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下卷不審一(心識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也難雲。
前五識上何有思量集起義耶。
何況清涼大師釋雲。
小乘謂未來名心乃至體即第六(雲雲)如何答。
集起思量二義前五識中雖非如第六識明了對五識境思量其相。
又集起業因等故。
非無其義分也。
故折薪三雲。
但有六識。
于此六識義分心意識也(文)但于難者。
在未來集起于過去依止義故。
亘六識可有心意識也。
清涼釋者。
第六識其本故欤尋雲。
薩婆多意。
未來名心等義如何答。
薩婆多意。
未來藏諸法起故。
未來位有時名心也。
過去名意者。
意者所依義。
過去所依心起也。
所依者。
過去謝滅被引現在法生故。
如雲開導依。
現在識者。
現取境義欤尋雲。
過去名意者。
意者限所依義欤。
若有思量義者。
于過去思量義如何答。
依依止之義也。
四日 一。
如小論說(文)小乘教意。
于第七識名義俱得之義可有欤答。
第七識名義不可得之也難雲。
既于第八識得其名。
于第七識者。
人我之根本故。
小乘尤可得其名義也。
故唯識第五雲。
又大乘經處處别說有第七識。
○解脫經中亦别說有此第七識。
如彼頌言。
染污意恒時諸惑俱生滅。
若解脫諸惑。
非曾非當有。
彼經自釋此頌義言。
有染污意。
從無始來與四煩惱恒俱生滅等(文)述記五末雲。
論解脫經中至非曾非當有。
述曰。
此大小乘通許之經。
○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其此頌文長行自解○此經大小共信。
十八部共許(文)如何答。
當段雲。
但有六識(文)明知第七識名義不可得之也。
但于難者。
述記以下即續雲。
諸部解别。
上座部等許。
即染第六諸惑許并生。
别有細心。
是第六意恒現行故○大衆部等解。
如常施食受樂。
非謂一□□有名恒。
○薩婆多等非四惑同時俱。
此則前後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雲。
即是我第七識(文)意雲。
大衆部薩婆多等雲。
時時相續名恒時也。
如例雲常施食常受樂。
未必謂常恒不斷相續也。
就中薩婆多執四惑不俱起故。
約前後有俱也。
總皆不許第七識也。
燈第五委釋。
可見之。
一。
于阿賴耶識但得其名(文)有部意。
四種賴耶以能執藏之貪愛為體欤。
以所執藏之法為體欤答。
以所執藏之法為體也。
難雲。
述記釋雲。
四種體是貪(雲雲)豈非以能執藏之貪愛為體耶。
如何答。
述記四本雲。
起愛所著之處必阿賴耶○四名如論。
是貪總别三世境故。
無性雲。
愛是總句。
餘三現在過去未來如其次第三世别說。
□□恒時極希願故申樂欣喜。
是故總名阿賴耶也(文)同述記雲。
彼部計雲。
執餘蘊等。
但是貪所著處即名阿賴耶故(文)此等釋以蘊等之所愛着之法體名阿賴耶也。
如攝論唯識等也。
但四體是貪者。
且釋能愛着體。
非釋阿賴耶之體欤尋雲。
小乘所得賴耶立識名欤答。
不可名識。
□論中于小乘阿賴耶出三義。
五陰我見樂受相應貪也。
不出識也問。
若爾者。
無性攝論等說阿賴耶識如何答。
以大乘心雲爾也問。
愛阿賴耶等如何可訓耶答。
愛阿賴耶等可訓欤。
唯識論。
是貪總别三世境故雲。
故知賴耶者境也尋雲。
愛樂欣喜能貪之心者。
小乘意。
于第六識上分之欤。
亘六識欤□愛樂欣喜者能貪心賴耶者所執着境也。
尋雲。
貪總别之事樂欣喜現過未配所由如何答。
就字訓義有欤。
一。
如增一經說(文)增一阿含經說四種賴耶欤答。
爾也難雲。
現流布經全無此文如何答。
當段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梁攝論無性攝論四種阿賴耶證據指增一經故。
章主依論說也。
梵本有之欤尚難雲。
檢增一經說。
但貪愛心上所立愛樂欣喜四種賴耶也。
何以彼經文小乘中說。
阿賴耶識可雲耶答。
章主禦意自元小乘中不說第八識故。
雲但得其名。
第八執藏之義于三世之貪上立其名。
即是愛樂欣喜阿賴耶也。
小乘不得阿賴耶之實義故。
才說其名終引大乘為方便也。
五日 一。
從業等種辨體而生(文)等者習氣義有三有支熏習者。
述記雲。
有謂三有。
支者因義分義。
即三有因生善惡趣差别因也。
