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律(文)四分律意。
最初說法之義雲何定之耶答。
六七日後說之也難雲。
見四分律文。
雖第六七日後梵王請法。
而佛不即說法。
因此勸請始觀所應度者。
經重重觀機後往鹿苑。
又雖往鹿苑。
争可率爾說法。
必先方便誘引。
可經數日者也。
例如多論雲。
佛與五人安居。
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聽法(等文)明知。
彼論所說。
漸次誘引至八月八日。
方始說法以度五人雲事答。
當段雲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文)但于難者。
如四分律雲。
第六七日入定受樂。
從三昧起其後觀機。
往鹿野苑度五比丘也。
故今章主得此意引用之也。
一。
及薩婆多論說(文)六七日說法欤答。
爾也難雲。
見彼論說相。
七七日間唯入三昧。
觀見機宜未轉法輪。
明知。
七七日後方說法雲事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不限當段之釋法花第一雲。
然律及薩婆多傳雲。
過六七日梵天來請。
方乃說法(文)嘉祥法花義疏第四雲。
律中及薩婆多傳。
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文)諸師一同之定判。
必有所以欤。
問。
意恩嘉祥并雲薩婆多傳者。
應是非薩婆多論故。
行事抄上一(十門中第十門)舉應引用之正經中雲。
薩婆多論(并傳已上)會正記第二(允堪述)雲。
注并傳者。
準舊解雲。
即關西江東師資傳。
梁僧祐撰凡五卷。
故下雲薩婆多師資傳是也(文)若是今亦指此傳欤。
十日 一。
或七七日乃說如興起行經說(文)七七說指興起行經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記雲。
或七七如興起行經者。
嘗讀此經即無此說。
後讀出曜方見此文故。
出曜第八雲。
佛受二賈客食咒願已食。
時世尊七七四十九日。
默然不說等(文)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現流布本無此文。
有梵本欤。
又有異本欤(禦所覽本有)。
天台妙樂大師如法被引。
大疏興顯行經(雲雲)又刊定記二雲。
興顯行經七七日(雲雲)。
一。
或八七日乃說如十誦律說(文)八七日說十誦律說欤答。
爾也難雲。
餘處五分律引八七日證。
何引十誦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十誦五分。
共有此說故。
各各引一說也。
一。
或一年不說法(文)十二遊經第二年說法義欤答。
爾也難雲。
當段雲經十二年方度五人(文)第二年說法不見。
十二年後說(見)如何答。
折薪雲。
十二遊經雲。
佛以二十九出家。
三十五得道。
四月八日至八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即一季不說法)二年于鹿野園中。
為阿若(牛+句)鄰說法○五年○舍利弗便得須陀洹。
歡喜即還為目連說。
亦得初果。
六年須達與祇陀建佛精舍。
作十二佛圖寺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屋五樓閣○十二年還王城中○為父王及釋迦種說法○釋曰。
據此經。
初一年不說法從第二年至十二年說法度人。
今文雲十二年方度五人者。
恐十字是第字。
合雲第二年方度五人(文)此意一年不說法雲。
實十二月非為一年。
一年一夏為一年也。
又雲。
或先德意。
十二月十二年(雲雲)爾十二年經說法間總アクル也。
上一年不說法雲故。
第二年五人度雲也。
但于難者。
十二年說法間。
初五人度第二年說法也(為言)折薪意十字誤也。
可第字(雲雲)。
十一日 一。
有人解雲。
五十七日一年不說法同欤答。
爾也難雲。
十二遊經自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
以一夏為一年(文)爾者以夏為一年。
何五十個七日同ナラン耶。
依之折薪雲。
十二遊經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為一年者。
乃僧臘年。
非歲時之年。
古人錯會歲時之年。
則進退皆失。
何者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
正有九十八日故。
進非五十個七日。
退非五十七日。
而章引彼會釋似失撿對。
而大疏雖雲亦失辨對。
今對經文顯然易見(文)先德進退之難破。
尤有其謂欤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一夏中後。
不可取第二年故。
二年三年乃至十二年。
皆普通年說也。
但佛樹下成道儀式說一夏為一年也。
總非指年說也(雲雲)。
一。
以此等教當知三乘小乘教等(文)自下總結也。
爾者唯結第二時處俱異欤答。
雙結二門也。
自初至或前後故者。
别結第二時處俱異門也。
次是一乘法下。
雙結同時異處異時異處之兩門也難雲。
次上所引妙經四分等。
并唯明成道最初說小乘雲事。
何通雲三乘耶答。
當段雲以此等教當知三乘小乘教并非第二七日說等(文)但于難者。
上總引六教。
未必别标三乘小乘。
多分最初說小乘之證文也。
但其中或大乘教說小乘事。
如法花等。
或小乘教說小乘事。
或亦可有大乘經說大乘事。
随機異聞法應爾故。
今通結雲以此等教。
