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會昔時所說三乘。
顯示今一乘實理。
是謂三一和合名為同教。
若約化儀。
則三一同時說之。
正是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之義故。
亦是三一和合而說。
豈非同教耶。
非相違也。
六日 一。
如密迹力士經說(文)密迹力士經者。
寶積經第三密迹力士會欤答。
爾也難雲。
爾者可名力士會。
何名經耶答。
折薪雲。
即大寶積經第三密迹力士會(文)但于難者。
通路記雲。
密迹力士經。
昔西晉竺法護三藏。
譯一部七卷别行世間○如是新舊單重總集合成。
以為大部。
神龍二年賢首六十四。
此年流志方譯寶積。
厥後至玄宗皇帝開元元年癸醜。
首尾八年譯訖。
其第三會必定神龍二年編入。
自爾已前既是别行不名寶積。
不立會名。
直号密迹力士經。
賢首大師造五教章。
年齡三十有餘之時。
流志未來未譯寶積故唯名經。
章中所引正是此本也(文)。
一。
廣益三乘衆得大小等果(文)三乘共聞四谛欤。
為當各聞谛緣度欤答。
今所雲能被教。
俱是四谛法也難雲。
三乘一乘可顯同時說者。
何别說三乘不益三機耶。
依之披寶積經密迹力土會文。
雖明為三乘各别說谛緣度等之行。
而全無轉四谛益三機之義如何答。
探玄記第三引密迹經雲。
三轉四谛通益三機(文)望三乘機說四谛教(見)如大乘初門般若教益者。
以般若一無生益三乘機。
例之以一個四谛益三機有何相違哉。
所回愚法小乘教。
三乘俱皆修行四谛成三果故。
望之能似教故。
雖大乘三乘教。
說四谛通益三機釋欤。
但于難者。
三乘教行。
設雖各别谛緣度行。
實不過世間出世因果。
緣覺雖明十二因緣。
觀因緣流轉之時。
世間因果也。
觀還滅十二因緣之時。
出世因果故。
可屬苦集二谛故。
不可過四谛。
菩薩六度行。
設雖六波羅蜜行。
屬世間出世因果。
不可過苦集滅道四谛因果故。
無相違欤。
一。
又大品經雲佛初在鹿野園轉四谛法輪(文)大品經意。
第二七日。
于鹿野園轉法輪欤答。
爾也難雲。
披大品經說。
雖雲初轉等。
全無第二七日之言。
又不指鹿野園耶答。
當段雲。
解雲以此教證○同時說也(文)大品經初轉法輪之文者。
鹿園二七之說雲事。
高祖定判也。
但于無現流布之文雲難者。
或有異本欤。
或有梵本欤。
又密迹力士經。
正有第二七日鹿園轉法輪之時廣益三乘之文。
而大品經中雖無二七鹿苑之文初轉法輪時。
廣益三乘之義大同密迹故。
準益相義同例同說時說處。
既大品雲初轉。
相當密迹第二七日欤。
但大品經新舊二本中。
無初轉益三乘之文。
而準智論可了簡欤。
尋雲。
智論釋大品經。
而智論說。
既五十七日初說法(雲雲)知大品初轉之言。
可五十七日如何答問。
撿大品經一部所說。
全無當間所引之文。
章主解釋。
似無所見如何答。
此事不局今家所判。
慈恩大師玄贊第一(并)法苑林第一。
引菩提流支之說。
又道邏師甫正記亦同此說。
故知。
大品經中有異本欤。
或在現本欤。
七日 一。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文)此無量一生補處菩薩。
同時皆住都率天欤答。
爾也難雲。
彌勒可言補處。
如何餘稱補處耶答。
當段雲無量一生補處菩薩(文)況玄贊要集雲。
問。
都率天中一生補處菩薩有多少。
答。
有教有五百菩薩。
正量部說一千菩薩在彼天中。
傳化作佛皆是一生補處(文)但于難者。
智論第十七曰。
除彌勒菩薩外餘菩薩衆。
雖非此方補處。
于十方補處故多。
補處于理何妨(文)。
一。
補處菩薩一時成佛(文)于一世界二佛并出欤答。
爾也難雲。
地持論第三雲。
無量世界有無量佛。
無一世界二佛俱出何以故。
菩薩長夜作如是願。
如是方便。
我當于一無佛法處演說正法調伏衆生○大願果成。
又一如來能于三千大千刹土。
悉能施作一切佛事。
第二佛出無所利益(文)如何答。
梵網經等意。
一大千界有百億國。
每一國有一佛出世(雲雲)但于地持論說者。
是随轉理門之說。
即是薩婆多部之所計也。
非謂大乘意亦可爾欤。
一。
二小乘者如彌沙塞律說(文)彌沙塞律者。
五部律中何耶答。
五分律也難雲。
探玄記第二雲。
依五分律八七日(文)如何答。
折雲。
彌沙塞。
此雲不著有無觀。
經雲。
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名彌沙塞律法。
即五分律也(文)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有此等文。
以繁廣故取要引之。
釋迦菩薩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已。
即起此處到郁鞞羅聚落。
有林樹下初夜順逆觀十二因緣。
爾時世尊。
身有風患。
摩修羅山神取呵梨勒果奉佛。
佛受食之。
風患即除。
于此樹下七日受解脫樂(章雲佛初成道等者是)過七日已遊行人間時。
五百價客。
其中有二大人。
謂離謂與彼利也。
即有樹神。
勸此二人。
以蜜和(麥+少)令供養佛。
時四天王。