通前六識皆有此熏(文)但于難者。
依業感當果有名有支故。
且舉有支欤。
一。
異熟報識(文)異熟名付有義勢。
何義為正耶答。
一義雲。
異類熟故雲異熟也。
因是善惡果是無記故以之可為正義也難雲。
于異熟無記因是善惡果是無記之理有疑。
因果相順之法。
必可同性。
何以善惡業種為因感無記果耶答。
一義雲。
異熟者。
異時熟故雲異熟也難雲。
若爾者。
等流果豈非異時熟耶。
是以此義亂等流之過在之。
一義雲。
異處熟故雲異熟也難雲。
種今舉有支習氣(今業種子也。
正依業感當果有名有支也)我執名言等欤答爾也難雲。
親辨自果因緣正名言種也。
又論文三熏習初名言熏習也。
雲道理雲文便尤舉名言可等餘二熏習。
何今釋雲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耶答。
唯識論中。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文)長行釋此頌出四複次。
一福等三業。
二三熏習。
三十二因緣。
四二種生死也。
四義共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
謂福等三業業習氣。
色心心所等種子二取習氣。
又十二因緣者惑業苦三道也。
業習氣。
惑苦之種即二取習氣也。
次二種生死者。
漏無漏二業為因即業習氣。
煩惱所知二障為緣即二取習氣也。
故四義共以業種名言種等為生死相續之因緣也。
爾者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
不可限三熏習。
可通論四義也。
判空依他耶。
□□□□□有二門。
相成就當于始門。
理成□□□□□□□□□者。
即第三時所建立之法□□□□□□□為始門。
其上更雲終門即空□□□□□□識及百法等之法相豈非直空□□□□□但于難者。
付此依他無性有體空□□□□□□二寺诤也。
若依他體不見□□□□□ヤムヘシ。
自性等過アルヘキ也□□□□□今内外者。
何物雲内外耶。
□□□□□□者如理智。
于外者如量智也□□□□雲。
内即所熏故不見藏住。
外即能熏故不見熏習。
既内外俱不見故。
無攝藏義。
故不見阿賴耶。
既無攝藏之種子則無
前五識上何有思量集起義耶。
何況清涼大師釋雲。
小乘謂未來名心乃至體即第六(雲雲)如何答。
集起思量二義前五識中雖非如第六識明了對五識境思量其相。
又集起業因等故。
非無其義分也。
故折薪三雲。
但有六識。
于此六識義分心意識也(文)但于難者。
在未來集起于過去依止義故。
亘六識可有心意識也。
清涼釋者。
第六識其本故欤尋雲。
薩婆多意。
未來名心等義如何答。
薩婆多意。
未來藏諸法起故。
未來位有時名心也。
過去名意者。
意者所依義。
過去所依心起也。
所依者。
過去謝滅被引現在法生故。
如雲開導依。
現在識者。
現取境義欤尋雲。
過去名意者。
意者限所依義欤。
若有思量義者。
于過去思量義如何答。
依依止之義也。
四日 一。
如小論說(文)小乘教意。
于第七識名義俱得之義可有欤答。
第七識名義不可得之也難雲。
既于第八識得其名。
于第七識者。
人我之根本故。
小乘尤可得其名義也。
故唯識第五雲。
又大乘經處處别說有第七識。
○解脫經中亦别說有此第七識。
如彼頌言。
染污意恒時諸惑俱生滅。
若解脫諸惑。
非曾非當有。
彼經自釋此頌義言。
有染污意。
從無始來與四煩惱恒俱生滅等(文)述記五末雲。
論解脫經中至非曾非當有。
述曰。
此大小乘通許之經。
○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其此頌文長行自解○此經大小共信。
十八部共許(文)如何答。
當段雲。
但有六識(文)明知第七識名義不可得之也。
但于難者。
述記以下即續雲。
諸部解别。
上座部等許。
即染第六諸惑許并生。
别有細心。
是第六意恒現行故○大衆部等解。
如常施食受樂。
非謂一□□有名恒。
○薩婆多等非四惑同時俱。
此則前後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雲。
即是我第七識(文)意雲。
大衆部薩婆多等雲。
時時相續名恒時也。
如例雲常施食常受樂。
未必謂常恒不斷相續也。
就中薩婆多執四惑不俱起故。
約前後有俱也。
總皆不許第七識也。
