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二日乘教開合第五
一。
初約教者(文)以乘攝教之義無之欤答。
可有之也難雲。
當章意。
欲以自宗五教會通諸師所立之乘教。
其中初義會此方諸德之立教。
次義會西域現傳一乘三乘之異說。
然以乘攝教之義。
非今所用故不述也如何答。
一義雲。
準第二義反以自顯故。
不立别科欤。
但于難者。
無文義自在之故無相違也。
一。
或開為二○為方便故(文)别教三乘相望。
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欤答。
無此義也難雲。
當段雲彼所流故。
又雲為方便故。
諸教相收科雲以攝方便故者。
皆是三别相望如是釋也。
故知。
三乘望别教一乘。
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也答。
教義攝益第二雲。
或俱非教義。
約别教一乘說(文)加之一乘義中。
約同教出七種一乘之時。
方有所流攝方便之義。
即知。
非别教意欤。
但于難者。
三别相望名方便究竟。
是則唯為顯三一之差别。
都不思同别之有異。
直約乘體無二如是釋也。
對比權門之義邊。
自落在于同教門。
若自别教者。
本來不見三乘等。
彼同教者。
尚是教相施設也。
此以權機引入門。
即名攝方便教也。
唯别教一乘。
是圓教之正體也。
仍至于别教加自言。
深有其謂欤。
一。
先明一乘随教有五(文)以中間三教名一乘欤答。
爾也難雲。
前分教開宗中。
以中間三教為三教。
今何通名一乘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折薪雲。
上約揀别故三一不同。
今約收攝。
則以義攝之故。
約絕想佛性平等密意三義以明一乘爾(文)。
尋雲。
一乘之義不通小乘教。
有何意耶答。
折雲。
以小乘一向不共大乘故。
無一乘義爾(文)疑雲。
既以密意亦為一乘者。
一乘義雲如小。
論雲。
自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文)一乘亦名大乘亦名佛法。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雲。
為示于佛身說無盡佛法(文)既許小乘亦有佛法。
何無一乘義耶答。
今所立一乘者。
雖有顯了密意不同。
并有會同三乘令一味之義故名一乘。
然小乘中佛法者。
一向不共二乘故。
全無一乘義也問。
探玄記第一雲。
小乘教中亦有诠示菩薩乘法。
何不亦名菩薩藏耶答。
以彼宗菩薩所斷所證所入涅槃。
亦與二乘無差别故(文)準此小乘教意。
亦有三乘共一之義。
何不與一乘名耶。
例如清涼。
立十重唯識中。
約小乘以立假說一心如何答。
三日 一。
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雲雲)此約始教(文)八意一乘。
通終教已上欤答。
爾也難雲。
當段雲此約始教(文)如何答。
上同教一乘種類中。
舉此八意證一乘故。
不限始教也。
但于難者。
此八意一乘性相通論故。
以一乘義配屬諸教時。
以八意屬始教無失。
總此八意一乘。
含說密意顯了二重故。
通終教及同教之條勿論也。
一。
一小乘中三○以俱羅漢故(文)小乘雲終同者。
約有餘涅槃欤答。
爾也難雲。
探玄記第一雲。
一始别終同三。
謂始約因修四谛緣生六度等别。
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
如俱舍等說(文)此約無餘以釋也。
如何答。
當段雲以俱羅漢故(文)是約有餘欤。
依之義苑雲。
律中說。
佛度五人已即雲通佛。
有六羅漢出世間。
又同座等故曰終同(文)但于難者。
小乘中三。
俱入寂故。
其義亦不遮也。
探玄記釋出一邊計也。
一。
始教中三始終俱别(文)終别之義。
約有餘涅槃欤。
約無餘涅槃欤答。
約無餘也難雲。
二乘所得不局無餘故。
彼終極之果。
尤可通有餘也。
故小乘中三乘釋終同雲以俱羅漢故(文)此正約有餘(見)答。
凡始教意。
以許二乘有不定性回心向大乘故。
約此類則可雲終同故。
今約定性二乘入寂。
釋成終别義。
尤有其謂欤。
但于小乘中雲以俱羅漢故之釋者。
彼明同義時。
三乘俱得有餘無餘二涅槃彼此全同。
更無異徹。
又二乘無有回心向大。
若至有餘果必定入無餘故。
随舉何果于終同之義無違失也。
疑雲。
若爾何故探玄記釋小乘中三乘雲身智同滅是約無餘。
釋始教中三乘有二義。
并約有餘(見)如何答。
小乘随舉何果于終同之義無違失故。
不可為相違。
但于始教二義者。
初義約第二時。
彼見道已上不許回心故。
設約有餘還同定性。
第二義約第三時意同今章故。
如上會釋可知之。
四日 一。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并成佛故(文)終教中三乘。
可有始别終同及始終俱别等義欤答。
可有之也難雲。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并成佛故(文)限始終俱同(見)答。
複古記雲。
終教自具四句。
一始同終别三。
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
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别也。
以終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
二始終俱别三。
以大品等通說三乘法通益三人。
則谛緣度别。
是三法始别也。
通三人得益。
是終别。
雖有權實皆具三乘。
此世根性定故。
未過八萬劫未回心故。
三始别終同三。
約此世根性異。
未至無餘位不發心須說二乘引令入道。
谛緣度不同始别。