同時奉缽。
佛
顯示今一乘實理。
是謂三一和合名為同教。
若約化儀。
則三一同時說之。
正是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之義故。
亦是三一和合而說。
豈非同教耶。
非相違也。
六日 一。
如密迹力士經說(文)密迹力士經者。
寶積經第三密迹力士會欤答。
爾也難雲。
爾者可名力士會。
何名經耶答。
折薪雲。
即大寶積經第三密迹力士會(文)但于難者。
通路記雲。
密迹力士經。
昔西晉竺法護三藏。
譯一部七卷别行世間○如是新舊單重總集合成。
以為大部。
神龍二年賢首六十四。
此年流志方譯寶積。
厥後至玄宗皇帝開元元年癸醜。
首尾八年譯訖。
其第三會必定神龍二年編入。
自爾已前既是别行不名寶積。
不立會名。
直号密迹力士經。
賢首大師造五教章。
年齡三十有餘之時。
流志未來未譯寶積故唯名經。
章中所引正是此本也(文)。
一。
廣益三乘衆得大小等果(文)三乘共聞四谛欤。
為當各聞谛緣度欤答。
今所雲能被教。
俱是四谛法也難雲。
三乘一乘可顯同時說者。
何别說三乘不益三機耶。
依之披寶積經密迹力土會文。
雖明為三乘各别說谛緣度等之行。
而全無轉四谛益三機之義如何答。
探玄記第三引密迹經雲。
三轉四谛通益三機(文)望三乘機說四谛教(見)如大乘初門般若教益者。
以般若一無生益三乘機。
例之以一個四谛益三機有何相違哉。
所回愚法小乘教。
三乘俱皆修行四谛成三果故。
望之能似教故。
雖大乘三乘教。
說四谛通益三機釋欤。
但于難者。
三乘教行。
設雖各别谛緣度行。
實不過世間出世因果。
緣覺雖明十二因緣。
觀因緣流轉之時。
世間因果也。
觀還滅十二因緣之時。
出世因果故。
可屬苦集二谛故。
不可過四谛。
菩薩六度行。
設雖六波羅蜜行。
屬世間出世因果。
不可過苦集滅道四谛因果故。
無相違欤。
一。
又大品經雲佛初在鹿野園轉四谛法輪(文)大品經意。
第二七日。
于鹿野園轉法輪欤答。
爾也難雲。
披大品經說。
雖雲初轉等。
全無第二七日之言。
又不指鹿野園耶答。
當段雲。
解雲以此教證○同時說也(文)大品經初轉法輪之文者。
鹿園二七之說雲事。
高祖定判也。
但于無現流布之文雲難者。
或有異本欤。
或有梵本欤。
又密迹力士經。
正有第二七日鹿園轉法輪之時廣益三乘之文。
而大品經中雖無二七鹿苑之文初轉法輪時。
廣益三乘之義大同密迹故。
準益相義同例同說時說處。
既大品雲初轉。
相當密迹第二七日欤。
但大品經新舊二本中。
無初轉益三乘之文。
而準智論可了簡欤。
尋雲。
智論釋大品經。
而智論說。
既五十七日初說法(雲雲)知大品初轉之言。
可五十七日如何答問。
撿大品經一部所說。
全無當間所引之文。
章主解釋。
似無所見如何答。
此事不局今家所判。
慈恩大師玄贊第一(并)法苑林第一。
引菩提流支之說。
又道邏師甫正記亦同此說。
故知。
大品經中有異本欤。
或在現本欤。
七日 一。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文)此無量一生補處菩薩。
同時皆住都率天欤答。
爾也難雲。
彌勒可言補處。
如何餘稱補處耶答。
當段雲無量一生補處菩薩(文)況玄贊要集雲。
問。
都率天中一生補處菩薩有多少。
答。
有教有五百菩薩。
正量部說一千菩薩在彼天中。
傳化作佛皆是一生補處(文)但于難者。
智論第十七曰。
除彌勒菩薩外餘菩薩衆。
雖非此方補處。
于十方補處故多。
補處于理何妨(文)。
一。
補處菩薩一時成佛(文)于一世界二佛并出欤答。
爾也難雲。
地持論第三雲。
無量世界有無量佛。
無一世界二佛俱出何以故。
菩薩長夜作如是願。
如是方便。
我當于一無佛法處演說正法調伏衆生○大願果成。
又一如來能于三千大千刹土。
悉能施作一切佛事。
第二佛出無所利益(文)如何答。
梵網經等意。
一大千界有百億國。
每一國有一佛出世(雲雲)但于地持論說者。
是随轉理門之說。
即是薩婆多部之所計也。
非謂大乘意亦可爾欤。
一。
二小乘者如彌沙塞律說(文)彌沙塞律者。
五部律中何耶答。
五分律也難雲。
探玄記第二雲。
依五分律八七日(文)如何答。
折雲。
彌沙塞。
此雲不著有無觀。
經雲。
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名彌沙塞律法。
即五分律也(文)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有此等文。
以繁廣故取要引之。
釋迦菩薩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已。
即起此處到郁鞞羅聚落。
有林樹下初夜順逆觀十二因緣。
爾時世尊。
身有風患。
摩修羅山神取呵梨勒果奉佛。
佛受食之。
風患即除。
于此樹下七日受解脫樂(章雲佛初成道等者是)過七日已遊行人間時。
五百價客。
其中有二大人。
謂離謂與彼利也。
即有樹神。
勸此二人。
以蜜和(麥+少)令供養佛。
時四天王。
同時奉缽。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