燈第五委釋。
可見之。
一。
于阿賴耶識但得其名(文)有部意。
四種賴耶以能執藏之貪愛為體欤。
以所執藏之法為體欤答。
以所執藏之法為體也。
難雲。
述記釋雲。
四種體是貪(雲雲)豈非以能執藏之貪愛為體耶。
如何答。
述記四本雲。
起愛所著之處必阿賴耶○四名如論。
是貪總别三世境故。
無性雲。
愛是總句。
餘三現在過去未來如其次第三世别說。
□□恒時極希願故申樂欣喜。
是故總名阿賴耶也(文)同述記雲。
彼部計雲。
執餘蘊等。
但是貪所著處即名阿賴耶故(文)此等釋以蘊等之所愛着之法體名阿賴耶也。
如攝論唯識等也。
但四體是貪者。
且釋能愛着體。
非釋阿賴耶之體欤尋雲。
小乘所得賴耶立識名欤答。
不可名識。
□論中于小乘阿賴耶出三義。
五陰我見樂受相應貪也。
不出識也問。
若爾者。
無性攝論等說阿賴耶識如何答。
以大乘心雲爾也問。
愛阿賴耶等如何可訓耶答。
愛阿賴耶等可訓欤。
唯識論。
是貪總别三世境故雲。
故知賴耶者境也尋雲。
愛樂欣喜能貪之心者。
小乘意。
于第六識上分之欤。
亘六識欤□愛樂欣喜者能貪心賴耶者所執着境也。
尋雲。
貪總别之事樂欣喜現過未配所由如何答。
就字訓義有欤。
一。
如增一經說(文)增一阿含經說四種賴耶欤答。
爾也難雲。
現流布經全無此文如何答。
當段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梁攝論無性攝論四種阿賴耶證據指增一經故。
章主依論說也。
梵本有之欤尚難雲。
檢增一經說。
但貪愛心上所立愛樂欣喜四種賴耶也。
何以彼經文小乘中說。
阿賴耶識可雲耶答。
章主禦意自元小乘中不說第八識故。
雲但得其名。
第八執藏之義于三世之貪上立其名。
即是愛樂欣喜阿賴耶也。
小乘不得阿賴耶之實義故。
才說其名終引大乘為方便也。
五日 一。
從業等種辨體而生(文)等者習氣義有三有支熏習者。
述記雲。
有謂三有。
支者因義分義。
即三有因生善惡趣差别因也。
通前六識皆有此熏(文)但于難者。
依業感當果有名有支故。
且舉有支欤。
一。
異熟報識(文)異熟名付有義勢。
何義為正耶答。
一義雲。
異類熟故雲異熟也。
因是善惡果是無記故以之可為正義也難雲。
于異熟無記因是善惡果是無記之理有疑。
因果相順之法。
必可同性。
何以善惡業種為因感無記果耶答。
一義雲。
異熟者。
異時熟故雲異熟也難雲。
若爾者。
等流果豈非異時熟耶。
是以此義亂等流之過在之。
一義雲。
異處熟故雲異熟也難雲。
種今舉有支習氣(今業種子也。
正依業感當果有名有支也)我執名言等欤答爾也難雲。
親辨自果因緣正名言種也。
又論文三熏習初名言熏習也。
雲道理雲文便尤舉名言可等餘二熏習。
何今釋雲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耶答。
唯識論中。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文)長行釋此頌出四複次。
一福等三業。
二三熏習。
三十二因緣。
四二種生死也。
四義共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
謂福等三業業習氣。
色心心所等種子二取習氣。
又十二因緣者惑業苦三道也。
業習氣。
惑苦之種即二取習氣也。
次二種生死者。
漏無漏二業為因即業習氣。
煩惱所知二障為緣即二取習氣也。
故四義共以業種名言種等為生死相續之因緣也。
爾者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
不可限三熏習。
可通論四義也。
判空依他耶。
□□□□□有二門。
相成就當于始門。
理成□□□□□□□□□者。
即第三時所建立之法□□□□□□□為始門。
其上更雲終門即空□□□□□□識及百法等之法相豈非直空□□□□□但于難者。
付此依他無性有體空□□□□□□二寺诤也。
若依他體不見□□□□□ヤムヘシ。
自性等過アルヘキ也□□□□□今内外者。
何物雲内外耶。
□□□□□□者如理智。
于外者如量智也□□□□雲。
内即所熏故不見藏住。
外即能熏故不見熏習。
既内外俱不見故。
無攝藏義。
故不見阿賴耶。
既無攝藏之種子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