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醉三昧酒。
初約教者(文)以乘攝教之義無之欤答。
可有之也難雲。
當章意。
欲以自宗五教會通諸師所立之乘教。
其中初義會此方諸德之立教。
次義會西域現傳一乘三乘之異說。
然以乘攝教之義。
非今所用故不述也如何答。
一義雲。
準第二義反以自顯故。
不立别科欤。
但于難者。
無文義自在之故無相違也。
一。
或開為二○為方便故(文)别教三乘相望。
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欤答。
無此義也難雲。
當段雲彼所流故。
又雲為方便故。
諸教相收科雲以攝方便故者。
皆是三别相望如是釋也。
故知。
三乘望别教一乘。
可有所流攝方便之義也答。
教義攝益第二雲。
或俱非教義。
約别教一乘說(文)加之一乘義中。
約同教出七種一乘之時。
方有所流攝方便之義。
即知。
非别教意欤。
但于難者。
三别相望名方便究竟。
是則唯為顯三一之差别。
都不思同别之有異。
直約乘體無二如是釋也。
對比權門之義邊。
自落在于同教門。
若自别教者。
本來不見三乘等。
彼同教者。
尚是教相施設也。
此以權機引入門。
即名攝方便教也。
唯别教一乘。
是圓教之正體也。
仍至于别教加自言。
深有其謂欤。
一。
先明一乘随教有五(文)以中間三教名一乘欤答。
爾也難雲。
前分教開宗中。
以中間三教為三教。
今何通名一乘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折薪雲。
上約揀别故三一不同。
今約收攝。
則以義攝之故。
約絕想佛性平等密意三義以明一乘爾(文)。
尋雲。
一乘之義不通小乘教。
有何意耶答。
折雲。
以小乘一向不共大乘故。
無一乘義爾(文)疑雲。
既以密意亦為一乘者。
一乘義雲如小。
論雲。
自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文)一乘亦名大乘亦名佛法。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雲。
為示于佛身說無盡佛法(文)既許小乘亦有佛法。
何無一乘義耶答。
今所立一乘者。
雖有顯了密意不同。
并有會同三乘令一味之義故名一乘。
然小乘中佛法者。
一向不共二乘故。
全無一乘義也問。
探玄記第一雲。
小乘教中亦有诠示菩薩乘法。
何不亦名菩薩藏耶答。
以彼宗菩薩所斷所證所入涅槃。
亦與二乘無差别故(文)準此小乘教意。
亦有三乘共一之義。
何不與一乘名耶。
例如清涼。
立十重唯識中。
約小乘以立假說一心如何答。
三日 一。
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雲雲)此約始教(文)八意一乘。
通終教已上欤答。
爾也難雲。
當段雲此約始教(文)如何答。
上同教一乘種類中。
舉此八意證一乘故。
不限始教也。
但于難者。
此八意一乘性相通論故。
以一乘義配屬諸教時。
以八意屬始教無失。
總此八意一乘。
含說密意顯了二重故。
通終教及同教之條勿論也。
一。
一小乘中三○以俱羅漢故(文)小乘雲終同者。
約有餘涅槃欤答。
爾也難雲。
探玄記第一雲。
一始别終同三。
謂始約因修四谛緣生六度等别。
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
如俱舍等說(文)此約無餘以釋也。
如何答。
當段雲以俱羅漢故(文)是約有餘欤。
依之義苑雲。
律中說。
佛度五人已即雲通佛。
有六羅漢出世間。
又同座等故曰終同(文)但于難者。
小乘中三。
俱入寂故。
其義亦不遮也。
探玄記釋出一邊計也。
一。
始教中三始終俱别(文)終别之義。
約有餘涅槃欤。
約無餘涅槃欤答。
約無餘也難雲。
二乘所得不局無餘故。
彼終極之果。
尤可通有餘也。
故小乘中三乘釋終同雲以俱羅漢故(文)此正約有餘(見)答。
凡始教意。
以許二乘有不定性回心向大乘故。
約此類則可雲終同故。
今約定性二乘入寂。
釋成終别義。
尤有其謂欤。
但于小乘中雲以俱羅漢故之釋者。
彼明同義時。
三乘俱得有餘無餘二涅槃彼此全同。
更無異徹。
又二乘無有回心向大。
若至有餘果必定入無餘故。
随舉何果于終同之義無違失也。
疑雲。
若爾何故探玄記釋小乘中三乘雲身智同滅是約無餘。
釋始教中三乘有二義。
并約有餘(見)如何答。
小乘随舉何果于終同之義無違失故。
不可為相違。
但于始教二義者。
初義約第二時。
彼見道已上不許回心故。
設約有餘還同定性。
第二義約第三時意同今章故。
如上會釋可知之。
四日 一。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并成佛故(文)終教中三乘。
可有始别終同及始終俱别等義欤答。
可有之也難雲。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并成佛故(文)限始終俱同(見)答。
複古記雲。
終教自具四句。
一始同終别三。
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
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别也。
以終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
二始終俱别三。
以大品等通說三乘法通益三人。
則谛緣度别。
是三法始别也。
通三人得益。
是終别。
雖有權實皆具三乘。
此世根性定故。
未過八萬劫未回心故。
三始别終同三。
約此世根性異。
未至無餘位不發心須說二乘引令入道。
谛緣度不同始别。
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醉三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