當知三乘等也 元和二年(丙辰)三月十一日為春季談義任古抄不審書集訖不可有定量後學可被糾其謬矣。
權大僧都實英(露命六十四)
最初說法之義雲何定之耶答。
六七日後說之也難雲。
見四分律文。
雖第六七日後梵王請法。
而佛不即說法。
因此勸請始觀所應度者。
經重重觀機後往鹿苑。
又雖往鹿苑。
争可率爾說法。
必先方便誘引。
可經數日者也。
例如多論雲。
佛與五人安居。
一時或三人乞食二人聽法(等文)明知。
彼論所說。
漸次誘引至八月八日。
方始說法以度五人雲事答。
當段雲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文)但于難者。
如四分律雲。
第六七日入定受樂。
從三昧起其後觀機。
往鹿野苑度五比丘也。
故今章主得此意引用之也。
一。
及薩婆多論說(文)六七日說法欤答。
爾也難雲。
見彼論說相。
七七日間唯入三昧。
觀見機宜未轉法輪。
明知。
七七日後方說法雲事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不限當段之釋法花第一雲。
然律及薩婆多傳雲。
過六七日梵天來請。
方乃說法(文)嘉祥法花義疏第四雲。
律中及薩婆多傳。
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文)諸師一同之定判。
必有所以欤。
問。
意恩嘉祥并雲薩婆多傳者。
應是非薩婆多論故。
行事抄上一(十門中第十門)舉應引用之正經中雲。
薩婆多論(并傳已上)會正記第二(允堪述)雲。
注并傳者。
準舊解雲。
即關西江東師資傳。
梁僧祐撰凡五卷。
故下雲薩婆多師資傳是也(文)若是今亦指此傳欤。
十日 一。
或七七日乃說如興起行經說(文)七七說指興起行經欤答。
爾也難雲。
折薪記雲。
或七七如興起行經者。
嘗讀此經即無此說。
後讀出曜方見此文故。
出曜第八雲。
佛受二賈客食咒願已食。
時世尊七七四十九日。
默然不說等(文)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現流布本無此文。
有梵本欤。
又有異本欤(禦所覽本有)。
天台妙樂大師如法被引。
大疏興顯行經(雲雲)又刊定記二雲。
興顯行經七七日(雲雲)。
一。
或八七日乃說如十誦律說(文)八七日說十誦律說欤答。
爾也難雲。
餘處五分律引八七日證。
何引十誦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十誦五分。
共有此說故。
各各引一說也。
一。
或一年不說法(文)十二遊經第二年說法義欤答。
爾也難雲。
當段雲經十二年方度五人(文)第二年說法不見。
十二年後說(見)如何答。
折薪雲。
十二遊經雲。
佛以二十九出家。
三十五得道。
四月八日至八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即一季不說法)二年于鹿野園中。
為阿若(牛+句)鄰說法○五年○舍利弗便得須陀洹。
歡喜即還為目連說。
亦得初果。
六年須達與祇陀建佛精舍。
作十二佛圖寺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屋五樓閣○十二年還王城中○為父王及釋迦種說法○釋曰。
據此經。
初一年不說法從第二年至十二年說法度人。
今文雲十二年方度五人者。
恐十字是第字。
合雲第二年方度五人(文)此意一年不說法雲。
實十二月非為一年。
一年一夏為一年也。
又雲。
或先德意。
十二月十二年(雲雲)爾十二年經說法間總アクル也。
上一年不說法雲故。
第二年五人度雲也。
但于難者。
十二年說法間。
初五人度第二年說法也(為言)折薪意十字誤也。
可第字(雲雲)。
十一日 一。
有人解雲。
五十七日一年不說法同欤答。
爾也難雲。
十二遊經自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
以一夏為一年(文)爾者以夏為一年。
何五十個七日同ナラン耶。
依之折薪雲。
十二遊經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為一年者。
乃僧臘年。
非歲時之年。
古人錯會歲時之年。
則進退皆失。
何者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
正有九十八日故。
進非五十個七日。
退非五十七日。
而章引彼會釋似失撿對。
而大疏雖雲亦失辨對。
今對經文顯然易見(文)先德進退之難破。
尤有其謂欤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一夏中後。
不可取第二年故。
二年三年乃至十二年。
皆普通年說也。
但佛樹下成道儀式說一夏為一年也。
總非指年說也(雲雲)。
一。
以此等教當知三乘小乘教等(文)自下總結也。
爾者唯結第二時處俱異欤答。
雙結二門也。
自初至或前後故者。
别結第二時處俱異門也。
次是一乘法下。
雙結同時異處異時異處之兩門也難雲。
次上所引妙經四分等。
并唯明成道最初說小乘雲事。
何通雲三乘耶答。
當段雲以此等教當知三乘小乘教并非第二七日說等(文)但于難者。
上總引六教。
未必别标三乘小乘。
多分最初說小乘之證文也。
但其中或大乘教說小乘事。
如法花等。
或小乘教說小乘事。
或亦可有大乘經說大乘事。
随機異聞法應爾故。
今通結雲以此等教。
當知三乘等也 元和二年(丙辰)三月十一日為春季談義任古抄不審書集訖不可有定量後學可被糾其謬矣。
權大僧都實英(露命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