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二

關燈
彼阿含經中。

    聲聞全不知有大乘之類。

    至般若經會座。

    始知有大乘。

    信解不疑。

    是名回心。

    然于此大乘不謂已分也。

    可見纂釋也。

     一。

    合愚法同回心(文)愚法回心合欤答。

    爾也難雲。

    愚法是唯小全不知大。

    何合回心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愚法回心雖約解心勝劣有異。

    皆是小故今合之也。

    集要記心也。

     義苑折薪雖有料簡。

    今此集要記引發衡。

    此釋順章文也。

     一。

    三者聲聞緣覺為二(文)如禦釋欤答。

    爾也難雲。

    今同教者。

    三一合說故(雲雲)以聲聞緣覺為二者。

    何有三一和合之義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今諸乘開合。

    或合一同三。

    則為令練習權機。

    或開一異三。

    則為令舍劣進求勝乘。

    例如行位章雲。

    若全異彼難信受故。

    若全同彼不名引故(文)今愚法回心或開或合。

    亦有此意欤。

     十日 一。

    三明三乘亦有三種(文)三乘有三種欤答。

    爾也難雲。

    正檢次下文。

    唯明二種三乘。

    謂一乘三乘小乘。

    及大乘中乘小乘也。

    此外更不出餘類。

    今何标亦有三種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先德異釋非一。

    且折薪雲。

    初标有三。

    釋唯二者。

    應脫一段(文)一義雲。

    孔目章雲。

    二三通三二(文)此文意二通三。

    三通二可心得也。

    若爾。

    二雲語勢三雲語勢通。

    故乘語便雲三也。

    是複古記意也。

    彼記意以本祖釋為證也。

    一義雲。

    第二段中别科亦有三段。

    此三段中第三段以遠總科第三段。

    近别科第三段成也。

    是總别兩兼釋也。

    他師釋義有此例。

    觀經定禅義第三在之(彼宗學者可尋之)。

     一。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文)不出界義限終教已上欤。

    通始教欤答。

    一義雲。

    一分可通始教也難雲。

    當段雲。

     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以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文)限終教(見)答。

    始終二教相望時。

    始教二乘影似之教。

    又于始教可有第二第三時不同也。

    依之第三時心一分不可許出界也。

    但于當段釋者。

    自元約分明計也。

    非遮第三時欤。

     一。

    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文)彌勒問經論之心。

    但能折伏義通回心欤。

    限愚法欤答。

    可限愚法也難雲。

    見彼論起盡。

    上表一切聲聞。

    次不能如實修四無量判。

    然不愚法不證法空。

    故不能如實句可攝也。

    然何次但能折伏言。

    不攝不愚法耶答。

    論文雖難量。

    當處釋起盡。

    愚法二乘在界内引證。

    又斷惑章終教段引今文畢。

    相對始教作二釋。

    二釋共不許愚法斷惑(見)又斷惑章一處所引彌勒問經論。

    許二乘斷惑證理。

    以知。

    不許愚法許回心欤。

    但于難者。

    一切言分一切欤。

    次不能如實義誠雖可通不愚法。

    不愚法信知法空故不可攝欤。

     十一日 一。

    汝等所得非真滅度(文)偏破愚法涅槃欤。

    通回心之所得欤答。

    當章意偏破愚法所得涅槃也難雲。

    法花會上正對當會聲聞衆雲汝等所得。

    專可指回心。

    何偏破愚法雲耶。

    何況上釋門外三車雲。

    若望自宗并皆得果。

    今言俱不得者。

    以望一乘故(文)彼雲俱不得。

    此雲非真滅度。

    豈非全同耶答。

    當段結雲。

    是故當知。

    門外三車不通愚法。

    以法花非小乘故(文)知法花所破專鹿苑證果愚法二乘也。

    但于難者。

    開會之時雖不簡愚法回心。

    所破愚法為本也。

    開權顯實之時大乘權教亦猶會之。

    況二乘哉。

    是故實雖不簡愚法·回心。

    而約事破二乘實滅。

    則殊指此身子等昔在鹿苑執有實滅之位也。

     一。

    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為三藏(文)普超三昧經所說三藏通小乘欤答。

    不可通也難雲。

    見小乘經論。

    為緣覺說十二因緣。

    何不立緣覺藏耶。

    又慈悲愛行從二乘勝有六度菩薩。

    何不立菩薩藏耶答。

    凡三藏各别建立限大乘。

    不可通小乘。

    愚法·不愚法大小不同。

    始不可論之。

    是以當段雲。

    唯大乘說有三藏釋安唯言。

    又探玄記今普趣三昧經入大乘論三藏。

    三藏雲彼經論中。

    皆雲大乘之中。

    有此三藏。

    故非謂小也(文)彼小乘教總不立三藏。

    上今普超三藏不通小乘事。

    兩處釋分明也。

    但于難者。

    不立緣覺藏事。

    同斷我執。

    同證生空故。

    又共下乘故也。

    又不立菩薩藏事。

    所斷所證同二乘故。

    又唯佛一人故(見)又問答抄無實類菩薩故也(見)不可有相違。

     纂釋問答抄等令彼見書集畢。

    不可有定量矣。

     慶長十八(癸醜)三月十一日 總讀師實英(六十一歲)