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四

關燈
輪。

    第三時說遣所執空存二性有。

    三乘之人。

     皆可修持名持法輪(文)是即三時并約所被機之觀行立名(見)答。

    大疏二上雲。

    真谛三藏。

    依金光明立轉照持三轉之教○謂七年前說四谛名轉法輪。

    七年後說般若具轉照二輪。

    以空照有故。

    三十年後具轉照持。

    以雙照空有。

    持前二故(文)既雲說四谛名轉法輪。

    明知。

    約能說能轉名轉法輪也。

    今佛說般若照破二乘法執實有。

    佛說深密照示空有。

    以明于法體上任持空有二義之旨也。

    是則總約能說能轉名轉。

    雖初時别各轉法輪。

    而後二時亦雲具轉照持也。

    集成雲。

    一轉法輪。

    深密雲四谛輪。

    二名照法輪深密雲隐密輪。

    三名持法輪。

    深密雲顯了輪。

    故慈恩雲。

    金光明經。

    說此三輪名轉照持(文)深密雲隐密顯了。

    定知。

    是約能诠教之了不了。

    爾者金光明所說之名字。

    亦應是同也。

    但于述記釋者。

    彼即轉照持之三乘局對三時。

    然大疏令後後具前前也。

     一。

    三名持法輪(文)唐三藏意。

    第三時顯了說者。

    局三性欤。

    通三無性欤難雲。

    唯識論本頌雲。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文)述記第八上雲。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文)凡言三無性者。

    指第二時般若經之所說。

    然其所說。

    是隐密覆相之說也。

    何雲通第三時顯了說耶。

    是以當段雲。

    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文)顯了所說者。

    不通三無性雲事明鏡耶答。

    探玄記第一雲。

    第三時中。

     方就大乘正理說三性三無性等唯識二谛方為了義(文)大疏第一上雲。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為盡理(文)第三時顯了所說。

    通三無性雲事解釋分明也。

    但于本頌文者。

    大疏第一上雲。

    于彼三時。

    初堕有邊。

    次堕空邊。

    俱非了義。

    後時具說遍計性空。

    餘二為有契會中道方為了義也(文)于三無性可有二義。

    若約隐密總說之無性。

    唯得遮情之一邊。

    不見表得之實義。

    是名密意屬第二時教也。

    若約遍計理無依他無性圓成相無等之義。

    以三性顯了言指般若無性。

    為三無性非空非有之教。

    是名顯了屬第三時也。

    故大乘法苑林第一雲。

    花嚴深密唯識等第三時也。

    以顯了言說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文)此意也。

    次當章釋者。

    雖第三時通三無性。

    且對第二時。

    唯三無性以為顯勝故。

    偏标三性也。

    一義雲。

    隻是略無。

    不可有别由也。

     一。

    此三法輪中○始終二教(文)深密第三時為終教欤答。

    爾也難雲。

    探玄記中。

     合第二第三時共為始教(見)何為終教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會此相違。

    和漢先德雖有異義。

    依指事意者。

    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為始教。

    若約空不空門者為終教故。

    非相違也。

     六日 一。

    就法分教(文)就法法指能诠教法欤。

    指所诠義名法欤答。

    能诠教法也難雲。

    既雲就法分教。

    所分是教法也。

    所約就之能分法豈亦教法哉。

    況探玄雲以義分教。

    知指義理名法也。

    加之當段下文雲。

    此約理以分教耳(文)如何答。

    義苑雲。

    就法者教法也。

    謂于一代教法之上。

    約其大小權實漸頓偏圓流類别故。

    分成其五。

    若爾賢首約義以判五教。

    何得卻雲教法耶。

    雖義為能分教為所分。

    此中既雲就法。

    知。

    是其教法。

    故下結雲。

    此約法以分教耳。

    若就法義如下别辨(文)但于探玄記釋者。

    于能分有不同也。

    謂探玄記者。

    以義為能分。

    當段者以教法為能分。

    所分者。

    兩釋共五教也。

    于能分兩釋不同子細于第五圓教稍不同也。

    玄雲。

    明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為一位(乃至)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文)當章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立此名(文)故玄記以義分教。

    當章仍教法立教名也。

    前四教以之可準知。

    所分五教。

    彼此淺深優劣等不同無之也。

     一。

    為善伏太子所說等(文)圓教證欤答。

    爾也難雲。

    見經文說圓滿修多羅之時有三乘得益。

    何可雲圓教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三乘得益當機之益。

    太子得益一乘法門善财所得之法門也。

    故知。

    圓教必具無量眷屬經故。

    三乘得益眷屬經。

    太子所得主經益也。

     一。

    中間三者○三乘教也(文)始終頓三教皆可名三乘教欤答。

    爾也難雲。

    清涼大師。

    終教已上一乘釋總三乘教義不許之。

    爾者師資相違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師資不同。

    各依一義。

    今章主意。

    中間三教皆三乘教。

    清涼彼三教一乘。

    宗密終圓二教一乘雲。

    三義不同也。

    然今三人所得故名三乘教事。

    古來有二義。

    一義雲。

    法花以前諸楞伽勝鬘淨名等中。

    說一乘道理雲事。

    三乘中菩薩乘。

    見解望說之。

    菩薩直解一因一果實理。

    三乘三果各别執心無之。

    是故望菩薩所知。

    一因一果一乘大道也。

    清涼大師。

    望菩薩終教已上一乘釋也。

    雖然聲聞緣覺更不辨之。

    此二乘不知望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