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二(種性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二日
一。
第二明種性差别者(文)指佛乘種性欤。
廣明三乘大乘種性欤答。
标章雲。
二明佛種性(文)難雲。
今見章文。
小乘教段廣明六種性。
始教中具成立五性不同。
何偏局佛乘哉。
況自下諸章中廣明三乘行位時分。
又述三乘斷惑等不同。
明知今雲種性廣可通諸乘種性也答。
初總列中雲二明佛種性。
全不可通餘乘種性(見)是以當章下文偏約佛性顯諸教差别。
所謂終教段雲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始教中說多人有性○終教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文)何況問雲何種性約就諸教差别不同。
即答之時立約法約機二門。
偏約佛性釋之。
若廣通諸乘種性者。
何故小乘雲随執非有哉。
以彼小乘正有六種建立故。
不可雲一切皆無唯除一人。
又雲随事虧盈如始教說。
其亦不可爾。
如前心識章。
此亦有異義。
且一義雲。
當章就佛乘簡别五教差别。
凡當卷十門不出理行果三法。
謂初二門是理法。
次五門是行法。
後三六是果法也。
其理法者。
千聖不易之大道。
五乘同歸之實理也。
故今就其理法以論諸教權實得失。
若實不得則言非有。
故名随執非有門。
若實末窮則有虧盈。
故立随事虧盈門。
但此等皆由結緣異暫趣異路。
故下諸章為彼一往假說行位時分等。
然無有一人永留自乘涅槃。
逐回心向大必當證三身之滿果故。
第七立二乘回心門者正此意也。
良由天真法理都無二途故得爾也。
是即當卷十門建立之意也。
此義許爾者。
今章所明種性唯論佛乘者亦何疑哉。
但于小乘段列釋六種性等之難者。
此是為顯二乘人于佛菩薩性全迷不知故于異乘虛相随情安立也。
故章舉六種性已。
次下即雲雖于此中說佛一人等。
又終教段雲。
若小乘等(等文如上引)又章終立約法約機二門。
其意尤明者乎難雲。
約三乘之覺性雲佛種性故。
其佛種性之言更不可限菩薩乘也。
或又設雖标佛種。
約勝舉其名言。
終非謂不明餘性也。
當段中廣論種性不同。
豈但限菩薩乘耶答。
始教段立五性不同。
若以無種性之人入種性差别之标言者。
無性有何覺性名佛種性哉。
是知佛種性之言通非指覺性正标菩薩乘也。
若不爾者。
無種性之人還可成難義也難雲。
約多分雲佛種性也。
無種性其中隻一故。
或又種性言廣種類義等可通也。
如何答。
一。
若依小乘種性有六(文)小乘教意于何位立六種性耶答。
通諸位可立六種性也難雲。
俱舍論二十五卷雲。
論曰。
于契經中說。
阿羅漢由種性異故有六種(文)小乘六種性約應果立也。
何通諸位雲耶答。
光記二十五雲。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
謂退種性乃至不動種性(文)寶師雲。
一切衆生法爾身中具六種性(文)論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小乘意但有修得無性得故。
雖通凡聖而無學為本。
可通諸位也尋雲。
今此六種性皆通本來與練根之二類欤答。
退法一種唯是本來得也。
餘五種者通二類也問。
其種性者何法為體耶答。
小乘論藏不見定判。
但探義意。
以信等五根可為體欤(雲雲)。
一。
謂退思護等(文)退必退乃至不動定不動欤答。
可有不退類也難雲。
于退法種性有不退之類。
如何以之名退法耶。
又于思護住升之類必可有退機。
如何以之不名退法耶答。
退法者。
設有不退之類。
遇少緣可退意アリ。
是故獨得退名也。
後四種性設遇勝緣不可退意アリ。
然雖不退有退意。
故如得退法名。
設退スルトモ有不退意不得退名。
得思護住升等名也。
但于難者。
退名約容有欤。
正義心隻其根性論ハカリ也。
退セサル事モアル也。
不動自性本來不動必不動也。
練根得不動又種性退升進ニモ乃至退法ナル也。
但退法カ不動マテニナルタルハ退法マテモカヘリテ本性成事アル也。
升進不動マテ至ルハ升進マテモ下ルヘキ也尋雲。
