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有差别。
舉一機之始終也難雲。
攝界外之機。
令得出出世益之中初義。
三一各别。
三乘益非一乘益。
攝二機之中初義。
三乘益即一第方便故。
三乘即一乘益也。
先攝界外機不雲攝界内故。
後攝二機故可有差别也答。
常途一義雲。
所引之機唯是一人。
而義門别故再舉之。
謂若界内界外相對。
唯從界外取之顯相。
是屬初門中初類。
亦可名世間出世間相對也。
若就界外之得益。
有出世間出出世間之二重。
相對明之。
是屬當門。
雖義門别并攝機始終盡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尋雲。
先以三乘引出。
後得一乘之義可通别教耶答。
不通别教也難雲。
下決擇其意科。
三乘根不定而進入别教(雲雲)何不出此義耶答。
進入别教之機。
三乘本來一乘所目見故不出之也 一義雲。
前約三一别論門。
是彼三乘益非是一乘教之攝益故。
偏雲攝界外機也。
今約所流攝方便等故。
彼三乘等總為一乘之所益也。
雖事物是一。
由所望有異故前後兩出欤。
一。
若界内見聞等(文)今界内出世者。
約其依身份段變易欤。
約業力之系不系欤答。
一義雲。
不約依身也。
假雖分段身。
不為業力所系縛者。
是名出世。
亦名界外也。
若未離業縛者。
是名世間。
亦名界内也難雲。
初住已上是解行位。
又離業系。
而今雲界内通見聞解行。
豈解行位之人為業力所系縛。
尚于三界不得自在耶。
是以指事意。
以分段名界内。
以變易名出世。
正約依身(見)答。
圓教意不立變易。
以分段身直至佛果。
是以天子并善财等。
皆以界内依身窮五位法。
豈名世間耶。
是則假雖界内分段身。
不為業力所系縛。
任本願力于三界生得自在者。
是名出世。
明知。
不約依身也。
但至界内通見聞解行等釋者。
此有多說。
一義雲。
非真實之解行。
隻指見聞中信受解悟名解行欤。
一。
出世唯解行(文)可有出世見聞之機欤答。
章文不出此類也難雲。
定性二乘無餘還生之後進入一乘。
豈無出世見聞之義耶答。
三生門建立者。
付直往機所談之也。
無餘還生進入一乘之類。
煩惱已斷無漏已生。
故進入一乘即得解行益。
故無界外見聞之義也。
但于難者。
自元于入寂以後回心之人者。
不可有三生施設。
今不約回心類。
無相違也。
十日 一。
一依菩提留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文)菩提留支一音教。
大小并陳欤答。
一義雲。
大小并陳也難雲。
當段雲。
随根異解故有多種(文)一音異解(見)如何答。
刊定記·大乘義章大疏演義抄。
菩提留支大小并陳。
羅什一音異解也。
但于當段随根異解之釋者。
佛音兼陳大小。
随小機聞小乘邊。
大機聞大乘邊。
故随根異解釋也。
此外人法影略文義(并)當章略述十家。
故于一音教别不立二重。
二師義合心得也。
一。
依楞伽等經立漸頓二教(文)誕法師依楞伽立漸頓二教欤答。
爾也難雲。
彼經意地前四十心通為四漸。
地上佛果總為四頓。
何以此文為總判一代于漸頓二教之依憑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經文多含人解不同也。
何執一途之配釋。
抑餘師之高判耶。
一。
遠法師等後代諸德(文)遠法師立漸頓二教欤答。
爾也難雲。
大疏中釋昙牟忏三藏半滿二教了。
雲随遠法師亦同此立(文)其半滿者。
是聲聞菩薩之二藏也。
而今章漸教中具大小乘。
頓教唯菩薩乘也。
名字義勢共相違。
如何答。
當段意立漸頓二教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此師具立半滿與漸頓之兩種二教故。
随一義各指同之耶。
十一日 一。
立三種教謂漸頓圓(文)光師三種教中。
今經攝何教耶答。
今經圓教所攝也難雲。
光疏第一雲。
今經者。
三教之中蓋頓教所攝(文)何背彼師立教。
可雲攝圓教耶答。
當段雲。
故各為圓。
即此經是也。
探玄記第一雲。
即以此經是圓教所攝(文)圓教所攝雲事分明也。
但光疏約化儀頓教所攝(雲雲)非遮化法圓欤。
一。
故名為圓即此經是也(文)光師意。
圓教所被機者。
限地上欤答。
可通地前·地上也難雲。
既雲分階佛境。
知初地以上雲事。
是以智論中。
不共般若被唯地上菩薩。
不通地前(見)不共般若豈非花嚴經耶答。
演義抄二下雲。
上達之言義兼地前。
分階佛境即是地上○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豈非分階佛境之人(文)但于難者。
不得文義之趣誤緻誇節之難欤。
慶長十九年(甲寅)三月十日 總讀師實英權律師
