(為言)纂釋之愚案一義之趣能能可心得也。
一。
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文)中間者何位耶答。
一義雲。
中間即十信位也難雲。
一義雲。
堪任位有諸記異釋。
今十信位名堪任。
然愚夫與中間者。
于薄地凡夫中雖聞無漏教。
而生得善分濟無解了。
以無解了故發心不真。
縱雖串習施戒等善。
而未成順解脫分故。
是故愚夫。
若聞教成慧解發菩提心串習施戒等。
即成加行善已去名順解脫分善。
而不深信因果等故。
未入十信。
是名中間。
述記九(末)雲。
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從初發心。
乃至十回向終名順解脫分(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心既雲及已前位。
明知未入十信已前也。
如何答。
當段雲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
愚夫未修習發心堪任中間十信位修串修行。
依此行功至發心位成堪任性也。
若此中間十信中不修此串習行者。
更何位修耶。
若既不修者豈至堪任耶雲此文意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一。
得位以未見第二住故(文)章主意。
習種性位者。
通初住以上欤答。
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等之解釋者。
性習二性位不通初住已上(見)難雲。
唯識論中出習所成種。
聞所成等熏習所成(文)晨旦人師釋此文。
勝解行地發心已去未入初地名習所成故(文)初地已前通名習種性位(見)何況演義抄(十一上)引唯識論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上展轉乃至生出世心之文。
生出世心者。
即是見道判。
然既雲展轉乃至。
明知習種性通見道已前也。
如何答。
習種性之位分雖有異釋。
且任多分之義總指地前名習種性。
其旨如難勢。
但于當章文者。
非謂習種性不通勝解行住。
且就十二住門第一種性住第二名勝解行住者。
初住以上者是菩薩正位故。
舍種性住名。
種升第二住故。
初住已前不具性習。
何得登正位。
若不登正位者。
何名第二住耶。
但于難者。
十二住門與性習二性門配立既别也。
何得混亂耶。
九日 一。
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文)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欤。
要不依退不退之義欤答。
要依退不退之義非雲成堪任也難雲。
設具二種性。
退堕惡趣失菩薩性者。
更至堪任意無之無成種性甲斐。
如何。
何況集成記堪任位分濟者。
十信之内至第十信有決定不退者。
指此不退位為法身佛性之性。
是名種性初位。
又引起信論得信成就堪能發心之文為此義之證(雲雲)明知此師意齊位不退成菩薩性雲事答。
一義雲。
今判三乘種性成就者。
即以性習融通成一種性正為種性成就。
故章上文雲。
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等。
又雲。
性習融通以為種性。
又雲。
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又雲。
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雲雲)準此等釋。
定知約性習融通之時方為種性成就也。
但于難者。
若準天台等釋。
第七信已上既得信不退成堪任故。
堕在三惡更不可堕二乘地。
成堪作欤。
又集成意。
寄終教門以例顯始教菩薩性之成相。
故引起信如是釋也。
一。
智論雲暖頂忍等名為性地(文)四善根共名性地欤答。
爾也難雲。
于忍位者不轉向餘乘故。
無轉根成佛義。
屬性地事道理可然。
然于暖頂二善根者。
轉向餘乘故。
許轉根成佛義。
爾者如何以暖頂二位屬性地耶答。
當段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文)何況天台四教義第五雲。
問雲。
若暖頂退者何名性地。
答曰。
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竟終不重入。
有性善根故能得聖果。
是故經雲。
甯為調達不為郁頭藍子。
調達造三逆罪堕于地獄。
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
諸根猛利過舍利弗(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智論說三乘共十地中。
三賢名幹慧地。
四善根名性地也。
依智論意者。
亦不以性地判為不退位也當段雲。
直不雲性地屬種性住雲屬字意アル字也。
一。
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文)俱舍論意順解脫分者指何位耶答。
指三賢位也難雲。
愚縛異生所修一花一香等之微善名順解脫分三賢四善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