練根進時縱令退法種性護法トナリ乃至超不動トナル等義アルヤ答。
不爾。
次第次第可進也尋雲。
六種應果但是既斷煩惱。
如何退起煩惱耶答。
小乘意。
既斷煩惱而于過去有惑得故。
遇緣即退再起也。
然就退類初退法必以少緣退也。
後思法等退時。
必遇極勝緣再起也。
三日 一。
不動性中有三品(文)不動性聲聞可有上中下三品欤答。
舍利弗既下品也。
不可有三品也難雲。
演義鈔十三(上)雲。
據法花中則不動羅漢亦有上中下三根。
聲聞悟不同故。
五百千二百亦稱下故(文)不動性聲聞可有三品(見)答。
當段雲。
下者聲聞性如舍利弗等(文)聲聞種性不動性人證出也。
自聲聞中上根智慧第一對獨覺故下トナル也。
但抄十三上釋。
彼付一乘悟入分上中下三根非小乘三根。
不可準例也。
一。
說佛一人有佛種性(文)小乘教心。
可有多人同時有佛性之義欤答。
無此義也難雲。
彌勒菩薩補處菩薩也雲事。
阿含經所說也。
無佛性耶。
又準佛性論。
分别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見)加之探玄記中釋。
俱舍論一切菩薩坐金剛座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者賢劫千菩薩(雲雲)既同劫中有千菩薩(見)何況入大乘論中引阿含經。
六十菩薩同時成佛雲ヘリ答。
當段雲。
說佛一人有佛種性(文)佛性限一人者。
且約薩婆多宗同時多佛不成之義也。
唐朝盛流布宗故。
小乘教者多分出薩婆多義也。
若依薩婆多宗者。
縱雖有多人佛性之義。
約成佛唯一人之義邊故。
釋佛一人有佛種性也。
次分别部者。
以三乘空理名佛性也。
必非如來性欤。
但于難者。
部計既别也。
可有多人佛性多佛并成之義欤。
次賢劫千菩薩等釋。
且小乘教中唯無七佛不立三劫三千之佛雲事論義也。
縱七佛千佛無有多佛并成之義故。
雲一人有佛性也。
又說佛一人有佛種性者。
一大三千界内唯佛計佛種性人餘皆二乘性也。
是橫一時見也。
若豎論賢劫千菩薩アリ。
又彌勒菩薩可成佛。
故種性人多之也尋雲。
今說佛一人有佛種性者。
佛性論性得修得二性中當何性耶答。
當章雖無分别可當修得之性也。
委細者如略文義也。
第二明種性差别者(文)指佛乘種性欤。
廣明三乘大乘種性欤答。
标章雲。
二明佛種性(文)難雲。
今見章文。
小乘教段廣明六種性。
始教中具成立五性不同。
何偏局佛乘哉。
況自下諸章中廣明三乘行位時分。
又述三乘斷惑等不同。
明知今雲種性廣可通諸乘種性也答。
初總列中雲二明佛種性。
全不可通餘乘種性(見)是以當章下文偏約佛性顯諸教差别。
所謂終教段雲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始教中說多人有性○終教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文)何況問雲何種性約就諸教差别不同。
即答之時立約法約機二門。
偏約佛性釋之。
若廣通諸乘種性者。
何故小乘雲随執非有哉。
以彼小乘正有六種建立故。
不可雲一切皆無唯除一人。
又雲随事虧盈如始教說。
其亦不可爾。
如前心識章。
此亦有異義。
且一義雲。
當章就佛乘簡别五教差别。
凡當卷十門不出理行果三法。
謂初二門是理法。
次五門是行法。
後三六是果法也。
其理法者。
千聖不易之大道。
五乘同歸之實理也。
故今就其理法以論諸教權實得失。
若實不得則言非有。
故名随執非有門。
若實末窮則有虧盈。
故立随事虧盈門。
但此等皆由結緣異暫趣異路。
故下諸章為彼一往假說行位時分等。
然無有一人永留自乘涅槃。
逐回心向大必當證三身之滿果故。
第七立二乘回心門者正此意也。
良由天真法理都無二途故得爾也。
是即當卷十門建立之意也。
此義許爾者。
今章所明種性唯論佛乘者亦何疑哉。
但于小乘段列釋六種性等之難者。
此是為顯二乘人于佛菩薩性全迷不知故于異乘虛相随情安立也。
故章舉六種性已。
次下即雲雖于此中說佛一人等。
又終教段雲。
若小乘等(等文如上引)又章終立約法約機二門。
其意尤明者乎難雲。
約三乘之覺性雲佛種性故。
其佛種性之言更不可限菩薩乘也。
或又設雖标佛種。
約勝舉其名言。
終非謂不明餘性也。
當段中廣論種性不同。
