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三

關燈
諸天盡故也。

     四日 一。

    此同教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文)同教義宗欤。

    釋同教得名之所以欤答。

    一義雲。

    會融無二等二句者。

    總标同教之義宗也。

    難雲。

    折薪雲。

    此等本末以法界融之。

    方得本末無二處。

    三寶章中出通收所以雲。

    以本融末。

    圓融無二相故。

    攝方便故。

    同一法界故。

    彼雲圓融無二。

    同今會融無二。

    彼雲同一法界。

    正同今文。

    彼是同教所以。

    今得非故。

    今由同一法界有二門故。

    方得上分諸乘三之與一或合為一。

    或分為二三等。

     皆得自在也(文)此師意釋同教得名之所以也答。

    複古之二融下二融本末二。

    初标章○此同下二釋相。

    初标分。

    此同教者。

    指分諸乘中或三或一權實礙角立互成。

    而總名一乘者。

    良由應法界而有二門。

    有二門故。

    兩宗并立應法界故。

    三一無礙皆入法門。

    故吾祖曰。

    或亦通收。

    以本末圓融無二相故。

    攝方便故。

    同一法界故。

    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

    又曰。

    若攝方便如前諸教。

    并在此中。

    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諸乘。

    後明融本末也(文)但于折薪注解者。

    複古之易簡折薪将同法界。

    作同教是名所以者誤也○皆是同教一乘義也。

    何以故。

    為成普法故。

    普法所成故。

    義甚分明。

    同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文)意雲。

    會融無二等二句者。

    總标同教之義宗。

    有其二門等者。

    轉釋其會融之因由(為言)。

     一。

    是故三乘即一雖具存懷竟必有盡(文)三即一之時。

    三乘盡欤答。

    爾也難雲。

    三即一之時既許存義。

    何更雲必有盡耶。

    一即三之時雖具隐義。

    而亦雲終恒無盡例難可等。

    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折薪雲。

    由上義故。

    縱則三有存懷。

    奪則存亦有盡以三攬實無體故也。

    次義縱則一有隐顯。

    奪則隐亦無盡。

    以即權而不失體故也。

     尋雲。

    前該攝門亦雲存壞隐顯等。

    與此有何異耶答。

    此存壞隐顯即上該攝門二四句中義也。

    上該攝中三一異。

    乃是二門俱齊。

    此既縱奪明義門有異也。

     一。

    由此镕融有其四句(文)今此四句一乘義一章總結欤答。

    爾也難雲。

    一義雲融本末内作之。

    第一句當科泯權歸實門。

    第二句攬實成權門。

     第三句初即不壞權○而不礙一(文)第四句是故一三○體無二也(文)意體無二非三非一之故。

    設同教法門。

    直約法體即同果海也。

    若爾者。

    當門中建立也答。

    一義雲。

    今科四句即是總一章總結也。

    第一句上分相該攝兩門也。

    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别三乘。

    該攝中所融三乘也。

    第三句同教中分諸乘融本末兩科也。

    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當是不可思議者是也。

    但于難者。

    自元雖有義勢。

    以此義可為正也。

     五日 一。

    二臨門三車自有教義(文)示相之科可有三乘别教相望之義欤答。

    無此義也難雲。

    既示相之上辨開合。

    開合之中三别相望。

    示相之科何不釋三别相望之義耶答。

    當段之示相之科。

    不釋三别相望之義故無此義也。

    但于難者。

    示相者。

    出開合之法體。

    俱非教義等已開合之義。

    故示相之科不釋也。

     一。

    仍教義即無分齊(文)教義無分齊者。

    相對一乘判之欤答。

    爾也難雲。

    見當段文。

    唯于三乘中自定教義分齊。

    何還望一乘。

    可判無分齊之義耶。

    是以可堂心以教義無二之義釋無分齊義也答。

    三乘教義分齊實望自宗。

    雖有教義。

    望一乘為彼所流所目故。

    終其教義不立。

    故可雲即無分齊也。

    所以望三乘當宗。

    作教義之分齊事。

    彼教義終無分齊。

    故望同教隐義。

    望别教教義共無故。

    為顯此等義。

    暫作教義為方便也。

    是以本朝先德存此義尤有其謂也。

    但于可堂釋者。

    誠雖于三乘自教成作教義之所以。

    聊不順章家本意也。

    強不能會釋。

    思之。

     疑雲。

    可堂之釋如何不順章本意耶答。

    設教義攝益義門者。

    不思留三乘教義之攝益。

    開方便門之施設。

    為引入一乘示真實相之教義故也。

     一。

    三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文)今此三車可通小乘欤答。

    兼可通小乘也難雲。

    以臨門三車已設界外。

    小乘未雲出三界。

    何通彼可雲耶答。

    臨門三車兼可雲通小乘也。

    虛指方便不通小乘者。

    四阿含等諸經為何用可說之耶。

    若界内設三車者。

    甯可出三界耶。

    若又不出三界者。

    小乘聲聞後入大乘。

    可雲有斷惑證理耶。

    故界外設三車。

    引界内諸子。

    尤通回心愚法可有三車誘引也。

    今不通者一門之義也。

     六日 一。

    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文)有二種之三句欤答。

    爾也難雲。

    前示相科中約别教·同教&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