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一(心識章)

關燈
二日 一。

    華嚴經中○義卷下(文)當章題名與上中題□□差别欤答。

    一義雲。

    廣略雖别。

    共不相違也。

    □□□上中二卷宗明一乘故。

    名一乘教分記。

    下卷廣談五教故。

    五教分濟雲也。

    何雲廣略不同耶。

    況前八門化儀化法不同法門皆約能诠教明之。

    今中下九十兩門約所诠法義釋五教不同也。

    加之判勝不。

    若随多上中二卷共□□□一乘教分記。

    尤可雲勝。

    又卷文含□□故。

    又諸造書人最初為好故。

    或書初好終謬故也。

    如何答。

    指事雲。

    上中卷雲花嚴。

    謂花嚴經中也○廣略雖别共不相違(文)但于難者任一義鬥也尋雲。

    于一部釋如此題名有不同事。

    他師釋有其證據欤答。

    善導和尚觀經疏題名。

    或雲觀經玄義分。

    □□觀經定善義。

    或雲觀經散善義。

    □于一部之釋如此不同也。

    今亦可準此例也尋雲。

    上中雲記。

    下卷雲義。

    其意如何答。

    義記兩字所以甚深以為義也。

    此所以甚深之義通義記兩字。

    故上中雲記。

    下卷雲義。

    是同義ナルヘシ。

    是以起信疏具雲義記也。

     一。

    略舉十門義差别故○差别非一(文)上下共□□□□□即雲差别亦雲非一欤答。

    爾也。

    難雲。

    上雲義差别者。

    五教所诠之義差别也。

    下雲差别者。

    五義能诠之教差别也。

    非一者是指十門不同也。

    謂五教差别非唯一種。

    或約心識顯五教差别。

    或約佛種性顯五教差别等。

    舉十門故雲非一也。

    謂顯差别非唯一門(為言)故知依此二義文點可異欤。

    或文點雖同而意不同欤。

    如何答□□□複古雲差别者。

    所诠義中各有五門。

    □□□□□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由此得知彼□□法五類不同。

    故雲顯彼非一(文)意雲。

    上下共指五教不同即雲差别亦雲非一也。

    但于難者。

     上約所诠義下約能诠教而皆通指五教也□□□□顯彼能诠差别非一。

    餘如别說(文)□□如此意顯能诠差别事。

    如餘孔目等說(為言)是五教為所诠義也(古章點如此)如何答。

    尋雲。

    顯彼能诠差别非一(文)此文差别即等也。

     三日 一。

    第一心識差别者(文)今心識者局第八識欤。

    将通八識欤答。

    雖學者異義。

    且任一義可通八識也。

    難雲。

    見當段起盡。

    始教中雲于阿賴耶但得一分生滅之義。

    終教中述于此阿賴耶得理事通融二分義。

    不釋轉識差别。

    何況既标所依心識。

    釋異熟報識為諸法依。

    所依言尤可第八識。

    如何答。

    □□專依憑至相大師。

    而彼問答上卷中□□識差别。

    約始教廣出三能變。

     加之當章引深密經建立心意識文知可通八識也。

    但于難者約本識一分具分之義專分二教之别鬥也。

    何況若心識之言限第八者。

    小乘六識豈不漏标言耶。

    次所依言又可通八識也。

    五教共以心識為諸法之本也尚難雲。

    當章下文。

    約法約機結束五□□意識時。

    唯就賴耶顯五義差别。

     □一章上下未見一處而約七轉釋諸教差别之文何雲通八識耶答。

    小乘但以六識為所依心。

    以義分心意識者。

    本由不知賴耶之實義故。

    約攝義從名門釋其差别雲爾。

     非謂于阿賴耶但得其名以為所依心識也。

    次于一章前後□無釋轉識之文雲難者。

    小乘段但有六識等之解釋。

    始教段引用深密經中雲不見熏習ナリ。

    義苑折薪集成等同釋能熏七轉也。

    終教段引起信論不生不滅與生滅等文。

    彼疏釋生滅之言廣攝無明七識。

    豈謂無舉轉識之文哉所依心識通八識欤局第八欤事。

    文理分左右辄難決之。

    且任一義鬥也。

    纂釋委細也。

    可見之。

     一。

    如小乘論俱有六識(文)今此六識者。

    通指眼等六識欤。

    别指第六意識欤答。

    雖雲六識但是一意識也難雲。

    既雲六識。

    豈體性唯一乎。

    況薩婆多宗談色心諸法各有異體。

    乃至過去之法尚執有實體。

    況前□□獨何無實體哉。

    若但以第六為體以前五為用者。

    全同大乘中諸識體一之義。

    就中起信論明五意中。

    說意識雲。

     随事攀緣分别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文)同疏釋雲。

    名意識者。

    此論就一意識義故不别出五識。

    但說意識分别六塵。

    亦名分離者。

    分于六根别取六塵。

    故雲分離也(文)圓覺略抄之□□全同今論判。

    豈是小乘之意哉□□□第四卷頌雲。

    心意識體一(文)長行釋□□文有二師說。

    第二師雲。

     故心意識三名所诠義雖有異而體是一(文)演義抄第八下雲。

    唯識第五雲。

    雲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别自體。

    釋曰。

    以小乘謂此俱是第六入過去故。

    故為此問(文)複古記用此抄意正釋今章文。

    雲。

    □說心意識名。

    體即第六。

    小論即毗昙俱舍也(文)是即始自四依論判至高祖并先德之解釋。

    小乘教雖立六識。

    克論其實體。

    則但是第六識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是非一欤ハタ差别與非一于義可有不同欤答。

    差别者五教不同雲也。

    非一者今十門指釋也。

    是故差别非一義即可不同欤。

    若爾者今文□如上點可讀也問答□引折薪複古。

    可見之。

     一。

    餘如别說(文)指心識等之十門外法門欤。

    為當章之外指别書藉雲餘欤答。

    章之外指别書籍雲餘欤難雲。

    餘者。

    心識等之十門外法門也。

    若指别□□者。

    如餘别說可雲。

    不可雲餘如别說。

    □□□□有□□餘如别說(文)答。

    指事雲。

    言□□别說者。

    指嚴法師問答等也。

    彼建五十要問答顯一乘義故(文)但于難者。

    餘者心識等之十門外法門也。

    别說者指問答。

    婆娑雜心等論藏中。

    或約三世或約三科施設分心意識時。

    皆通六識事不及異論。

    總小乘中六識體一異各别也。

    薩婆多六識體别。

    成實六識體一也。

    雖然婆娑複次之中六識體一義有之欤。

    且約一異之通相一意識釋欤。

     若一異别論之時随其部計可得意也尋雲。

    如小乘論(文)今此小乘者。

    通二十部欤答。

    不通二十部也。

    依諸祖定判檢小乘部計。

    全不一準。

    何必通以六識為所依耶。

    所謂犢子部以補特伽羅為染淨因。

    薩婆多以未來藏為雜染清淨所依等也。

    明知今以六識為所依之義。

    未必通二十部也。

     一。

    義分心意識(文)心意識三廣亘六識欤。

    限第六識欤答。

    亘六識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