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五

關燈
始别酒消。

    然後覺終同也。

    四始終俱同三。

    始同聞同觀也。

    終同者。

    以許回心作佛也(文)但于當段釋者。

    且出一邊欤。

     一。

    同教中三始終俱同(文)别教中可有三乘欤答。

    今章文和本雖标同教。

    唐本但雲圓教故。

    有諸記異釋。

    準義苑釋無三乘可成申也難雲。

    凡别教意。

     三乘等法本來悉是一乘(雲雲)尤可雲别教中三始終俱同也。

    加之若于法界既體義雙存。

    則三一全不泯故。

    該攝門中。

    或有一乘機還入三乘之義也。

    依之折薪雲。

    五圓教中三者。

    此圓教俱有同别二教義。

    若三乘等行。

    從一乘無盡教起。

    而會三行為一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當同教義。

    若知三行本來悉是一乘。

    此通别教(已上)準此釋意。

    同别二教共有三乘。

    各始終俱同(為言)如何答。

    建立乘之末文。

    總作四句中。

    雖同教判亦一亦三。

    而言或唯一乘謂如别教。

    故知。

    别教唯一非三也。

    争雲通三乘耶。

    依之義苑雲。

    同教之圓若論别教。

    杳絕三乘故。

    非此所說(文)況依集成雲圓教。

    按三韓本并決擇第五卷。

    并雲同教中三始終俱同。

    所以定知。

    此中圓字誤者。

    上文曰。

    或唯一乘。

    謂如别教等(文)集成記意。

    全同和本。

    尤可承用也。

    但該攝門等意者。

    全廢機根直就法界。

    以約體義雙存門故。

    假立三一名。

    皆是三乘望一乘之門事也。

    縱雖有三乘。

    隻是一乘也。

    然今五種三乘。

    皆就機根各正依行。

    具論始終之同異。

    既别教中廢機緣直論法位。

    有何三乘機論其始終耶。

    不可有相違。

     一。

    度天人龍(文)今雲天人者。

    機法中何耶答。

    一義雲。

    約法也難雲。

    通指大小乘所被機雲天人龍也如何答。

    集成釋今文雲。

    人天善根皆圓教攝(文)案此釋意。

    言人天者不别約所被之機。

    隻總取人天乘之法。

    故知。

    言涅槃者。

    亦隻是圓滿空寂之理。

    即法界法門也。

    即如大疏第一上雲。

    五戒十善亦圓教攝。

    尚非三四。

    況初二耶。

    此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文)此意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計也。

     五日教起前後第六 一。

    教起前後(文)今教起者。

    通明一代五十個年間之教起欤。

    将又成道最初之教起欤答。

    一義雲。

    初說後說前後也難雲。

    複古記雲。

    教起前後者。

    略辨如來一代所說。

    約時顯教。

    本末交映與奪相資。

    方為善巧攝生方便也(文)此釋意通一代欤答。

    一義雲。

    凝然大德雲。

    教起者雖通一代。

    今且别就一乘三乘小乘之初起論前後。

    以顯法本末權實也。

    謂此花嚴一乘。

    是根本教故。

    最初第二七日說之。

    即是前也。

    餘三乘小乘中。

    三七五七等方說之。

    即是後也。

    故知。

    一乘唯前無後。

    以本教時處俱定故。

    餘三乘等。

    随機改轉故通前後也(為言)今章末後總結文。

    正見此意欤。

    又探玄記雲将欲遂機漸施末教等釋準思可知。

    但于難者。

    今章文偏明初起。

    而意通一代也。

    不可有相違。

     一。

    與一乘同時異處說(文)本末二教相望。

    有同時同處說欤答。

    當章(并)探玄記等中。

    不出同時同處之義也難雲。

    如來化儀無方也。

    縱雖同時同處。

    普對三一之機。

    各說随宣之法。

    何為難耶。

    是以梵網經。

    于菩提樹下初成頓說菩薩戒藏。

    震旦人師。

    多依十地論判第二七日如何答。

    一義雲。

    不可有同時同處之說也。

    凡以時處等校量顯法之時。

    樹下得菩提。

    不起其處即說所得法。

    則正是表顯自内所證一實法稱本而說故。

    不移處也(章次下自釋此義)豈彼末教中有如是義耶。

    故知。

    樹下成道。

    即于其處不起而說法。

    唯局花嚴不可通餘經也。

    縱雖化儀無方。

    何忘此等别理耶。

    但于梵網經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之說者。

    會之雖有異義。

    任一義者。

    聲聞戒漸漸待犯戒因緣是制。

    菩薩戒頓結故雲初結也。

    非第二七日也一義雲。

    一代教化制二教アリ。

    制教不妨同時同處。

    今雲化教事故。

    無同時同處雲也一義雲。

    古佛本戒誦故。

    本戒方本教一本外末教不見。

    末教スカタニテ同時同處無雲也。

    梵網本戒方全本教ミナシテ末教不見樣雲也或人義雲。

    一代初中後三ワタル。

    成道初方ナラハ二七日(乃至)一年二年後說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雲ヘシ。

    非第二七日也(雲雲)次于震且人師等釋者。

    若有違宗家定判者。

    不可依用也。

    一義可有同時同處說也(雲雲)(纂釋可見之)。

     一。

    初義者是同教故(文)同時異處說。

    是同教者。

    彼三乘小乘所說法門。

    實是可同教一乘欤答。

    非化法約化儀也難雲。

    凡判一乘三乘者。

    專約其教所說法門分濟可論之。

    而才以時處同異校量三一不同。

    實不足信用。

    豈不成戲論耶答。

    義苑雲。

    初義是同教故者。

    三乘之教同彼初時。

    表本末相濟故。

    三乘之教今經兩處示非别教故。

    此約化儀表示同别。

    非論化法耳。

    後義本末相分故者。

    謂時處俱異隔曆不同。

    則本末差别門也(文)但于難者。

    凡三一和合。

    而說名為同教。

    于中若約化法。

    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