豈但限菩薩乘耶答。
始教段立五性不同。
若以無種性之人入種性差别之标言者。
無性有何覺性名佛種性哉。
是知佛種性之言通非指覺性正标菩薩乘也。
若不爾者。
無種性之人還可成難義也難雲。
約多分雲佛種性也。
無種性其中隻一故。
或又種性言廣種類義等可通也。
如何答。
一。
若依小乘種性有六(文)小乘教意于何位立六種性耶答。
通諸位可立六種性也難雲。
俱舍論二十五卷雲。
論曰。
于契經中說。
阿羅漢由種性異故有六種(文)小乘六種性約應果立也。
何通諸位雲耶答。
光記二十五雲。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
謂退種性乃至不動種性(文)寶師雲。
一切衆生法爾身中具六種性(文)論文解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小乘意但有修得無性得故。
雖通凡聖而無學為本。
可通諸位也尋雲。
今此六種性皆通本來與練根之二類欤答。
退法一種唯是本來得也。
餘五種者通二類也問。
其種性者何法為體耶答。
小乘論藏不見定判。
但探義意。
以信等五根可為體欤(雲雲)。
一。
謂退思護等(文)退必退乃至不動定不動欤答。
可有不退類也難雲。
于退法種性有不退之類。
如何以之名退法耶。
又于思護住升之類必可有退機。
如何以之不名退法耶答。
退法者。
設有不退之類。
遇少緣可退意アリ。
是故獨得退名也。
後四種性設遇勝緣不可退意アリ。
然雖不退有退意。
故如得退法名。
設退スルトモ有不退意不得退名。
得思護住升等名也。
但于難者。
退名約容有欤。
正義心隻其根性論ハカリ也。
退セサル事モアル也。
不動自性本來不動必不動也。
練根得不動又種性退升進ニモ乃至退法ナル也。
但退法カ不動マテニナルタルハ退法マテモカヘリテ本性成事アル也。
升進不動マテ至ルハ升進マテモ下ルヘキ也尋雲。
練根進時縱令退法種性護法トナリ乃至超不動トナル等義アルヤ答。
不爾。
次第次第可進也尋雲。
六種應果但是既斷煩惱。
如何退起煩惱耶答。
小乘意。
既斷煩惱而于過去有惑得故。
遇緣即退再起也。
然就退類初退法必以少緣退也。
後思法等退時。
必遇極勝緣再起也。
三日 一。
不動性中有三品(文)不動性聲聞可有上中下三品欤答。
舍利弗既下品也。
不可有三品也難雲。
演義鈔十三(上)雲。
據法花中則不動羅漢亦有上中下三根。
聲聞悟不同故。
五百千二百亦稱下故(文)不動性聲聞可有三品(見)答。
當段雲。
下者聲聞性如舍利弗等(文)聲聞種性不動性人證出也。
自聲聞中上根智慧第一對獨覺故下トナル也。
但抄十三上釋。
彼付一乘悟入分上中下三根非小乘三根。
不可準例也。
一。
說佛一人有佛種性(文)小乘教心。
可有多人同時有佛性之義欤答。
無此義也難雲。
彌勒菩薩補處菩薩也雲事。
阿含經所說也。
無佛性耶。
又準佛性論。
分别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見)加之探玄記中釋。
俱舍論一切菩薩坐金剛座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者賢劫千菩薩(雲雲)既同劫中有千菩薩(見)何況入大乘論中引阿含經。
六十菩薩同時成佛雲ヘリ答。
當段雲。
說佛一人有佛種性(文)佛性限一人者。
且約薩婆多宗同時多佛不成之義也。
唐朝盛流布宗故。
小乘教者多分出薩婆多義也。
若依薩婆多宗者。
縱雖有多人佛性之義。
約成佛唯一人之義邊故。
釋佛一人有佛種性也。
次分别部者。
以三乘空理名佛性也。
必非如來性欤。
但于難者。
部計既别也。
可有多人佛性多佛并成之義欤。
次賢劫千菩薩等釋。
且小乘教中唯無七佛不立三劫三千之佛雲事論義也。
縱七佛千佛無有多佛并成之義故。
雲一人有佛性也。
又說佛一人有佛種性者。
一大三千界内唯佛計佛種性人餘皆二乘性也。
是橫一時見也。
若豎論賢劫千菩薩アリ。
又彌勒菩薩可成佛。
故種性人多之也尋雲。
今說佛一人有佛種性者。
佛性論性得修得二性中當何性耶答。
當章雖無分别可當修得之性也。
委細者如略文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