舉一機之始終也難雲。
攝界外之機。
令得出出世益之中初義。
三一各别。
三乘益非一乘益。
攝二機之中初義。
三乘益即一第方便故。
三乘即一乘益也。
先攝界外機不雲攝界内故。
後攝二機故可有差别也答。
常途一義雲。
所引之機唯是一人。
而義門别故再舉之。
謂若界内界外相對。
唯從界外取之顯相。
是屬初門中初類。
亦可名世間出世間相對也。
若就界外之得益。
有出世間出出世間之二重。
相對明之。
是屬當門。
雖義門别并攝機始終盡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尋雲。
先以三乘引出。
後得一乘之義可通别教耶答。
不通别教也難雲。
下決擇其意科。
三乘根不定而進入别教(雲雲)何不出此義耶答。
進入别教之機。
三乘本來一乘所目見故不出之也 一義雲。
前約三一别論門。
是彼三乘益非是一乘教之攝益故。
偏雲攝界外機也。
今約所流攝方便等故。
彼三乘等總為一乘之所益也。
雖事物是一。
由所望有異故前後兩出欤。
一。
若界内見聞等(文)今界内出世者。
約其依身份段變易欤。
約業力之系不系欤答。
一義雲。
不約依身也。
假雖分段身。
不為業力所系縛者。
是名出世。
亦名界外也。
若未離業縛者。
是名世間。
亦名界内也難雲。
初住已上是解行位。
又離業系。
而今雲界内通見聞解行。
豈解行位之人為業力所系縛。
尚于三界不得自在耶。
是以指事意。
以分段名界内。
以變易名出世。
正約依身(見)答。
圓教意不立變易。
以分段身直至佛果。
是以天子并善财等。
皆以界内依身窮五位法。
豈名世間耶。
是則假雖界内分段身。
不為業力所系縛。
任本願力于三界生得自在者。
是名出世。
明知。
不約依身也。
但至界内通見聞解行等釋者。
此有多說。
一義雲。
非真實之解行。
隻指見聞中信受解悟名解行欤。
一。
出世唯解行(文)可有出世見聞之機欤答。
章文不出此類也難雲。
定性二乘無餘還生之後進入一乘。
豈無出世見聞之義耶答。
三生門建立者。
付直往機所談之也。
無餘還生進入一乘之類。
煩惱已斷無漏已生。
故進入一乘即得解行益。
故無界外見聞之義也。
但于難者。
自元于入寂以後回心之人者。
不可有三生施設。
今不約回心類。
無相違也。
十日 一。
一依菩提留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文)菩提留支一音教。
大小并陳欤答。
一義雲。
大小并陳也難雲。
當段雲。
随根異解故有多種(文)一音異解(見)如何答。
刊定記·大乘義章大疏演義抄。
菩提留支大小并陳。
羅什一音異解也。
但于當段随根異解之釋者。
佛音兼陳大小。
随小機聞小乘邊。
大機聞大乘邊。
故随根異解釋也。
此外人法影略文義(并)當章略述十家。
故于一音教别不立二重。
二師義合心得也。
一。
依楞伽等經立漸頓二教(文)誕法師依楞伽立漸頓二教欤答。
爾也難雲。
彼經意地前四十心通為四漸。
地上佛果總為四頓。
何以此文為總判一代于漸頓二教之依憑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經文多含人解不同也。
何執一途之配釋。
抑餘師之高判耶。
一。
遠法師等後代諸德(文)遠法師立漸頓二教欤答。
爾也難雲。
大疏中釋昙牟忏三藏半滿二教了。
雲随遠法師亦同此立(文)其半滿者。
是聲聞菩薩之二藏也。
而今章漸教中具大小乘。
頓教唯菩薩乘也。
名字義勢共相違。
如何答。
當段意立漸頓二教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此師具立半滿與漸頓之兩種二教故。
随一義各指同之耶。
十一日 一。
立三種教謂漸頓圓(文)光師三種教中。
今經攝何教耶答。
今經圓教所攝也難雲。
光疏第一雲。
今經者。
三教之中蓋頓教所攝(文)何背彼師立教。
可雲攝圓教耶答。
當段雲。
故各為圓。
即此經是也。
探玄記第一雲。
即以此經是圓教所攝(文)圓教所攝雲事分明也。
但光疏約化儀頓教所攝(雲雲)非遮化法圓欤。
一。
故名為圓即此經是也(文)光師意。
圓教所被機者。
限地上欤答。
可通地前·地上也難雲。
既雲分階佛境。
知初地以上雲事。
是以智論中。
不共般若被唯地上菩薩。
不通地前(見)不共般若豈非花嚴經耶答。
演義抄二下雲。
上達之言義兼地前。
分階佛境即是地上○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豈非分階佛境之人(文)但于難者。
不得文義之趣誤緻誇節之難欤。
慶長十九年(甲寅)三月十日 總讀師實英權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